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理性科學的分析引導,提高孩子分析和認識問題的能力。
當孩子失敗的時候,幫助孩子理性地分析原因。引導孩子明白,失敗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麵的,不僅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即便是主觀因素造成的,也未必就是不可原諒的,因為任何人都不能完全地把握自己。因此,不能因為曾經或現在失敗,就認定自己永遠不行。
首先是幫助孩子選準參照者和參照點。當孩子與別人進行比較時,幫他選擇水平基本相當的人,而且要注意他是不是在拿自己的弱點與別人的優點比。讓孩子學會講究“可比性”,避免“人比人,氣死人”的情況發生。
家長尤其要注意對孩子進行比較的時候隨意選擇參照,而且簡單地說一句:你看人家某某某的哪方麵。這個習慣很不合適。一個成績不錯的學生曾對我說:“一回家就不想學習了,我媽總在我麵前嘮叨嫌我粗心,結果她越嘮叨我錯得就越多。”為此我約見了這位家長,果然,她一到學校就數落自己的兒子:“成績雖然不錯,可總是有點毛糙,做題經常會有想不到的失誤。你看人家XXX,從來都是一次性做對。我就經常對他說:你什麼時候能像人家那樣?”其實這兩個學生成績差不多,他兒子的成績還要略好一些。至於粗心的問題我也注意到了,但他兒子確實可以通過檢查把這些東西都找出來改正,所以影響並不是很大。我對這位家長說:“男生毛糙一點很正常,咱可以不必把他和女生比,細心本身就是女生的優勢。不影響結果就行了,何必一定要讓他馬上變得不粗心呢?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操之過急,那可是過猶不及啊。”
即便是縱向比較,也要注意這個問題。有幾個學生曾對我說:“小時候記什麼東西看一眼就記住了,現在記東西背上十遍八遍都記不住,背得人傷心。”這個問題更簡單了,小時候背三五百字的課文算是高要求。到了高中,三五百字根本不值一提,難度當然就大多了。可越是簡單淺顯的原因,孩子們越是容易忽略,所以家長幫助孩子正確地尋找原因並讓孩子逐漸掌握這種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點是要注意幫助孩子設定適當的目標和實現時間,家長本身對孩子也要有一個科學合理的期待值。目標過高,實現時間過短都是不合適的,尤其是後者。多數家長已經意識到了製定目標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但往往忽略了製定實現目標的時間也是不可以一廂情願的。有些家長對孩子說:“我對你要求不高,每次進步三名。”進步三名這個要求是不高,可每次就有點問題了,得看多長時間考一次試,高三一般是一月一考,真要能達到每次考試進步三名,那每個中等生都可以考上清華北大了。一位家長看到孩子寫的學習計劃後問了幾個問題:“你征求老師的意見了嗎?這個計劃你試過了嗎?自己覺得可行嗎?有後備的措施嗎?”最後囑咐:“先按照這個計劃努力兩個月,根據結果我們再最後確定吧。”我覺得這樣就很合適。耐心是一切的前提。
第三點,在針對具體事件時,如果事先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困難,有了具體的對策,也有了恰當的心理準備,引導孩子正確麵對可能出現的挫折,即使結果不盡如人意,也不致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大起大落,從而產生自卑心理。比如,當學生即將麵對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常常問他們:“你有沒有想過,如果這件事失敗了,你是不是也能得到什麼?”有的孩子說:“我能得到成功之母。”有的孩子還引用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創始人沃特的話:“通向成功的路就是把你失敗的次數增加一倍。”
慢慢地,孩子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就像愛迪生做實驗一樣,至少我知道這麼做是錯誤的,以後就不會犯同樣的錯誤了。”“錯誤很難完全避免,失敗也不一定能避免,我先努力去做,認真對待,把結果交給明天吧。”如果他們確實能做到每次失敗之後都能有所“領悟”,把每一次失敗當作成功的前奏,那就能化解失敗的負麵影響,變自卑為自信了。到這個程度,我所要做的就隻是豎起大拇指了。
第四點是不要回避讓孩子們感到自卑的東西,首先,這種回避沒用,孩子們是非常敏感的,我們越是刻意回避,越讓他們覺得這個問題很嚴重;其次,他們遲早總是要麵對這些問題的,所以隻要適當地引導就好。
曾經有一個學生,他生理上有一點並不嚴重的缺陷,但他父母送他來學校的時候還是專門囑咐我:“孩子生理上有些缺陷,因此非常自卑,希望老師多鼓勵多關照。”言下之意,這個孩子再也經不起打擊了。可問題是我們怎麼能確定孩子在高中三年不會經受打擊呢?於是我和他進行了一次專門的談話,在大致摸清他的心理狀態後,我對他說:“你的那點問題,不應該成為你的負擔。你為什麼要關注那個呢?沒人會因為我們無法把握的東西而嘲笑你的,就算有,也隻能說明那人淺薄鄙陋,而這種人的態度我們還用得著在意嗎?但如果你不好好把握自己能夠把握的東西,那一定會有人看不起你,而這些人卻都是真正有資格看不起你的人,這才是人生的失敗和悲哀。說得極端一點,多少殘疾人都在那裏奮起,你為這麼點事消沉什麼呢,不像個男子漢的作為嘛!更進一步說——你聽清楚——你為什麼不這樣想呢,能成非常之事者,才有非常之貌,也許這正是上天對你的眷顧呢?好好奮鬥吧。最關鍵的是先從內心深處塑造一個光輝燦爛的自我形象,然後再激發你全部的潛力,拚命地實現它吧。”
最後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心理學上有一種說法,叫作“補償機製”。意思是說人們為克服因缺陷而產生的自卑,而發展自己其他方麵的優勢,從而讓自己心理平衡。因此自卑感就成了許多人成功的動力。創立這一學說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提到:“所有的兒童都有一種內在的自卑感,它可以刺激兒童的想象力並誘發改善個人的處境的努力,以此來消除心裏的自卑感。”他認為自卑感越重,尋求補償的心理也就越迫切,因此有缺陷的兒童往往比健全的兒童更好勝。這原本是我們幫助孩子改變自卑心理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但我要強調的恰恰在這裏:這種方式用得好,效果非常好;如果運用不恰當,反而會適得其反。其中的關鍵有兩點:一是不可好高騖遠,製定很難實現甚至根本不可能實現的補償目標;二是不要賭氣。隻有科學合理的心理補償,才能真正起到積極的效果。
有的家長為了激勵孩子克服自卑心理,會對孩子說:“他是第一名又怎麼樣?他這次分數一百多分又怎麼樣?別怕,苦幹三個月,超過他。”這個目標難度太大了,一旦實現不了,反而會加重孩子的自卑情緒,不如說成:“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情況,讓我們來想想,下一階段你成績的增長點在哪裏,能增長到什麼程度。別擔心他比你多一百多分,反正總分是750分,他現在考600多分,將來也不可能超過750分;你現在考500多分,一點點地趕起來,再怎麼說也還有一年的時間,每三天長兩分也和他齊平了。更重要的是,在實際考試當中,650分已經是極限了,他的增長空間並不是很大,按照這個標準,你每三天增長一分也趕上他了,你想想,你每天做那麼多,怎麼可能長不了這一分,我們一起實驗一下吧。”
有的孩子因自卑而賭氣,因賭氣而努力,這在短期來看是非常有效的,但從長期看對孩子很不好,尤其是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利。人道主義者威特?波庫指出,人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和人格,就要求自己克服自卑,戰勝自我。但我覺得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自卑問題最好不要和尊嚴人格等話題聯係起來,否則不僅增加了我們與孩子交流的難度——他們本來就因為自己某方麵的缺陷自卑,如果把這兩者聯係起來,一旦我們的語言不嚴密,會讓孩子們在自己的尊嚴和人格方麵也變得自卑——而且會讓孩子過於重視這個問題,從而在思想和行動上變得極端起來。
有個學生對我說過一件事情:“我上初中的時候在體育上非常自卑,爸爸說男孩子連點鬥誌都沒有簡直丟人,我們家就沒這麼膽小的,要做個男子漢。我也覺得爸爸說得有道理,不就是他們跑得快一點嗎?有什麼好怕的。所以我天天和他們比跑步,還真的把他們比下去了。從這以後,自卑倒是不自卑了,可看見誰哪方麵強就想和他們比,就想超過他們,有用的沒用的都想和他們比,弄得自己的心根本靜不下來。”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因為賭氣而產生的好鬥心理。
實際上,根本沒必要讓孩子用戰勝什麼人,包括戰勝自己的方式來克服自卑心理。我曾對一位同學說:“自卑就是因為比較而產生的,如果你不去進行比較,也就不會覺得自卑。要明白一條,我們做事是因為我們需要這麼做,不是為了做得比別人好才做。人生本就是一個過程,我們在人生中,無論什麼樣的感受都是一種美好的體驗,體驗過了,人生也就完美了,我們做事的根本目的也就達到了。”當一個人這麼想的時候,就會在無意中忘卻自卑,當他自信起來的時候,即便進行比較也不會差到哪兒。古語說:“不與人爭,故人莫能與之爭。”
當孩子們的自卑心理克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們可以適當地放開手,讓孩子去麵對一些逆境,甚至適當地創設一些逆境,逐步磨煉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這種做法要注意幾點:一是要確定孩子們的自卑心理已經得到比較大的改變,有了比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因為這種方法隻能磨煉強化孩子們的自信,如果想在最初階段以此來幫助孩子們建立自信克服自卑,效果不佳,風險也很大;二是要逐步加壓,適當加壓,不要一下子把孩子們壓垮,教育不是為了淘汰,我們施加的壓力要稍微輕一些;三是要隨時監控,發現孩子承受不了的時候馬上輔導幫助。
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不僅要用這些方法來引導和幫助孩子,還要讓孩子自己掌握這些方法,隨時隨地進行自我調控,更好地走出自卑的泥潭。比如,在不斷地對他說“你一定能行”的同時,也讓他學會不斷地說:“我一定能行。”一開始可以把這作為一個單純的目的讓他實現,當他把說這些話作為一個習慣的時候,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從而產生改變。我在學校也是這麼做的,上課前老師和學生的對話有一定的套路,老師對學生說:“同學們好。”學生回應:“老師好。”但當我發現班裏的士氣不是很高的時候,我會讓他們改變對話的內容。老師對同學們說:“這節課你們準備好了嗎?”同學們回應:“沒問題。”這相當於每節課前進行一個簡單的宣誓,所以我們班自卑學生的比率要比其他班少很多。有的家長從小要求孩子每天與父母進行一個簡單的對話,父母對孩子說:“寶貝,今天你準備好了嗎?”孩子回應:“準備好了。”其實小孩子哪裏能預想到今天可能出現什麼情況,這樣的對話就是為了提高孩子麵對今天的自信,不要小看這兩句話,一天兩天肯定是沒什麼效果的,但一年半載堅持下來的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