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特稿之特(3 / 3)

我們的生活是複雜的,我們麵對的新聞也是蕪雜的,但它們背後有關文化、人性與變革的東西是清晰的。而這正是我們這個社會需要了解和關注的,也是一個記者所要守望的。

真實下的文采

特稿以文采見長,這是顯麵易見的。 特稿也許是具有文學色彩的新聞,但特稿並不是文學,它是新聞,這是特稿不能越過的界限。特稿來源於西方媒體,這是講求截稿時限的西文媒體為那些題材的重大和特殊,文字的寫作要求高的報道辟出的一小塊領地。

中國與特稿相對應的是“報告文學”、“長篇通訊”。報告文學是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文學雜誌出現的大受歡迎的一種紀實文學形式,它是那個年代報紙禁錮得隻能用宣傳語言說話而出現的一種文學的反叛。報告文學從來不忌諱它的文學性,甚至成為它的一個標識因此特稿不能與報告文學同比。

“長篇通訊”是新聞宣傳模式下的特殊文體。但它從一出生就具有的“宣傳”思維方式和語言方式限製了它,使它不能從“宣傳”的窠臼中擺脫出來,盡管“長篇通訊”也有很多好的新聞作品呈現,但總的來講它的構架、語言方式和思維方式都是固化的。

相比上述二者而言,特稿的珍貴之處就是真實。這是特稿最重要的不可缺失的本質。文本的完美表達是另一個層次的要求,隻有在真實的新聞事實下的優美表達,對特稿來說才是有價值的。

記者職業的特殊之處在於他在新聞事實和大眾之間的傳遞關係,這就決定了記者的兩個基本職責:調查還原事實,精彩傳達事實。這我的一個追求,我遵循的原則,也一定程度上成為我的一種特性。

這對記者永遠是難以達到的。經常的狀態是顧了這頭顧不了那頭。

讀者在報紙上看到的報道是記者的最後完成品。其實在事實凝化成文字、通往最後完成品的路上,有眾多的可能性。我們可以假定存在一個超然於個人判斷之上的客觀事實,但不同的記者對這個事實的表述可能千差萬別。就是同一個記者在麵對同一個事實的時候,也可以有眾多不同的表述方式。

那麼有沒有最好的表述方式,什麼才是最好的表述方式呢?可能每一個記者對什麼是最好的表述方式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但我想有兩個指標應該是基本的:

一是對事實最大程度的準確傳達,二是對事實最大程度的的精彩傳達。

如何使你的報道扣人心弦充滿魔力,如何使你的報道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如何使你的報道一波三折充滿懸念,如何使你的報道感性豐滿理性超拔,如何使你的報道宏觀概括高屋建瓴、微觀描述細致入微,這是個表述問題,更是個認識問題;這是個寫作問題,又是個采訪問題。細節的捕捉、場景的還原與理性的篩選、價值的判斷同步進行,高速運轉的大腦和敏銳的眼光相互呼應;既要時時入乎其中,又要時時出乎其外,此時的記者似乎有分身術,一個匍匐在地搜尋事實的鱗片,一個高居雲端悲憫眾生。

讀者在報紙上看到的報道是帶有記者個性和體溫的東西,同一個記者在麵對同一個事實的時候,也可以有眾多不同的表述方式。它可以是單向度的表達,停留在完整在梳理事實層麵上,它也可以是立體的表達,溫婉細膩,圓潤通透;它可以是扣人心弦充滿魔力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的,也可以是呆板的、平麵的。對於一般報道來說,可能準確快速地表達事實是第一要素,而對於特稿來說,必須在準確的基礎上達到完美、豐富、多色彩、多向度的。

記者是一個旁觀者,也是一個參與者;是一個調查者,也是一個判斷者。要把一個事實搬到紙上,他最大的困難在於,即要避免主觀武斷,又要體現記者立場,其間有著微妙的平衡和分寸。最重要的你的敘述要打動讀者,你的判斷要說服讀者,而這種打動和說服,不僅要靠事實本身的力量,還要靠記者充滿智慧和趣味的敘述,靠你富有彈性、充滿色彩的文字。

我常常對年輕入行入久的記者說,千萬別將這個過程想得太複雜了,也別試圖將一個事實複雜化而顯示自己的能力,實際上,新聞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篇作品是一個“幹幹淨淨”的作品。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那麼多的定語和狀語,沒有更多的感情渲染,它樸素而幹淨,這便好的新聞作品。

盡管特稿是一種有文學色彩的新聞,但我的理解是它隻是借用文學的方式而不是文學本身。

畫麵感,鏡頭感、衝突、結構、情節的安排、敘述的方法都是可以借用文學的技巧來安排的,但事實本身是不可以安排的。

特稿是新聞的展開;特稿是對新聞關節點的深入;特稿還是一個好故事。這種新聞的展開可能就須要借助文學或小說的手法為整個故事搭起一個好的結構框架。它可能有一個平白樸素但意味深長的開頭,也可能有意安排一個戲劇性的開頭,總之它的開始不會象限時性新聞的導語一樣總是一個模式,然後再安排後麵的事實。但有一點是不可忽略的,如果一個文章頭三段還不能將讀者抓住的話,那這個文章就有問題了。

我寫稿子的時候總是試圖在一開頭就抓住讀者,如果自己感覺沒有做到這點,就會重新安排整個結構。

采訪和寫作是一種境界和情懷。這是一個虛無的問題,也是一個無法說清楚的問題,但它是作品靈魂。它的因素很複雜,可能有作者的價值觀,對人生的看法,生活閱曆,態度,性情等等。

有時候當你合上筆記本結束采訪的時候,采訪才真正開始。隨意的聊天,氣氛,突然之間的一次開敞。真正的東西出現了。這時候你所能做的就是靜靜地聽,讓自己融入這們的氛圍裏,化做無。

有時候當坐在電腦前,眼睛從窗戶上漫無目的地望過去,現場的東西才會如電視畫麵一般一幕幕放出來。文字對於現場的還原永遠是有局限的,但文字有文字的魅力,當它能夠捕捉到畫麵的時候,這種畫麵就因為文字的鎖定而固定下來,文字也因此具有了一種美。

特稿是一種愉快的閱讀,這是一篇好特稿必須做到的。即便是非常嚴肅的題材它也應該是賞心悅目的,特稿之“特”還表現在記者用自己獨特的文字方式與讀者建立一種親密的、個人化的關係。他在讀這篇稿子的時候,知道是和那個記者在交流,他明白這個記者講述的方式,他熟悉記者的遣詞造句,他甚至熟悉記者常常出現的一些個人化的小瑕疵。他從記者所描繪的或在身邊的故事裏看到了自己生活的影子,或者他被記者帶到了一個遙遠的地方,那裏的事物可能會是陌生的,但他卻在記者用文字打開的窗戶裏看到了一種陌生的美。

互聯網的興起改變了信息的傳播方式,已經有報紙走向了無紙化。到那時特稿這種依賴於文字依賴於紙媒的新聞表達方式還會存在嗎?這個問題的回答可能要從人們的閱讀習慣是不是會徹底改變尋找答案。周末的閑暇時光,除了電腦閱讀之外,人們會讀些什麼呢?

讀特稿故事吧。它可能是一次文字的曆險,一次思維的挑戰也可能是一次愉快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