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步是練習鞏固,通過練習確定自己可以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將之轉化為解題能力。這一步需要注意的問題有:
不僅要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還要適當地找一些資料作為補充。畢竟老師布置的作業是針對多數同學而言的,是針對重點而言的,是必要的,但對你個人未必是充分的。選擇資料的時候,可以事先征求一下老師的意見,請老師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推薦一些,起碼保證難易適中,不偏不怪。多選擇幾種資料,至少選擇兩種,以便互相對照印證。但兩本資料不需要全做,可以選擇其中的一本認真練習,另一本對照著看看就可以了。如果學校印發的資料比較多,就可以不必再買。
做題的時候和考試一樣,一定要限定時間,可以比考試時間稍微寬裕一些,但不宜超過130%,即便是比較費力的題目,也不要超過200%。
無論是老師布置的題目還是自己補充的資料,都應當分為三種情況對待:一看就會的可以不做,以節省時間,當然,老師特別要求的除外;一看就沒思路的暫時放過,最後再攻堅;似乎有思路但沒有把握的是首輪練習的重點,每一道都應當認真對待,不要隻關注結果,還要關注思路和步驟。難題放在最後,能做幾道做幾道,做不來可以參考一下答案或問老師,但注意事先一定要有個思路,請教老師的時候先把自己的思路比較明確地說出來,與老師的講解或者參考答案互相引證,看自己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裏,應該如何避免再出現類似的問題,至少要記住自己出現過這個問題,同類型的題目上不會再出錯。有些同學喜歡做有把握的題目,覺得越做越順,越有成就感,這是不恰當的,沒把握的題目才是對自己價值最大的。
要多換思路,不要在一種思路上耗費太多的時間,很多時候一種思路如果十幾分鍾都沒什麼效果,那用幾個小時也仍然沒效果;即便有效果,從時間上來說也不劃算。尤其是從提高能力的角度而言,多換思路很重要,即便做出來也要再考慮一下還有沒有別的思路。
每做一道題都與筆記對照一下,看看用其中哪些東西可以做出這道題,如果找不到對應的知識和思路,就說明筆記還有遺漏,補充一下。
最好能整理剪貼一個錯題集,梳理出其中的共性問題,以備隨時查閱複習。
第五步是階段複習。一般在周末、考試前和節假日進行。這一步最關鍵的是三點:一是把本階段的知識再全麵地在腦子裏過一遍,強化記憶理解;二是在前兩步的基礎上對知識有一個更為宏觀的係統把握,明確本階段所學知識相互之間的聯係,不僅同學科知識點之間的聯係,而且要注意跨學科的聯係;三是強化練習,尤其是選擇一些仿真模擬題按照考試的要求練習,以求更熟練地運用知識。但不要忽略重溫舊題,尤其是自己曾經做錯的題目。還可以與同學互相摘出一些舊題重新做一次,因為多數做過的題上都有答案,掃一眼就等於得到提示,抄出題幹來重新做可以檢驗自己在沒有提示的情況下是否能順利做出來,也可以請家長幫忙。
複習的時候也要注意合理安排利用有限的時間,弱勢的科目和章節要優先保證;而且要注意各科目交叉複習,但交叉複習是就整體過程而言,一般複習不要按照課時長度進行,因為很多重難點的東西需要兩三個小時才能比較徹底地解決。
這一階段要注意查漏補缺,確實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就需要補課。
關於補課,需要注意的問題是:
確實有需要才補,不要把補課作為自我安慰。有的家長也認為補課肯定比不補要好,至少能溫習鞏固,這實際上是錯誤的認識。複習的主要方式應該是學生自我總結反思。還要意識到補課絕對不能代替課堂,千萬不要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上麵。
恰當選擇輔導老師。請孩子的代課老師補課的好處是老師對孩子了解得比較全麵透徹,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也可以避免補課與課堂講授的無效重複,但代課老師可能工作繁忙,時間上未必能保證。專職輔導老師的情況恰好相反,而且與代課老師的風格與思路總是有所不同的,也許會更適合孩子。老師的授課風格很重要,看看孩子是需要耐心細致的風格還是需要大刀闊斧的風格。
一起補課的學生不宜太多。學生越多效果越差。因為補習主要就是為了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是需要有針對性的。在這個環節上不同的學生往往有不同的需要,人太多老師就顧不過來了。一般而言一個老師輔導2~3名學生最佳,既可以保證效果,又可以營造一種學習氛圍,還可以讓學生相互切磋砥礪。
補課的時候不要被動地學習,一定要在複習的基礎上向老師提出明確的要求,讓老師明確自己到底需要補什麼,是全麵補還是重點補,是補知識還是提高能力,是複習鞏固還是深化拓展。要求提得越明確越細致,效果就越好。
補課的過程中仍然要注意走好預習、複習、練習的步驟,不能覺得補課就是複習的一部分。
最後,為大家介紹一些簡單的記憶要點和方法: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從心理學上對記憶規律作了係統研究,並繪製出著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這非常有助於我們科學記憶。按照他的研究,一般人在記憶之後的如下時間裏最有可能出現遺忘:20分鍾、1小時、8小時、24小時、2天、6天、一個月。這就意味著我們一般要複習七次才能徹底掌握。好多同學覺得自己經常遺忘,由此對自己的記憶力產生懷疑,甚至變得反感需要背誦的內容,這是大可不必的。而且,這個規律有助於我們在遺忘前及時回顧,這樣比忘記之後重新記憶省時省力。當然,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不同,有的還需要更為密集地回顧,有的根本不需要這麼多次,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調整。但無論如何,要經常回顧,力求達到準確、全麵、係統,切不可滿足於似是而非,這是學習的大忌。
理解記憶。記憶與理解是密不可分的,深入理解知識的內涵和推導過程,非常有助於精確記憶。比如記憶“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一句,有的孩子總搞不清楚到底是“晴”還是“情”,因為老師們經常強調這句話語意雙關,反而把人搞糊塗了。但如果聯係到前一句說的是天氣,就很容易確定後一句字麵意思說的也應該是天氣。由此而言,經常與同學們討論本身就很有助於記憶。
係統記憶。在理解知識本身的基礎上,找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係,使之條理化、係統化,不僅有利於大麵積記憶,而且可以在宏觀上對知識有一個更高層麵的把握,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在記憶的時候,可以先提出一個提綱,然後逐步細化回憶。對於比較散亂的內容,也要想辦法整理出來,或者繪製成表格,有一個直觀的視覺刺激,以提高記憶效率。這倒未必一定要找出一個科學的規律,隻要有助於記憶就行。比如,有的老師利用諧音把一些本來不搭邊的知識編成口訣就是很好的方法。
比較記憶。對於形式或內容上相近的知識,通過全麵細致的比較,找出其中的不同點進行重點記憶,而那些共同點在比較的過程中已經不知不覺記得差不多了;而且現在許多題本身就是考察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孩子在這個過程中順便也提高了這一能力,是事半功倍的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