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五章趁他病要他命(1 / 2)

陳應有些吃驚,沒有想到侯莫陳虔會會派出他的心腹虞慶連夜趕至函穀道的北塬上。不過,看到虞慶到來,陳應也知道看來他向侯莫陳虔會所求的事情有門了。

否則,侯莫陳虔會根本就不用派出虞慶前來,甚至可以隨便找一個借口將他打發了。陳應也知道,侯莫陳虔會幫他算是人情,不幫他也是本份。畢竟洛陽是王世充的老巢,肯定早已被他經營得風雨不透。執行營救單雄信家眷的任務,無疑就是虎口拔牙,哪怕可以出奇不意,成功將單雄信的家眷偷出洛陽城,一路上向關中進發,肯定也會受到王世充所部的圍追堵截。

執行這個任務,無論成功於否,損失都不會輕。

陳應看著虞慶直勾勾的望著他,一句話也不。

陳應訕訕笑道:“我知道此事來有些強人所難,若是侯莫陳氏沒有能力辦此事,我也理解。即然你來了,大兄的意思,我也明白了,吧,此行需要我做什麼,隻要我能做到,我絕無二話!”

虞慶輕輕一笑,依舊沒有話。搞得陳應都有些莫名奇妙,不明所以。

良久,虞慶歎了口氣道:“魏永安二年(公元五二九年),青州暴發流民之亂,十數萬流賊,如同蝗蟲過境,一路毀村滅寨,屠城無數,當年令祖隨太宰元穆平定青州之亂,青州齊郡曆城數千人追隨令祖,凡戰數十陣,終平青州之亂。幸存三百眾,成為令祖親隨義從,從此縱橫下,征竇泰,複弘農、克沙苑,戰河橋,平稽胡縱橫下。後令祖於大統十五年(549年),升任為柱國大將軍,轉官少傅。令祖的親隨義從,從原來的三百餘人擴充至三千人……”

聽著虞慶娓娓道來,陳應漸漸明白了。

有道是一將功成萬骨枯,大致上就是這個道理。侯莫陳崇成為柱國大將軍之後,將名下產業和田地賜給這些幸存下來的義從將士,侯莫陳氏猶存,猛虎義從永固。

也就是,隻要侯莫陳氏還在,那三千餘義從將士,就無需擔心生活上的問題。這固然有感激之意,但更多的,則是一種收買人心的舉措。

隻是後來,侯莫陳崇被殺,這些義從也舍身為侯莫陳崇報仇,將宇文護一家老,全部或明或暗全部弄死。不過在宇文邕和楊堅時期,侯莫陳氏就漸漸複起,這些義從的後代,也成了侯莫陳氏的家臣,世代追隨。

雙方算是結成了利益同盟同進共退,可是隨著楊廣上位,大力打壓門閥,作為世代將門的侯莫陳氏又被新一輪打壓,這些年侯莫陳氏的產業逐漸縮水,而且侯莫陳氏又沒有擅長經營的人才,所以日子過得越來越艱難。三千義從家眷,三千多個家庭,經過數十年的發展,雖然經過戰亂減少,但是如今這三千義從,所有人口加起來,在全國各地也有四萬餘人,翻了十倍不止。

在這個時候,這四萬人馬的供養已經成了侯莫陳氏最大的負擔,特別是陳應想見那座塢堡,又控製了周圍那麼多的土地,侯莫陳虔會就想著,將這個負擔轉給陳應。

看著虞慶期期艾艾的道:“不知……五郎,你意下如何?”

四萬餘人,相當於唐朝四個上縣的人口,而且大部分還是以老弱病殘居多。這麼多人口,每年就需要吃掉四十多萬石糧食,加上油鹽醬醋,每年消耗差不多五六萬貫錢(平民百姓一貫多點就夠花上一年了。)別日暮西山的侯莫陳氏,就算是弘農楊氏這樣的門閥,也負擔不起。

可是,陳應不僅不怕,反而為自己人力短缺而發愁。這一仗打下來,陳應知道接下來一段時間內大唐的內部矛盾就會越來越尖銳,陳應準備退出朝堂,在清林裏好好經營他的商業帝國。發展經濟固然不錯,可是人力短缺,卻是陳應的短板,有四萬多名忠誠可靠的人,陳應有信心在玄武門之變之前,建立好他的商業帝國。

看著陳應遲疑,虞慶還以為陳應不想接這個沉重的包袱。他緩緩收起那枚金虎令牌,步履蹣跚的向著外麵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