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章 五種“問題”孩子的應對方法(4)(2 / 3)

在這個方麵,帶孩子去少年宮和科學館是個很好的主意。

其他方麵的轉變也是如此,家長可以帶孩子去參觀一下小學生戴著紅領巾排成整齊的隊列在做操、升旗,參觀小學生更為豐富的課餘生活,讓孩子產生一種向往。他會想著:我將來站隊比他們站得更整齊,我將來升旗要把旗子升得更高。

家長們可以在與孩子聊天的時候,回顧一下自己上小學時的一些趣事,在講述的過程當中穿插小學階段與幼兒園的不同之處,讓孩子在有意無意之間有一點心理準備。但是千萬不要很嚴肅地對孩子說:“小學比幼兒園的要求要嚴格得多,競爭也激烈得多了,你有很多知識要學,不可以再像以前那樣貪玩了。”小孩子哪裏懂得要求嚴格競爭激烈對自己有什麼意義,這些話隻能讓他對即將開始的學習說“不”。

有位家長在孩子即將進入小學時,與孩子做遊戲,其中一個是“數豆豆”:把豆子擺成幾行幾列,然後與孩子比看誰數得快。孩子總是輸,這時家長說:“媽媽小時候數豆子比你還慢,與小朋友比賽經常輸,後來一位小學老師教了媽媽一個神奇的口訣,媽媽就能很快地數出來了。你將來學了這個以後啊一定比媽媽數得還快。”孩子從此以後時時記著要學這個神奇口訣,學數學的時候特別用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開學前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能為孩子注入充分的學習動力,非常有助於孩子下一階段的學習。家長們還應該注意,這樣的工作不是在某個時間段裏集中可以完成的,比如,小學三年級以前和三年級以後的情況就有比較大的差別,所以這個工作要持續進行。

這個工作在初中和高中時做起來就比較難一些,因為孩子們已經不再像小學時那麼好奇,很容易跟著家長的思路走。這使得許多家長大傷腦筋,最終隻能大談考高中考大學的重要性,這反過來又可能增加孩子對學習的抗拒心理。所以我想就此強調,培養對學習的興趣,一定要從娃娃抓起,常抓不懈。這個工作越靠後,難度越大。

其實難做不意味著沒法做,比如,在孩子即將進入中學前,可以讓孩子接觸一些比較複雜的物理和化學現象,當他們感興趣時,用簡單的介紹說明其中的奧妙,然後適當地點一下,他們在中學裏會學到更多奇妙的東西。

例如,一位家長曾經借著一次不太明顯的日偏食的機會對孩子提出了一個要求:不用墨鏡,隻用兩張白紙能不能觀測到日偏食的現象,孩子無法可施,家長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讓孩子在白紙上看到了日偏食現象,然後引導孩子明白借助中學物理知識可以做到許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這就非常有利於提高孩子對中學物理的興趣。

在孩子即將進入高中時,可以請老師們給他們簡單地講解一下初高中知識之間的聯係,讓孩子知道原來初中學到的知識在高中還可以變出這麼多的花樣,他就會對高中學習產生期待。但這不是補課,用不著讓孩子一定要學會什麼。

這裏有幾個要點:

一定要尊重孩子的興趣,興趣隻能由引導得來,絕對無法用強迫實現。

孩子的興趣是多方麵的,而玩是他們最大的興趣,所以我們盡量想辦法把孩子在其他方麵的興趣與學習聯係起來;即便做不到這一點,也不能以打壓的方式強迫孩子改變興趣。如果孩子現在想踢球,那就先讓他好好踢一場,當他踢累了的時候,自然就會想著找一個新的興奮點,這時再“乘虛而入”,效果就要好得多。所以要想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最好先讓孩子在其他興趣上有一點疲勞度。

其實,在不同科目上也是這樣,他現在想做數學題,你就別急著提高他對語文的興趣,否則孩子會反感。等他數學做累了,給他放一段肖邦的樂曲,如果他喜歡聽,就可以和他談談肖邦,當他表現出興趣時,可以推薦他讀一讀相關的文章,比如蘇教版高中教材中就有《肖邦故園》。

通過巧妙的遊戲和競賽激發孩子的興趣是很明智的一種方式。就像我在上麵提到的家長利用日偏食的機會教育孩子的案例,家長可以多了解一些趣味科學案例,在與孩子的遊戲和競賽中把知識和興趣“潤物細無聲”地滲透給孩子。

把孩子原有的興趣與學習知識聯係起來,由淺入深,由表及裏,循序漸進。

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興趣,隻是這些興趣未必對學習有直接的好處,所以經常有家長感歎孩子的某些興趣成了學習的絆腳石,自然也就成了家長教育孩子的絆腳石。其實,事情往往不是那麼絕對的,因為任何現象中都蘊涵著科學的道理,隻要家長引導孩子去探尋其中的奧妙,就可以把這些興趣轉化為孩子學習的動力。例如,一位家長利用孩子喜歡打乒乓球的興趣,向孩子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乒乓球拍的一麵是光滑的,另一麵卻是不光滑的?然後引導孩子提高了學習物理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