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柑類
(1)愛富
愛富又稱W.默科特,也曾譯做少核默科特、阿福來。原產摩洛哥,起源不明,可能是默科特的實生變異種或是默科特與克裏曼丁橘的天然雜種。2001年引入我國重慶等地試種,今重慶、四川、湖北、湖南、廣西等地有少量種植。
果實扁圓形,中等大小,縱徑4.5~5.5厘米,橫徑5.5~6.5厘米,單果重100~130克;果麵光亮,深紅色,油胞細密、微凸;皮薄,僅厚0.2厘米,包著緊,但易剝皮;囊壁薄而脆,果肉深橙色,柔軟多汁,酸甜適口,糖高酸高,風味濃鬱。每100毫升果汁含糖9.59~12.50克、酸0.63~0.90克、維生素C34毫克,可溶性固形物12%~14%。果實於2~3月成熟,可留樹至4月采收。
樹勢中等,較開展。枝條粗細中等,直立。葉片較小,橢圓形,葉麵富光澤。自交不親和,成片種植無核或少核,混栽多核。
該品種果形美觀,品質好,較晚熟,耐貯運,采收上市時間長,在國外很受歡迎和重視。在重慶地區栽培,高產穩產,表現同樣優良,大小年結果不很明顯,因此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和市場潛力。
(2)貢柑
貢柑又名四會貢柑,為廣東四會地區農家品種。因果實品質佳,古時曾列為貢品而得名。主產廣東四會。
果中等大,亞球形,縱徑4.5~5.9厘米,橫徑5.4~6.3厘米,單果重80~100克;果頂部渾圓,頂端淺凹;果基部鈍圓,蒂周有短而淺的放射溝;果麵淺橙色至深橙色,平滑,富光澤,油胞微凸或平生,凹點淺小、稀疏;果皮薄,0.15~0.20厘米,包著緊實,較易剝離;中心柱小,半空虛或充實;囊瓣8~13瓣,囊壁薄,質地脆;汁泡較短,果肉橙色,脆嫩化渣,味甜,有香味。每100毫升果汁含檸檬酸0.3~0.5克,可溶性固形物10.5%~12.5%。種子每果7~9粒,較大,倒卵形,多胚,子葉乳白色。果實於12月上中旬成熟,不甚耐貯藏。
貢柑是廣東四會的特有柑橘品種,果形美觀,肉質脆嫩,種子少,品質優良,深受市場歡迎,近年發展較快,已有一定規模的商品栽培,尚可繼續適當發展。
(3)蕉柑
蕉柑又名桶柑、招柑、潮州柑。原產我國粵東、閩南一帶,廣東、福建、台灣、廣西、海南等省區有商品性栽培。
果實亞球狀或高扁圓形,形狀及大小不甚整齊,縱徑5.0~7.15厘米,橫徑5.3~7.5厘米,單果重105~150克;果麵橙色,較粗糙,油胞細密、凸起,多凹點;果皮包著緊,厚0.30~0.45厘米,尚易剝離;中心柱較小,半空虛;囊瓣10~12瓣,囊壁薄至中等厚,質脆;果肉深橙色,柔嫩,汁多,味濃、酸甜,渣少,有微香,品質佳。果實可食率67.5%~70.5%,出汁率45.7%~52.8%,100毫升果汁含糖7.5~10.5克、檸檬酸0.40~0.95克、維生素C29.5~39.4毫克,可溶性固形物10%~13%。每果種子1~8粒,子葉乳白色或淡綠色。果實於12月下旬至翌年1月成熟。
樹冠圓頭形,略開張。枝梢較密集,有短刺。葉片長橢圓形。
本品種豐產穩產,無核優質,耐貯運,成熟上市期晚,供應期長,為我國華南地區傳統的柑橘主栽品種,也是我國重要的晚熟、優質、易剝皮柑橘類型,雖然現在已有相當的種植規模,仍有一定發展空間。
20世紀下半葉,廣東從普通蕉柑中選育出一批果實整齊度較高、果型偏大、少核優質、早結豐產的新株係。如白1號蕉柑、新1號蕉柑、南3號蕉柑和孚優選蕉柑、粵豐蕉柑(即85-2蕉柑)、塔5-9蕉柑、無核蕉柑、早熟蕉柑、晚熟蕉柑(也稱夏蕉柑,翌年4~5月成熟)等,已在生產上推廣應用。
(4)桂晚柑
桂晚柑原產四川漢源縣。係四川農業大學、漢源農業局1983年在普通黃果柑(蜜筒)中選出的晚熟、無核、質優、豐產穩產單株類型。四川漢源、雅安、名山、資中等縣均有栽培。
果中等偏大,倒闊卵狀,平均橫徑6.9厘米,縱徑6.2厘米,單果平均重166克;果頂部平,頂端淺凹,柱痕小;果下肩部斜削,蒂周具短淺放射狀溝紋;果麵橙黃色,有光澤,較粗糙,油胞大而凸出,凹點小且深,布於全果;果皮厚0.28厘米,易剝離;中心柱空虛;囊瓣8~11瓣,易分離,囊壁較薄,果肉細嫩。果實出汁率56%,100毫升果汁含糖7.85~10.97克、檸檬酸0.78~0.97克、維生素C35.57毫克,可溶性固形物12.2%~13.8%;酸甜味濃,汁多化渣,無核。果實在11月下旬上色,翌年1月中下旬完全著色,2~4月成熟。
桂晚柑品質優良,容易剝皮,成熟較晚,豐產性強,耐貯運,是適宜後期上市的鮮食品種,有較大的市場前景和發展潛力。它適應性強,較耐寒和耐瘠,一般在年均溫16~18℃、1月均溫5~8℃以上、絕對最低溫不低於-5℃、無霜期280天以上的氣候條件下,均可種植。
(5)默科特橘
默科特橘又名茂穀柑,為親本不詳的起源於美國佛羅裏達州的品種,我國分別於1979年和1988年由美國和意大利引進。目前重慶、廣西、福建、台灣、四川等地有栽培。
果實扁圓形,果形指數0.78,果實中等大或較小,單果重100~130克;果麵非常光滑,橙色或橙黃色;果皮很薄,僅厚0.2厘米,包著緊,但仍易剝離;果肉色深,肉質脆嫩化渣,汁多,風味濃,品質佳。據國家柑橘圃分析,果實於1月底采收,檸檬酸含量為1.08%,可溶性固形物11.8%。固酸比10.37∶1;據福建漳浦農業局在3月份采收分析,含酸量0.6%~1.0%,可溶性固形物15%。種子多,一般每果種子在10粒以上。較晚熟,果實1月底完全著色,此時采收,風味偏酸,至2~3月采收,品質轉優。
樹勢中等,樹姿開張。枝條細軟。葉片小,闊披針形。
默科特橘在美國也稱蜂蜜橘或斯密斯橘。因其果形美觀,風味特別好,極受市場歡迎;又因甚豐產,適應性強,耐貯運,較晚熟,采收供應期長,也頗受生產者青睞。目前在我國重慶、福建、廣西等中亞熱帶和南亞熱帶地區表現良好,很有發展潛力。但因其樹勢易衰退,有大小年結果現象,故栽培中要注意花量和果量的調控,防止出現大小年結果;在秋季要防止因幹旱而引起的大量裂果。
(6)溫州蜜柑
溫州蜜柑具有無核、優質、食用方便、豐產穩產、耐寒、抗病蟲力強、適宜鮮食和加工製罐等許多優良性狀,深受廣大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歡迎。在20世紀下半葉,它的栽培麵積和產量分別占我國柑橘總量的40%和50%左右,為我國分布最廣、栽培最多、最重要的柑橘品種。直到最近,其比重才逐步下降。
溫州蜜柑的果形、大小、風味受氣候條件的影響很大。一般在長江中下遊地區氣溫較冷涼的地方,所產果實較小,果形扁平,果麵光滑,色深而皮薄,包著較緊,風味濃鬱,果實較耐貯藏;而在華南、西南等高溫高濕地區栽培,則果實較大,果形較高,果麵較粗,著色淺而果皮厚,果皮包著鬆,容易浮皮,含酸量低而風味淡,不甚耐貯運;在雲南、川西南的幹熱河穀地區,溫州蜜柑除表現果大、果形高、果皮粗厚外,還表現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上色和退酸早、成熟期明顯提早等特點。
溫州蜜柑為花粉敗育的雄性不育和雌性部分能育的品種,因此是穩定的無核品種。溫州蜜柑的單性結實率很高,成片集中的溫州蜜柑,盡管無授粉受精條件,坐果率一般能高達2%以上,所以在正常情況下,無須采取保果措施就能豐產穩產。但在花期或坐果期如遇低溫或連綿陰雨或異常高溫(晝溫高於30℃),便會出現大量落花落果,導致減產甚至無產。在花期或生理落果期噴布2,4-D或赤黴素,或抹除全部或部分當年春梢,為目前行之有效的豐產穩產措施。
溫州蜜柑抗寒性強,一般能耐-7℃的低溫,短暫的-9℃低溫也不至於造成嚴重凍害。我國長江中下遊廣大橘區,常發生周期性低溫凍害,耐寒的溫州蜜柑也難以幸免,防寒防凍是成功栽培的關鍵。
溫州蜜柑極易產生芽變,生產上大量利用的有50個品係左右。為便於區分和管理,一般將它分成早熟溫州蜜柑和普通溫州蜜柑2大類,早熟種又分成早熟和特早熟2類,普通溫州蜜柑又分成早、中、晚熟3類,這樣溫州蜜柑就分成特早熟、早熟、中早熟、中熟、晚熟5類。
筲特早熟溫州蜜柑果實褪綠上色和降酸較普通早熟溫州蜜柑早5~7天以上的叫特早熟溫州蜜柑。其共同特點是樹勢較弱,樹冠矮小緊湊,枝條短密,結果能力強,易大小年結果和早衰;果實可提早上市,但含酸量低,風味較淡,一般不耐貯藏。主要品種有宮本、日南1號、大分早生、上野、山川、市文、稻葉、橋本等,而目前推廣的主要是前三者。
宮本溫州蜜柑宮本係宮川溫州蜜柑的芽變類型。1974年發現於日本和歌山,1981年種苗命名登錄。我國各柑橘產區都有分布,以湖北、四川、湖南、廣西栽培較多。
果實扁圓形,中等大小,果形指數0.74,單果重80~130克;果麵扁平光滑,橙色或深橙色;果皮薄,極易剝離;果肉深橙色或紅色,細嫩多汁,酸甜適口;果汁含檸檬酸0.8%~0.9%,可溶性固形物9.0%~10.5%,品質良好。
宮本是成熟最早的品種之一,它的上市期比宮川要早2~3周。在重慶地區,宮本一般在9月初果麵開始褪綠,果肉軟化,由黃色轉成深橙色;9月中旬果頂部及中部上色,含酸量降至1%以下;9月底至10月初完全著色,風味品質更為優良。如10月中旬後采收,風味變淡,品質下降,並開始出現浮皮。
在生產繁殖過程中,常會發現宮本有一種變異類型,分布較為普遍,其性狀是:大枝開展,抽生的新梢細長、直立而質地硬,片小,果實小,果形高,果麵油胞粗大、凸出,成熟稍遲。可以認定這是一種劣變類型,應予徹底清除。
與宮本性狀相似的品種有上野、山川、市文、稻葉、橋本、上田等,我國多有引進,以山川、市文、橋本種植稍多。
日南1號是日本育成的品種,為興津溫州蜜柑的早熟芽變類型。我國四川和浙江於本世紀初從日本引進,目前四川、湖南、浙江、重慶、江西、廣西等地有試種。
果實扁圓形,兩端扁平,果形指數0.68,單果重80~120克;果麵平滑,油胞小而密;皮薄,僅厚0.15~0.2厘米,皮易剝離;果肉色深,降酸較早,但降酸速度較慢,成熟後糖高酸低,風味較濃,品質優良;豐產性好,隔年結果不明顯,遲采不易浮皮。
樹勢較強,比母本興津還強,枝梢不太密生,節間長,葉大。
日南1號的果實增大快,上色和降酸較早,當酸降到1%以下後速度變緩。
在重慶地區,果實9月中旬開始著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達9.5%,檸檬酸為1.2%左右;9月底至10月上旬完全著色,此時檸檬酸降至1%以下,可溶性固形物達10.5%;至11月上中旬,酸量才降至0.7%左右,可溶性固形物達11%。在浙江象山,該品種在11月上旬時果麵色深光亮,含檸檬酸0.5%,可溶性固形物可達11.5%~12.0%,風味濃甜,品質優良。日南1號比宮本成熟早,采收和上市期較長,在各地表現均良好,因此目前把它作為主要的特早熟品種發展推廣。
筲早熟溫州蜜柑成熟期在10月中下旬的溫州蜜柑品種統稱為早熟溫州蜜柑。與普通溫州蜜柑相比,這一類品種的基本特點是:樹勢較弱,樹冠較緊湊矮小;枝條較短,常多叢生,節間較密;果皮較薄,海綿層易龜裂;囊壁較薄,渣少;果實含酸量低,風味偏淡,不甚耐貯。
這一類品種的成熟上市期早,口感品質好,豐產穩產性強,容易栽培管理,因此分布麵廣,栽培量大,在我國柑橘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品種有宮川、興津、立間、鬆山、龜井、國慶1號、山下紅等,目前以宮川、興津、山下紅等為主要推廣品種。
宮川原產日本靜岡縣,為在來係溫州蜜柑的芽變類型,1925命名推廣。我國於20世紀30~40年代引進,1966年與興津等品種一起再次引進,於70年代大量繁殖推廣,今全國各柑橘產區幾乎都有栽培。
果實高扁圓形,中等大,果形指數0.79,單果重140~160克;果頂部較寬廣,蒂部略窄;果麵橙色,光滑,油胞大而稀、凸出;皮較薄;果汁糖酸含量較高,風味較濃,囊壁薄而軟,化渣好。
果實在10月上中旬成熟。
樹勢中等或較弱,樹姿開展,樹冠緊湊矮小。枝條短密,常呈叢生狀。
宮川雖是較老的品種,但在各地表現樹勢中庸,早結豐產,果形整齊美觀,品質優良,稍耐貯藏,對日灼、裂果、炭疽病的抗性較強,所以無論在日本還是在我國,都深受栽培者和消費者的歡迎。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宮川的種植量迅速擴大,分布麵也很廣,目前與興津一道,同為我國最主要的早熟溫州蜜柑品種。
山下紅原產日本福岡縣,為宮川溫州蜜柑的芽變類型,1983年種苗登錄。20世紀90年代初引入我國,目前湖南、重慶、湖北、江西等地有栽培。
果實扁圓形,中等大,果形指數0.73,單果重130~160克;果麵光滑,富光澤,紅色,皮薄易剝;肉質軟嫩多汁,酸甜適中,風味較濃。果實在10月中下旬成熟。
山下紅的主要特點為果實外觀紅豔美麗,其他性狀與宮川相似,豐產優質,抗性和適應性強,為早熟溫州蜜柑中優良的紅色係品種。引入我國後受到廣大果農的歡迎,發展迅速,但因其不甚耐貯,上市供應期不很長,推廣時應予注意。
興津為宮川溫州蜜柑的珠心係,日本於1963年育成,並命名推廣。1966年引入我國,20世紀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開始大量推廣,目前已成為我國早熟溫州蜜柑的主栽品種,長江中下遊地區及廣西、福建、雲南等地為其主要產區。
果實高扁圓形,果形指數0.78~0.80,果較大,單果重140~160克;果麵橙色或深橙色,較光滑,油胞大而稀、凸出;果汁糖酸含量較高,風味較濃,囊壁薄而化渣,品質優良。果實在10月上中旬成熟,遲采不易浮皮,豐產穩產。
樹勢中等或稍強,生長旺盛,樹冠開張,發枝率強。幼樹枝梢常具小刺,隨著樹齡增加而逐步消失。葉片菱形,濃綠色,質厚,富光澤。
興津在樹勢及產量方麵優於宮川,風味品質也略勝一籌,成熟期略早數天。但幼樹結果略遲,初果期多粗皮大果,果形、大小、風味均不穩定一致,成熟期也推遲,進入正常結果後,這些症狀自然消失。在中亞熱帶地區,興津的正常上市期為10月初到10月底,如采用完熟栽培方式,也可留樹至11月底甚至12月采收,此時風味會更好。興津在雲南玉溪和廣西南部,由於積溫高,8月底或9月上旬即可采收上市;而在鄂西北或贛中北,需到10月中下旬或更遲方可采收。
筲中早熟溫州蜜柑這類溫州蜜柑品種的性狀介於早熟溫州蜜柑和中熟溫州蜜柑之間,無論在樹體還是在果實的諸多性狀特征方麵,都可視做是一種過渡類型,一般成熟期在11月上中旬。這類品種有南柑20號、久能、向山、米澤、瀨戶等,以前者種植較為普遍。
南柑20號本品種選自日本愛媛縣,為尾張溫州蜜柑的芽變類型,1926年選出,1952年才大量繁殖推廣。1966年引入我國,今湖南、四川、重慶、湖北等地都有栽培。
果實扁圓形,中等大或稍小,果形指數0.79,較整齊一致,單果重95~120克;果麵橙色,油胞大、凸出,略顯粗糙;皮薄,僅厚0.3厘米;果肉色深,囊壁較薄,較化渣,糖酸含量較高,酸甜適口,風味較濃鬱,品質優良。果實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成熟。
樹勢中等,樹姿開展,發枝率強。枝條較短而細密,少披垂長枝。葉片較小,大小不一,樹冠外圍及中、上部葉片較大,中下部和內膛葉較小,平展或內卷,較薄。
南柑20號屬高糖係品種,為日本主栽品種之一。引入我國後,該品種在各地表現果實大小和形狀均勻一致,優質豐產,較耐貯運,上市季節介於早熟種和中晚熟種之間,鮮食和加工製罐均宜。
筲中熟溫州蜜柑這類溫州蜜柑通常為普通溫州蜜柑的代表,一般樹勢強,生長旺盛;果實成熟期在11月中下旬,鮮食品質較早熟和中早熟類型差,但加工製罐適應性強。在20世紀80年代前,這類品種占我國溫州蜜柑總量的90%左右,為我國最重要的柑橘栽培品種類型。主要品種有尾張、林、南柑4號、山田、杉山及我國自己選育的川鳳、漣紅、寧紅、海紅等。
川鳳原名成鳳12-1,1968年從四川成都鳳凰山園藝場的尾張溫州蜜柑中選出,1980年定名推廣,四川、重慶各地都有分布。
果實扁平,中等大小,整齊一致;果肉色深而致密,糖酸含量較高,風味濃,鮮食和加工品質較尾張好。果實在11月中旬成熟,成熟期較尾張早1周左右。
川鳳溫州蜜柑為我國在20世紀60~70年代選出的豐產優質、適宜加工製罐和鮮食的優良類型,同時期選出、性狀與此相仿的還有湖南的漣紅、浙江的寧紅和海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