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圖爾從十幾歲起就開始寫一個小說,參軍後他仍然不停地寫寫改改,直到退伍前才最終完稿,時間已經是20世紀60年代了。雖然約翰聯係了很多出版商,卻沒人願意出版這部小說。他們的回信禮貌而冷漠,“寫得很好,但讀者不會喜歡這樣的故事。”“謝謝,不過我們愛莫能助……”
在當時,約翰的小說確實比較超前。故事發生在新奧爾良,主人公是一個穿越時空,從中世紀來到現代社會的人。讀了他的小說,朋友們都說故事太虛幻了,難怪沒人願意出版。但約翰的媽媽圖爾太太卻不同意,她堅信兒子的才華,“這是一本了不起的好書!”她總是這樣說。
母親幫約翰把小說稿寄給一家又一家出版社。然而8年過去了,書稿仍舊無人問津,約翰決定放棄努力。他母親卻沒有放棄,她繼續替兒子寄著書稿。一個偶然的機會,圖爾太太聽說路易斯安那大學成立了一個校內出版社,或許他們願意出一本關於新奧爾良的書?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圖爾太太把書稿寄給了大學出版社。結果,他們同意出版!
編輯給約翰的書取名“笨伯聯盟”,第一版隻印了不到1000本。出版社的最高期望是“隻要不賠錢就好”。然而《笨伯聯盟》一問世立刻被搶購一空,加印到4000冊的時候,它已經躋身十多個圖書暢銷榜,被好幾家權威媒體評為當年最佳讀物。曾經拒絕過約翰的出版商,現在都主動找到圖爾太太,紛紛出高價競購《笨伯聯盟》簡裝版的出版權。
緊接著《笨伯聯盟》獲得了1981年普利策最佳小說獎——小說界最權威的獎項之一,約翰的夢想終於實現了。圖爾太太替兒子奔波了這麼多年,現在還要替兒子辦最後一件事:參加普利策頒獎典禮。因為約翰受不了一次次被拒絕的打擊,在1969年,也就是32歲的時候,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約翰在遺書中說自己是一個沒有才華的失敗者,是個被世界遺棄的人,但約翰忘了,還有最後一個人不曾放棄——他的母親。
有這麼一句話:“堅持不一定成功,但放棄一定會失敗。”我常常在想:當你擁有一種成功時,也許會慶幸它得來的容易,而隻有當你回首遙望它時,你大概才真正理解一路走來的艱難。有時候堅持需要付出殘酷的代價,甚至需要付出別人無法想象的忍耐,就像這位偉大的母親一樣。但是,當活著的溫度能夠溫暖另一個生命時,當成功的微笑能夠幸福另一個生命的期待時,這種堅持是值得驕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