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廣州有時尚嗎?(3 / 3)

其實商業和文化是可以有機融合的,但是文化產業不能像其他行業一樣,期待短期之內有兩倍、三倍的利潤。服裝可以有翻倍利潤,而時裝不可以,因為時裝做的是品牌。

支撐文化產業的政府、企業、市場三者中,政府的改變並不輕易,目前廣州政府沒有創新的體製去回應新的環境。新加坡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在三年前將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時尚周打造成為超越香港、代表亞洲最高水準的時尚周。如果一個文化產業計劃需要100萬元,新加坡政府會提供50萬元資助。而廣州文化產業稅負非常高,如果政府可以提供一些稅收優惠,一些空話可以落到實處,就已經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體製和觀念的改革需要非常漫長的時間,廣州時尚文化“本土化”瓶頸並非短時間可以解決。我以為比較好的解決辦法是教育。

而企業,如果能融入一種國際性視野,文化是相當好的交際媒介,例如百老彙的商業模式大部分是公司買票請客。企業家承擔起社會責任,企業(不僅文化產業)支持畫展、戲劇等文化藝術,可以給企業文化帶來很大提升,同時,用文化角度宣傳,既能幫助公司帶來商業投資回報,又能帶來文化回報,並從整體上改善廣州企業文化,不再僅僅局限於麵對本地市場,廣州產業鏈單一麵對本地的情況也可以有所改變。企業的商業與文化結合,不是膚淺地擺兩張畫,而是提升整體員工、尤其是管理層文化素質,從而帶動營銷,不是單一的賣廣告,派傳單。純藝術生存空間很窄,文化管理人員不介意在商業和文化有所妥協,找到兩者的平衡點。至於市場,更多的是關注下一代的文化、藝術教育,讓下一代人變成fashion的人、有文化素質的人。在美國、新加坡、香港,通過企業的媒介宣傳,藝術家走進社區——這個概念應該帶入廣州,將文化項目推入社區。

廣州藝術文化教育相對發達地區是偏弱的,因此對藝術史、時尚史、設計史的理解遜色於其他地區,繼而對時尚理解的風向標有偏差。廣州的文化發展一年一年的進步,而對比各大城市,進步的空間還有很大,還需要更多人關注這個問題並為之努力,才可能催生屬於廣州的時尚。

“一個人一生的成就,不在於賺了多少錢,

而在於成就了多少人”

幸好,廣州的時尚現狀也有很積極的一麵。雖然缺少支持,但是年輕人仍然充滿熱忱。廣州新一代的大學生思想比較活,“90後”一代也具有更加願意接受新事物的價值觀。較之於北京、上海,廣州年輕人處於不公平的位置,他們不能得到很好的社會支持,沒有足夠的培育土壤。但是,他們會發揮自己的力量,自己組織藝術展、NGO等等,從而推動整個社會文化、藝術的發展,這令人很受鼓舞。

李智先生在北外開講文化產業管理課程,稍後這個課程也會在中大開講。課程將會給年輕人講述如何管理、運行文化產業,比如書店、畫廊、文化餐廳等。年輕人有能力、有精力,有關於文化的創意,卻苦於沒有支持的時候,李智先生樂意義務幫助挑選優秀的項目並引資。李智先生回國後致力於文化藝術教育,促進中外合作交流,為年輕藝術家開創空間。

“我一直都想做這件事情,做新一代文化的孵化器。我很喜歡做這些,既能幫助別人,又能賺到錢。我創業的時候也得到過很多幫助,我希望可以反過來回饋社會,幫助別人。我認為,一個人一生的成就,不在於賺了多少錢,而在於成就了多少人。這是我的價值觀。”李智說。

責任編輯朱繼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