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晉代帝陵
苻堅墓
前秦(十六國之一)世祖苻堅(三三八至三八五),字永固,氐族,前秦高祖苻健侄,厲王苻生堂弟。苻生暴虐無道,他殺苻生後,被擁立為帝,年號永興。
苻堅博學多才,漢文化修養較深,擅長謀略,是我國曆史上少數民族的傑出人物。即位前他就結納人才,以圖經國濟民。即位後,任用漢人王猛為謀士,加強中央集權。勵精圖治,廣興學校,勸課農桑,賑恤窮困,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國力充實,使前秦國勢日漸強盛。先後滅前燕,前涼、代國,攻占了東晉的漢中、成都。統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區,成為十六國最強者。此時,苻堅漸驕,急於滅晉統一天下。三八三年,他強征北方各族人民,集合九十萬大軍南下。
當時,東晉謝安執政,謝安派謝玄等將領率北府兵八萬迎戰。在洛澗殲滅前秦前鋒部隊一萬多人,一直打到淝水東岸的八公山下,同秦軍隔岸相望。苻堅登壽陽城,見晉軍陣容嚴整,遙望八公山草木,誤以為都是晉軍,這就是成語“草木皆兵”的來曆。晉軍要求秦軍稍為後移,以便過河決戰。苻堅想趁晉軍渡河時滅之,同意後退。然而,當秦軍受命後退移動之際,隊伍中突然喊出;“秦軍大敗!”秦軍是由各族人民拚湊起來的烏合之眾,軍心本來不穩,前邊傳來“秦軍大敗”,後方一時不明真相,於是紛紛潰散,不可收拾。晉軍趁勢猛追,苻堅沮喪北逃,一路上,聽到風聲鶴鳴,都以為是晉軍的追殺聲,這是成語“風聲鶴唳”的來曆。
淝水之戰,東晉以少勝多,保住了半壁江山。前秦經此一戰,國內衰落,各少數民族紛紛起兵,反秦複國,割據一方,北方又陷入分裂混戰的狀態。
三八五年,苻堅為部將姚萇所逼,自縊於新平(今陝西彬縣)。在位二十九年,終年四十八歲,葬於彬縣。
嘉平陵
大夏(十六國之一)世祖赫連勃勃(三八一至四二五),夏朝的創建者。匈奴族。原姓劉,以為帝王“徽赫與天連”,因而改姓為赫連氏。父劉衛辰,被前秦苻堅任為西單於,在與拓跋部的爭戰中被殺。勃勃逃亡後秦,受到姚興的寵遇。任為安北將軍,五原公,鎮朔方(今陝西延安)。四○七年,勃勃自稱天王,大單於,國號大夏,史稱夏。他說自己將要統一天下,君臨萬邦,因定都城名為統萬城(今陝西靖邊縣白城子)。勃勃體格魁偉,雄略過人,而凶暴好殺。他善於用兵,多次進攻南涼、後秦。四一八年攻克長安,作為南郡,自稱皇帝,改年號昌武。任太子赫連璝為雍州牧,錄南台尚書事,自己返回統萬城。不久,他懷疑赫連璝不忠,欲廢去赫連璝太子的儲位。赫連璝憤而起兵,被其弟赫連昌擊敗、斬殺。赫連勃勃又立赫連昌為太子。
四二五年八月,赫連勃勃病死於統萬城宮中的永安殿。在位十九年,終年四十五歲,葬於嘉平陵(陝西延川縣)。
初寧陵
宋武帝劉裕(三六三至四二二),南朝宋王朝建立者。字德輿,小名寄奴。原籍彭城(今江蘇徐州)。父劉翹曾為郡功曹,早亡。劉裕少貧困,以樵漁販履為生。後投東晉北府兵為司馬。鎮壓孫恩起義,累官建武將軍。四○五年擊敗桓玄,獨攬東晉朝政,成為有名的軍事統帥。他勇悍善戰,富於謀略,長於料敵,海戰皆捷。在進攻後秦時,劉裕的水軍沿著黃河前進,常常受到北魏兵的攻擊,影響順利進兵。在一次與北魏的戰鬥中劉裕派一個將軍帶了七百兵士,一百輛兵車登上北岸,沿岸擺開一個半圓形的陣勢,兩翼靠河岸,中間凸出,當中的一輛兵車上插一根白翎。因為陣形像個鉤月,故叫“卻月陣”。
魏兵遠望布陣,不知是什麼意思,隻見中間車上舉起白翎時,兩端就出現大批帶弓的士兵奔向兵車。魏兵看著這個陣勢覺得沒什麼可怕的,就組織三萬騎兵進攻晉陣,晉軍百輛兵車上的弓箭齊發,也擋不住魏兵。
魏兵沒料到在卻月陣後麵,秘密布置著一千支鋒利的大長矛,裝在大弓上。魏兵正向前猛攻時,晉軍用鐵錘敲擊大弓,那長矛直向魏軍飛去,頃刻間射死好幾千,嚇得魏兵掉頭亂竄,晉軍乘勝追擊,大敗魏兵。以後順利進兵,不久滅了後秦。
四二○年,劉裕滅晉建宋,年號水初,史稱劉宋。劉裕,注意節儉,不愛珍寶,不喜豪華,宮中嬪妃也少。實行抑製豪族,重用庶族的政策,為江南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劉裕在位三年,四二二年病死於建康,終年六十歲,葬於初寧陵(江蘇江寧縣)。
萬安陵
陳武帝陳霸先(五○三至五五九),南朝陳創建者。字興國,小宇法生。吳興長城(浙江長興縣)人。家世寒微,出身小吏,喜讀兵書,長於軍事。曾鎮壓土著與少數民族起義,累官西江督護、高要太守。五五○年在廣州起兵,受湘東王蕭繹(元帝)節製,至九江與王僧辯會師,率甲士三萬,舟船兩千乘,攻破建康,討滅侯景,進位司空,領揚州刺史,鎮京口。五五四年,西魏殺梁元帝蕭繹。陳霸先與王僧辯立晉安郡王江州刺史蕭方智為帝。五五五年,王僧辯又納北齊扶植的蕭淵明至建康為帝。陳霸先從京口起兵襲殺王僧辯,廢蕭淵明,重立蕭方智為帝,並擊敗北齊軍。五五七年,陳霸先加九錫,被封為陳國公,總攬朝政大權。同年十月代梁即皇帝位,國號陳,年號永定。蕭方智被廢封為江陰王。五五八年,陳霸先又派人暗殺了蕭方智。
五五九年六月,陳霸先病死,在位三年,終年五十七歲,葬於萬安陵(江蘇江寧縣)。
七、隋唐帝陵
煬帝陵
隋煬帝楊廣(五六九至六一八),隋朝第二代皇帝。文帝次子。六○四年殺文帝後繼位,年號大業。
楊廣,於五八一年封晉王,五八九年,為行軍元帥統兵滅陳,進位太尉。他平時偽裝仁孝儉樸,取得文帝及皇後的歡心,被立為太子,後又假造文帝遺詔縊殺其兄楊勇,派楊素鎮壓其弟楊諒,翦除了對自己帝位的威脅。
煬帝即位後,發展科舉製,設置進士科。親征吐穀渾,在西北地區設置四郡。開發各段運河。運河開鑿始於春秋時期,隋煬帝在曆代開鑿運河的基礎上,又曆時六年,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係,全長兩千多公裏,便利了南北交通和經濟、文化聯係,當時運河上“商旅往返,船乘不絕”。它對維護全國統一和中央集權製,都起了促進作用,對以後的曆史發展也具有深遠的影響。但當時運河兩岸“死屍滿野”,人民承受了巨大的災難。隋煬帝還三次派人去台灣,又派人去西域,加強了同邊境地區的經濟聯係。
隋煬帝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即位後每年征發重役,營建東都洛陽,開運河,築長城,修馳道。十餘年間被征發擾動的農民不下一千萬人次,造成“天下死於役”的慘象,他三遊江都(今江蘇揚州市),兩巡塞北,一遊河右,三至涿郡,還在長安、洛陽間頻繁往還。他去江都乘四層大龍舟,各種官船幾千艘,纖夫八萬多人,百姓傾家蕩產:三次進攻高麗,均告失敗,傷亡慘重。煬帝窮兵黷武,荒淫昏亂,國無寧日,天下憤怒,農民起義已遍及全國。李密率領的瓦崗軍逼圍東都,曆數煬帝十大罪狀。六一八年三月,將軍宇文化及等人,煽動軍士縊殺煬帝,在位十四年,終年五十歲,葬於煬帝陵(江蘇揚州市)。
定陵
唐中宗李顯(六五六至七一○),唐朝第五代皇帝。又名李哲。高宗第七子。初封周王,改封英王。李賢被武則天廢黜後,李顯被立為太子。高宗死後他繼位,年號嗣聖。
李顯即位後,朝政為武則天把持。由於他重用韋皇後親戚,在位才兩個月,就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將他軟禁於房州(今湖北省房縣)十四年,隻有韋氏陪伴,相依為命,嚐盡了人世的艱難。七○五年,被大臣張柬之等擁立複帝位,複國號為唐,改年號為神龍。
李顯複帝位,立韋妃為皇後,允其參政,韋後與武則天侄宰相武三思結成了一股強大的勢力左右朝政。陷害忠良,大賣官爵。七一○年,韋後的淫亂生活被揭發後,她怕李顯查究,就在蒸餅中下毒藥,毒死了李顯。中宗先後兩次在位,共六年,終年五十五歲,葬定陵(陝西富平縣)。
景陵
唐憲宗李純(七七八至八二○),唐朝第十二代皇帝。初名淳。順宗長於。七八八年封為廣陵郡王,八○五年立為太子。順宗被逼內禪,李純即位,年號元和。
憲宗是唐朝後期較有作為的皇帝,其政績主要有兩方麵:一是政治上有所改革,二是暫時平定了一些藩鎮。
憲宗在位期間,整頓江淮財賦,以增加財政收入。采納李絳、白居易等人建議,下詔蠲租稅、出宮人、絕進奉,禁止南方掠賣奴婢。重用主張裁抑藩鎮的大臣杜黃裳、武元衡、李吉甫、裴度等人,討平了藩鎮的叛亂,使其他藩鎮相繼降服,全國出現了暫時的統一。憲宗被後人譽為唐代的“中興之主”。
憲宗是宦官擁立的,因此不抑宦官。晚年好神仙,求長生不老藥,因多服金丹性轉躁急,宦官往往獲罪。八二○年正月,憲宗為宦官陳弘誌、王守澄等人謀殺。偽稱皇上“誤服丹石,毒發暴崩”。在位十五年,終年四十三歲,葬於景陵(陝西蒲城縣)。
莊陵
唐敬宗李湛(八一○至八二七),唐朝第十四代皇帝。穆宗長子。初封為鄂王,後封為景王,八二三年被立為皇太子,穆宗死後他繼位,年號寶曆。
敬宗繼位時,年僅十六歲,內有王守澄、梁守謙等宦官攬權,外有李逢吉、牛僧孺專政,一切聽從宦官和朝臣的擺布,成為一個馴服的工具。他與穆宗一樣,滿足於奢侈放縱的享樂生活,根本不關心國事,每天連形式上的上朝,也經常遲幾個時辰。有的朝臣勸諫他要勤於政事,被他當廷轟出。朝政昏暗,有的藩鎮脫離朝廷,割據一方。人民反抗也不斷發生。長安城內有個叫張韶的染工,組織百餘人,藏在柴草車內,混進宮門,拔出兵器,殺向朝堂。敬宗正和太監玩球,倉皇逃到神策軍營,起義軍被禁衛軍包圍,全部犧牲。事後,敬宗依然隻顧遊玩飲宴。他平時愛玩徒手格鬥,小太監常被摔得頭破血流,致使宦官懷恨。八二七年十二月被宦官殺死,對外謊稱暴病而亡。在位二年,終年十八歲,葬於莊陵(陝西三原縣)。
八、五代十國帝陵
五代是唐朝後期藩鎮割據的繼續,唐朝滅亡後,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相繼統治黃河流域,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總稱五代。與五代同時存在的還有十個割據政權,總稱十國。曆史上將這一分裂時期合稱為五代十國。五代除後唐定都洛陽,其他四個朝代的都城都在開封。
嵩陵
後周太祖郭威(九○四至九五四),後周王朝的開國皇帝,字文仲。邢州堯山(今河北隆堯)人。少年時孤貧。十八歲應募從軍,曾助劉知遠建國,被任為樞密副使。劉承祐繼位後,以郭威為樞密使,派他討平李守貞的叛亂,九五○年出任鄴都留守。不久,承祐對他有疑忌,派人殺郭威。郭威起兵攻入開封,滅後漢。軍士裂黃旗給郭威披上,擁以為帝。九五一年郭威即位,國號周,史稱後周,年號廣順。
郭威即位後,廢止了後晉、後漢一些極殘忍的刑法,規定罪人除犯反逆罪外,不得滅族及沒收家產;對累朝極為嚴酷的鹽、酒、皮革的禁令稍予放寬;授無主田土給數十萬中原的幽州饑民,免其差稅;無主荒地聽任農民耕墾為水業。郭威提倡節儉,嚴懲貪官,嚴禁軍隊擾民。使唐末以來極為混亂的北方社會走上安定的道路。郭威在五代確是一位較好的皇帝。顯德元年正月,郭威病死於宮中滋德殿,在位四年,終年五十一歲,葬於嵩陵(河南新鄭市)。
永陵
前蜀高祖王建(八四七至九一八),前蜀的建立者。字光圖。陳州項城(今河南沈丘)人,王建少年時以屠牛、盜驢、販私鹽為業。後投忠武軍。黃巢軍進攻長安時,僖宗逃奔成都,他為“隨駕五都頭”之一。被宦官田令孜收為養子。後任壁州(今四川通江縣)刺史,逐步占有西川、東川、漢中,成為割據勢力。九○三年,受唐封為署王。九○七年朱溫滅唐建後梁,他於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年號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