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構有理由傷心,因為他自己唯一的兒子死了,趙構隻有一個兒子就是趙旉,今年才年僅三歲,當初自己被逼退位,讓位給自己的兒子倒也沒有什麼,苗劉兵變時,不但劫持了宰相朱勝非和隆祐太後還劫持了他的兒子趙旉。
這也就名正言順了,兵變之後,高宗複位,趙旉退位自然是由宮女和保姆護送來杭州,可是在途中時,趙旉發了高燒,一個宮女走路不小心絆到了地上的爐子,發出巨響,將他嚇死了,高宗和潘賢妃傷心的死去活來,哭了整整3天,將宮女和保姆處死,追封兒子為“元懿太子”。
不管怎麼說吧,叛亂被平息了,總要封賞平亂功臣吧,蕭明在此件事上居功至偉,高宗也知道今後難免需要仰仗蕭明的力量,於是蕭明被封為太師,軍國平章事!這是自蔡京之後的又一位太師,也是大宋曆史上最年輕的太師!
升呂頤浩為尚書右仆射;升李邴為尚書右丞;封韓世忠為少保、武勝、昭慶兩鎮節度使,禦書“忠勇”讚揚其忠心,另外封其夫人梁氏為護國夫人。劉光世被封諸位少將軍,淮南節度使,張俊則自請前往川陝一帶防守,被封為宣撫處置使。
另外,高宗追贈王淵開府儀同三司,追康履“榮節”諡號,此次叛亂中死掉的各個宦官都有追諡號,平叛各路官兵均有封賞,高宗坐鎮杭州責成蕭明為其建造行宮,暫時以東南為基地準備北伐。
“北伐!”是一個口號,唯有蕭明知道現在的高宗趙構根本無誠心進行北伐,那是因為苗劉兵變之時,曾質疑高宗的地位來路不正,如果欽宗回歸的話,那麼誰是皇帝誰為臣?趙構每每想起此事都頭疼欲裂!
他對兵變時搖擺的那些大臣無不懷疑,這些人無一被重用,朝政改革則假借蕭明之手開始了,改革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出現朝廷重臣行權過大,貪汙腐化,前有蔡京、王黼等人今有王淵的教訓,蕭明特別成立獨立的朝廷機構:“監察屬”!
大宋朝本來有專門的監察禦史,領頭的就是禦史中丞,這是一個言官和諫官的行當,專門對權臣的不當行為進行監督和彈劾的,甚至還能監察皇帝的一言一行,並提出批評和糾正,但這需要很大的勇氣的。
這些監察禦史為了在以後能夠升遷和發達,往往與權臣勾結起來,對權臣很多誤國害民的行為根本無視,甚至還為其開脫,甚至聯合起來攻擊那些敢於仗義執言的禦史,徽宗時監察禦史形同虛設,一切都烏煙瘴氣。
說到底這一切全都是因為封建官僚終身製的後果,宋朝時,有三冗,冗費、冗兵、冗官!這個官員的名目繁多到了令人眼花繚亂的地步,有些官位根本就沒有實權,但名臣上卻很唬人,這樣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用官位再造官位。
原因無非是是為多設官位,以虛位、空位來籠絡人心,很多重臣高官被罷官之後,仍然打著三品以上的虛官位,這樣在俸祿上就不會減少,皇帝對此是默許的,也被視作是皇帝的恩寵,使得臣子對皇帝心存感激。
還有一個原因在於官位設得虛虛實實,可虛可實,非驢非馬,便於權力調整。皇帝可以根據個人或時事的需要,隨時將使相變實而為宰相,也可以讓宰相退於虛位,宰相都是如此更何況其他官職了。
按照宋製,行政往往屬於尚書省處理,而軍事則屬於樞密院,現在尚書省的尚書就有好幾位,而樞密院則隻有幾個簽支樞密院事,樞密使一職由於王淵被殺,一直空缺,而張浚被貶在於不懂軍事,蕭明隻好也兼任了。
唯獨這個“監察屬”不好安排人手,因為按照蕭明的設計監察屬是以後三權分立的基礎,是一個非常得罪人的官職,蕭明是軍國平章事統領大權,但他卻基本上不管政事,卻可以直接領導樞密院,但他要給自己找一個監督者,那是做給高宗看的。
最後尚書右丞馮澥自告奮勇願意擔當監察屬的大監察官,馮澥此人曆來就是寒口鐵麵著稱,的確是最佳人選,而蕭明特意提攜原來的管軍郭仲荀為樞密院副使,幫助他掌管軍事,並且啟用了一大批年輕的官員。
尚書右丞朱勝非在上次的叛亂中處置得當,與苗傅與劉正彥周旋保存了隆祐太後和太子趙旉,並且組織朝內大臣譴責苗劉二人,升為少師右仆射,而蕭明卻將趙構比較寵信的趙鼎和胡銓等人全都提拔起來,這也是讓趙構安心。
除此之外,簽書樞密院事曹輔、太常少卿汪藻、禮部侍郎譚世績、中書舍人孫覿以及徐天民、蘇餘慶、沈晦、路允迪、黃夏卿一幹年輕有為的官員這一次全都被被蕭明提拔,整個大宋朝廷此時終於氣象和麵貌為之一新。
其實還有很多人才可以使用,如現在被貶到福州的李綱,仍然堅持留在應天府的陳東等人都可以算是大宋的棟梁之才,但現階段蕭明看著大宋官製製度,實在是頭疼的很,尋思如果要搞三權分立,怎樣才能孤立皇權?這的確是個問題。
如果將一幫子忠君愛國的老臣子弄到杭州來,到時候自己的想法如何能夠實現?所以有些事情還是慢慢來,當前的問題是,皇帝既然來到了東南,那就必須要以東南為基地,開始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