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文化養生與人類健康和幸福(2 / 3)

如果我們按照世界衛生組織製定的心理健康這五個標準分析,我們就會發現,張海忠缺乏“有適應社會和自然環境的能力.有健全而穩定的人格”“有自知之明,能克製、調整和完善自己”這幾個方麵。正是由於張海忠在這些方麵的缺乏,即由於他在心理健康方麵的缺陷,最終走上了自殺的道路。

“公告”特別強調:“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其精神和行為狀態需具備以下特征:智力正常,情緒穩定,心情愉快,自我意識良好,思維和行為協調統一,有完整獨立的人格特征,人際關係融洽,適應能力良好。”

這一切,對喚醒廣大民眾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和重視、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身健康,將會發揮巨大作用。一個人隻有具備健全的心理素質,才能達到真正健康長壽的目的。

三、世界經合組織提出的“幸福指數”多實際健康更重要

(一)關於“什麼是幸福”的討論

什麼是幸福?這是現代社會每個人都在經常談論的話題。2013年春節前中央電視台二台組織播放了這方麵的專題討論會,各行各業,眾說紛紜。

以前有位作家說過:“幸福是一個謎,讓1000個人來回答,就會有1000種答案。”有人講:“其實,幸福就是一種感覺,隻要你敞開心扉去感受,幸福就會無處不在……生活的點點滴滴都孕育著幸福。”有一天下午,筆者和愛人準備過天橋去振華商廈買東西,我們剛準備過橋,看到一位撿破爛的中年婦女,拿著手機高興地向她對象(在另外一個地方撿破爛)報告一個好消息,說她在垃圾箱內撿到一樣好東西。從這位婦女臉上的表情,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她是發自內心的高興,可以想知,當時她的心裏充滿了幸福的感覺。筆者深有感觸地對愛人說:“你看,這就是幸福。與那些損人利己、吃不好飯、睡不好覺、挖空心思騙人的奸商和貪官相比,這才是真正的幸福,是發自內心的,是通過自己勞動所得的。”愛人笑了笑,表示讚同。

從前有一則關於什麼是幸福的寓言故事。有一次一隻小狗問他的媽媽:“媽媽,什麼是幸福?幸福在哪裏?外狗媽媽說。幸福就在你的尾巴尖上。”小狗掉回頭,左看看右看看,怎麼也沒有看到自己尾巴尖上有什麼幸福。小狗便沮喪地問狗媽媽:“媽媽,為什麼我總是看不到幸福。”狗媽媽微笑著對小狗說:“孩子,你不用刻意地去看它,你隻要一直向前走,幸福就會始終跟著你向前走。”是啊,如果小狗病重了甚或死了,不能向前走了,他的幸福也就沒有了。

美國20世紀50年代興起並迅速發展起來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其代表人物馬斯洛,他將人的需要——動機,看作是人類生存成長的主要內在動力,把人生需要和是不是幸福聯係到一起。從某種角度講,如果一個人的需要得到滿足,那他就會感到幸福。馬斯洛將人類的基本需要劃分為5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實現自身價值的需要,其中實現自身價值是人生最高層次的需要。這就是說,能夠使一個人的潛力得到充分發揮,並得到社會的認可,使這個人感到活得有價值,就是這個人的最大幸福。這種幸福不是能單用金錢來衡量的,譬如說,那些奸商和貪官,盡管他們腰纏萬貫,可是他們並不能得到人們的尊重而各行各業部些高風亮節、為人師表的英雄模範人物和專家學者,卻能受到人們的尊重,這兩類人誰心裏會更幸福,是不言而喻的。

被稱為“當代保爾”的中國著名殘疾人作家張海迪,在這方麵給我們作出了最好的詮釋。

張海迪,山東省文登市人,1955年生於濟南。1960年,張海迪5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從此,張海迪注定要在輪椅上度過她艱難的一生。但是張海迪沒有向困難屈服,她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通過自學,完成了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和德語以及世界語,並攻讀了哲學碩士研究生課程。

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4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2002年,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問世。《絕頂》被中宣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列為向“十六大”獻禮的重點圖書,並連獲“全國第三屆奮發文明進步圖書獎”“首屆中國出版集團圖書獎”“第八屆中國青年優秀讀物獎”“第二屆中國女性文學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現已超過100多萬字。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後自學了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先後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

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了《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的文章,詳細介紹了張海迪的光輝事跡,張海迪被譽為“八十年代新雷鋒”。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

張海迪現為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殘聯主席,供職在山東省作家協會,從事文學創作和翻譯工作。2008年11月13日,中國殘聯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張海迪為中國殘聯第五屆主席團主席。從中國殘疾人運動會主席台上看到的張海迪那微笑的麵孔,我們可以充分體會到她那幸福的內心世界。

(二)世界經合組織提出的“幸福指數”

許多人有過這種體驗,職位升高後,對幸福的預期值也隨之升高,過去的努力帶給自己的名望和財富,不再能給自己帶來新的幸福感。據專家介紹,這就是幸福跑步機原理。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把財富和名望看成是幸福的話,那他就必須擁有更多,否則他就感覺不到新的幸福。一般情況下,人們心中渴求的東越愈多,就越容易感到不滿足,這種不滿足的感覺會導致幸福感的下降。研究發現,幸運的事和一時的成就不能帶給人們長久的幸福,隻是一種短期效應。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教授研究發現,在所有階層中,越看重金錢的人對他的收入越不滿意,因此對他的生活也就越不滿意。塞利格曼教授的團隊通過對40多個國家進行生活滿意度的調查發現,購買力強的國家,人民生活滿意度一般比較高,但是一旦國民收人超過人均8000美元之後,這個相關性開始消失,單純的財富增加並不能繼續增加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就是說單靠金錢買不來幸福。20世紀50年代後,富庶國家購買力的改變也帶給我們同樣的信息:美國、法國和日本實際購買力已經比二戰前翻了一番,但是他們的生活滿意度卻沒有明顯變化。

實際幸福感就是一種心理體驗,它既是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的一種事實判斷,也是對於生活主觀滿足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它是在生活滿意度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

“幸福感指數”的概念起源於30多年前,最早是由不丹國王提出並付諸實踐的。30多年來,在人均GDP僅為700多美元的南亞小國不丹,國民總體生活得較幸福。“不丹模式”引起了世界人們的關注。近年來,美國、英國、荷蘭、日本等發達國家也都開始了幸福指數的研究,並創設了不同模式的幸福指數。如果說GDP.GNP是衡量國富、民富的標準,那麼,百姓幸福指數就可以成為一個衡量百姓幸福感的標準。百姓幸福感指數與GDP一樣重要,一方麵,它可以使人們了解和監控社會經濟運行態勢;另一方麵,通過它可以了解民眾對生活的滿意程度。可以說,作為最重要的非經濟因素,它既是社會運行狀況和民眾生活滿意度的“晴雨表”,也是社會發展和民心向背的“風向般認為,幸福生活指數包括:生活環境、價值、榮譽、希望、安全和精神快樂。詳細的調查統計指標包括:

A類指標:涉及人們認知範疇的生活滿意程度,包括生存狀況滿意度(例如就業、收入、社會保障等),生活質量滿意度(如居住狀況、醫療狀況、教育狀況等);

B類指標:涉及情感範疇的心態和情緒愉悅程度,包括精神緊張程度、心態等;

C類指標:指人群以及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程度。

美國經濟學家P.薩繆爾森提出了這樣一個幸福方程式:幸福指數=實際效應/個人欲望。

這個幸福指數方程式表明,幸福指數的高低與個人欲望的大小成反比,與實際效應成正比。這就是說,個人欲望越大,幸福指數就越低;而實際效應越大,幸福指數就越高。幸福指數以得數等於1為分界嶺,比1小的就說明不幸福,等於1或者比1大的就說明是幸福的。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經合組織)2011年5月24日在巴黎發布一項名為“幸福指數”在線測試工具,普通民眾可以根據個人對物質條件和生活質量等11個因素的滿意程度進行排序,得出的指數可以用來衡量民眾對生活的滿意度。世界經合組織利用這一方法,在經合組織34個成員國之間進行了比較,結果顯示,澳大利亞的綜合指數名列第一,被認為是最適宜生活的地方。但是,近年來由於大量移民的遷入和自然環境的汙染,火災和洪水泛濫,使澳大利亞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數有所改變;北歐國家的整體排名靠前。“幸福指數”涉及的11項指標是:收入、就業、住房、教育、環境、衛生、社區生活、機構管理、安全、工作與家庭關係,以及對生活條件的整體滿意度。經合組織秘書長安赫爾·古裏亞在介紹這二指數時說,這個測算工具可謂是一項“創舉”,專家花了10年時間研究才取得這一成果,但這些指標還需進一步完善。

(三)比現有“幸福指數”中各項指標更重要的是健康

有人講過:“缺什麼也不能缺健康,少什麼也不能少精神。”用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經合組織公布的與“幸福指數”有關的11項指標,對於每一個人和每一個家庭的幸福來說確實都很重要。譬如說,就像我們在電影《蝸居》中所看到的那樣住房。對於居住在擁擠的大城市裏的普通工薪階層的人來說是何等重要!但是一個人有了房子,有了車子,有了。票子,如果他沒有了健康,他還會幸福嗎?一個疾病纏身整日受疾病折磨的人,就算是有了這些,他會感到幸福嗎?如果一對新婚夫婦有了這些,但是精神上出了問題,譬如一方有了“思想毛病”,整日在外麵胡混,另一方在這個家裏能感到幸福嗎?所以我們認為,影響“幸福指數”的指標,應當加上“健康”這個指標,而且應當把“健康”看成是幸福指數中的一個最重要的指標。用數字來表示的話,如果其他指標都用中性數“0”來表示,箔健康。則應當用正數“1”來表示。如果有了“1”,其他指標“0”就會有實際意義,如“10”“100”“1000”等;如果沒有了“1”,後麵的“0”再多也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健康甚至沒有了生命,那金錢、住房等還有什麼意義呢?有人這樣說過:“人在大病之後才明白,隻有身體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其他都在其次。”有人曾經做過這樣的比喻:“人生有四本存折健康、情感、事業和金錢。如果健康丟了,那麼其他三本存折也都會過期。”柳宗元的《柳河東集》一書上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商人乘船,當船行至河心,他不小心失足落水。因為這位商人是公認的遊泳好手,所以同行的人誰也沒在意他。直到見他遊得非常吃力,久久靠不了岸,才有人問他,他回答說:“身上帶了很多銅錢,所以遊不快。”岸上人便焦急地喊。快把銅錢扔掉,命要緊啊!”但商人不聽,舍不得丟掉身上帶的銅錢,結果終因精疲力竭,與身上的銅錢一道沉入江底,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很多看過這個故事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想法:如果這位商人能及時將錢扔掉,可以保住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自己以後還可以賺更多錢。可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精明”的商人居然打錯了算盤。中國有句古話講的好:“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隻要有了健康,就會有希望,就會有幸福。

四、七情六欲的含義,其對人生健康長壽的重要意義

(一)“情”由“心”生,七情六欲的含義

七情六欲是指人們與生俱來的一些基本生理和心理反應,不同的學術門派和宗教,對七情六欲的定義稍有不同。但是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承認:人的七情六欲是不可避免的,是人的本性。

《孟子·告子上》曰:“食、色,性也。”《禮記·禮運》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這就是說,吃東西和男女之間要求性愛,這是人的本性。並且《禮記·禮運》進一步指出:“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意思是說,在不同的情況下,一個正常的人,都會有喜歡、憤怒、悲哀、恐懼、愛恨等情感的變化,還有一些生理性欲望,例如,食欲、性欲等通常都會寫在臉上。這些情感變化和欲望都是“天生的”,是由每個人自己“心”生的,是不用通過學習就會的(當然通過學習訓練會更好),這是生物長期進化的結果。通過對我們周圍一些常見哺乳類動物(例如狗、貓等)的觀察,我們可以認為,這些情感變化在人類進化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時間,要比語言文字形成的時間早得多;這些情感變化在人類的聚集和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實際上,如果沒有了這些情感的變換和欲望,那就不是一個正常的人。當一件令世人震撼的社會事件發生,例如,麵臨地震、車禍等造成人員傷亡的淒慘場麵,人們都會驚訝不已或陷入沉痛之中,這時如果有人毫無相應的表情,那麼人們心裏就會想“這個人怎麼能無動於衷呢”?或者有的人會認為“這個人可能是個神經病”。

那麼,什麼是六欲呢?在中國,《呂氏春秋·貴生》一書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這就是說,一個真正完美的人生,其六欲都應當得到適宜的表達和滿足。後來,東漢哲人高誘對此作了注釋:“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見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於是嘴要吃喝,舌要嚐味,眼要觀物,耳要聽音,鼻要聞香臭,這些欲望與生俱來,不用人教就會。後來有人把這些概括為“見欲、聽欲、香欲、味欲、觸欲、意欲”這六欲。

但佛家的《大智度論》的說法與此相去甚遠,《大智度論》認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於一般人對異性追求的六種欲望,也就是現代人常說的“情欲”或“性欲”。佛教的“七情”與儒家的“七情”大同小異,佛教的七情指的是“喜、怒、憂、懼、愛、憎、欲”七種情愫。目前人們所用的“七情六欲”一語,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的意思,泛指人之情緒、欲望等。

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正是由於七情六欲的存在,才構成了人類特有的精神世界,悲歡離合,浪漫瀟灑,有誰願意過那種清一色的寂寞生活?正是由於七情六欲的存在,才使生命得以存在和發展。例如,如果沒有了食欲,人們都不吃飯了,那人還能活多久?正是由於食欲的存在,人們才爭取進食各種有營養的食物,以保證機體新陳代謝之需,以保證軀體健壯無病之需;再譬如,如果人沒有了性欲,那就會沒有了愛情,那民族的繁衍生息如何保障?

(二)通過文化養心調控好自己的七情六欲

人的七情六欲是相對穩定的,它是人與外界交流的情感表現,它能明顯地影響一個人與周圍人群互動的人際關係。人們都願意與樂天派的人相處,與樂天派的人長期相處,自己也會成為樂天派;誰願意與整天悶悶不樂的人待在一起?經常與整天悶悶不樂的人相處,自己的情緒也會受到壓抑,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但是,七情六欲適可而止,過猶不及,貴在七情六欲之間的相互平衡。例如,如果一個人的怒氣過大,就會傷肝,肝火上升,怒發衝冠,時間久了就會患高血壓、冠心病,甚至腦溢血,而造成殘廢甚至斃命。但是,如果一個人沒有怒氣,一點血性都沒有,特別對於一個男子漢來說,那就不會有所造就,更難成大業。再譬如說,食欲是保證一個人能正常飲食的生理基礎,如果過度控製食欲,身體得不到足夠的營養,就會發育不良,甚至影響機體的免疫能力,抵抗力下降,因而繼發細菌感染而得病。前兩年有些青年女性,為了追求所謂的體型美,一味地控製食欲減肥,結果瘦得皮包骨頭,抵抗力明顯下降,有的暈倒在表演台上。有關專家和學者已經一再呼籲,不要為了自己的體形美而過度控製自己的飲食。當然飲食過度顯然也不是好事,中國曆代皇帝,大多數花天酒地,盡管他們吃得很好,玩得也很開心,但是短命者多,究其原因,就是他們吃喝玩樂過了頭,破壞了七情六欲的平衡。

七情六欲在不同的年齡段應當有所不同。青年學生應當以學為主,在這個年齡段如果過早地著意或放縱情欲,那不僅會荒廢自己的學業,還會嚴重影響自己的身體。在社會上可以看出這樣一種現象,早戀的人大部分學業不佳,由於文化水平低就業的工種不佳,收人低,一輩子生活都比較拮據。而青年時代刻苦學習的,大部分是“大器晚成”者,不論是對國家還是對自己都有好處。

從醫療衛生角度講,七情通常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用以表述病人的情緒變化情況,通過對這些情緒變化情況進行分析,進而了解病人的大腦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以便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從現代醫學心理學角度講,一定要學會避免不良情緒的發生,一旦不良情緒發生就要及時疏導和想方設法使之釋放,盡量避免不良情緒的積累,保持健康快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