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大危機總是多重弊端集中形成的(1 / 3)

第十六章大危機總是多重因素集中形成的

太極宮,顯德殿李建成拉著趙郡王李孝恭入席。

李孝恭客套一番,見李建成態度真誠,隻好陪著李建成落座。

李建成望著李孝恭道:“趙郡王,遷為河澗郡王,這是將父皇虧欠的東西,還給你。既然是我主事,定要還你個公道。”

李孝恭看著李建成笑著點頭。

唐時的趙郡,既為趙州,下轄平棘、欒城、元氏、癭陶、讚皇、柏鄉、臨城、昭慶八縣。但是河澗郡則下轄十二縣,無論人口還是轄境,趙郡遠不及河澗郡。

李建成想了想道:“此番,我原本欲將你的封邑,與淮安王叔對調,卻又怕,淮安王叔去父皇那裏苦鬧,便折衷處理了。敕文這兩就會下來。兵總歸有你帶的,不過現下,我有別的事情差派你。”

李孝恭擺擺手道:“除了帶兵,我什麼也不會的,在朝裏做官,非鬧出笑話不可!”

李建成鄭重的道:“莫怕,我的意思是,由你出任鴻臚寺卿,兼領左驍衛大將軍,接掌鄭仁泰手上的京兆兵權”

李孝恭一怔。

李建成沉吟道:“朕打算裁軍,你對此有何態度?”

李孝恭笑了笑道:“其實,臣正要此事。兵貴精,不貴多,李藥師以為,現在大唐的軍隊,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

李建成點點的應了一聲道:“哦?”

“三之前,陳大將軍將十二大軍緊急拉練,想必陛下也聽了吧!”李孝恭苦笑道:“咱們大唐,不堪戰的軍隊太多,能拉得出去,打得硬仗的軍隊,太少。要練兵,便要練得像安西軍、定遠軍以及東宮四衛率那樣。想要打敗突厥人,軍隊要能跑、能打。不堪戰的軍隊,像現在的十二衛,名麵上有將近二十萬大軍,可其中能戰之兵,不超過五萬人馬。”

李建成連連點頭道:“很好!很好!朕眼下,有個事情,需要你來幫忙。

李孝恭起身躬身道:“都是自家兄弟,陛下不必客氣,盡管吩咐!”

李建成歎了口氣道:“這麼做,有些不盡人情,隻能委屈你了!”

李孝恭不傻,從李建成這個厚道人的反應中多少猜測到李建成的用意。

李建成想要裁軍,阻力並非十二衛大軍。因為陳應曾在龍首山演武,把十二衛大軍全部拉出去,結果足足一十二全部抵達,結果仍有三萬餘人馬到黑都沒有到達龍首原。

陳應當既決定要把十二衛大軍中三萬餘掉隊士兵全部裁撤。

李孝恭知道李建成用河澗王換趙郡王,目的就是為了補償他。李孝恭淡淡的笑道:“臣回去就會上書陛下,請求裁撤一半王府護衛,並且建議,下之兵,裁撤一半,淘汰老弱,選拔精銳。”

李建成聞言大喜,同時心中也鬆了口氣。

……

土地,一個永恒的話題。多少年來,無數的紛爭、流血,無數的改革、革命,無數從無到有的的戰爭,無數由盛到衰的王朝,都圍繞著這個近乎永恒的話題展開。在工業文明興起之前,土地幾乎是人類社會中唯一的基礎資源,是人類文明延續的根本依賴,也是數千年來人們自相殘殺的罪魁禍首。

從遊獵社會步入農耕社會,標誌著人類自原始社會步入文明社會的第一步。因為土地,人類開始進行更為嚴密的勞動分工;因為土地,人類開始進行更為全麵的製度規範;因為土地,族群日益衰落,因為土地,國家開始出現。

無論史學家們持何種觀點,無論現代社會關於人類文明演化階段的劃分是否科學是否客觀,無論是東方的史學家還是西方的史學家,都毫無異議地肯定一點,在工業文明出現之前,任何所謂的有記載的人類政治文明史都是一部土地分配與再分配的曆史,在長達數千年的時間裏,土地,是唯一推動著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原動力。

每一次時代的更替,都以土地為標誌;每一次王朝的變遷,都以土地為內容。

西周建立的封建製的核心,是對土地的所有權做出了從上到下的等級式分配。普之下,莫非王土;下所有的土地,都屬於子,子是下最大的地主。

這是一個終極的地主,一般而言,凡是過於絕對的,往往是最不實惠的。因此子實際擁有的土地非常少,隻有京城周圍那麼一點點而已。其他的土地,則大多以“分封”的模式被子分給了自己的家人、大臣和貴族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