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樹、闖、尋、探的文化自覺(3 / 3)

作者的敘寫終止在了1959年9月的金秋,那天,楊華正出發進京,出席全國社會主義青年勞動積極分子代表大會。也許作者想讓人們永遠記著那個不老的輝煌的楊華?可我以為,讀者也許更願意知道:楊華是怎樣麵對生命的消逝,抗拒還是淡定,當年的激情與理想,還是否璀璨和昂揚?技癢之餘,也替作品打個補丁吧:

2008年1月27日,應北京知青網的邀請,天津知青聯誼會程敬先、越相平、姚抗、宋慧茹、陶知敏等一行六人,進京參加了迎春節聯歡會。

會場設在東四明珠飯店六樓水滸村,寬闊的大廳內座無虛席。廳中央搭建有一間草棚,《知青心中的周恩來》一書的宣傳畫懸掛中間,引得眾多知青留影。兩側貼有“回憶往事青春無悔鑄造知青史詩,展望未來真情燃燒力助中華騰飛”的對聯。

曾經奮鬥在晉陝黃土地、雲南貴州神奇紅土地、廣袤的東北黑土地、冀中平原的鹽堿地、天山腳下、荒煙大漠的祁連山下、一望無垠的內蒙古大草原的皇城根兒女們彙集一堂,溝通思想、交流情感、展示才藝。

第一個出場獻辭的是中國墾荒第一人——北京老知青楊華。楊華至今珍藏著1955年由胡耀邦授予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北京市青年誌願者墾荒隊”的錦旗。當舒展開凝結著半個多世紀前滄桑歲月的那一時刻,讓全場與會人員感到心動、全場轟動、掌聲雷動。

楊華1995年才回到北京石景山區的老家,離開了自己傾注無數心血的黑土地。楊華的退休金從每月700多元,漲到現在的1000餘元,這已讓他感到很知足。他的老伴目前沒有收入,他們也不願給子女帶來負擔,日常生活費用要完全依靠自己。楊華目前除了耳朵有點背,身子骨倒是挺硬朗。他說這身子骨硬朗的背後,與撿垃圾有關。小區內垃圾桶垃圾箱的瓶瓶罐罐,在他看來都是寶。他說:“人老了,不能整天在家悶著,撿垃圾不但能鍛煉身體,還能補助生活。我每天能有20多塊錢的收入呢。”這讓他極其自豪,“一個月下來,能掙600多塊錢。加上工資,我們老兩口生活得有滋有味。”還有,楊華花20年時間,將墾荒歲月凝結成了一本叫《墾荒情》的書籍。2005年,楊華的新書《墾荒情》出版了。作為不公開發行的書籍,隻印了200本,送送親朋好友。

還原為普通人的楊華,是不是會讓人更加親近呢?

補白,我是由賈宏圖先生的《我們的故事》品出其現代意義的,它讓已經完結的過去式,改變為永遠開放的進行時,使作品由一個人的獨語,轉型成為眾人參與的狂歡儀式。譬如《與美國大兵拔河的誌願軍戰士》,傳統的閱讀習慣,它應該已經完結於2011年第4期;可《章回小說》卻又於第6期補了一個“更正”:“近日,老作家欒文海親臨編輯部做客時指出,第四期中《與美國大兵拔河的誌願軍戰士》一文中的戰鬥英雄潘天貴,本名潘天炎,如今依然健在。借此更正之機,本刊全體編務人員向潘天炎老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最親切的慰問!”結果,全體編務也就此成為了《與美國大兵拔河的誌願軍戰士》的有機部分。故事也由此顯得更加真實可信。

其三,“基於現實與曆史的傳奇”的“章回”傳統,以及對“非虛構寫作”的偏愛,還使《章回小說》生長出一種“金鑲玉”式的文體:傳奇的外衣裹著一段真實的曆史,或者真實的背景下演義一則想象的故事。結果,嫁接的滋味為《章回小說》又增添了新的可品讀性。譬如,申誌遠的《抓特務》(2011年第7期),骨子裏是自己做安保工作遭遇的實事,經“編輯及時調整了我的思路,幾易其稿,這才有了今天的《抓特務》。”宋繼賢的《驢貨郎》,也是以這種“金鑲玉”結構,演繹出一段蕩人心魄的壯美:“驢貨郎真有其人,他就是用一頭毛驢作掩護,無怨無悔地當黨的地下交通員。我隻是用自己的筆,讓他活了,活得更瀟灑、更智慧。”湖北監利蔡昭新的《誰是神龍》(2011年第12期),情節更是真假難辨。兩個主人公裏,熊劍東實有其人。其人原籍浙江新昌,後因日寇動蕩,遷移至昌化,當時屬於昌化縣,今屬於杭州臨安。抗戰爆發後他任忠義救國軍別動總隊淞滬特遣支隊司令,後任常、嘉、太、昆、青、鬆六縣遊擊司令,在蘇常一帶抗擊日軍;1939年3月在上海被日軍俘獲,1941年7月由周佛海保釋出獄後投降日偽,任偽黃衛軍總司令;1942年11月任汪偽軍事委員會委員,1943年3月任偽中央稅警總團副總團長,旋兼任偽上海市保安處處長,12月兼任上海市保安司令部參謀長,抗戰勝利後任國民政府上海行動總指揮部副司令,1946年3月任交通警察第7總隊少將總隊長,8月22日在江蘇丁堰受傷被俘後死亡。而另一主角盧才,似乎是由盧英的原型改造而來。盧英(1894—1951)湖北江陵人,字楚僧,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二期步兵科畢業,曾任國民革命軍畿南招撫使暫編第四師參謀處長,暫編第七十軍第一二師指揮部中將參謀長,第二十六軍第三師第七團團長,上海淞滬警備司令部偵緝處長,上海市公安局偵緝總隊長等職。八一三事變後,參與組織偽上海大道市政府,維新政府成立後,任偽上海特別市警察局局長。1939年8月28日,汪精衛在上海召開了偽“中國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就設在“七十六號”。盧英列入候補中委。1951年以反革命罪伏法。根據需要,小說將其改扮成附逆日偽的中統要員,最終還是死在中了反間計的大漢奸李士群手上。史實的真實感與虛擬情節的無限可能性,讓“金鑲玉”式的文體具備了“熊掌和魚”兼得的可能。不錯,《章回小說》的這三種努力,離長成參天大樹還有一段距離,隻是現代人欣賞“萌芽”悄舒嫩葉的雅致,並不比其乘涼的愜意少出幾分。

探一番境界“隨意刻意”

也許因為《章回小說》銳意求新的緣故,一撥好手就願意借此做一文體與風格變幻的實驗場。徐岩、孫方友、周樹山、白天光、孫頻遂成為了2011年來這裏演練的主角,主題即是“隨意刻意”。

以《搓澡女工》看去,徐岩應該是來求“隨意”的。一方麵,其1987年開始的創作,迄今已連獲百花文藝獎、金盾文學獎和黑龍江省文藝獎,小說形成了從平淡中生精彩、以含蓄見深刻的藝術風格;另一方麵,徐岩小說也正遭遇套路漸趨雷同的瓶頸。《搓澡女工》沒有了徐岩小說慣用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情節發展套路,隻有圍在搓澡女工小敏身邊的一些瑣事:討錢無著落的老公,找不回妻子的情人老黃,想著法借錢的二老板,最終關了店門不知所終的顧主甘姓女人,他們唯一的相同之處就是一樣的命運無常。可這隨意之中,小說卻不同尋常地七次寫到了浴室牆上的那塊印花玻璃。謎底最終被揭開:玻璃後竟然有一個小型攝像頭,成為鍋爐工偷窺的工具。可是,命運的被偷窺並沒有就此完結,更大的“印花玻璃”瞄上了小敏的老公。在屢次要欠款未果的情況下,作為工友代表的小敏的老公采取了走極端的方法,竟然以死向世人作了明示,也給其他工友們一個沒有辦法的交代。”於是,小說表層的隨意和鬆散,讓“命運的被偷窺、被擺布”之線緊緊地串在了一起。

孫方友正相反,似乎是寫倦了《陳州筆記》式的自然雋永與不著痕跡,《尿童失蹤之謎》(2011年第l期)開篇就是誇張而刻意的接童子尿儀式,接下來尿童們又遭遇了詭異的集體失蹤。小說的後半部分由三個尋尿童的故事發展模式構成,個個匪夷所思,相同處隻有一點,封家酒館甚至整個封家村就此化為了灰燼。結尾回到現實,竟然是中央電視台在為“祭酒”欄目拍專題,據說,那個“黑珍珠”酒就是當年尿童們用來催尿的酒。在用十足的刻意結構了一座迷宮後,孫方友笑了,告訴人們:“隻能給諸位提供一個創作過程。”也就是說,迷宮本身就是目的。刻意得可真夠徹底。忽然就想到了魯迅和蕭紅,也曾遭遇過“隨意刻意”。“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是魯迅散文集《野草》中的《秋夜》的開頭,兩株棗樹愣要重複著說,似乎刻意得可以;可正是這份刻意,盡顯目光的徐緩和無目的性,才將魯迅當時心態的無聊煩悶最恰當地揭示了出來。至於蕭紅,其《呼蘭河傳》的第六章第四節,隻由看似隨意極了的一句話組成:

還有,

有二伯不吃羊肉。

可我實在想不出,還有哪種更好的表述,可以將敘述人的童真無邪如此不落痕跡地昭示出來!

隨意和刻意,作為一種生命形態展示,自以本身為目的固然要得,像魯迅蕭紅那樣;可也有人喜歡探究二者的組合,並且追求由此達成的情致。2011年《章回小說》中的《辛亥風雨》(2011年第10期)、《地下藏著黑金子》(2011年第8期)、《胭脂罪》(2011年第11期)便分別探究了隨意和刻意的組合所能達到的感性、知性、理性的境界。

周樹山的《辛亥風雨》是其長篇《一片蔚藍》的片段。但這一切割並沒有破壞其充滿激情的生命演繹。衛文璉的理想、愛情、事業都與那一場辛亥革命緊密相連。小說將鷓鴣江上的情愛,與衛文璉為著理想的舍生忘死交融在一起;讓愛情的叛逆與革命後的失望同時襲向主人公;又使國破與家毀同時降臨在衛文璉頭上。於是,表麵上,小說是在個人家族史的生命激流中隨著情感線索前行,實質上,是在百感交集於辛亥革命的功績與缺憾。隻有將曆史交付於個體的生命發展史,所有冷冰冰的概念才會顯露出情感的力量。

白天光的《《地下藏著黑金子》,是他“香木鎮”小說係列中的一環。“知性”的講述使其與周樹山的“感性”呈現形成了反差強烈的藝術效果。小說講述了“三戶地主,處心積慮換家宅,皆因寶地藏黑金;幾家姻親,爾虞我詐演鬧劇,曲終人散終是空。”處處顯示了其節奏掌握與智慧的演繹兩方麵的功力。尤其是何、範、樊三家地主的爾虞我詐,精彩絕倫的對話,讓人驚詫於謊話不但說圓,而且委婉動人的功力。小說語言輕鬆流暢,略帶反諷,敘事節奏舒緩,枝枝蔓蔓,豐饒馥鬱,節奏的隨意輕鬆與會話的刻意鬥智,使小說通篇煥發出快意與妙趣。

在《章回小說》遭遇孫頻,很出乎我的意外。印象中,80後的孫頻,絕對與傳統無涉。她的《紅妝》《女兒墳》《同屋記》《天堂倒影》,都不約而同地寫到了女性為了體現自身的生命本體價值,自身對美的向往——這種追求又是基於生命直感而非自覺、清醒的理性判斷的——在有缺陷的現實世界中所遭遇的屈辱、困窘、尷尬、無奈、失敗等等。到了《章回小說》的《胭脂罪》,除了一貫的女性關注,孫頻突然刻意起理性的呈現。首先是懸疑推理:奇異的敲門聲,奇怪的血色饅頭,折磨得女導演坐臥不寧、魂不守舍。是警告、惡作劇,還是複仇?事實真相在懸疑中層層剝開;其次是心理倫理,一念之差,究竟誰才是真正的淪落者?心靈的罪感怎樣才能洗刷?

真希望這樣的實驗場能長此存在下去。這是保持《章回小說》提高和引導草根文化的後續力的希望所在。

(喻權中: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副所長、研究員、省重點學科帶頭人,文學評論家。任雪梅: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副研究員,現代文學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