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城可有自己的青春文化?
廣州人 廣州事
作者:江冰
江冰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小說學會副秘書長、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廣東省中國文學學會副會長、廣州市文藝批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小說年度排行榜評委。曾為文藝評論雜誌主編,報紙高級記者。現為廣東財經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目前主要研究“80後”文學與新媒體文化。入選新世紀本領域最有影響的35篇論文,入選中國作家協會新銳批評家,入選“廣東省十大優秀社會科學科普專家”。
台灣金馬獎得主、著名歌曲《魯冰花》、《如果愛》的詞作者姚謙,撰文談台灣的小資與青春文化,依他資曆論道,必有透徹之見。台灣“小資”文化發達,走在大陸前麵,已然有一整套感覺良好的看法。台北忠孝路後巷,聚集個性小店,代表一種彌漫於青年中的人生夢想,獨特風情背後是以唯美夢想來避開生活壓力的生命感覺。近期香港也有兩部勵誌片,中年是《激戰》,青年是《狂舞派》,後者更是風卷全港,熱點話題。或評價為拍給香港年輕人看的電影,是香港本土青春之魂,讓人鼓舞,青年人就需要這種“白紙一樣純潔的思想”。兩岸三地,青春勵誌,同一主題,不同背景,外在扮相,內裏乾坤。其中滋味,大有講究,值得細細品味。
不由得使我聯想起廣州大學生問卷,不少學生尤其女生的人生目標也是這樣的小資個性小店,剛來廣州是不免詫異,久了,見怪不怪。這個西風浸染的城市,總有與內地不同的精神風貌,那麼,她與台港小資有無淵源呢?姚謙認為台灣小資的“青春遺址”多少顯露破敗氣象,隻盯著同類人認同的事其實放棄了更大的視野。那麼,廣州的青年,廣州的青春文化又有何種獨特的風貌呢?
廣州很務實很生活,但時常在平庸中透露些不凡,在隨意中隱約些神秘,她的謎底是什麼呢?肯定不是浮雲,不是子虛烏有。比如,這幾天參加黃愛東西作品研討會,就生出些許感觸:為何上世紀90年代大陸自由撰稿人群體浮現,甚至出現所謂“京漂一族”,但廣州當年的青年撰稿人黃愛東西及其一群女性,可以寫出影響廣泛獨具一格的“小女人散文”?她們顯然不是魯迅一路,但也不完全是張恨水一路,她們是什麼呢?其獨特性與廣州青春文化的氣質風貌有何種精神聯係呢?百思不得其解。
抱著這樣的好奇心,本期專欄我約了兩位青年人的稿子,一是隨筆,一是采訪。楊淳子本身就是一位“85後”的時尚美女,對廣州有體驗有感覺,隻是家族繼承文人傳統,她雖然外表時尚,骨子裏卻依舊是傳統文人的根底。這樣的孩子,如何看待廣州的青春文化,視角本身就是一種跨文化交流,喜新又懷舊,時尚又傳統,讀起來很有點意思。林鑠倪的采訪使我們有緣見識一位年輕的藝術法律師,這不是一位傳統意義上的文化人,而是一位有著國際背景的文化產業中的實踐者,聽聽他的一席話,也許會給我們文化圈、時尚圈的一份思考,他的前沿性、操作性、全球化特點,以及對“本土化”的見解,我頗為欣賞。他對文化的一份熱愛,我又相當地熟悉。他對我的啟發還有一點:談文化不要拘於體製內小圈子,走出去,我們會麵對更加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