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於香港,香港創意商會不是以營利為目的,而是肩負一個使命,為年輕藝術家提供一個平台,隻是在這個平台中附帶少量收入,而廣州不是。廣州的投資幾乎隻為暴利,沒人真正為年輕藝術家提供機會。方所能較好地存在,也是由於得到公司的強力支持,而現在很難再次遇到這麼好的條件去營造一個文化機構。因為沒有如此具有前瞻性的企業家,如此具有前瞻性的企業以及如此具有前瞻性的政府福利。藝術是文化的集中體現,而時尚是前驅性的文化。如果沒有人用前瞻性的目光給予文化、藝術空間,就不會有時尚。
廣東的藝術家相對偏弱,多數隻能接受比較傳統的藝術方式和表演形式,對先鋒性、尖銳性、當代性的藝術不理解,更何況接受和創造?廣州人比較實際,拿出幾百塊錢吃飯,他們覺得沒有問題,而拿出幾百塊去看一場演出,會覺得很不劃算。廣州發展得比較好的隻有流行文化市場,比如歌星演出。但是,一個地方的創意文化不應該都是流行文化,而應該有不同藝術形式的文化生存,這個社會的包容和前瞻才得以存在。文化沒有多元化發展,則社會思維保守,藝術生存空間和市場都很狹窄,這也導致廣州經濟發展受限,主要集中在房地產、飲食和小商品貿易上,文化產業的發展僅存口號。
在台灣,蔡辰洋收藏幾個銅狗頭,他從歐洲買回狗頭之後製作了一些仿製品,仿製品上都刻上一道劃痕,讓別人知道那是仿品,而不是真的“造假”。對比廣州,近幾年來廣州的假貨太多了,到處都可以看到各種品牌的仿造品。從台灣人身上可以看到他們對文化的尊重做得比廣州好得多。台灣博物館製作的紀念品比廣州要精美,而且很有創意。在伊朗,地氈華美,古跡遍布。在阿富汗,刀具和陶瓷十分精美。歐洲每一個城市的舊建築都保存得很好,不同地方的建築都有所不同,他們以此為傲。在很多地方,是以保存傳統、維護古跡為自豪。而我們不是,我們不停地在拆建築。廣州這幾年來對傳統文化並沒有很好地保護。廣州一年一年變得“嶄新”,然而,“舊”的東西卻是一個城市裏最重要的。最可惜是三年前廣衛路與北京路交接的舊警局被拆除,因為它不是文物,但是,不是文物不代表沒有文化價值。上海文化區有政策扶持,外灘的建設發展也很好地融合商業和文化,澳門、香港等地一些舊的建築可以有新的用途,為什麼一定要拆除以後建一個寫字樓賣出去?紅磚廠也將要拆除,為了一塊地皮連一個藝術區都不能保留,而要拆除以後建樓房賣出去來賺錢,那麼是否應該說政府沒有前瞻性?當一個城市沒有文化、藝術,這個社會是無法進步的。沒有文化藝術,人的視野狹小,所有的商業行為都變得狹隘,經濟是沒有生命的,這個社會很可悲,是無法產生時尚的。成都的寬窄巷子,佛山的嶺南新天地,杭州很多名勝古跡,遠遠勝於廣州的北京路、上下九。我們沒有平衡過商業發展和文化、藝術、時尚的需要,隻知道圈錢圈地。而這種平衡中有一種社會責任,我們可以做到——我們可以賺錢,隻是賺得慢一點、少一點。我們不介意做生意,不介意去買紀念品,但是商業也要有文化氣息,而不能完全是在“做生意”。
對於廣州文化產業及其大環境,近年來進步很小,很令人失望。“某種程度上,廣州隻剩下‘生意’,沒有‘時尚’。”李智責之深切,“我是恨鐵不成鋼。”
“商業和文化是可以平衡的,
但是很少人去想這個平衡點”
廣州隻能是“服裝”行業,而不是“時裝”。因為廣州隻有批發服裝,而真正的時裝,真正的fashion需要一個平台。廣州少有藝術和時尚媒體,沒有時裝發布機製,也沒有培養年輕設計師的機製,隻有培養買賣服裝的商人的機製。商人盈利之後也不願意拿出資金讓設計師得到新的空間,到不同地方進行交流,讓不同高度的評委接受和宣揚他們的作品。所以廣東沒有土壤供給年輕的設計師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