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蛔蟲病
蛔蟲病是蛔蟲寄生於人體小腸或其他器官所引起的疾病。傳染源主要是蛔蟲病患者。感染途徑主要是人體排出的蟲卵汙染環境或用具後經消化道感染。小兒由於衛生習慣不良,發病率高於成人。
一、臨床表現
病情輕重不一,主要決定於蟲卵的數量、機體對蟲卵的反應和蟲卵或成蟲主要損及髒器的病變程度。
幼蟲移行期症狀幼蟲移行期先入血,至肺再入腸,故臨床症狀和體征也就多變。可以是蟲體蛋白引起小兒過敏出現蕁麻疹、皮膚瘙癢、急性結膜炎、鼻或喉黏膜刺激等現象;也可以是穿破肺毛細血管進入肺泡引起炎症,出現咳嗽、氣喘、發熱等肺部表現,肺部體征不明顯,但X線檢查可見大片浸潤陰影。偶有幼蟲移行入肝、腦等髒器,導致小兒出現右上腹痛、肝大、癲癇、眼瞼腫脹等症狀。
腸蛔蟲病成蟲寄生在腸內,多無症狀或引起輕微的消化道症狀,如多食易饑,食欲不佳,異食癖(喜吃爐渣、土塊等),腹瀉、便秘、腹痛等。腹痛多為反複發作,不劇烈,喜按,痛的部位和時間均不定,但以臍周和稍上方為主。不伴肌緊張和壓痛,痛後活動如常。小兒因營養被蟲體消耗,常出現貧血、營養不良、生長發育落後。
並發症
(1)腸梗阻:最為常見,大量成蟲在腸內扭結成團可引起部分或完全性腸梗阻,或蛔蟲毒素刺激腸壁引起痙攣所致。表現為臍周陣發性劇痛、腹脹、嘔吐,可吐出食物、膽汁或蛔蟲,腹壁可見腸型和蠕動波,可捫及條索狀包塊。腹部X線平片可見腸充氣和液平麵。
(2)膽道蛔蟲病或膽道感染:蛔蟲鑽入膽道會導致膽總管括約肌痙攣,出現陣發性右上腹劇烈絞痛,患兒哭叫翻滾、屈體彎腰、出冷汗、麵色蒼白,常伴劇烈嘔吐,可吐出膽汁或蛔蟲。陽性體征少,有劍突下輕壓痛,無肌緊張和反跳痛。但蛔蟲引起膽道炎症時可出現高熱、寒戰、黃疸、右上腹劇烈疼痛、白細胞總數增加等。
(3)闌尾炎及腹膜炎:蛔蟲可鑽入闌尾,症狀和體征與急性闌尾炎相同。腸梗阻、膽道感染及闌尾炎如未及時治療控製可進一步發展為腹膜炎。
二、實驗室檢查
糞便檢查采用生理鹽水直接塗片容易查到蟲卵。
血常規幼蟲移行期血白細胞及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膽道與腸道並發細菌感染時血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顯著增高。
三、治療原則
驅蟲治療
並發症治療
四、護理診斷
疼痛與蛔蟲引起腸道、膽道痙攣有關。
營養失調低於機體需要量與蛔蟲消耗宿主的營養、妨礙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有關。
潛在並發症蛔蟲性腸梗阻、蛔蟲性膽囊炎、蛔蟲性闌尾炎。
知識缺乏與缺乏個人衛生、飲食衛生和環境衛生知識有關。
五、護理措施
減輕疼痛
(1)注意觀察腹痛的性質、程度、部位及伴隨症狀。無急腹症表現時可采用腹部按揉或熱敷。
(2)遵醫囑應用解痙鎮痛藥。
(3)遵醫囑驅蟲治療,觀察療效及藥物副作用。驅蟲治療後觀察大便有無蟲體排出。
加強營養增進小兒食欲,供給含高熱量、大量蛋白質和豐富維生素的食物。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時發現和處理並發症
第二節 蟯蟲病
蟯蟲病是小兒時期常見的寄生蟲病,以肛門和會陰部瘙癢、睡眠不安為特征,在集體兒童機構可引起流行。
一、病因及流行病學
蟯蟲呈乳白色細線狀,約1cm長,雌雄異體,寄生在小腸下段、回盲部、結腸和直腸。雌蟲於夜間移行至肛門皮膚皺褶處附近產卵,蟲卵在6小時內發育為含幼蟲的感染性蟲卵,被吞食後十二指腸內孵化,幼蟲在大腸內發育成成蟲,此過程約需2~4周,形成自身感染,不需中間宿主。成蟲壽命短,不超過2個月。
蟯蟲患者是唯一的傳染源。蟲卵可通過自身經肛手口的途徑直接傳播。也可通過手接觸被蟲卵汙染的衣被、家具、玩具,再通過手拿取食物或吸吮手指等間接方式傳播。蟲卵也可在肛周皮膚上自行孵化成成蟲,再經肛門入腸內發育成熟,稱逆行感染。
二、臨床表現
輕度感染者一般無明顯症狀,僅在雌蟲移行至肛門及會陰部致局部奇癢,多在睡眠後發作而影響睡眠。小兒夜驚、哭鬧、煩躁、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瀉、腹痛、消瘦等。蟯蟲在肛門移行至女孩尿道或陰道可引起尿道和陰道感染。如鑽入闌尾或腹膜,還可致闌尾炎、腹膜炎。
三、實驗室檢查
肛門拭子法檢查蟲卵,發現乳白色細小雌蟲即可確診。
四、治療原則
采取驅蟯蟲、對症和支持等綜合治療原則。
五、護理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