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家長如何直接幫助
孩子提高學習效率
做好學前
準備工作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開學之前幫助孩子做好學前準備工作是保證孩子學習順利的基礎。
孩子從入學開始,就麵臨著三個巨大的轉變:從家庭到學校的環境轉變,從被寵愛嗬護到被約束要求的氛圍轉變和從子女到學生的角色轉變。這還隻是三個主要方麵,由此還會衍生出一係列的轉變,例如作息習慣、行為習慣、思想意識、興趣愛好等許多方麵。這些轉變往往令孩子們無所適從。所以,提前幫助孩子做好適應這些轉變的準備,對於孩子的學習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實際上,我們一直在有意無意地做這方麵的工作,但是多數家長的做法缺少持續性和全麵性,所以效果經常不明顯。
比如,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家長們普遍擔心孩子們無法快速適應上述轉變,這方麵的工作做得比較充分。但是從孩子上小學開始,不少家長就隻是與孩子進行簡單的交流,甚至隻是囑咐幾句了事。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中小學與幼兒園的環境氛圍有很大的區別,對孩子的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由此而言,對於不少孩子來說,這樣的角色轉變也有相當的難度。比如,不少初中生的在校時間基本上被老師安排得滿滿的,甚至課外時間也被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他們隻需要照做就可以了。可一到高中,越來越多的自習時間和課外時間是需要孩子根據自己的情況自行安排的,這本來是一種很合理的做法,因為孩子在這一階段的學情差異很大,教師很難完全統一孩子的學習安排。但不少孩子就是因為無法適應這一轉變,手足無措,有的白白浪費了時間,有的安排不合理,使學習事倍功半。
那究竟應該如何處理這些問題呢?最主要的是設法讓孩子明白這一係列轉變,最好能想辦法讓孩子切身體會到這些轉變,並對這些轉變產生興趣和憧憬。比如,我們在孩子即將進幼兒園時,就經常在孩子麵前念叨幼兒園如何好,有什麼好玩的東西,老師會教多少知識,小朋友們在一起如何開心,這實際上就是在告訴孩子,你要去幼兒園了,你要去麵對老師了,在玩之外,你還有新的事情要做了。有的家長會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就帶孩子們去玩,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適應這些轉變。這都是非常明智的做法,一般而言,這一類孩子在入學時不僅沒有抗拒哭鬧的情況,反而充滿了期待。
但在孩子上小學時,家長們的這種耐心和細致逐漸消失了,往往隻是囑咐幾句:“聽老師的話,好好學習,和同學們和睦相處。”家長們似乎覺得孩子應該可以適應這些轉變了,其實不然。比如說,在幼兒園,對孩子在學習文化知識上要求得並不很嚴格,首先是難度低,絕大多數知識是以識記為主,即便有理解的也很簡單;其次,孩子的時間非常充分,基本感覺不到壓力。小學就不同了,教學計劃安排得非常緊湊,課程表排得滿滿的,從語文的基本語法和數學的四則運算開始,理解性的東西越來越多,能力型的題也越來越多,孩子很容易產生不勝負荷的感覺。又比如,從小學開始,對紀律的要求比在幼兒園要高得多,偏偏孩子在這一階段的自主性和叛逆性越來越強,就很容易導致一係列問題的出現。有些孩子由反感被約束發展到反感老師,進而反感學習。
所以,家長在這個階段仍然要做足工作。
比如,不少家長在孩子上幼兒園時就開始滲透孩子上小學的準備工作。一些簡單的做法是:
孩子認識了一些漢字後,家長有意無意地把一些書擺在孩子麵前,津津有味地讀,甚至讀得哈哈大笑,孩子一看,卻發現有好多的字是自己不認識的,根本不知道書裏說的是什麼,這時家長告訴孩子:“這些書真的很有趣,爸爸看得都入迷了,小寶貝別著急,你上小學後,老師會教給你的。”越說不急他越急,甚至讓家長給他念。這時家長就要注意了,你拿書的時候隨便拿本什麼書都可以,但給孩子念的時候一定要說他聽得懂的,感興趣的,也就是說,你念的內容和書的內容也許完全不同,所以說,一定要選擇恰當的書籍或者準備好給孩子念的內容。比如,你拿的是《史記》原本,但給孩子念的起碼應該是白話文;你拿的是《微積分》,孩子可能對那些公式計算有一種直觀上的興趣,但他隻是對那些彎彎曲曲的線條好奇,你說給他聽的內容也許是趣味數學題。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這麼做必須是滲透性的,最好不要一本正經地對孩子說,你還有很多不懂的知識,比如說什麼。
孩子學會唱歌以後,家長可以引導他:“你知道怎麼把字變成好聽的歌嗎?”當孩子表現出一定的興趣後,可以讓他知道小學語文老師教的東西會幫他實現這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