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唐時期,西域各國的使者、東來弘道的僧侶、中原的戍卒民伕、西行求法的高僧,以及中原和西域、中亞的商人等不斷通過敦煌往來於中原與西域、中國與印度、西亞之間。中原的絲綢、瓷器、漢文典籍等不斷通過敦煌源源西去。同時,西域、中亞等地的珍寶和特產以及宗教、文化等也繼續經由敦煌傳往中原。著名旅行家意大利人馬可·波羅也是經敦煌漫遊到中原各地的。
當時的敦煌,既有內地來的漢商,也有西域,中亞各國的胡商。敦煌城東的沙州十三鄉之一的從化鄉,就是由以善於經商的粟特人組成的。《沙州都督府圖經》記述沙州西北一百一十裏處有興胡泊,就是因胡商在經過故玉門關時常在這裏停駐而得名。各地來的行商坐賈在敦煌從事著中原的絲綢與瓷器,西域的珍寶、特產,北方的駝馬和當地的糧食等各種物品的交易。中西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的擴大,給敦煌帶來了各種不同文化的豐富交流。
當年,漢武帝幾次從中原遷民於敦煌,最初來到敦煌的漢人很少,後來漢人的數量漸漸超過當地的少數民族。他們不僅為保衛,開發敦煌提供了人力,還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中原文化漸漸在敦煌紮下了根,許多名儒或著書立說,或隱居講學,以儒家經典為主的許多漢文典籍開始在敦煌傳播。
與中原文化在敦煌紮根成長的同時,發源於印度的佛教文化也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了敦煌。據《高僧傳》記載,約公元二四四年前後,外國僧人竺高座在敦煌收世居敦煌的月氏人竺法護為徒。晉武帝時,竺法護隨師遊曆西域諸國,學會了三十六國語言和文字,攜大量胡本佛經東歸。以後在敦煌、長安、洛陽等地傳教譯經,成為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譯經大師。法護的弟子竺法乘先隨師至長安,後又返回敦煌,建立寺院,廣收門徒,宣講佛法,加深了佛教對一般民眾的影響。法顯、鳩摩羅什等佛學大師無論東進還是西去都在敦煌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唐玄奘到印度取經返回,曾經敦煌回到長安。
前秦建元二年(公元三六六年),禪僧樂僔在距敦煌二十五公裏處的鳴沙山東麓斷岩上,開鑿了莫高窟第一個洞窟。稍後,又有法良禪師在樂僔師窟側,又建一窟。此後,開窟造佛之舉延續了千百年,創造了舉世聞名的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至今仍有保存完整的洞窟四百九十二個,莫高窟藝術是融建築、彩塑、壁畫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它是我國、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
敦煌一地無論是在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還是文化上都在中國曆朝曆代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中國曆史時間運行到“五胡十六國”時期時,中原大亂,惟有前涼占據的河西地區相對太平,故“中州避難來者,日月相繼”。敦煌是前涼的西部重鎮,擔負著製禦西域和溝通中西交通的重任。等到前秦滅前涼後,仍以敦煌為經營西域的基地。呂光建立後涼不久後,國內大亂,“武威、張掖以東人西奔敦煌、晉昌者數千戶”。當時敦煌的人口已達兩萬戶以上。隆安四年(公元四百年),李暠在敦煌稱大都督,大將軍、涼公,領秦涼二州牧,護羌校尉,史稱西涼。
李暠是在敦煌起的家,敦煌一地與李氏家族的淵源極深,李氏家族雖出自漢代名門,但與“皇族”還是毫無關係。如果李氏家族不是從李暠起據敦煌地而稱王建國,那開創唐王朝的李淵也僅僅是隴西望族,而不是什麼“皇族”。李氏家族世居隴西,得隴西“旺地”滋養,李暠遷居敦煌後,悉心發展經濟、文化,勢力因此大增,終於顯露出輝煌的“王氣”。
三、武川“地運”
武川這個邊陲重鎮在當時應該是“地運”最旺的一個地方。
這裏在秦漢時為匈奴族牧豬場所。北魏一朝時,當時的北魏政權不斷受到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於是在其北部邊疆設立了一批軍事重鎮,武川就是這批軍事重鎮之一。這批軍事重鎮中主要有六鎮,分別位於今內蒙磴口縣東北的沃野鎮,今內蒙包頭市西北的懷朔鎮、今內蒙武川縣西南的武川鎮、今河北張北縣西的撫冥鎮,今河北張北縣的柔玄鎮、今河北沽源縣的懷荒鎮。這六鎮軍人在鎮將的指揮下,在所在地區屯田戍邊長期居住。於北部邊疆設立起一道防禦遊牧民族的堅固防線。武川雖地處西北,但自北魏設軍事重鎮而得名以後,其防禦北部邊疆遊牧民族侵犯的軍事要塞地位因而被確定下來。
當時的遊牧民族可以翻越陰山山脈的中段——大青山進入到武川境內。大青山從縣境西麵入境,極具氣勢地向東伸展,至東部方才逶迤出境,綿亙於縣境的西、南、東部邊緣,使此三麵地勢陡峭高聳。沿大青山脈,自西往東,有四座大山粱,海拔均很高,山區群峰林立,其間常有深溝穿插。
武川整個地形呈簸箕狀,是個未封閉的盆地,遊牧民族習慣於從大青山的北坡進入武川後發動攻擊,因為這裏的地勢稍微平緩,可以很輕易地進入。進入盆地後可以進退從容地打“遊擊戰”,因為在廣闊的盆地地區,往往丘陵和盆地相間,並與河穀窪地形成一些小平原。這些複雜的地勢特別適合“馬背上的遊牧民族”的作戰方式。
遊牧民族在翻越大青山對武川進行襲擾時,由於武川的守衛者常常會嚴陣以待,所以遊牧民族常常會一無所獲地空手而回,有時甚至會損兵折將。他們在返歸的途中常常會在大青山采集一些黃芪帶回家鄉。大青山野生的黃芪條直粗壯,主根長,側根少,質地柔韌,粉性大,皮色黃白,所以備受漢民族和遊牧民族的青睞。武川自古就被譽為“黃芪之鄉”,現在的武川縣蘑菇窯鄉尚有“黃芪窯子村”,因盛產黃芪而聞名四方。
開創中國曆史上北周、隋、唐三大王朝的宇文家族、楊氏家族、李氏家族在武川這個邊陲重鎮結成了錯綜複雜的政治關係,直接為其後代圖謀大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北魏時期,在中國西北地區出現的兩個貴族集團對當時的政治形勢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個是山西中部和北部的代北貴族,一個是在山西西南,陝西和甘肅的關隴貴族。關隴貴族的政治勢力要比代北貴族的政治勢力強大得多。這兩個貴族集團的生活方式深受遊牧部落風俗的影響與他們地處西北不無關係,他們基本上屬軍人集團,而不是文人集團。後來的北周、隋、唐三朝的統治者都出自關隴貴族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