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鳳枝龍脈(1 / 2)

一、“蜘蛛”後裔

公元一三六八年(洪武元年),中國曆史再一次改朝換代,幾乎征服全世界的蒙古人最終被朱元璋征服了,大明王朝開始書寫曆史的新紀元。

追根溯源,朱姓肇始於遠古洪荒時代的一個崇拜赤心木的氏族和一個崇拜蜘蛛的氏族。雖然赤心木是朱姓最古老的根源,但後世朱姓,大部分都與朱木圖騰無關,其血緣之根竟赫然是一種神秘的蜘蛛。

在久遠的洪荒時代,山東半島上生活著一支原始氏族。他們因種種說不清的原因而崇拜蜘蛛,認為全氏族成員都是這種神聖蜘蛛的後裔,並受其庇佑。於是,他們把蜘蛛當作氏族的祖神來祭祀,用它來做氏族的圖騰和徽誌,稱呼本氏族為“邾”。西周時期,周武王將顓頊帝的後代曹挾封於“邾”這個地方,最初,“邾”附庸於魯國,春秋時進為子爵之國,亦稱“邾婁”,後來改稱馬鄒。邾國當時的位置,大致是在今山東省鄒縣的東南。邾國後被楚宣王所滅,邾國人四處逃散,但他們念念不忘自己的邾國,因而去掉耳旁,改姓朱。

秦漢時,朱姓已普遍分布於當時的中原和華東地區,尤其在江蘇南部興起,形成江南朱姓大族。同時由中原向西北的陝西挺進,至東漢末,朱姓的足跡已西達四川、南抵福建。唐朝時朱姓已出現在廣東,朱姓的發展真像其先祖所膜拜的圖騰——神秘的大蜘蛛,不過是幾個朝代的興衰,它就在華夏廣袤的土地上結下了巨大的姓氏“蛛網”。

朱姓遠祖曹挾一生雖然沒有什麼足以炫耀的赫赫事跡,但他畢竟是後世朱氏公認的始祖,所以曹姓朱氏自然是朱姓的中流砥柱。當我們用曆史的濾鏡來透視遠古洪荒時代至漢時這一段漫漫曆史長河時,便會在故紙陳塵中發現漢朝時的沛國(今江蘇徐州)是曹姓朱氏最重要的繁衍中心,雖然曆史時光轉眼就是千年,但沛國一地始終養育著朱氏後人。

朱元璋的高祖朱百六、曾祖朱四九就是承其先祖居住之地在江蘇沛縣(今江蘇徐州沛縣)度過了一生。朱元璋祖父朱初一後來將全家遷到江蘇句容縣(今南京市句容縣)通德鄉朱家巷生活。朱家幾代都是以耕種為生的農民,到了朱初一這一代依舊如此,惟一的變化是世世為農的朱家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幾乎難以維持生計。

元朝後期的統治極其腐朽,土地兼並現象十分劇烈,蒙古貴族與漢族地主共同向農民征收地租,除此之外,元朝統治者為了維護其統治,不遺餘力地發展宗教力量,全國當時寺院如林,僧徒勢眾。寺院對佃農的剝削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這種情形下,朱初一雖然辛辛苦苦耕種著土地,但除了要向地主交納地租以外,還要承擔政府、寺院的各種賦稅徭役,經常入不敷出。時逢旱澇之災,全家就難以度日了。為了生計,朱初一帶領全家偷偷逃到泗州盱眙(今安徽盱眙)開墾荒地。盱眙人煙蕭條、荒草遍地,朱家在此地的生活更是舉步維艱,朱初一最後在貧寒交迫中死去。

朱初一的兒子,即朱元璋的父親朱世珍萬般無奈之下,隻好東遷西移以求溫飽。朱世珍原名朱五回,朱世珍之名是朱元璋後來給父親的追諡。朱世珍五十歲時,又遷到濠州鍾離縣(今安微鳳陽)的東鄉,朱世珍很滿意鍾離的山水地貌、風土人情,於是在此定居下來。

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生活在江蘇沛縣,而沛縣自古就是個風水寶地,堯之師許由、道家創始人老子都曾在此長期隱居,而漢高祖劉邦這條“蛟龍”更是得益於沛縣山水的滋潤成就了漢家天下。朱家雖然曆代寒微,但其祖上的居住之地卻是“富貴之地”,這“富貴之氣”冥冥中在聚集,隻是沒有在其高祖、曾祖這兩代彰顯而已。到了朱元璋祖父這一代,全家遷到江蘇句容縣(今南京市句容縣),這一次遷徙對朱家日後“真龍出世”至關重要,因為此時朱家的居住之地已經在千年帝王之都的金陵(今江蘇南京)境內了,金陵的風水再一次潤澤了朱家,為日後朱元璋的“真龍出世”集聚了足夠的“王氣”。

二、金陵“王氣”

中國曆代政權在長扛沿線上都會布置一係列軍事重鎮,以扼守長江的幾處要點。在曆代兵家看來,長江下遊易渡之處有兩處,一是采石渡,一是瓜洲渡,分處金陵(今江蘇南京)的上下遊。在這兩處渡口的南岸,分別有京口(今江蘇鎮江)和采石二地,北岸分別有廣陵(今江蘇揚州)和曆陽(今安徽和縣)二地,由此可見,金陵一地地勢的重要。由金陵向東即是一望無垠的大海,西行可直達荊楚,往南則可進入皖浙,轉北即是秀美的江淮。山擁水抱中,金陵挺拔出君臨天下的王者氣勢。

三國時期,孫權據長江之險在武昌登基,將都城遷到金陵,成為金陵第一個建都之人。此後,在此建都的朝代相繼出現,公元三一七年,晉琅琊王司馬睿在此建立東晉政權,稱作建康。之後,宋、齊、梁、陳先後在建康定都,這就是曆史上的南朝。孫吳、東晉和南朝合起來共有六個朝代,金陵也由此擁有了“六朝古都”的美稱。公元九三七年,南唐將金陵改稱為江寧府,定都於此。朱元璋稱帝後,也在這裏建都,又將其稱作南京。這是南京第一次成為全國性的首都,也是南京建稱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