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適的改變與瘙癢有關。

知識缺乏與對蟯蟲的防治知識缺乏有關。

六、護理措施

減輕或消除肛周及會陰部瘙癢每晚睡前用溫水洗淨肛門及會陰部,然後用蟯蟲軟膏,有殺蟲止癢的效果,或遵醫囑口服用藥。

健康教育

(1)指導家長夜間檢查成蟲和收集蟲卵方法,患兒夜間入睡後1~3小時,觀察肛周,會陰部皮膚皺褶處有無乳白色線狀小蟲,如發現可立即用棉簽或鑷子取出,也可用生理鹽水浸潤的棉簽刮拭患兒肛門皮膚皺褶處獲取蟲卵。

(2)本病再感染機會多,治療必須與預防相結合。集體兒童中應定期普查、普治。加強宣教,使社區人群了解傳播方式與防治措施。宣傳正確的個人衛生、飲食習慣,搞好環境衛生,做到飯前便後洗手、勤剪指甲、不吮手指、盡早給小兒穿滿襠褲。

第三節 鉤蟲病

鉤蟲病是由十二指腸鉤蟲或美洲鉤蟲寄生小腸而引起的疾病。臨床上以貧血、營養不良、胃腸道功能失調為主要表現。輕者可無症狀,稱鉤蟲感染。

一、流行病學資料

傳染源病人與帶蟲者為傳染源。

傳播途徑以絲狀蚴從皮膚侵入為主要感染方式。生食蔬菜時,十二指腸鉤蟲絲狀蚴也可通過口腔黏膜侵入人體。

易感人群任何性別、年齡均可感染,但以青壯年感染率為高。

流行特征夏秋季為感染季節,流行與自然條件、農業生產方式密切相關。

二、臨床表現

(一)症狀、體征

幼蟲侵襲及移行症狀

(1)鉤蚴性皮炎:絲狀蚴在皮膚侵入處,如足趾、手或臀部產生紅色點狀丘疹、皰疹,奇癢。如無繼發感染,可於數天內消失。

(2)鉤蚴肺炎:於感染後1周左右,病人可出現咳嗽、小量咳痰,重者痰中帶血絲,可伴有咽部發癢、聲嘶、哮喘樣發作、低熱等,持續數周。胸片可見肺紋理增粗或點片狀浸潤陰影,數日後自行消退。

成蟲所致的症狀

(1)消化道症狀:早期食欲亢進,但勞動力減退。後期有食欲減退、消化不良、腹瀉、消瘦、乏力等。重度感染者常有異食癖,偶有黑便。

(2)貧血症狀:是鉤蟲病的主要症狀。常有頭昏、眼花、耳鳴、乏力、心悸、氣促、麵色蠟黃、毛發枯黃、指甲扁平或反甲等。嚴重者下肢或全身浮腫,心髒擴大,心前區吹風樣雜音,甚至心力衰竭。

(3)嬰兒鉤蟲病:貧血嚴重,患兒麵色蒼白,精神和食欲不振,哭鬧不安。有腹瀉與黑便,有時為血水樣便,並有顯著浮腫。如不及時診治,則易死亡。

(4)孕婦鉤蟲病:易並發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可引起流產、早產或死胎。新生兒死亡率也較高。

三、實驗室檢查

血象常有不同程度的貧血,屬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網織紅細胞正常或輕度增高,嗜酸性粒細胞可輕度增多。

骨髓象可見造血旺盛現象,含鐵血黃素與鐵粒幼細胞減少或消失。

糞便檢查糞便潛血試驗可呈陽性,糞便檢出蟲卵或培養得到鉤蚴即有確診意義。

四、常見護理診斷

活動無耐力頭昏、眼花、乏力等,與貧血有關。

營養失調,低於機體需要量病人體重下降,消瘦且有麵色蠟黃、毛發枯黃等,與慢性失血及食欲減退、腹瀉等有關。

有皮膚完整性受損的危險鉤蚴侵入部位有奇癢、灼熱感,產生紅色點狀丘疹、皰疹,與鉤蚴性皮炎有關。

五、護理措施

根據貧血程度決定其活動量嚴重貧血者需臥床休息,加強生活護理,滿足病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飲食護理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及含鐵豐富的飲食,驅蟲期間給予半流質飲食,忌用油類及粗纖維食物。

皮膚護理對皮膚瘙癢者,給予左旋咪唑搽劑,囑病人避免搔抓,預防繼發感染。

一、選擇題

A1型題

1蛔蟲的感染途徑是()

A經口食入受精卵B呼吸道吸入受精卵C經口食入感染性蟲卵

D幼蟲經皮膚侵入E經口食入幼蟲

2蛔蟲對人體的嚴重危害是由於()

A幼蟲的移行B幼蟲引起過敏反應C成蟲奪取人體營養

D成蟲的鑽孔習性E成蟲的機械性損傷

3預防蛔蟲病最主要的措施是()

A不要施用人糞肥B飯前洗手C勤剪指甲

D不吃生冷食品E不飲生水

4蟯蟲患兒的主要表現是()

A營養不良B臍周腹痛C過敏表現

D會陰瘙癢E慢性腸炎

5預防蟯蟲病最重要的是()

A定期普查普治B加強衛生宣傳C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