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旺地”真龍(1 / 3)

一、棲龍之地

山形山勢陝西華陰是楊氏祖基之地。自從楊氏先祖羊舌腫逃難到華陰地區以後,弘農楊氏就世代寄居於此,這在中國各家族史的發展中並不多見。中國的姓氏家族,無論是大族還是小宗,很少有像弘農楊氏一樣在一個地方幾代甚至幾十代地繁衍生息,一般都是因戰亂或家族的生存狀況而多次遷徙。弘農楊氏似乎在冥冥中與華陰一地有著不解的深遠淵源,弘農楊氏正是受了華陰“旺地”的滋養,其家族在滄桑多變的曆史中才能如此地蓬勃發展,直至最後出了真龍天子。

古時的華陰地處現在的陝西、河南交界處,與澶關、靈寶、蘇城、永濟、大荔幾縣相鄰,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因其地形複雜多變,山豐水奇,被古人讚譽為“山川形勝,甲於關中”。

華陰的曆史十分悠久,早在春秋時期就設邑,名為陰晉邑。秦惠文王時改設為寧秦縣。西漢高祖時又將寧秦縣改為華陰縣。華陰縣在西漢時期曾屬弘農郡管轄,所以楊氏家譜中常把“弘農”和“華陰人”連用在一起,成為“弘農華陰人”,並把楊姓郡望稱為“弘農郡”或“弘農堂”。華陰縣名及其所轄範圍也在漫長的曆史中幾度變遷,直至唐寶應元年才改稱華陰,此後就一直沿用下來。

古往今來,一提到華陰,無論是堪輿家還是普通人都會立刻想到其境內的華山,普通人隻是憑感性認為華陰因有西嶽華山而成“風水旺地”,堪輿家當然更會這樣認為,不過堪輿家不是憑感性,而是有豐富的理論做為佐證。

在堪輿家看來,所謂“風水寶地”無不是有大山護佑才成,雖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但那也僅僅是沒有“大山”,退而求其次的一種說法。一個地方,如果天地之間巍巍然有“大山”蓄養天地之氣,那該地自然比其它地方有“旺氣”臨之。在中國廣闊的地域中,中嶽崇山、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恒山,此“五嶽”之尊是為天下人所共知的,這“五嶽”也是中國曆史中受到祭祀最多的山。“五嶽”分布在不同的地域,其山形山勢也就不同,如崇山如臥,泰山如坐、華山如立,衡山如飛、恒山如行。

山形山勢,在風水學上稱為“龍”和“砂”。一塊“風水寶地”所依托的主山為“龍”,環衛的諸山稱之為“砂”。堪輿家認為,山川都有脈,有脈才會有龍。山川脈形比之於龍,審之於勢。龍有來龍去脈,有綿亙、起伏、曲直之分,有過峽、審峽之別。過峽為龍法之窮要,審峽為形法之關鍵。龍又分真龍、假龍,龍之真者是山出有祖有宗,起伏多變,有過峽束脈。龍之假者,雖有祖宗而出脈不美,脈不穿心;龍勢又分行止,凡山勢奔走浩蕩,水勢湍流不環,山水不聚處,皆視為行龍,不屬風水寶地。凡眾山鹹止,諸水威集,山水怏怏齊聚處,其玄武背來,朝山遠拱,左右緊緊護衛之地,當是風水寶地,是“真龍”棲息之地。

如果照此風水理論推斷,華山當之無愧是“真龍”棲息之地。華山之險居五嶽之首,以奇拔峻秀馳名四方,被譽為“奇險天下第一山”。《山海經》載;“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裏。”

華山五峰華山共有五峰,即東、西、南、北,中。南峰“落雁”、東峰“朝陽”、西峰“蓮花”,三峰威然鼎峙,北峰“雲台”、中峰“玉女”緊緊相輔於側,五峰之外又環圍著七十多座小峰,猶如一層層花瓣包裹著“主山”。整個華山成虎踞龍盤之勢,華山真正是眾山鹹止,諸水鹹集,山水怏怏齊聚的“棲龍”之地。華山以“五峰”而君臨天下,峰峰不同,峰峰藏龍。

華山東峰因峰頂有一個十分奇妙的朝台,可以觀看日出美景,所以又名朝陽峰;東峰的攀登道路十分險峻,《三才圖會》記述說;山崗如削,高數十丈,上麵僅鑿幾個足窩,兩邊又無枝葉藤蔓可以抓扶,登峰之人隻有手腳並用才能艱難地到達峰巔。東峰石樓峰側的崖壁上有一巨型掌印天然石紋,就是聞名四方的華嶽仙掌,巨靈神開山導河的故事就源於此;東峰頂上生滿巨檜喬鬆,濃蔭蔽日,山風吹來,陣陣鬆濤之聲如吟如詠,宛如仙境。

華山西峰其峰巔看起來非常像被蓮花瓣覆蓋而被世人稱為蓮花峰。西峰完全為一塊完整巨石所渾然天成。西峰絕崖千丈似刀削鋸截,其巍峨險峻之勢是華山形勝之代表。西峰上的主要建築翠雲宮是兩進四合院,有前殿、西殿、東殿和後殿,其中後殿供有三聖母像。出後殿可以看見一塊斷為三部分的巨石,其中一部分的上麵刻有“斧劈石’三個字,這裏是傳說中三聖母被壓的地方。鑽進斧劈石底下,巨型人的頭、胳膊、乳房、腿等都清晰可見,旁邊還立著一把大鐵斧,上鑄“仙家寶斧,七尺有五,賜予沉香,劈山救母”十六個大字。相傳三聖母觸犯天條被壓於此後,生下兒子沉香。沉香被靈芝大仙送到生父劉璽家中撫養。等沉香長大成人之後,劉璽把三聖母之事告訴了他,於是沉香立誌救母,拜師於霹靂大仙。學藝成功之後就持這把天賜寶斧,戰勝了舅父二郎神,劈開了西峰救出母親。斧劈石的北邊有一巨石名“摘星石”,因站在這裏似乎可以舉手摘星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