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生長發育概述

生長是指小兒機體各組織、各器官、各部分體積、重量、長度的增加(屬細胞增生的結果)。發育是指細胞組織、器官功能的演進(屬功能成熟的動態過程)。

人的生長發育不僅是指體格的生長,還包括情感、認知、道德水平等心理社會方麵的發展。

1小兒生長發育規律的特點

(1)生長發育的連續性及階段性。

(2)各係統器官發育的不平衡性。

(3)生長發育的順序性:頭尾順序、自上而下、由近至遠、由簡單到複雜。

(4)生長發育的個體差異性。

2影響生長發育的因素

遺傳、性別、母孕情況、營養、生活環境及疾病等。

第二節 體格發育及評價

一、體重

體重是反映全身各係統、器官重量的總和,是各年齡段的生長發育和營養狀況最具代表性,最敏感的指標之一,也是臨床計算給藥和輸液量的依據。

1體重的生長發育規律

新生兒出生時體重約3kg,生後7天內出現生理性體重下降,出生後第10天恢複正常。在3~4個月時,大多數嬰兒的體重達到出生體重的2倍;1歲時達到出生體重的3倍;2歲時達到出生體重的4倍。

1~6個月嬰兒:體重(kg)=出生體重(kg)+月齡×07(kg)

7~12個月小兒:體重(kg)=6(kg)+月齡×025(kg)

2~12歲:體重(kg)=年齡×2+8(kg)

2體重的測量方法

(1)晨起空腹排尿後或進餐2小時後;

(2)脫去衣褲、鞋襪;

(3)小嬰兒取臥位。用載重10~15kg電子秤,精確讀至10g;

(4)小兒用載重50kg的體重秤測量,精確讀至50g;

(5)7歲以上取站位,用載重100kg的體重秤稱,精確讀至100g,站立時兩手自然下垂。

二、身高(身長)

身高指從頭頂到足底的長度。它可反映兒童在某一階段身高的增長情況以及過去的健康狀況。

1身高的生長發育規律

新生兒出生時平均身長是50cm,前半年每月增長25cm,後半年每月增長15cm,1周歲約為75cm,2周歲時約為85cm,以後平均每年增加5~7cm,女孩在17~19歲身高增長逐漸停止,而男孩可持續到20歲時身高才停止增長。

2~12歲身高計算公式:身高(cm)=年齡×7+70(cm)

2身高的測量方法

(1)3歲以下用量板臥位測量身長,3歲以上用身高計或固定於牆上立位測量;

(2)脫去帽、鞋、襪及外衣,讀刻度至015cm;

(3)量板測量為小兒臥於量板中線上,頭接觸頭板,一手按住小兒膝部,使雙下肢伸直緊貼底板,一手移動足板緊貼小兒足底;

(4)身高計測量為身體直立,腳跟靠攏,足尖分開約60°,兩眼平視前方,足跟、臀部、兩肩同時接觸測量杆或牆壁,然後移動身高計從上往下放至於小兒頭頂平齊。

三、頭圍

頭圍的生長發育規律頭圍的增長速度反映了腦的發育。新生兒出生時頭圍平均為34cm;6個月時42~44cm;1周歲時約46cm;2周歲時約48cm;此後頭圍增長速度緩慢。

頭圍測量方法被測量者坐或立位,測量者用左手拇指固定軟尺零點於頭右側齊眉弓上緣處,緊貼皮膚,頭發較長者在軟尺經過處將頭發上下分開,沿頭右側經枕骨粗隆最高處再經頭左側回至零位,精確讀數至01cm.

四、胸圍

胸圍的生長發育規律胸圍的大小與肺、胸廓骨骼、胸部肌肉、皮下脂肪密切相關。反映了兒童的營養狀況。出生時胸圍平均32cm,呈桶狀。1歲頭圍和胸圍相等,以後胸圍超過頭圍。1歲至青春期,胸圍超過頭圍的厘米數約等於小兒歲數減1.

2胸圍的測量方法

(1)嬰兒取臥位,3歲以上的兒童取立位;

(2)測量者左手拇指固定軟尺零點於被測者右乳頭下緣,右手繞過被測者身後拉軟尺經兩肩胛骨下緣(軟尺緊貼皮膚但不可過緊)經左側回到零點;

(3)取平靜呼、吸氣時的均值,精確讀數至01cm.

五、骨骼發育

顱骨顱縫於出生後3~4個月閉合;前囟在前半年隨顱骨發育而增大,6個月後逐漸變小,在1~15歲時閉合;後囟最遲於出生後6~8周閉合。

脊柱出生後第一年脊柱增長快於四肢,1歲以後四肢增長快於脊柱。新生兒脊柱呈輕微後凸,3個月左右出現頸椎前凸,6個月出現胸椎後凸,1歲左右出現腰椎前凸,6~7歲時這些彎曲由韌帶固定。

長骨通過X線檢查長骨幹骺端骨化中心的出現時間、數目、形態變化及融合時間,可判斷骨骼發育情況測定骨齡。腕部骨化中心共10個,10歲時出齊。1~9歲腕部骨化中心數目約為其年齡(歲)數加1.

六、生殖係統發育

進入青春期,性腺和性征才開始發育。第二性征男孩表現為陰毛、腋毛、胡須、變聲及喉結的出現;女孩表現為乳房、陰毛、臀部、腋毛的發育。

七、生長評價

一般生長發育評價應包括發育水平、發育勻稱度及發育速度三方麵。①體現發育水平的評價方法有百分位數法、均價標準差法等單項發育指標評價方法;②體現發育勻稱度的評價方法有指數法、體形圖法、相關回歸法等多項指標間的評價方法。③體現發育速度的有年增長值及年增長率等評價方法。

第三節 神經心理發育及評價

一、腦和脊髓的發育

胎內發育迅速,出生以後繼續保持快速生長的速度,出生時腦重量占成人腦重量的25%左右,3歲時神經細胞數已基本分化完成,8歲時接近成人。神經纖維到4歲時才完成髓鞘化。脊髓的發育成熟較早。出生後具有覓食、吸吮、吞咽、擁抱、握持等先天性反射。脊髓的下端在胎兒時期位於第2腰椎下緣,4歲時上移至第1腰椎。

二、感知發育

視感知新生兒已有光的感覺,3~4個月時頭眼協調較好,4~5個月時喜看紅色;6~7個月時目光可隨上下移動的物體垂直方向移動,8~9個月時開始出現視深度感覺,18個月時能區別各種形態,2歲時可區別垂直線與橫線,5歲時可區分各種顏色,6歲時視深度已充分發育。

聽感知出生後3~7天聽覺已相當良好,3~4個月時頭可轉向聲源,7~9個月時能確定聲源,區別語言的含義,13~16個月時可尋找不同響度的聲源,聽懂自己的名字,4歲時聽覺發育完善。

味覺和嗅覺4~5個月為味覺發育關鍵期,出生時嗅覺中樞和神經末梢已發育成熟。

皮膚感覺的發育新生兒眼、口周、手掌、足底等部位的觸覺已很靈敏,而前臂、大腿、軀幹則較遲鈍。

三、運動發育

小兒動作發育遵循一定的規律:

(1)頭尾規律;

(2)由近到遠,由上到下;

(3)由不協調到協調,由泛化到集中;

(4)由粗動作到精細動作;粗動作的發育規律歸納為:二抬(頭)四翻(身)六會坐,七滾八爬(行)周(歲)會走;2歲可雙足並跳,25歲可單腳跳。

(5)先學會正麵動作然後反麵動作。

四、語言的發育

語言的發育要經過發音、了解和表達3個階段。6個月時能聽懂自己的名字,1歲會說單詞,18個月時能用15~20個字,24個月能指出簡單的人、物品和圖片,3歲時能說由2~3個字組成的短句,4歲能講簡單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