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五種“問題”孩子的應對方法(2)(1 / 3)

為了直觀地表現這個問題的危害,我把和一位學生的部分談話的記錄呈現出來:

“你這麼文靜的一個女孩子,這次為什麼和同學們吵架,還差點動了手?”

“我問她一道題,她說‘你連個這也弄不明白呀’。”

“雖然這句話不是很合適,可也就是同學之間隨口一說呀。”

“不知道為什麼,我一聽到這句話就怕。我就是因為這個才和她吵起來的。我從小就不自信,總覺得自己做什麼都不行,慢慢地就成了什麼事情都害怕。聽人們說到困難呀不行呀什麼的,就算和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也還是害怕,有時候是覺得那些事要是落到自己身上肯定更不行,有時候幹脆就是莫名其妙地害怕。”

“我有點明白了,你和她吵架還差點動起手來,就是因為你害怕聽到這些字眼,想要阻止她繼續說下去。”

“是的,是的,就是這樣。”

“我想問問你,剛才看你吵架很有氣勢,如果再讓你和她吵一架,你覺得能吵得過她嗎?”

“肯定不行,我做什麼都不行,吵架就更不行了。”

“你覺得自己有沒有比其他人強點的地方,任何方麵都行。”

“沒有,我做什麼都不行。”

“回答得這麼幹脆?連飯量都比其他人小?”

“嗯。”

“你確定?你觀察過每個同學的飯量嗎?”

“那倒沒有,可我什麼都不行,估計飯量也肯定是最小的。”

隨著談話的繼續,我發現這個孩子確實已經自卑到一個相當嚴重的程度。我一方麵建議她去找學校的心理輔導老師尋求幫助;另一方麵,我們一起逐條列舉對照她與別人的優缺點,讓她看到無論在優缺點的數量上還是程度上,她和別的同學基本持平,先從理論上讓她信服。然後,我和她每天下午的活動時間碰一次麵,總結這一天她和同學們的表現,從各方麵進行比較,用老師的評價、課堂測試的結果等作為佐證。在代課老師和心理輔導老師的共同努力下,用了半年多的時間,她才逐漸擺脫了自卑的困擾。

自卑的成因

孩子自卑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麵:

一是智能方麵的因素。每個孩子一開始都是很上進的,他們總是希望盡可能把每件事情都做好,得到各方麵的認可和讚揚,這是孩子們在最初階段的主要動力之一。但孩子們在感知記憶、分析歸納、想象聯想以及語言表述、實驗操作等方麵總是有區別的,總會有孩子在比較中處於劣勢,如果這種情況長時間得不到改變,他們就可能對自己在這方麵的能力喪失信心。

有一次我的一個學生對我說越來越不喜歡學習了,甚至出現了輟學的念頭。原因是在不少科目上對自己失去了信心:物理、化學和生物這三門課,他學得倒是挺好,但做實驗的時候總是出問題,操作精細度方麵總達不到標準;語文和英語成績也還行,可語文的修辭,英語的口語總是比其他人差一大截。我首先給他詳細分析了這些缺陷在高考中的比重,在未來的事業和生活中可能產生的影響,讓他知道這些東西其實不見得就會影響大局;然後跟這幾個科目的老師打招呼,請他們專門指點下,幫助他從根本上解決,從而打消了他的自卑。

二是定位方麵的因素。有的孩子把自己與更高年齡段的孩子甚至和家長進行比較。更有極端的要強的,有一種“心比天高”的心理,拿自己和各專業的大師做比較。我的一個學生理科成績相當不錯,但文理分科的時候卻選擇了文科,我當時問他為什麼,他的回答居然是:“我真的更喜歡理科,所以經常看一些理化雜誌,可是許多文章我根本看不懂,那年我買了霍金的一本書,自己看不懂,拿去讓老師講,沒有一個老師能講明白的。我就覺得自己再學上一百年也未必能達到那個水平。雖然我不是太喜歡文科吧,可至少我見過的相關書籍差不多能看懂,多少還能說出個道道來。所以我覺得自己搞文科更有前途。”我問他看不懂的是些什麼雜誌,他說有些是他哥哥從大學帶回來的大學學報,其中還有《物理學報》,那可是中國自然科學界的頂級刊物。我跟他半開玩笑地說:“咱倆的身份應該顛倒一下了,別說是高中生,就是你哥這個理科大學的高才生,看那書也未必能看懂吧。按照你的思路,那你將來該選擇什麼樣的大學和專業呢?看不懂莎士比亞就不選擇外語類專業了,讀不懂《尚書》《尤裏西斯》就不選擇文學專業了,不明白博迪莫頓的《金融學》你還不選擇金融了,那可真是沒完沒了了。”

三是教育方麵的因素。本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解決孩子們各方麵的問題,包括自卑問題,但由於在教育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比較,我們又不可能時時處處地在各個方麵善加引導,所以反而成了導致自卑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教育過程中能夠進行明確比較的往往都是成績等硬性標準,但這一類硬性標準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它們衡量出來的優秀者都是少數,多數學生在競爭中處於中間或落後狀態。

有一位外地的家長曾專程帶孩子過來谘詢我,說孩子中考的時候成績在他們縣排一百名左右,正好達到重點班的錄取線。可一年下來,孩子的成績越來越差,最好的一次是全班倒數第五名。那樣的成績放到普通班也得排到十幾二十名。老師建議把他調到普通班去,可父母和孩子都不太同意,問我該怎麼解決。我對他們說:“其實我覺得老師的建議不錯。他未必是看不起孩子,而是從孩子的心理和發展來考慮的。孩子本來就是剛好達線進重點班,在班裏又長期居於劣勢,給誰都會喪失信心。連信心都沒有,怎麼學習?到了普通班,每次成績下來,至少直觀上給人的第一感覺是成績還不錯,有了動力,很可能成績也就起來了。把自己的思路放寬一些,這個世界上比自己強的人有千千萬,但不如自己的也有萬萬千,何必要拘束得讓自己‘走投無路’呢?重點班的差生在學習上自卑,那普通班的差生是不是就不要上學了呢?想通了這點,問題也就解決了,調不調班也無所謂了。”

後來他們選擇了調到普通班,果然,一個學期過後,孩子在普通班裏成績優異,在原來那個重點班也已經可以排到中等偏上的水平了。

四是評價方麵的因素。我們對孩子的評價多數是階段性的,而且容易習慣性地指出孩子的缺點然後要他們改正,似乎這就是教育的全部,很少專門持續地表現出對孩子們優點的讚賞。這就容易導致孩子因為短期局部的缺欠而產生長期的自卑。

有一對雙胞胎,小時候畫畫,按照兒童畫的標準來看,姐姐總是不如妹妹畫得好,在這方麵得到的表揚總是比妹妹少很多。但到高中的時候,出現了誰也想不到的情況——不少見過姐姐畫畫的老師都建議姐姐報考美術院校,其中還包括一些當地的美術權威,一位當地書畫院的老師看了姐姐的畫後說:“這個孩子的畫雖然不很合規矩,但是很有靈氣,規矩可以培養,但靈氣是天生的。”可姐姐最終還是沒有選擇這條路,因為她覺得自己從小畫畫就不如妹妹,現在即便有專家的肯定,還是無法鼓起勇氣把自己的一生都押在這個“賭注”上。

五是家庭方麵的因素。從我工作開始,我就一直堅持家訪,有一次我和一個學生約時間去她家,結果她直接就跟我說:“我家窮。”我的心有點冷——這麼小的孩子就為家庭條件感到自卑,將來怎麼麵對社會?我決定當時就和她去,也免得她家裏再破費準備飯菜。

於是我跟她說:“去你家一是了解一下你的情況,二是請你爹喝酒,當然,這酒也不是白喝的,你不是說過你種了很多菜嗎?我學生種的菜,怎麼能不嚐嚐呢?說說你做飯的手藝怎麼樣吧。”我這麼一說她樂了,我們一起買了兩瓶酒去了她家。

我對她父親說:“我今天來一是請你喝酒,所以我帶酒了,你給我送來了一個可愛的學生,所以我得感謝你;二是嚐嚐我學生的手藝,所以你什麼都別準備了,咱好好看著這小丫頭露一手。”這樣一來,那個孩子的自卑心理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緩解,後麵的談話非常順利。

我和她父親交流的時候,她父親說:“我經常告訴她,別人家有錢有人,將來找工作不發愁,咱家就是十幾畝地,能供你上學就了不得了,別指望我們還能給她在別的方麵出力。要是好好學,她學到什麼程度我們就供到什麼程度,總希望她將來能有點出息,別像我們一樣要什麼沒什麼。要是不好好學,那將來不管怎麼吃苦也就怨不著我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