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孩子從小淘氣,不喜歡遵守紀律,也就是因為淘氣,所以他特別喜歡打仗的遊戲,覺得隻有打仗才過癮,想怎麼打怎麼打。於是家長經常帶他看軍旅題材的影視節目,逐步引導他認識到,隻有遵守紀律的戰士才是能打勝仗的戰士,慢慢地幫孩子改掉了這個毛病。更妙的是,當孩子即將進入初中的時候,家長意識到原先簡單的思想工作可能會失效,於是又把一些不守紀律卻能打勝仗的影視內容介紹給他,並與孩子一起比較分析兩者的異同,讓孩子深刻認識到其中蘊涵的辯證關係,從而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
我在前文中也多次提到,可能有的孩子不喜歡學習,但很少有孩子對做人這個問題不關注的,我們就可以先與孩子在這個問題上取得共識,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質,從而為他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讓孩子做老師,提供運用知識的機會。
多數孩子對於幫助別人解決問題都抱有很大的興趣,年齡小的孩子可以從中收獲極大的成就感;即便是年齡較大的孩子,也覺得自己可以少學點,但別人的求助不幫忙有點說不過去。我有個學生曾經很不喜歡學數學,數學課經常睡覺,於是,我囑咐他周圍的同學比較頻繁地請教他數學問題,慢慢地,這個孩子開始聽數學課了,也開始向老師提問了,雖然他有時隻是因為不好意思拒絕同學們的求助,但數學成績還是提高很快。
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巧妙的思路扭轉孩子某些方麵的劣勢,收到殊途同歸的效果。這其中最徹底的方式之一就是反轉雙方的角色。
比如,與其陪著孩子做作業,幹巴巴地檢查孩子的功課,不如對孩子說:“今天我接到一個任務,剛好要用到你正在學的知識,你能給我講解一下嗎?”家長還可以創設一些情形,模擬某些事件讓孩子解決。比如,我經常讓語文成績需要提高的學生幫助我批閱作業,他們要完成這個任務,就一定要掌握足夠的知識,所以在批閱的時候會不斷地提問,事實證明,這樣做的效果比課堂學習還要好。
孩子不喜歡學幾何時,一位家長就對孩子說:“過幾天我要定做一個容器,需要事先估計一下成本,但我小時候學的幾何知識不夠用了,你幫我計算一下。”然後把一個複雜容器的圖紙和基礎數據給了孩子。孩子在幫父母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就學到了很多落下的幾何知識,也逐漸地提高了對幾何的興趣。
把握頻率和時間長度。
對小學階段的孩子而言,以上方法可以多多益善,隻要不讓孩子感到疲憊和厭倦就可以。但對於中學生,就要有一個尺度。一來中學生的課業負擔比較重,不宜太多地占用時間;二來他們的思想逐漸獨立,你想這麼做的時候他未必願意,比如你想和他談肖邦的時候他卻想休息,你想讓他幫你解決問題時他卻讓你找別人。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家長就要注意控製頻率和每次的時間長度。一般而言,如果是剛剛開始嚐試這種方法,遊戲可以每兩到三天做一次,讓孩子當老師每周一次或者半個月一次都可以。而且要注意方式和創設的情形要靈活多樣,避免孩子因為形式單一而感到枯燥。
家長的言傳身教很重要。
這是需要特別強調的,也是以上方法起作用的前提。如果家長平時在生活和工作中沒有一個良好的態度,就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阻力。比如,家長如果經常說“關心那做什麼”“這有什麼意思”,孩子就可能受到影響,對很多東西也提不起興趣。
此外,家長還應該對一些相關情況進行摸底,設想可能出現的情況並準備好應對方案。
比如,家長可以事先找有經驗的老師了解一下孩子即將學習的科目中,有哪些知識點是重點和難點,提醒孩子注意。但是千萬注意別因此嚇住孩子,在你提醒他注意的時候要引導他意識到,按照他的情況采取正確的方法努力一下是可以解決的,最好能提供一些真人真事作為例子。當然,這對不少家長有些難度,可以借助專職老師來完成。
這一工作應當擴展到孩子學習和成長的各個方麵,也就是說每當孩子即將麵臨一個新的階段時,家長都應該通過各種方式了解一下可能出現的問題,從而做到心中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