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融資,馬雲更具有傳奇色彩。為了創業,馬雲的創業團隊砸鍋賣鐵湊齊50萬,譜寫了白手起家的奇跡。高盛風投500萬,為馬雲解了燃眉之急。馬雲憑借出色的說服力,6分鍾拿到國際巨商孫正義的2000萬,自古英雄惜英雄,之後,馬雲在洗手間拿到孫正義的8200萬巨資。並購雅虎,馬雲用股權換來十億資金,為阿裏巴巴衝鋒陷陣鋪平了道路。阿裏巴巴香港上市,則是馬雲融資之道的最佳詮釋。更為瘋狂的是,馬雲拒絕“有奶就是娘”的餓狼思維,不為資金把自己出賣,甚至還出現了退錢給孫正義1000萬的詭異舉動。行走在資本刀鋒之上的馬雲,留給人們的不僅僅是耀眼的財富,還有全新的思路。
1.大膽集資,沒錢湊錢也要賭一把
“我們開始創業了。請大家把自己口袋裏的錢放在桌子上。但有一個原則,第一不能向父母借,不能動老人的退休本錢;第二不能向親友借,影響人家一輩子的生活;我們是願賭服輸,輸了,錢都是自己的;如果不成功,大不了重新來過!”——馬雲
大多數初出茅廬的創業者並沒多少資金,即便要拿幾萬幾十萬去搞一點事業,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一個白手創業者如果不懂融資之道,要想創業那就更機會渺茫了。創業都以最基本的資金為起點,所以,對於現在的大多數仍處於白手起家的朋友來說,頭一件要緊事就是通過各種途徑去籌集創業所需的基本資金。空等死耗不如尋找途徑去借勢而起。很多精明商人在創業的初始階段財力有限,因此無本經營成為他們的首選,他們想出來的辦法通常是“借錢賺錢,借錢發財”。最初,馬雲創業時所麵臨的資金壓力最大,但是生性狂妄的馬雲和幾個員工,開始四處籌集資金,各個砸鍋賣鐵,終於湊齊了50萬啟動資金,如果當初沒有這50萬,或許就沒有今天的阿裏巴巴。顯然這是馬雲創業生涯中的第一次融資經曆。
事情發生在馬雲二次北上進京之後,與外經貿部進行合作搞互聯網,但是由於各種原因,馬雲總感覺這個平台很難施展自己的報複,於是斷然決定再次南下杭州創業。而此時的馬雲包括自己的創業團隊,每個人還是處於一窮二白的階段,誰手裏也沒有足夠的資金,來實現自己的報複。怎麼辦?
1999年1月,全球互聯網的第一個高潮悄然而至。雅虎、亞馬遜等美國網站的先行者紛紛上市,美國納斯達克的股票一路上揚;楊致遠等人一夜暴富,孫正義等風險投資商獲利幾十倍,就連買了網絡股的股民也賺了個盆滿缽滿。中國互聯網市場也熱鬧非凡。網站崛起如雨後舂筍,網站燒錢如燒紙;新浪、搜狐,網易不但勢頭強勁,而且也在躍躍欲試上市。而此時的馬雲兩手空空,無聲無息,而且身體欠佳,此時的馬雲團隊隻有十幾個人七八條槍,而且情緒低落,內心迷茫。這是馬雲打造阿裏巴巴前的真實背景,說起來幾乎沒有人相信。
看到互聯網的大好時機,馬雲決定要趁勢而起,不然這樣的機會一旦錯過,講不會再有。馬雲斷然拍板:“沒錢,借錢也要上!”後來,馬雲根據自己創業經驗,總結了融資的十六字經“先人後錢,事先錢後,以我為主,戰略之上”。
詳細經過是這樣的:
1999年1月的一天,馬雲把十幾個創始人召在一起說:“我們開始創業了。請大家把自己口袋裏的錢放在桌子上。但有一個原則,第一不能向父母借,不能動老人的退休本錢;第二不能向親友借,影響人家一輩子的生活;我們是願賭服輸,輸了,錢都是自己的;如果不成功,大不了重新來過!”說完,馬雲率先把自己全部積蓄放到了桌子上。接著,大家開始你1萬他2萬地湊,最後湊了50萬。能湊齊這50萬,對這些人而言,已經相當不容易了,雖然在北京的工資不低,但大家都是年輕人,追求高消費,所以沒剩下什麼錢。
後來,其中參與集資的謝世煌回憶道:“記得大家很可憐,每個人都是一二萬,二三萬的樣子。我覺得我們這幫人都有點好賭。特別是快輸光時,很矛盾,是借錢再賭下去呢還是就此不幹了?”大家湊出的這50萬元人民幣,就是阿裏巴巴的種子資金。
這是馬雲創業生涯中的第一次融資,說得通俗一點,就是大家湊錢。然而,這種頗有點梁山好漢砸鍋賣鐵式的融資卻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
第一,它決定了公司的性質是合夥人的股份製公司。當時中國人創辦公司絕大多數是自己控股,自己當老板,而且一般控股都在60~70%以上。以後即便股權稀釋,創始人也永遠控股永遠是大老板。就連新生的網絡公司也未能免俗。阿裏巴巴的50萬啟動資金,馬雲自己完全可以解決,無非多借點而已。當時馬雲要想控股要想當老板輕而易舉,而且團隊其他人也不會反對。但馬雲還是慷慨地把自己的股份分給了18個創始人。他看重的是團隊,是朋友,是友情,這是阿裏巴巴價值觀的源頭。他說:“我們很健康,股份每個員工都有,最大的股份在管理者手裏。這是個很科學的概念,我們不是東方家族企業。”第二,它把阿裏巴巴一開始就放在了一個堅實的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馬雲當時就接受了西方最先進最健康的公司理念。他說:“家族氣、小本本主義、小心眼,這些東西都不行,西方的公司是用製度來保證,而我們中國人是用人來保證。”他當時就提出:公司是永遠的,人是會換的!
第一融資體現了狂人馬雲超人的膽魄,關鍵時刻的一搏成就了這個屢遭打擊的浙江男人,才給以後的創業道理打下良好的基礎。對此,馬雲說:“阿裏巴巴能夠走到今天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我們沒有錢,很多人失敗就是因為太有錢了。以前我們沒錢時,每花一分錢我們都認認真真考慮,現在我們有錢了,還是像沒錢時一樣花錢,因為我今天花的錢是風險資本的錢,我們必須為他們負責任。我知道花別人的錢要比花自己的錢更加痛苦,所以我們要一點一滴的把事情做好,這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們阿裏巴巴需要錢,我們也許一個電話,籌幾個億是很容易的事情。因為是誠信。世界上有錢的人真多,這個手摸摸就800多億美元,有錢人真多。錢不是問題。技術也不是占主要成功的東西,很多技術人員創辦公司最成為問題,天天在房間裏麵弄技術,沒有賣出去他就說,我的技術還不夠最好。對我們這種不懂技術的人來說,我根本不在乎這個東西怎麼做出來的,我隻在乎這個東西管用不管用。技術、資金、人才、文化、管理、機製這一整套配合在一起你才有機會贏。”
2.以我為主,拒絕有奶就是娘的餓狼思維
“我並不看重錢,我看重錢背後的,我看重這個風險資金能夠給我們帶來出了錢以外的東西,這是我最關注的。而且風險基金到底能夠幫助我什麼,它是不是有這樣的能力,是不是有這樣的人專門為我們服務,這個我很關心。所以我挑剔風險資金的程度絕對不亞於風險資金挑剔項目,我可能比它們還過分一點。”——馬雲
1999年初的阿裏巴巴,在夥伴們用“閑錢”湊來的50萬元人民幣早已花得差不多了之後,無疑正處於這樣的閑境中。如果一個企業在資金上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肯定有相當多曾經胸懷大誌的企業家會“人窮誌短”,甚至“有奶就是娘”。這個時候,如果有投資者主動送錢來,肯定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大好事。
但是,馬雲不是一個人窮誌短的人,他鄙視“有奶就是娘”的餓狼思維哲學。即便是在馬雲最需要錢的時候,馬雲不會為了錢而改變自己的理想而變得媚俗。在互聯網草創時期,“以錢為主”是普遍的現象。網站創業者向風險投資者出讓股權更是常有的事情。但馬雲不走這條路。馬雲認為,投資者是阿裏巴巴的娘舅,但娘舅隻是娘舅,不是父母,不能當成主人。創業者才是主人,阿裏巴巴的員工才是主人。“以我為主”是馬雲始終堅守的融資理念。
第一個來找馬雲合作的是一個浙江本地的民營企業老板。那個老板開門見山地說:“馬雲,我給你100萬,你給我每年10%的利潤就行,也就是說明年這個時候你給我110萬,怎麼樣?”馬雲回答:“您真是比銀行還黑!”
1999年7月的一天,馬雲在湖畔花園那個房子的客廳裏接了個電話後看了看正在公司的人,對彭蕾說:“你和我一起出去一趟好嗎?”
於是他們就一起走了。到了外麵彭蕾才知道,馬雲和她是要去見投資人。但是她和馬雲一樣沒什麼準備,她帶了一個普通的本子,馬雲幹脆什麼都沒帶就走了。
馬雲要見的是從上海過來的一家投資公司上海辦事處的經理。當時過來的一共有三個人,住在杭州的世貿飯店。他們已經到過湖畔花園阿裏巴巴的地方,了解了阿裏巴巴在做什麼,也回去做了彙報。這些投資人手裏是有權限的,在得到老板的同意後,他們可以在自己的權限範圍內決定是否投資以及投資多少,因此馬雲和他們的談判是實質性的,如果談妥,資金就可以劃過來。
因為雙方都已經實質性地了解了對方,所以雖然是上百萬美元的談判,但看起來並沒有一個談判的樣子。場地就在投資經理們住的房間裏。五個人,彭蕾和對方的一個人坐在單人沙發上,馬雲坐在一張床上,不過他總是喜歡走來走去,幾乎也沒怎麼好好坐下過,他們中的另兩位一個坐在另一張床上,一個坐在寫字桌前麵的凳子上,就這麼進行了整個談判過程。
例行的寒暄過後,談判很快進入了實質性的問題。投資經理們出了一個價,因為對他們來說投資金額是有權限限定的,所以所謂的價錢就是這個金額占阿裏巴巴多少股份。他們表示如果馬雲同意的話,他們可以馬上做決定。可是馬雲看來不滿意股份比例,他強調阿裏巴巴是一個很有價值的東西。言下之意很明白,投資經理們出的錢占不到那個股份比例。談判進行到這裏就有點僵了。於是馬雲提議停一下,對投資經理們說:“我們要出去走走。”
馬雲和彭蕾下了世貿的電梯,走到就在邊上的曙光路上。一開始馬雲默不作聲,過了很久他突然問了一句話:“你覺得怎麼樣?”“我知道他的這句問話並不是真正谘詢我的意見,因為他在這種事情上是非常有主意的,這時候的問話隻不過想緩和一下兩個人默默走路的氣氛罷了。但我在那時候是管錢的,我清楚地知道阿裏巴巴已經沒錢了,特別想他讓步把錢拿進來。所以就說:‘馬雲,公司賬上沒錢了。’”彭蕾回憶說。
馬雲不吭聲,又走了一段,說:“好了,我們回去吧。”到了飯店的房間裏,馬雲告訴對方說:“我們認為阿裏巴巴的總價值是我們所認為的那個,你們的看法與我們差距太大,所以我們看來無法合作。”就這樣結束了這次談判。彭蕾還記得談判結束後她隨馬雲下電梯還是和對方的一個人一起下來的。在電梯裏,那個人還特別遺憾地對他們說:“你們錯過了一個機會。”
一個連員工的工資幾乎都發不出的CEO,為什麼還要打腫臉充胖子呢?用馬雲的話來解釋,原因很簡單:“除了錢,他們不能為阿裏巴巴多帶來其它任何東西。”比如說,進一步的風險投資,比如說,其他海外資源。實際上,這還隻是馬雲拒絕的眾多投資者中的一個縮影片段,冰山一角而已。在後文要提到的高盛的“天使基金”到來之前,馬雲拒絕了至少38家投資商。為什麼要拒絕?用馬雲自。己的話解釋是“這些投資者們太中國了,對經理層不夠信任”。馬雲拒絕38家投資商的故事,給了所有創業者一個啟示:創業者的前途,企業家的命運,永遠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資本家”的口袋中。但是,如果錯選了一個唯利是圖的“資本家”,就有可能毀掉一個優秀的企業。
通過馬雲拒絕投資商的事例來看,馬雲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寧願苦撐資金壓力,也不願意降低自己的標準,更改自己的信條。在當時的環境下,這樣的舉動對一個普通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
3.天使基金,搭上高盛這輛順風車
“融資就是個加油的過程,如果路程很短又何必加這個油呢?”——馬雲
融資關是每一個創業者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廣義的融資是指資金在持有者之間流動以餘補缺的一種經濟行為這是資金雙向互動的過程包括資金的融入和融出。狹義上的融資隻指資金的融入。馬雲在創立阿裏巴巴的時候,曾經麵臨過極度窘困的資金危機。當初,馬雲創辦阿裏巴巴,他就是想創辦一家中國人自己的電子商務網站,把買和賣的供求信息經過加工處理後在網上進行發布。1999年2月21日,馬雲和18個“羅漢”湊夠50萬元創辦了阿裏巴巴。當時,馬雲希望網站能支持10個月,期望10個月之後能吸引到投資。這很有一些鋌而走險的味道。對於籌措的50萬元投資,馬雲不允許任何人向他們的父母、朋友借錢。
區區50萬元對於需要巨大資金投入的互聯網商業無疑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盡管馬雲處處節省,但阿裏巴巴維持到七八個月的時候,50萬元已經花的一幹二淨了。這正是馬雲擔心的,本來想大家湊的50萬,堅持10個月,但沒過幾個月,就一分錢沒有了,這導致馬雲和18“羅漢”餓著肚子過日子。而馬雲不能讓員工不拿錢白幹活,他隻好四處借錢給員工發工資。
在這個生死攸關的緊要關頭,馬雲的運氣來了。前文提到過,由於美國著名財經媒體《商業周刊》的關注和報道,使得阿裏巴巴在國外有了一定的影響,隨之而來的是一些投資者。這無疑解了馬雲的圍。
除了,國外媒體報道之外,許多國際風險投資機構都已經注意到了1999年火熱的中國互聯網。在這一年,國際風險投資機構大規模地在中國互聯網市場進行投資,以著名的老虎基金、高盛和軟銀為代表的風險投資商向中國門戶網站及電子商務網站大股投資。
正當馬雲最需資金的時候,也是互聯網最瘋狂的時候,馬雲四處遊說,在杭州馬雲家中辦公的阿裏巴巴工作人員會經常接到投資者打來的電話。每一個電話都是一次離成功更近的信號。但是在具體的談判中,馬雲拒絕了至少38家投資商,這38家投資商大多是內地的投資者。馬雲拒絕他們的主要原因是這些投資者們的投資風格太中國化了,因此對馬雲本人和阿裏巴巴的管理層懷有懷疑態度。對此,馬雲說,自己希望阿裏巴巴的第一筆風險投資除了帶來錢以外,還能帶來更多的非資金要素,如進一步的風險投資和其他的海外資源。
1999年8月,蔡崇信與一位舊相識的偶然相遇帶來了阿裏巴巴的第一筆“天使基金”。時任高盛公司香港區投資經理的林小姐與蔡崇信曾有過一麵之緣,經過林小姐的引薦,高盛公司開始關注阿裏巴巴。
蔡崇信說,高盛在之前是不投資高科技產業的,他們感興趣的是傳統產業,比如說大的製造業。在大中國地區他們投過台灣一間很大的製鞋廠,在晉江地區也有過很大的製造業投資。但沒有投資過高科技的東西。不過在蔡崇信的努力下不久,高盛公司便派人對阿裏巴巴進行實地考察。
高盛經過考察,認為阿裏巴巴還是不錯的,於是就給阿裏巴巴開條件。當時阿裏巴巴對投資人的談判空間餘地比較小。雖然互聯網熱,但阿裏巴巴當時沒錢是個大問題,沒有辦法對高盛的投資條件進行討價還價。到後來第二輪融資的時候,阿裏巴巴手裏還有很多錢,談判的餘地就大了很多。當時高盛的要求非常苛刻,但馬雲和蔡崇信商量之後還是決定要高盛的錢。因為,一方麵高盛是美國有名的投資公司,可能會對阿裏巴巴未來開拓美國市場有些幫助;另一方麵它的規模大,看事情比較長遠。馬雲思考了大概10多分鍾左右,決定接受高盛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