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錢?(1 / 2)

第八十章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錢?

一路西行,陳應一行人的速度漸漸的加快了。

速度雖然快了,走馬觀花的看著,可是安西這個讓李秀寧生活了兩年的地方,漸漸的讓李秀寧感覺有些不認識了。

在李秀寧的印象中,安西的大部分地方都殘破不堪。千裏、百年沒有人煙。

可是僅僅三年多的功夫,馳道兩旁再也看不到荒蕪,大部分都是興建的工坊,冒著黑煙的煙囪。西域作為東西交彙的地帶,這裏東西方文明發生碰撞最激烈的前沿陣地。在這裏東西方的貿易,傳載東西方之文明,在世界經濟、文化曆史上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最讓李秀寧震撼的是,如今的西域,幾乎任何村鎮都有一座學校,唐言學校。

李秀寧望著陳應笑道:“沒有想到,你居然做成了!”

李秀寧依稀的記得,陳應曾經過:“就是將來有一,我要讓從幾萬裏土地上幾千萬人全部咬著木塞子學唐言,搭答打大,湯唐躺燙……哈哈,哈哈,雖然學得很痛苦,痛苦得想鋸自己的脖子,可是還是得頭懸梁錐刺股地學——那場景,一定壯觀得狠。想到這個,我心裏就爽得不行!”

陳應更正道:“現在,這才是開始。將來,我要讓太平洋,就是咱們大唐的東海以東,再到大西洋!”

陳應看出李秀寧滿頭霧水的樣子,笑著拿出他馬車裏的那副世界地圖,這樣的地圖總共有三份。一份在李建成手中,一份在李世民手中。一份則在陳應手中。

李秀寧好奇的道:“你是怎麼做到的?我看到他們學習得非常痛苦,可是卻沒有雇用舌人,而是專門認真的學習唐言?”

陳應笑道:“其實非常簡單!”

“非常簡單?”李秀寧更加狐疑的問道:“到底是什麼辦法?”

陳應非常清楚西域的民族特性,作為西域四大國家之一的龜茲為例,龜茲自漢朝起就已屬中國,當時的龜茲土著本是從今甘肅一帶遷徙過去的,也是黃種人,隻是文化體係全然不同而已,自那以後曆代附屬國雖然一直都保有濃厚的西域色彩,但漢化的過程也在反複進行著,到了隋唐時期,雖然吐羅火語係,不過他們都是漢人與塞種人的混血。單純從外表上看,隻有少許詫異。

而且西域的民眾大多沒什麼“民族氣節”的概念,匈奴人強盛時他們自稱匈奴人,鮮卑人控製西域時,他們產自稱鮮卑人。突厥人強大時,他們自稱是突厥人。

現在大唐勢強,諸族百姓對外便都自稱唐人。

可是,他們這個唐人安西都護府是不會承認的。大唐承認的其實隻有在冊百姓,擁有租庸調製的百姓。陳應卻製定了安西都護府的三種戶籍製度。既黃、藍、白。陳應規定,戰奴、或者俘虜,一律擁有白籍,沒有人身自由,沒有政治地位、其次者則是藍籍。藍籍包括主動投降的百姓,以及投奔而來的流民。

既與關中一般無二的黃冊、戶籍。這樣的百姓,可以從軍、可以為官,沒有任何限製。而且繳納的稅賦,與關中一般無二。

大唐實行均田製,實行辦法就是丁男二十歲以上,授田百畝,其中二十畝為永業田,八十畝為口分田。死後把口分田既八十畝,還給官府。官府依據授田紀錄而向人民徵收租庸調。

不論貧富,一律繳納定額的租庸調。租即田租,每年要納粟二石。庸則是力役,每年替政府服役二十日。

以這個時代最普通的農民收入,一百畝田,大約可以收一百五十石糧食。(稅率相當於百分之一點三左右)。

可是,西域土著們不一樣。他們原本享受的都是牛腿稅。既一頭牛每年要繳納一條的稅。這個差距實在是太大了。所以很多安西百姓都非常嫉妒。

因為黃冊服役二十,以及兩石的糧食或者等價的物品。而藍籍則按照原來的稅收標準的一半執行。

三種戶籍不是死的,而是可以更改的。比如,白色戶籍表現良好,可以轉為藍色戶籍,藍色戶籍可以轉為黃籍。

但是換戶籍第一個硬性標準必須是會唐言。

如果不想自己喂養的牛,一年被官府收去一條牛腿,那隻能拚命學習唐言,在每年一度的考核中晉級,否則就會保不住牛腿。

這時,安西百姓發現學會唐言不僅僅可以免除一部分稅收,還可以參軍、立功受賞,這些安西百姓或戰奴們,紛紛學習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