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世紀到前7世紀,這是春秋的前期,這一時期的故事還輪不到老百姓來演,本書中的角色都是貴族。人們常常覺得春秋時代的人質樸、單純,比如晉文公重耳守信降原,宋襄公寧可戰敗也不違背公平競賽的原則,共華不假裝看不見自己的失誤責任,荀息以死兌現諾言,鬻拳因為進諫而劫持了國君於是自刑,先軫對國君吐了唾沫於是變相自殺,慶鄭陷國君於敗而不逃死,介子推覺得賞賜沒道理於是寧死也不接受,但細看一下,會驚訝地發現,實際上這些春秋人,這些故事的主角,都並非春秋的老百姓,而全是貴族卿大夫。
春秋時代還是世襲社會,貴人永遠是貴人,小民永遠是小民,上下階層涇渭分明,小民絕不會冒上去,各安其位,所以這裏竟沒有老百姓的身影被記錄在史書中。
這帶來的好處有二,一是貴人們充分表演,這些可歌可泣的故事,都是貴人們的故事,因為其世代貴,為了維護其基業長久,就要尊重道德和原則,所以有這些故事。並非遠古人性必然單純,而是機製使然。第二個好處,當時就沒有陳勝、吳廣這樣的人。當時小民生活好不好,我們無從知道,但即便不好,也沒有陳勝、吳廣這樣的起義。因為世襲社會傳統使得小民安於其位。像陳勝喊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即我們小民要上去當王侯,這在春秋時代是根本匪夷所思的,小民是安於世代做小民的宿命和傳統的。
接著說春秋時代的貴人們的精神。
我們看明朝的史料和坊間小說,看到的都是權謀、欺詐、厚黑、圓滑、奴性,官僚和知識分子們醜態百出,人格普遍淪喪。而春秋前期這五霸時代,看到的是直樸、堅持原則,信守本性,簡單說,重視道德。
是什麼引發了這個變化呢?
應該還是社會結構。這時的春秋是貴人集團(即世代為卿大夫的家族)政治,執行的是分封模式,各家族,大的卿,小的大夫,都有各自數目不一的封邑,為了引導、教化封邑上的民眾能世代安穩,他們重視的是長效的東西,也就是信義、正直、原則、正義、誠實,總體來講都是道德。唯有此,才能使得家族封邑一直完美長存。
在各家卿大夫之間,因為彼此都是百年的傳承家族,所以他們相處,設計各自問題的處理,包括利益和矛盾的調整,也都要考慮其長久的影響。一時的不誠不信,欺詐或者霸道,雖然得利於當時,但幾十年之後能怎麼樣呢?一旦挑起了用歪心眼的爭鬥,最終自己必食惡果。所以,卿大夫之間,也強調道德和人格操守。和後代的流官之間互相傾軋不同(這時候,都是短期利益的,當下為官爽幾年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