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聞名遐邇的蛇島,位於遼東半島南端西側的渤海裏,距旅順港2海裏、島上蝮蛇數量,估計有1.4萬條。我國廟島群島西南端的大黑山島,以萬條蛇的藏量(70隻為黑眉蝮蛇),僅次於第蛇島、筆者經過10多年的考察發現,廟島群島東南端的大竹山島,蝮蛇藏量也十分可觀,約5000條(分布密度不亞於大黑山島),可謂我國“第三蛇島”。
大竹山島地理坐標北緯3滬01′,東經120“56′,麵積1.94平方公裏,海岸線5.2公裏,海拔194.5米。全島綠色覆蓋麵積達80%以上。該島植被以花椒、皂角、一葉萩、蛇葡萄、酸棗為代表的灌木占優勢以刺槐川,葉樸、桃、杏、榆、桑為代表的喬木分布稀疏。山南坡有兩片竹林近0.1公頃,無刺花椒約73公頃,全島自然生態原始,人為幹擾極少,老鼠、石龍子、蠍子、土鱉、鼠婦、蚰蜒等小動物繁多,曆年南遷北徙的候鳥在島上棲息,這為蝮蛇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1986年,長島縣經委組織有9個單位參加的中藥資源普查小組在島上考察,證實該島黑眉蝮蛇藏量可觀。大竹山島草木叢密,多在1米以上,由於蝮蛇皮色與環境協調,不仔細査辨很難發現。普查組在一條地堰穿過,百米的“路”上發現8條,在一個豬圈牆外發現兩條。山後水庫西側有處亂石堆,普查組發現了20餘條,這可能是蝮蛇在尋覓淡水。
大竹山島春秋兩季為候鳥遷徙的中間站,所以蝮蛇一年也有兩次獵食高期。它們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學會了爬樹獵鳥的本領。據看管燈塔的老工人、“開發無居民島辦事處”的同誌估算,島上黑眉蝮蛇的藏量不少於5000條。因此,更新人們的觀念,加強對蝮蛇的保護,優化生態環境,實行人工增殖,從而開發利用蛇的藥用價值,應是人們的共識。
利用無居民島增殖蝮蛇
大黑山島是一個鄉級建製、轄7個自然村的有居民島。由於人們的生產活動,無疑對蝮蛇的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在年動亂期間,開山放炮、整地造田、毀林獵鳥、施用農藥,給蝮蛇以致命的打擊。另一方麵,近些年來連年幹旱,淡水奇缺,有的蝮蛇尋水覓食,往往闖進住宅區,在“人人見蛇個個喊打”這個習慣勢力的包圍中,蝮蛇慘遭厄運。所以,蝮蛇的天敵是人類。
進入80年代,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長島縣相繼被省和國家劃為鳥類自然保護區。各級政府重視植樹育草,開展愛鳥護鳥活動,加強截流蓄水,現已初步形成一個“人愛鳥,鳥護林,林蓄水,水養人”的良好生態環境。1987年春,島上喜逢甘露,連降數場大雨,山上的土元、蠍子、蚰蜒、鼠婦、蛇類異常活躍。島上人們習於雨後上門捉五月蠍,大都發現過蝮蛇,並奇跡般發現過多年罕見的大蛇、老蛇,目睹了大蛇吞食小蛇和蝮蛇分娩的情景。可見,蝮蛇資源明顯回升。然而,蝮蛇興旺,對人畜造成威脅。在大黑山島,人傷畜亡之例屢有發生。這無論是對蝮蛇的保護利用,還是為民興利除弊,其利害關係很難權衡。因此,一方麵應有效地保護蝮蛇現有的資源,防止傷蛇,另方麵應積極進行資源普查,從而開發利用,實行半人工增殖,變“野生型”為“飼養型”。
長島縣有22個無居民島,占全部島嶼的68%,選擇條件適宜的無居民島進行半人工增殖,是辟建海上生產與科研相結合的理想基地。
南砣子島是個無居民島,居大黑山島東南部。麵積0.14平方公裏,海拔15.1米,植被覆蓋率達40%,有耕地0、7公頃。島形狹長,西端為斷崖石堆。距大黑山島0.呂公裏,有沙壩相連,隨著潮漲潮落,兩島時離時分。該島昔日蝮蛇較多、因耕作、開辟海帶曬場和靶場,生態受到破壞,蝮蛇明顯減少。由此設想,以大黑山島為采蛇基地,以南砣千島為養蛇場,實行半人彐二、(或全人工)增殖,不僅可人為地優化蝮蛇的生態環境,促進其資源回升,而且在投蛇過程中進行篩選、分類、取毒,並利用部分粗加工,從而獲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以南砣子島現有的植被為基礎,擇選隱蔽性好、鬱閉度大的菊科蒿子、蛇葡萄、荊條、紅芙蓉,禾本科草類和小量的抗風耐旱喜霧的黑鬆及小葉樸、黃榆、紫穗槐等,開展植樹造林,以保持水土、改良基質、引招雀鳥、繁榮生物,優化蝮蛇的生態環境。
(2)每年5-6月、9-10月,在蝮蛇獵食的高潮期,向蛇島投放小白鼠,以滿足蝮蛇食物補給。同時,利用現有土地,粗種一些穀物。這樣,作物秸杆、草樹籽種、糧食等既可滿足鼠類食物來源,又可吸引雀鳥棲息,使蝮蛇的食物鏈得到良性循環。
(3)在蛇島上建造簡易的蓄水池。雨天存自然水,旱天盛供應水,確保淡水資源不竭。
(4)成立專業機構,采取保護措施,製定環保章程,加強海陸監測與保護,實行科學管理,定期采捕取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