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擔架上指揮山東抗戰的羅榮桓(1 / 3)

在擔架上指揮山東抗戰的羅榮桓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

作者:王貞勤

挺進山東,抱病挑重擔

1937年七七事變後,中國的抗日戰爭全麵爆發。12月,日軍入侵山東,國民黨山東省主席韓複榘不戰而逃,致使日軍迅速占據了山東的重要交通線和絕大部分縣城。鑒於山東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位置,中共中央先後委派多批幹部前往山東,配合山東省委發動了多起武裝起義,並組建了八路軍山東縱隊等地方抗日武裝。但此時在山東,不論是日偽軍,還是國民黨軍和雜牌部隊,他們的人數和裝備都遠遠超過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力量,共產黨要在山東獨立自主地擔當抗日重任,顯然需要有一支主力部隊作骨幹。

1939年3月1日,八路軍一一五師政委羅榮桓和代師長陳光遵照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命令,率一一五師一部渡過黃河,進入山東抗日戰場。從此,一一五師好似一把插入敵人心腹的利刃,披荊斬棘,所向披靡,頻創佳績。入魯第一戰的樊壩戰鬥,全殲偽軍1個團;在5月的陸房戰鬥中,一一五師突破日軍8000人的重重包圍,以傷亡360人的代價殲滅日軍1300人;8月的梁山戰鬥,在雙方兵力相當、日軍火力明顯占優勢的條件下,一一五師運用伏擊戰的手段,殲滅日軍一個大隊300餘人。充分顯示了八路軍主力部隊的作用,大大鼓舞了山東抗日軍民的士氣。在入魯不到一年的時間裏,羅榮桓嫻熟自如地運用“插、爭、擠、打、統、反”六字方針,指揮一一五師打出了一片新天地,開辟了魯西、魯南等抗日根據地,並與華中、湖西、魯中、魯東南根據地建立了聯係通道,打開了山東抗戰的新局麵。

在山東,羅榮桓依靠自己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卓越的領導藝術和堅強、靈活的組織原則性,一次次力挽狂瀾:1939年底,湖西根據地發生“肅托”事件,眼看一大批優秀的革命幹部要成為“肅托”擴大化的犧牲品,羅榮桓連夜騎馬趕赴湖西,扼住了“肅托”擴大化的勢頭,挽救了一大批革命幹部的生命;1941年11月的留田突圍中,羅榮桓出其不意,神出鬼沒,未費一槍一彈,未損一兵一卒,率領一一五師、山東分局和山東省戰工會(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機關2000餘人,一夜間悄悄跳出了5萬日軍的“鐵壁合圍”;為粉碎幾十萬日偽軍的輪番“掃蕩”“蠶食”和洗劫,他開創性地提出了“翻邊戰術”,山東抗戰軍民運用這一戰術逐漸取得了軍事上的主動,毛澤東盛讚“翻邊戰術”不是“戰術”,而是“戰略”……

然而,隨著抗戰形勢的發展,山東的一些幹部在工作中產生了分歧:在對山東總體形勢的估計上,有些地方領導幹部認為八路軍和日偽軍已經處於相持地位,傾向於建設正規化的主力兵團,打大仗,打運動戰。尤其是“百團大戰”後,部分同誌甚至提出搞個“百連大戰”。而羅榮桓對形勢的估計遠沒有如此樂觀,他認為八路軍對日偽軍還處於劣勢,堅持遊擊戰的方針不能改變,同時要紮根群眾,把根據地建設好。在統一戰線問題上,有的同誌對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國民黨頑固派沈鴻烈之流抱有幻想、退讓過多,幻想以退讓求團結,同時沒有把重點放在“發展進步勢力”上,而是把“中間力量”當作砝碼。羅榮桓認為這一切不符合山東的實際,不讚成這種做法。

隨著這些分歧的加深,山東個別地方領導對一一五師和羅榮桓的工作開始不滿,不斷進行指責,一一五師內部也有些幹部跟著對師部工作作了不實事求是的批評,一度形成“倒羅”的氣氛。

為了解決山東領導之間的問題,1942年4月,劉少奇在回延安路過山東時,奉中央之命,對山東問題進行了調查研究。在弄清各方麵的事實後,他召集山東地方和部隊的主要領導朱瑞、羅榮桓、陳光、黎玉、蕭華等參加的座談會,代表中央做了山東近幾年來的工作和今後任務的報告。他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指出山東存在的一些缺點和錯誤。他分析了產生這些缺點和錯誤的主客觀原因後,肯定了羅榮桓在對形勢的估計等許多問題上的意見,表達了中央對羅榮桓的支持。

中央的肯定標誌著羅榮桓逆境的結束。就在羅榮桓放下包袱,準備率領齊魯兒女奮勇抗擊日軍之際,1942年冬,他卻因操勞過度,不幸患上了嚴重的腎病,腰部酸痛,頻頻尿血。由於缺醫少藥,他得不到好的診治,醫生隻得勸他多臥床休息。然而,當時正值敵後根據地最艱苦卓絕的歲月,羅榮桓根本躺不住。於是,他便拖著病體,以超人的毅力,指揮著抗日軍民開展抗日鬥爭。

1943年3月12日,中共中央決定在山東抗日根據地實行黨的一元化領導,成立新的山東軍區,任命羅榮桓為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第一一五師政委兼代師長。9月,中央又任命羅榮桓接替朱瑞為新的中共山東分局書記,讓羅榮桓集五大職務於一身。當時,中央和毛澤東對羅榮桓的病情是清楚的,但幾經權衡,還是認為羅榮桓是不二人選。羅榮桓覺得大敵當前,形勢緊迫,絕不是自己養病歇息的時機,就強忍病痛,毅然挑起了全權負責山東境內黨政軍民工作的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