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即位後,於九○九年頒《永昌曆》。九一五年,取秦、鳳、成、階四州,擴境至大散關。王建不識字,卻喜歡與文士談論,優待避難於四川的亡唐文士。前蜀建立後沒有大規模戰爭,民眾得以繼續進行生產。王建在位十二年,光天元年六月,病死於成都,終年七十二歲,葬於永陵(四川成都市)。
王建死,其子王衍繼位,王衍奢侈荒淫,賣官鬻爵,賄賂成風,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九二五年,後唐李存勖發兵攻蜀,王衍降,前蜀亡。曆二帝,十九年。
九、宋代帝陵
永昭陵
宋仁宗趙禎(一○一○至一○六三),北宋第四代皇帝。原名受益。真宗第六子。曾封為壽春王、升王,真宗病危時被立為太子,真宗死後他繼位,年號天聖。
仁宗即位時,年僅十三歲,由章獻太後垂簾聽政。十餘年後親政。在位期間,社會經濟和科學文化都有所發展。他的生活也較檢點。有一次,仁宗早晨醒來對近侍說:“昨天晚上我肚子餓,很想吃燒羊。”近侍問:“陛下為何不叫臣下去采辦?”仁宗說:“我如果一開口,下麵就會去大肆擾民,所以沒有開口。”
諫官王素勸諫仁宗不要親近女色,仁宗說:“近日確有美女進獻,我很中意。”王素說;“臣今日進諫,正是怕陛下為女色所惑。”仁宗雖麵露難色,但還是命令太監說:“進獻的女子,每人贈錢三百貫,馬上送她們離宮。”王素說:“不必如此匆忙,還是過一段時間再打發她們走為妥。”仁宗說:“朕也和平民一樣重感情,將她們留久了,會因為情深而不忍送她們走的。”
仁宗在位期間,冗官,冗兵,冗費嚴重,軍隊人數增至一百四十萬,為北宋養兵高峰。軍費開支占財政收入的十之七八。當時西夏和遼國不斷進攻,他分別以納歲幣或增納歲幣屈服於夏,遼,以此求和。為了挽救國內危機,“他任用範仲淹為副宰相,負責進行改革,史稱“慶曆新政”。但在反對派攻擊下,仁宗又罷免了範仲淹,社會危機有增無減。後來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借景抒懷,表達出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意思是“擔憂在天下人之前,享樂在天下人之後”)的開闊胸襟和宏大抱負,也滲透出他當年改革的主旨。
仁宗執政時間較長,國家比較安定,是宋代較有名氣和影響的帝王之一。在位四十二年,嘉祐年三月,病死於宮中福寧殿。終年五十四歲,葬於永昭陵(河南鞏義市)。仁宗死的時候,“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在永昭陵寢宮的牆壁上有一首無名詩,道出了當時人們的心情,詩雲:“農桑不擾歲常登,邊將無功更不能。四十二年如夢覺,春風吹淚過昭陵。”
十、元代帝陵
成吉思汗陵
被稱作“一代天驕”的元太祖成吉思汗(一一六二至一二二七),他出生於蒙古部落的孛兒隻斤氏族,名鐵木真。蒙古開國君主,元朝的奠基者,著名軍事統帥。
十二世紀時,蒙古族已處在奴隸社會。各部落為了掠奪財富,互相爭戰不休。成吉思汗生於蒙占貴族世家。其父也速該為乞顏部首領,在俘獲塔塔兒部落首領鐵木真時,正值成吉思汗出生,便用俘虜的名字為嬰兒命名,以紀念勝利。一一七○年,也速該被塔塔兒人毒死,所領部眾紛紛離去。也速該的遺孀月倫領著九歲的鐵木真和他的幾個弟弟躲進深山裏,靠野菜、野鼠充饑,度過數年艱苦生活。鐵木真曾被泰赤烏貴族擄去示眾,有一天,鐵木真乘泰赤烏人舉行宴會之機,用木枷砸昏看守,逃回。投靠蒙古最強大的克烈部部主脫裏汗。不久,鐵木真的妻子孛兒台被蔑裏乞人擄去,他求脫裏汗和紮木合共同出兵,打敗蔑裏乞人,奪回妻子。
少年時期的艱險經曆,培養了鐵木真堅毅勇敢的素質。以後,鐵木真活動於蒙古各部落之間,聚集其父部眾,逐漸壯大自己。先後打敗其他部落,統一了蒙古。一二○六年,被推舉為全蒙古大汗,上尊號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登位後,以“千戶製”編組民眾,建立軍政合一,兵牧結合的體製。接著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遠征。一二一八年滅西遼。一二一九年開始西征中亞各國。一二二七年滅西夏。同年秋病逝,在位二十二年,終年六十六歲。
成吉思汗是一位威震歐亞,叱吒風雲的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臨終提出“假道宋境,聯宋滅金”的遺囑。其子遵其戰略遺策,於一二三四年滅金。其孫忽必烈,於一二六○年廢除選舉大汗的製度,在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宣布即位,以開平為上都。一二七一年改國號為“元”,遷都大都(今北京)。一二七九年滅南宋,統一全國,從而結束了唐朝安史之亂以來長達五百多年的南北分裂。
成吉思汗陵,是用於祭祀成吉思汗的紀念性建築。在內蒙伊金霍洛旗東南二十五公裏的甘德利草原上。伊金霍洛,即蒙古語“帝王陵墓”的意思。陵園建築總麵積五萬五千平方米。陵宮由三個蒙古包式大殿組成。正殿高二十四米八,東西殿均高十八米。殿中央安放有漢白玉成吉思汗坐像。後殿分別供奉著成吉思汗和他的三位夫人與兩位胞弟的靈櫃,東殿供奉著他四子拖雷同夫人的靈櫃。長廊兩側,繪有成吉思汗一生的戎馬生涯、子孫業績和生活習俗的大型壁畫。
成陵不是成吉思汗真正的陵墓。據《草木於》記載:“國製不起墳隴,葬畢,以萬馬柔之使平。殺駱駝於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即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欲祭時,則以所殺駱駝之母為導,視其躑躅悲鳴之處,則知葬所矣。”這些說明蒙古帝王葬後滅跡的習俗。到目前為止,成吉思汗及其他元代帝王的葬處尚無確考。成吉思汗的遺體或許已與大地融為一體,但他卻青史長存,豐功永誌。
最早祭祀成吉思汗的陵寢是由八間白色氈帳組成,簡稱“八白室”。一九三發年為免遭日寇和蒙奸的劫持,陵寢先後移至甘肅榆中縣和青海湟中縣塔爾寺安放,一九五四年迎回,中央撥款修建。整個建築雄偉壯麗,風格獨具。
十一、明代帝陵
獻陵
明仁宗朱高熾(一三七八至一四二五),明朝第四代皇帝。成祖長子。一三九五年被立為燕世子,一四○四年被立為太子。成祖多次出征,均命他監國,國事處理得井井有條。成祖死後他繼位,年號洪熙。
仁宗即位後,下令赦免了成祖時遭連坐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並允許他們返回原處;又平反冤獄,恢複一些大臣的官爵,從而緩和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他任用楊榮、楊士奇、楊溥(史稱三楊),與民休息,修明綱紀,使社會呈現出升平景象。仁宗還在京城思善門外建弘文館,常與儒臣終日談論經史,不知疲倦。他說:“朕與諸卿講論,覺得津津有味,但是一回後宮,對著內侍宮人就感到索然無味了。”一四二五年五月,仁宗病死於宮內欽安殿。在位一年,終年四十八歲,葬於獻陵(北京昌平縣)。
裕陵
明英宗朱祁鎮(一四二七至一四六四),明朝第六代皇帝。宜宗長子。被宣宗立為太子,宣宗病死他繼位,年號正統。
英宗即位時,年僅九歲,由三楊等輔政,社會經濟有所發展,國家比較安定。但英宗年幼貪玩,寵信侍讀太監王振。三楊相繼去位後,王振開始專權擅政。一四四九年,蒙古貴族瓦刺也先南下犯明,英宗在王振挾持下率兵五十萬親征。王振不懂軍事,在土木堡(今河北懷采東南)戰敗,王振死,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事變發生後,在京監國的朱祁鈺(英宗弟)即位,是為代宗。一四五○年,英宗被也先釋歸,代宗尊他為太上皇,閑居南宮。一四五七年,代宗臥病在床,宦官曹吉祥勾結武清侯石亨,發動政變,迎南宮英宗登基,改年號天順。史稱“南宮複辟”。英宗複位後,殺於謙等功臣數十人,逐斥,革職者敷百人。他重用宦官,政治日趨腐敗。一四六四年,病死於文華殿。臨終遺詔,禁止嬪妃殉葬。明朝以活人殉葬至此結束。兩次在位二十二年,終年三十八歲,葬於裕陵(北京昌平縣)。
思陵
明思宗朱由檢(一六一一至一六四四),明朝末代皇帝。光宗第五子,熹宗弟。熹宗無子,死後由他繼位,年號“崇禎”。史稱崇禎皇帝。
思宗即位後,清除閹黨,殺魏忠賢,起用東林黨人,日理朝政不怠。當時後金政權日益強大,農民起義方興未艾,明朝麵臨兩麵作戰。他調動軍隊,增加賦稅,加重了農民負擔,他又多疑善猜,剛愎自用,冤殺了抗擊後金將領袁崇煥。終於無法挽救明朝的危亡。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軍攻入北京,思宗聞報,哀聲長歎,徘徊無語。接著他命後妃殉國,又召來十五歲的公主,流著淚說:“你為什麼要降生到帝王家啊!”說罷,拔劍砍向公主。然後咬破手指寫了一道給李白成的血書,說自己的屍身任你們分割,隻是不要去傷害百姓,他將血書藏入衣內,登煤山(今景山),自縊於壽皇亭。在位十七年,終年三十四歲。明朝亡。曆十六帝,共二百七十六年。李自成進城後,搜出血書,將他葬在昌平州。清軍入關後,移葬於思陵(北京昌平縣)。
闖王陵
闖王李自成(一六○六到一六四五),初名鴻基,陝西米脂人,明末傑出農民起義領袖。曾為銀川驛卒。一六二九年起義,後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一六三六年高迎祥遇害,他襲稱闖王。一六三八年在潼關戰敗,隱伏商洛山中。後來他用李岩等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起義軍迅速發展到百萬之眾。一六四三年,在襄陽自稱新順王。一六四四年進克西安,建大順政權,自稱大順王。同年三月破北京,推翻明王朝。在山海關迎戰清軍失利,退出北京。一六四五年由武昌經江西進入通山,五月初,單騎誤走牛跡嶺,撞遇程九佰地主武裝,終因孤立無援,鏖戰力竭而犧牲。終年四十歲,葬於湖北省通山縣高湖鄉高湖村。
十二、清代帝陵
福陵
清太祖努爾哈赤(一五五九至一六二六),姓愛新覺羅,女真族。清朝奠基者。
努爾哈赤早年喪母,自立為生。後因生活所迫,離家從戎,投到明遼東總兵李成梁部下,屢立戰功。他還勤奮好學,粗通漢文,受漢文化影響很深。一五八三年被明廷授為建州左衛都指揮使。同年以十三副遺甲起兵,用了三十多年時間,基本統一女真各部,期間使人創製滿文,創建軍政合一的八旗製度。一六一六年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稱汗。國號金,年號天命,史稱後金。薩爾滸之戰,重創明軍。一六二五年遷都沈陽。一六二六年因戰傷而死,在位十一年,終年六十八歲。葬於福陵(遼寧沈陽)。
裕陵
清高宗弘曆(一七一一至一七九九),清入關後第四代皇帝。雍正帝第四子,一七三三年封寶親王。一七三五年按雍正帝密詔繼皇位,年號乾隆,習稱乾隆皇帝。
弘曆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鼓勵墾荒。相繼平定準噶爾部,大小和卓、大小金川之亂。抗擊廓爾喀的入侵,鎮壓台灣林爽文起義。拒絕英使馬戛爾尼提出的侵略性要求,維護國家主權。稱各次戰爭為“十全武功”,自稱“十全老人”。他倡導漢學,編《明史》、《四庫全書》等。乾隆末年人口增長到三億七千萬,成為亞洲最強大的封建國家。康、雍,乾時期,經濟繁榮,社會穩定,國力鼎盛,史稱“康乾盛世”。
弘曆迭興文字獄,刑戮甚殘,官吏望風生意,訐告盛行。他巡遊無度,土木繁興,耗資甚巨。乾隆後期,世風日下。寵信和珅,吏治敗壞,貪汙屢禁不止。內外矛盾激化,反清起義頻繁。在位六十年,傳位第十五子顒琰。自為太上皇,仍掌軍國大政,成為中國曆史上掌權時間最長的皇帝。一七九九年病逝於養心殿,終年八十九歲,葬於裕陵(遵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