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五種“問題”孩子的應對方法(5)(2 / 3)

總而言之,要通過預習做好知識、方法、心態和物質諸方麵的準備,確保課堂學習的順利高效。

要特別注意在預習過程中為自己設定一個合理的課堂期待目標,也就是說,對於一些同學而言,未必能在課堂上實現應該實現的學習目標,比如未必能當堂理解所學內容,甚至聽不懂老師講的是什麼,這實際上是很正常的,如果不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所學內容設定一個合理的期待目標,孩子很容易產生焦躁或者沮喪的情緒,為學習增加不必要的阻力。應當大體上估計一下,我可以學到什麼程度,估計還會有多少遺留問題,有了這樣的心理準備以後,孩子就可以平心靜氣地聽課,理性地對待課堂上出現的各種問題,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學習。

在預習準備的基礎上,上課前要充分放鬆自己。上課和上考場是一個道理,如果上節課學的是其他科目,一定要先把頭腦“清零”,無論是收獲還是疑問都先放一放,別成為下節課的負擔。課間休息時間不宜做劇烈活動,散散步,輕輕哼唱自己喜歡的樂曲,把自己的身心調節到一個最佳的狀態。也可以用各種方式給自己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比如笑著對自己說:下節課你一定也會學得很理想。如果是自己比較發愁的科目,可以告訴自己:也許這節課我可以有些突破,讓我試著挑戰一下自己吧。

聽課是學習的核心環節,所以我們介紹得詳細一點。

我們知道聽課的時候要做到聽說讀寫並行,但最關鍵的其實是用心。不少同學在課堂上累得一塌糊塗,但學習效果也是一塌糊塗,這就是因為隻注意到了外在的東西,而忽略了用心。實際上,上課的時候,聽講、看展示內容、回答問題、記筆記等都隻是輔助手段,真正的核心在於思考。如果忽略了這一點,孩子接受的知識隻能是死板的內容,並不能消化為自己的知識,更不能轉化為能力。

部分同學以為我既然在聽老師講課,這本身就是在用心,其實不然。用心的關鍵在於思考,把自己的思維與老師的思維進行融合,最終達成共識。因此我們要特別注意落實如下做法:

不僅要被動地聽說讀寫,而且要提前思考一下,下一句話老師會講什麼,怎麼講,然後把自己的預測與老師實際所說的內容進行比較,找出其中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如果一節課是老師精心準備的,那其中的每一句話都有自己的用意,都包含著需要學生注意的東西。如果學生想到的東西老師講了,那就意味著你預習得比較到位了,對這個環節也基本掌握了;如果老師講了但是與學生預想的表述不盡相同,那就可能是學生在這個東西上理解得有所偏差,這就需要注意;如果學生預想的老師根本沒講,那就記下來,課後去問老師,是自己想得太多了,還是老師因為種種原因沒講。後兩種是課堂學習和課後複習的重點。

這裏要注意幾點:

這一過程要貫穿在課堂學習的整個過程中,但一般不要在預習時預測課堂的具體情況,因為多數學生達不到這個程度,隻能在課堂上借助老師的上一句話推測下一句。

不要籠統地預測和比較,也就是說不要隻在知識點層麵上進行,而應該細化到每一句話上。句句預測,句句比較,知識分解得越細,學習也就越紮實。

這個過程很累,而且多數學生不可能完全做到,有的學生可能為了這麼做而跟不上進度,因此要把握一個度,能做到就做,做不到就跳過幾句話接著做,既不要死板地硬著頭皮句句這麼做,也不要因為跟不上就完全放棄。至於跟哪句,跳過哪句,就要結合預習時生成的學習提綱和老師的強調提示,越重要的東西越要這麼做。但是如果學生從來沒這麼做過,為了熟悉這種做法又不影響聽課質量,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先挑一些簡單的內容練習這種做法,而在關鍵內容上還是先按照老辦法來做,等比較熟練後再轉變過來。

聽課的時候要注意既要對照要點整體把握,又要句句落實細化處理,宏觀和微觀並重。而且要跟著老師的思路走,不要撇開老師自行處理。有的學生過於關注自己預習時生成的預案,覺得自己預習到的可以不聽了;有的學生發現自己預習的情況和老師講授的內容完全不合拍,頓時亂了陣腳;有的學生聽不懂某個知識點甚至某句話就不再往下聽了,而是停下來思考甚至去翻閱教材和資料,導致耽誤了更多的東西。這些都是不合理的。出現問題很正常,記下來課後處理,繞過攔路虎,再殺回馬槍,課堂上一定要緊緊跟著老師走。

現在不少學校采取學案教學法,已經把課堂劃分為預習、講解討論、檢測反饋三個步驟。學生可以把自己預習的情況與老師發下的學案事先進行比較,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也可以完全按照老師的學案進行預習,降低難度。但我覺得有條件的學生還是最好自己生成一個學案,然後與老師的學案進行比較,這樣可以在課前就有一個思路融合的過程,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檢查出自己的問題。

聽課的時候不僅要聽“實”的內容,也要聽“虛”的內容。比如老師講解知識點的話多數學生會認真對待,但老師說“這個東西大家要好好想想”“這個方麵大家要多練習鞏固”,有的學生就以為是隨口一說,不當回事。要注意,既然老師強調,就說明有這個必要,至少要自己想想,找老師問問,這句話對自己要緊不要緊。

關於記筆記的問題,我想專門介紹一下。不少孩子在這個問題上會出現兩種誤區:一種是覺得老師講的都能聽懂,所以很少記或根本不記;二是記得過於詳細,做筆記反倒成了聽課的累贅。我們應當這樣認識做筆記的作用:它是一種必要的輔助手段。說它必要,主要是針對第一種情況,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當時聽懂未必課後能記住,更未必能記全,所以做筆記是必要的,以便複習的時候有一個直觀詳細的依據。說它是輔助手段主要是針對第二種情況而言,我們反複強調課堂的核心是跟著老師的思路走,如果因為筆記影響了這一點,絕對是得不償失的。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關鍵是要意識到,預習時生成的學案和聽課提綱本身就是課堂筆記的雛形,它已經有了許多需要記錄的內容,比如教材和資料上已經出現的東西。所以我們在課堂上實際是在填補筆記而不是重新記錄,這樣就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填補的內容主要包括這樣幾個方麵:原來沒有記錄的內容和題目、原來有但與老師不同的內容、課堂上生成的問題。而且課堂筆記是提綱挈領式的,要學會記點不記麵,不要求完美,課後再補充整理。比如有些題目,記錄起來非常費勁,就可以簡單地寫下“此處補充例題2道”,課後再具體補;還可以與同學合作,每人記一道,課後互相補充。

複習。

課堂是核心,但對於很多學生而言,複習用的時間是三個步驟中最長的,要做的事情也是最多的。對於部分同學而言,可以有複習沒預習,但絕對不能有預習沒複習,所以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關注。

一般來說,複習分為如下步驟:

第一步,課後複習。老師的授課結束後,最晚在剛剛下課後,要簡單回顧一下講授內容和自己生成的問題,看看在要點上有什麼遺漏,如果有,依照課堂筆記的原則扼要記錄。但不要詳細記錄,課間休息時間主要應該用來調整狀態迎接下節課。

第二步,詳細複習。這一步一般是在晚自習,如果完成不了就留到周末。這一步需要做的事情最多。

首先是詳細回顧課堂的整個過程,特別是老師強調過的內容,要盡量詳細到每句話,想不起來的可以問同學和老師。

然後是補全筆記,把原來的要點全部詳細表述出來,如果資料上有,可以剪貼;最好能對照一下其他同學的筆記,看看自己是否還有遺漏,或者還有不同的理解角度與思路;最重要的是不僅要記知識講解,還要記思路與類型題。基本上做到有筆記在手,就可以不必借助教材和資料的講解。

第三是對照筆記和課堂回顧,梳理出課堂思路和重點難點,想想重點是否理解透徹了,難點應當如何處理。處理重點的時候,要與同學和老師反複印證,最好把它給同學或老師詳細地講一次,看看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是否真的做到正確、全麵、透徹地理解了。處理難點的時候要注意;可以先問同學,但盡量多問老師,因為同學對難點的理解也未必透徹,即便有所回答,也要找時間再找老師印證一下;有的難點要問清老師,對於自己是否有些過於難,是否可以先放過,是應該徹底放過還是等以後有所提高後再處理。如果可以完全放過,那就不要讓它成為自己的負擔,影響信心;如果不能徹底放過,那就用醒目的方式標注出來,以免將來忘記,但暫時就不考慮了。這個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總結歸納,找出規律性的東西,把零散的知識盡量歸納成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