按《逸周書·世俘》記載,武王伐紂,以及隨後伐商朝下屬諸侯,總計殺死十七萬人,俘虜三十萬人。

周武王奉行天命,用大斧子割下商紂王的腦袋之後(紂王已經自焚了),就登上了周天子的寶座。

順便說一下,武王割商紂王頭所使用的大斧子叫作鉞,這習慣一直流傳下去,到漢代,砍罪犯腦袋還都用這種鉞,所謂“不避斧锧”是也。鉞和斧子略有不同,鉞的斧刃呈彎月形,翹得更誇張,像戲台上程咬金的斧子。

武王在位僅兩年就駕崩了,升天去跟父親報捷了。接任的周成王是個小孩,於是叔叔周公輔政。

輔政的周公並不姓周,他姓周朝貴族的姬姓,對他的稱呼應該是周公旦,旦是他的名。但他並不叫“姬旦”,當時的男子並不把姓和名連在一起用。姓是整個宗族的一個標誌,而且早古的家族是以母親為線索,所以女子稱姓,比如穆姬、文薑。而男子稱氏,比如姬姓家族的子弟有封邑在欒、祁的,就派生出欒氏、祁氏,所以有欒書、祁奚。也有把男子官職和名相連而稱呼的,比如周公就可以叫“周公旦”。後來到了戰國時代,女子稱姓、男子稱氏的習慣才終止,姓和氏都混了,都放在名前麵了。

周公旦輔佐周成王,建設新的國家,日理萬機,忙的事情都有什麼?比如製定戰俘處理政策,簽署禁酒條例,討伐周邊不服氣的小國,鎮壓反周複商勢力,還得給政策安置商朝貴族和遺老遺少。忙的時候,周公洗澡都有人打攪,古時候男人頭發長,周公握著濕頭發從浴室跑出來,接見完了,又回去接著洗,反複三次,洗一次澡中間得料理三撥客人。至於吃飯也很麻煩,扒拉進一口小米飯,不等嚼完又得吐出來,因為三教九流的客人又來求見了,所以一飯三吐哺。這樣吃飯很容易鬧胃病;從浴室跑進跑出,也著涼鬧感冒,但周公心係的是黎民百姓,唯獨沒有他自己,所以他成了聖人——後人常說的“湯武周孔”中的周就是他,名字還排在孔老夫子之前。

據說周公不光主持政府工作可以,他文筆也很行,他製定了“周禮”。《世說新語》上謝安的老婆不喜歡男人當權,她抱怨說,要是“周禮”是周婆製定的就好了,就能把禮儀給反過來變成對女人有利了。

即使是周公這樣一個聖人,也會遭受不白之冤。周公是周武王的四弟,周武王的另外幾個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都心懷嫉恨,誣陷周聖人想篡周天子的權位,並且策反了在商都地區督領商朝遺民的紂王的兒子武庚,發兵誅殺周公。

周公在這曆史關鍵時刻,社稷存亡之機,毅然決定用武,一舉粉碎了這個“四人幫”,將其中管叔、武庚殺頭,蔡叔流放,然後又東征三年,把響應叛亂的東夷人也使勁毆打了一頓。周公穩定了周朝的局麵。

因為周公功大,他兒子被封到曲阜,成為魯國的首任國君,所以周公就是後來魯國國君的爺爺的爺爺的爺……同樣功大的薑子牙被封到齊。

周朝是封建製,封建指的是分封諸侯的意思,除了周公的兒子和薑子牙,其他周天子的哥們親戚,功臣啊,地方原有諸侯國勢力啊,也都被分了出去,各自承包一塊兒土地,小的不到現在一個縣城大,都是小諸侯國君了。據說一口氣封了三百多個。這種封建製度好處固然是大大的,諸侯國君父子世襲治理國家,比周王派來的流官理論上講會更盡心也更有權威,對當時尚鬆散原始的民眾控製力也更強,抵禦或者進攻外麵的夷狄也會更賣力。平時諸侯自己養活自己,不給朝廷增加負擔,定期還去鎬京進貢納寶。周王要打蠻族(從而迫使蠻族向周王進貢進人)時,諸侯還帶著本國的兵去助戰。總之,諸侯替周王減輕了很多治理天下的負擔。當然從人性角度來講,他們當然是不會老老實實在基層當土皇帝的,但是呢,因為諸侯國數目眾多,他們如果鬧事也多半是在自己的小國內搞內訌,另一多半是小國之間互相掐,戰爭再升級,也不過是地方上的群毆,很難統一在一起,共同對抗中央。

由於諸侯眾多,多數又很小,又互相牽製,這樣鼓鼓囊囊地在全國的版圖裏擠成一堆,從宏觀整體上看(比如說從月球上看),全國是安定團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