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五種“問題”孩子的應對方法(5)(1 / 3)

做好學情監測

監測內容

家長在分析孩子的學習時,往往隻關注一些表麵的東西,比如學習時間的長短,考試分數的多少和排名的高低,而忽略了許多更為本質的東西,例如學習習慣、學習效率和知識漏洞的具體分布等。如果對這些問題沒有一個具體深刻的了解,很可能采取一些矯枉過正的方法,比如陪讀、嘮叨、逼迫甚至更不適宜的方法。這不僅會讓孩子的學習事倍功半,還可能導致孩子的反感,甚至使親子關係趨於緊張,這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都極為不利。

一般而言,我們對孩子學情的監測,至少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麵:

孩子是否有比較合理的時間安排,一般而言,合理的時間安排要具備如下要素:

充足的時間長度。尤其是對於中學生而言,課堂之外的學習時間應當保持在每天三個小時左右(含學校安排的自習時間);如果孩子的學習強度確實很大,周末的時間可以稍微鬆一點,但也應該安排三個小時的時間;節假日的學習時間應當保持在每天六個小時左右。可以考慮在假期裏用五分之一甚至更多一點的時間去做一些別的事,未必與學習有關,但一定要對孩子的成長有意義。

固定的時間安排。要避免孩子在學習上的隨意性,比如有的孩子在節假日的時候上午睡到日上三竿,下午和晚上又連軸轉地學習,甚至熬通宵;還有的孩子猛學幾天再不管不顧地玩幾天,這都是不合適的。另外,在預習、複習、完成作業等環節上的時間分配也應當關注。

合理的機動時間,很多家長和孩子做學習計劃的時候會犯理想化的毛病,把時間安排得滿滿的,當時看著信心滿滿,很快就發現根本無法做到,從而束之高閣。對於中學生而言,一般每兩個小時的學習時間就應當安排20~30分鍾的機動時間,用以應對新出現的問題或者反思。但機動時間不包括休息時間,後者得另行安排。

孩子是否有比較科學的學習理念和學習方法,比較重要的幾點是:

是否能通過複習和預習產生明確的學習目標。比如,孩子是否明確今天還有什麼問題需要解決,明天要學哪些東西,哪節課應當學到什麼程度。

是否有反思的習慣。他是否經常反思這節課或者這個知識點是否遺漏了什麼東西,是否可以繼續深挖,這道題是否還有別的更好的解法等。

是否隻關注態度而忽略方法。

是否隻注重知識的學習而忽略能力的訓練。

聽課方法是否科學。例如,是否能跟著老師的思路走並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是否有正確的記筆記和整理筆記的習慣。

學習狀態是否良好。例如孩子一堂課的良好狀態能持續多長時間,狀態出現偏差後多長時間能調整過來;做作業時是否在順便做別的事情,是否很容易受外界幹擾而分心。

是否有科學的鞏固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是否隻做習題不複習知識,是否常用題海戰術解決疑難問題,是否隻問同學不問老師。

是否掌握了科學的記憶方法。

是否能合理地選擇利用教輔資料和學習軟件等。

學習興趣問題。孩子是否有偏科的現象,是否對某些章節和知識點有一種條件反射式的發愁,是否能從學習和知識本身找到樂趣。

知識與能力。要盡量明確孩子在知識與能力方麵的具體情況,例如知識漏洞的具體分布和能力層級的達標情況,家長最好經常性地通過各種方式了解這些問題,不僅要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想辦法解決,而且要有比較詳細的記錄,以便與孩子自己的記錄進行對照並在考試前提醒孩子重點複習。

監測方法與途徑

最主要的方式是通過老師的評價。家長最好不要隻滿足於家長會和每學期一到兩次的家長通知書,前者時間有限,後者篇幅有限,都很難全麵深刻地反映孩子的情況。有條件的家長,最好能每月與各位老師接觸一次,與班主任的接觸主要是了解前三個方麵的問題並探討下一步的教育措施,與代課老師接觸主要是了解第四個方麵。接觸老師的時候不要泛泛而談,最好能參考上述各方麵事先製定一個比較明確的提綱,逐項了解。

定期抽查孩子的功課。比如檢查背誦情況、作業完成情況等。抽查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幾點。

首先一定要與孩子達成共識,讓孩子意識到這是一種善意的關注,而且對他是有價值的,消除孩子的擔憂和疑慮,取得孩子的配合。

二是檢查的方式要多樣化,檢查的項目也要全麵,以確保檢查結果的科學性。可以檢查孩子作業的完成情況,注意不要隻看完成量,還要看質量,例如選擇題要確定孩子是否是蒙出來的;也可以從其他資料中抽出少量題來讓孩子限時完成,還可以讓孩子給家長講課。

三是抽查可以經常進行,但麵對麵地檢查不宜過多,每門功課每周有一到兩次就可以,弱勢功課也不宜超過三次,至於讓孩子給家長講課,每周一次足夠,但要鼓勵孩子經常給自己講課。

四是檢查後要與孩子分析探討,明確優點與缺陷並達成共識,想出對策,還要定期與老師一起分析並商議下一步的做法,最好能把檢查結果整理、歸類並保存下來,定期複查,不可查完了事。

分析考試情況。

分析考試情況的時候一定注意不要籠統地看成績,要與孩子逐道分析,找出失誤的原因並有針對性地幫助督促孩子解決。失誤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知識掌握不紮實,也可能是審題失誤或者步驟、表述不嚴謹,還可能是心態的問題。不同的問題有不同的對策,隻有找對問題才能對症下藥,否則可能會幫倒忙。

通過孩子的同學了解情況。有時候,同學和朋友對他的了解比老師和家長的了解更真實更細致,所以這個途徑一定不可以忽略。但是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最好不要很正式很直接地問,免得對方產生某些顧慮而不敢全麵客觀地反映情況,而且可能讓孩子對家長產生反感,多和孩子的同學聊天,從隻言片語中進行分析判斷。而且一定不要用這些信息對孩子說事,這樣的事隻要一次就足以失去這條途徑了。

要結合具體的主客觀情況了解分析。要有比較全麵科學的參照係,在比較中分析,不要隻看樹木不見森林。當然,選定參照係和比較時要人性化。

指導孩子

高效學習

高效學習最主要是走好預習、上課和複習三步。

預習。

一般來說,預習可以分為課前預習、階段預習和全程預習三種。課前預習,指上課前對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進行預習;階段預習也叫單元預習或者章節預習,指在學習新章節或者新單元之前,對該內容提前有一個了解和把握;全程預習指新學期開學前對本學期所學內容有一個整體的把握。

從順序上來說這三種方式是倒過來進行的。從時間上來說全程預習一般在假期進行,階段預習一般在周末進行,課前預習最好能做兩次,前一天認真地預習一次,上課前利用課間十分鍾再簡略地過一次。從要求上來說,全程預習是粗線條的,隻要大體了解新內容的基本情況,知道本學期要學哪些內容即可,未必要明白其中的具體知識,推薦孩子們多看看教材和參考資料的目錄,可以用很少的時間讓孩子對將學的知識有一個高屋建瓴的把握;階段預習要強調明確該章節的具體知識點到底有哪些,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難點;課前預習要求最細致,要求認真閱讀教材,初步了解教材內容,可以適當借助教輔書籍做比較深入的理解,注意溫故知新,試著根據已學知識去推導新知識,對新舊知識間的聯係有一個直觀上的了解,在這些過程中應該產生一些具體的問題,作為上課時的參考提綱,以做到有的放矢。如果有需要記憶的內容,可以提前強記一下。要注意不同課程的不同特點,比如精講課和自學課,而知識課和實驗課之間就有很大的不同:精講課內容深奧複雜,是預習的重點;自學課的知識本身比較簡單淺顯,而且課堂上就有比較充分的學習討論時間,基本可以不預習;知識課的預習重點主要集中在知識本身,而實驗課的預習重點應當是在步驟及其與知識的聯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