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預防接種的注意事項
接種的準備工作接種場所光線明亮,空氣流通,溫暖。接種用品及急救用品要擺放有序。嚴格遵守消毒製度,要做到每人用一副注射器、一個針頭。
受種者的準備消除緊張、恐懼心理,爭取家長和兒童的合作。注射部位的局部皮膚應清潔。
3嚴格掌握禁忌證
(1)一般禁忌證:急、慢性傳染病,風濕病,較重的心髒病,高血壓,肝腎疾病,哮喘,蕁麻疹,嚴重的濕疹或化膿性皮膚病、癲或驚厥史。
(2)特殊禁忌證:有過敏史者慎用動物血清製品;發熱或1周內每日腹瀉4次以上的兒童,嚴禁服用脊髓灰質炎活疫苗糖丸;正在接受免疫抑製劑治療(如放射治療、糖皮質激素、抗代謝藥物和細胞毒藥物)能降低對疫苗的免疫反應,應盡量推遲常規的預防接種;近1個月內注射過丙種球蛋白者,不能接種活疫苗;各種製品的特殊禁忌證應嚴格按照使用說明執行。
4操作要點
(1)嚴格查對,做好登記。一般接種活疫苗後需隔4周,接種死疫苗後需隔2周,再接種其他活或死疫苗。
(2)嚴格無菌操作;抽吸後如有剩餘藥液,需用無菌幹紗布覆蓋安瓿口;在空氣中放置不能超過2小時;接種後剩餘藥液應廢棄,活菌苗應燒毀。
(3)用2%碘酊及75%乙醇消毒皮膚,待幹後注射;接種活疫苗、菌苗時,隻用75%乙醇消毒。
5預防接種的反應及處理
(1)局部反應:接種後24小時左右局部會出現紅、腫、熱、痛,有時伴有淋巴結腫大。紅腫直徑在25cm以下為弱反應,26~5cm為中等反應,5cm以上為強反應。局部反應時,可用幹淨毛巾熱敷。
(2)全身反應:一般於接種後24小時內出現不同程度的體溫升高,持續1~2天。體溫375℃左右為弱反應,375~385℃為中等反應,386℃以上為強反應。對症處理,注意休息,多飲水,如局部紅腫繼續擴大,高熱持續不退,給予對症處理。
(3)過敏性休克:於注射後數分鍾或05~2小時內出現煩躁不安、麵色蒼白、口周青紫、四肢濕冷、呼吸困難、脈細速、惡心嘔吐、驚厥、大小便失禁以致昏迷。處理患兒平臥,頭稍低,注意保暖,並立即皮下或靜脈注射1∶1000腎上腺素05~1ml,必要時可重複注射,氧氣吸入。
(4)暈針:兒童常由於空腹、疲勞、室內悶熱、緊張或恐懼等原因,在接種時或幾分鍾內出現頭暈、心慌、麵色蒼白、出冷汗、手足冰涼、心跳加快等症狀,重者知覺喪失、呼吸減慢。立即使患兒平臥,頭稍低,保持安靜,飲少量熱開水或糖水,短時間內即可恢複正常。數分鍾後不恢複正常者,可針刺人中穴,也可皮下注射1∶1000腎上腺素,每次05~1ml。
(5)過敏性皮疹:以蕁麻疹最為多見,一般於接種後幾小時至幾天內出現,經服用抗組胺藥物後即可痊愈。
(6)全身感染:免疫係統有原發性嚴重缺陷或繼發性免疫防禦功能遭受破壞(如放射病)者,接種活菌(疫)苗後可擴散為全身感染。
第三節 散居兒童的護理
散居兒童是指未入托幼機構而散居在各個家庭中的出生至入小學前的兒童。以0~3歲小兒健康保健為重點。對散居兒童的護理管理主要通過責任地段保健工作人員完成。主要工作內容包括:
新生兒、早產兒家庭訪視對出院後至滿月的正常新生兒進行訪視2~4次,對早產兒及其他高危新生兒需增加訪視次數。
兒童保健門診進行健康監測兒保門診定期對兒童進行健康檢查和體格測量,建立兒童保健卡,以監測兒童生長發育狀況,及時發現健康問題,給予指導,並及早進行矯治。對高危兒、體弱兒應適當增加檢查次數。
開設特殊保健門診視覺和聽覺檢測門診可及時發現和治療有視、聽障礙的兒童;口腔門診指導預防和矯治口腔疾病;還可設立智力篩查門診和遺傳谘詢門診等。
完成兒童計劃免疫協助防疫部門做好預防接種工作。
傳染病管理及時發現傳染病患兒並家訪,指導家長在居家條件下采取消毒和隔離措施,指導對患兒的護理,向家屬、鄰裏宣傳預防知識,防止傳染病的傳播。同時,填寫傳染病疫情報告卡。
第四節 集體兒童的護理
一、托幼機構的保健原則
(1)托幼機構應按小兒年齡和生理、心理特點分班,並根據各年齡階段的不同需求安排進餐次數和食物,活動的時間和內容以及睡眠的時間與次數。
(2)炊事人員需經培訓,按各年齡組小兒營養需求和配餐原則調配飲食,製定每周食譜,定期計算營養量。
(3)教育工作應從小兒生理、心理特點出發,為兒童提供適當的玩具、教具和運動設施,寓教於樂。
(4)入園(所)前應進行全麵的健康檢查。每個小兒均須建立健康卡,以後每年至少體檢1次。對傳染性疾病要立即采取隔離等措施。
(5)成立簡易隔離治療室,對傳染病患兒進行隔離,並對接觸的易感兒采取檢疫措施,工作人員患病應離園休養。
(6)經常進行衛生大掃除,每人一巾一杯,流水洗手、洗臉,以防沙眼或結膜炎等。
(7)電器、煤氣、煤爐、門窗、樓梯、陽台等有防護措施,妥善保管藥物,防止意外事故。
(8)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各種形式的遊戲和體格鍛煉。在鍛煉時注意利用空氣、日光和水,條件允許可進行空氣浴、日光浴和水浴。
二、學校衛生指導
(1)學校應積極開展衛生教育,宣傳講究衛生、預防疾病的重要意義。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注意飲食衛生。注意口腔衛生,培養兒童每天早、晚刷牙的習慣,預防齲齒。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按時參加戶外活動。培養不吸煙、不飲酒,不隨地吐痰等良好習慣。
(2)培養正確的坐、立、走等姿勢。預防近視眼,書本和眼睛應保持一尺左右的距離。
(3)小學設課間餐,同時,特別重視補充強化鐵食品,以降低貧血發病率。
第五節 體格鍛煉與遊戲發展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