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廣州有時尚嗎?(1 / 3)

廣州有時尚嗎?

廣州人 廣州事

作者:林鑠倪

“廣州沒有時尚”

“廣州的時尚?廣州是沒有時尚的。”李智說。如果要談,那隻能談“廣州沒有時尚”。

當我麵對被采訪者李智時,他的觀點就十分鮮明,並且完全不按我的采訪提綱走。李智,藝術法律師;Sotheby’s蘇富比拍賣當代藝術部顧問;蘇富比藝術研究院大中華校友會理事;新加坡Aasia藝術資產管理集團執行董事;廣東南方電訊傳媒集團總裁顧問;國家工信部3G學院副院長;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客席講師,講授文化產業管理。

我得承認李智是雄辯的男人——時尚,是站在很高的角度去了解世界每個地方在發生什麼。狹義上說,時尚是對文化的了解和來自文化的新信息,是時尚界的意見領袖決定的。時尚人士在紐約時尚周齊集,迅速了解文化的動向,告訴你什麼是今年的時尚。廣義上說,時尚是對文化前瞻性的看法。根據藝術史發展,了解文化發展的趨勢,結合當前的信息,預判將來會發生什麼,就是時尚。

廣州所謂的“時尚”很多,比如時裝,比如美術、音樂之類的藝術,但是整體而言過於“本土化”。廣州的青年獲得世界性訊信息和與外界交流的機會太少。和香港相比,香港有很多國際性的藝術展、藝術周、NGO,在國際性的氛圍中,年輕人的視野更加國際化,得到“手把手”的國際教育的機會也更多。視野決定了一個人要走的方向。廣州的目光過於集聚在商業操作本身,沒有做好資源整合。廣州也有很多藝術展,但是和香港、新加波等地的名單相對比,國際性就弱了很多。年輕人接受的國際性資源很少,走出去的可能性也少。廣州從過去一個國際大都市,變成一個全國大都市,到了當今,恐怕淪為區域大都市,甚至可能不是“大都市”,對於廣東省內,都未必有足夠開放的眼光去包容。很多國外的企業也開始撤離,比如寶潔公司的辦公室從廣州搬到上海。廣州與外國的文化交流,較之北京、上海少了很多,同時,國際文化資源也很少,很多外國人在廣州,都是做商業貿易,而不是文化交流。在廣州,一個舞蹈表演中出現一個“鬼佬”,廣州人可能就覺得已經很好,但是在上海,到處都可以看到來自各個國家的人。

“本土化”源於國際性視野的缺乏,視野的局限又由於資源的匱乏。深圳的情況比廣州要好,政府每年會給當地藝術節一定數額的支持,因此主辦方可以請國外團體做時尚交流,而廣州近年幾乎沒有。例如,廣州的大劇院是零編製的,沒有得到文化廳任何的補貼,生存壓力非常大,因此對文化發展的力量就弱很多。當做出一個劇院演出或者文化教育項目,主辦方首先要考慮如何補回成本並從中獲利,捉襟見肘的情況下很難走出“本土化”。

此外,民間受眾基礎偏弱也是一部分原因。比如現代藝術,能夠接觸到現代舞、百老彙比較超前的戲劇的民眾很少。民眾的藝術教育弱,等於市場基礎弱、文化氛圍弱,勢必導致惡性循環。再次以劇院為例,沒有政府的資金支持,劇院的門票價格居高不下,而受眾基礎弱,很少人願意花幾百塊進劇院看演出。同時,廣州沒有大型的文化產業公司投入支持,沒有形成文化產業鏈,投資方急功近利,要求在短時間內收益,使得年輕藝術家得到的資源和機會非常少。

文化產業遵循“三五七規”,即開始投入文化產業的前三年是燒錢的三年,一定虧本;到了第五年,如果有好的團隊、好的創意,收支可能開始平衡;而到了第七年才會有少許盈利,進而逐漸做成一個品牌,才能真正大量盈利。而很多廣州人一旦投資就想要馬上50%甚至100%的盈利,過於注重眼前利益,急功近利。有很多人想開畫廊,但是,如果不是真正熱愛這個行業而隻注重買賣,一年之內就會散攤。很多老板聲稱要做品牌,但是,做品牌注定首先要燒錢,在廣州沒有老板願意。而在深圳,一些房地產商在房產建設中會建一個小劇院,供給年輕藝術家做演出。由此可見政府、企業的支持不一定是資金的直接支持,可以提供場地、提供演出機會、組織觀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