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帝陵
春秋時期,各國均稱王,惟有蜀國的杜宇稱帝,號曰望帝。大約在齊桓公稱霸中原時,望帝也正雄張西土。
杜宇是黃帝後裔,自岷山河穀遷居郫邑(今四川郫縣),看到蜀地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有利於農業生產,遂鼓勵蜀民發展農業,並采取一些有利於促進農業生產的措施。使山林、澤漁,園圃、瓜果四季成熱,國力因之富強,杜宇成為蜀國創業之主。他在晚年,洪水暴發,蜀民不得安寧。他派身居相位有治水經驗的開明去治水。開明觀察地形,測度水勢,鑿山開峽,疏導宣泄,水患遂平。蜀民乃得安居飽食。杜宇帝感於開明治水之功,效法堯舜禪讓故事,禪位於開明,號曰叢帝。望帝隱居西山。每當春季,蜀民聽到杜鵑鳥的啼聲,便以為望帝來催他們耕種。唐末詩人李商隱有“望帝春心托杜鵑”的感歎。蜀人思念望帝在郫縣望、叢帝陵墓處,修建了望叢祠,每年春秋前來祭祀。
望帝傳十二世,公元前三一六年為秦所滅。
二、周三王陵
東周景王東周景王姬貴,東周第十二代王。靈王第二子,靈王死後繼位。
景王在位期間,財政窘困,隻能靠向諸侯乞討度日,天子的威望一落千丈。由於戰亂,許多侯國也並不富裕,但鄭國靠改革,使國家富強起來。鄭國的執政大臣子產,名僑,亦稱公孫僑,是位務實的政治家。他實行改革,整頓田地疆界和農戶編製,承認土地私有,按田畝征稅。發布法律條文,把刑書鑄在鼎上,置於宮門,讓百姓都知道新的刑法。新刑法觸及了貴族的利益,遭到廣泛斥責,但他不為所動,堅決推行。其後改革成效顯著,人們用歌謠來歌頌他的政績:“我們的子弟,子產來教導,我們的田地,子產幫助我們把產量提高。如果子產死去,有誰能像他那樣好?”他被孔子稱為仁人、惠人。子產執政二十年,生產發展,內部安定,使大國不敢輕視鄭國這一小國,維護了國家尊嚴。
景王在位二十五年,公元前五二○年四月病逝,葬於周三王陵(今河南省洛陽市)。
東周敬王東周敬王姬丐,東周第十四代王。景王子,悼王弟。悼王繼位時,景王庶子姬朝作亂。悼王在位僅半年就病死,敬王繼位。敬王即位後,姬朝還來爭王位,雙方互相攻伐,六年後敬王擊敗姬朝,公元前五○五年,又派人殺了姬朝。
敬王姬丐統治期間,我國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虞過了他忙碌的後半生。他編訂了古代文化典籍,《詩經》、《尚書》《春秋》,為保存和發展我國古代文化遺產做出了重要貢獻。孔子在教育方麵主張“學”與“思”相結合,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等命屬,首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救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這些思想直到二千多年後的今天都是有積極意義的。《曆史上最有影響的一百人》一書評價說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他獨創了一套信仰體係,被列第五位。
敬王在位四十四年,公元前四七六年病死,葬周三王陵(河南洛陽市)。
東周悼王東周王陵,均葬洛陽。因年深日久,史籍失載,使多數王陵難以確定。東周十一代靈王姬泄心陵,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西南六公裏的三山村西秦嶺上,為高聳孤塚,直徑一百一十五米,高五十米,清乾隆年間於塚前立“周靈王陵”墓碑一塊。其東一公裏,為周三王陵,是東周十二代景王姬貴、十三代悼王姬猛、十四代敬王姬丐之陵。三個土塚相依,中間的一塚最高,直徑七十五米,高三十四米。東側塚直徑六十五米,高三十米,西側塚直徑五十一米,高二十六米。史稱“三山”為“周三王陵”。
三、秦代帝陵
胡亥墓
秦二世胡亥(前二三○至前二○七),秦朝第二代皇帝。秦始皇第二十六子。秦始皇臨終前命令下詔讓長子扶蘇回來繼拉。宦官趙高與丞相李斯偽造遺詔,逼殺扶蘇和大將蒙恬,立胡亥為皇帝,史稱秦二世。
胡亥在位期間,由趙高專權。在趙高的唆使下,將秦始皇後宮無子者皆令從死,誅殺諸公子、公主二十餘人。又將營造驪山墓地下機弩的工匠都活埋在墓中。第二年又腰斬李斯,滅其三族。趙高為了考驗朝中大臣誰服他,牽了一隻鹿上朝,對胡亥說:“我弄到一匹馬進獻陛下。”胡亥說:“這明明是頭鹿,怎麼是馬呢?丞相在開玩笑吧!”趙高一本正經地說:“是馬,請大家認吧!”許多大臣懼怕趙高,就附和著說是馬,幾個忠厚大臣如實地指出這是鹿。幾天後,這幾個大臣就被趙高處死了。這就是曆史上“指鹿為馬”的故事。
胡亥承襲始皇弊政,繼續修阿房宮、驪山陵。賦稅徭役較始皇時更為繁重,使階級矛盾更加尖銳。
公元前二○九年,陳勝、吳廣揭竿起義,領導農民反秦。攻城略地,勢如破竹。義軍占領陳縣(今河南淮陽縣),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農民政權,號曰:“張楚”。陳勝被擁為王,各地農民紛起響應。陳勝、吳廣遇害後,項羽、劉邦兩支起義軍逐漸壯大。劉邦軍進攻鹹陽時,趙高見形勢危急,就逼殺胡亥,準備與劉邦談判。胡亥在位三年,終年二十四歲,葬於胡亥墓(陝西西安市)。
四、西漢帝陵
陽陵
漢景帝劉啟(前一八九至前一四一),西漢第五代皇帝。文帝第三子,母為竇皇後。文帝在位時被立為太子,文帝死後他繼位。
景帝在位期間,繼續推行文帝時的政策,社會經濟繁榮,府庫充實。倉庫堆滿了糧食,有的腐爛而不可食。國庫裏的錢堆積如山,連串錢的繩子都朽斷了。
景帝時,諸侯勢力膨脹,威脅中央。他采納禦史大夫晁錯的建議,實行“削藩”(削弱地方割據勢力)。吳王劉濞糾集楚、趙、膠西、膠東、淄川、濟南六國諸侯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借口,起兵叛亂。景帝害怕,在他們要挾下腰斬了晁錯。但劉濞仍然向長安進軍。景帝任用周亞夫,擊敗了劉濞,平定了叛亂。此事件史稱“吳楚七國之亂”。事後,景帝將諸侯王任免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削弱了諸侯王的力量。景帝期間,政治安定,國力充足,人口倍增,社會空前繁榮,成為封建社會的盛世。史家把他與文帝時期並舉,稱為“文景之治”。景帝在位十六年,公元前一四一年,病死於未央宮,終年四十九歲,葬於陽陵(陝西鹹陽市)。
平陵
漢昭帝劉弗陵(前九四至前七四),西漢第七代皇帝。武帝死後繼位,年號始元。
昭帝即位時,年僅八歲,遵照武帝遺囑,由大司馬霍光等大臣輔政。昭帝聰明過人,十四歲那年,有一次,霍光在長安檢閱羽林軍,並將一名校尉調到府裏任職,一向與霍光不和的左將軍上官桀,乘機偽造了一封燕王劉旦的信,派人冒充燕王的信使,送交昭帝告發霍光謀反。次日,霍光上朝,得知這一消息,嚇得伏地不起,昭帝卻說:“你檢閱羽林軍,調用校尉都是最近的事,長安距離北方遙遠,燕王怎麼能這樣快就知道,又這樣快把信送來呢?再說,你真有反意,也用不著調動一個校尉,足見信是假的,有人想陷害你大將軍。”霍光和大臣們聽了無不佩服昭帝年少英明。不久,上官桀和燕王因謀反而被處決。
昭帝在位期間,執行武帝時的政策,移民屯邊,派兵擊敗匈奴,烏桓的擾亂,保證了邊疆的安全。在位十三年,公元前七四年四月,病死於未央宮,終年二十一歲,葬於平陵(陝西鹹陽市)。
杜陵
漢宣帝劉詢(前九二至前四九),西漢第八代皇帝。武帝曾孫,劉據孫,劉進子。劉據受誣陷自殺,株連滿門。劉詢被削籍為民,為祖母史家收養,居住民間,因此對百姓的疾苦和吏治得失有所了解。昭帝死,無子,霍光等大臣迎立劉詢為帝,年號本始。
宣帝即位後,勵精圖治,任用賢能,平獄緩刑,輕徭薄賦,發展生產,使穀價降至每石五錢,是西漢以來最低的穀價。又設置西域都護,西漢王朝的政令自此頒行西域。公元前五二年,匈奴呼韓邪單於稱臣降服,威震域外,原來畏服匈奴的烏孫及其以西的安息諸國,也轉而尊漢。以此邊境晏然,徭役省減,為政治安定和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宣帝統治期間“吏稱其職,民安其業”,史稱“中興之主”,西漢學者、文學家劉向讚揚他“政教明,法令行,邊境安,四夷清”。宣帝在位二十五年,黃龍元年十二月,病死於未央宮,終年四十四歲,葬於杜陵(陝西西安市)。
五、蜀漢帝陵
惠陵
漢昭烈帝劉備(一六一至二二三),字玄德,蜀漢開國君主。涿州人。漢中山靖王劉勝後代,因是漢獻帝的遠房叔父,故人稱“劉皇叔”。
劉備少孤貧,以販草鞋、織席為業。不愛讀書,喜結交豪傑,與關羽、張飛在桃園結拜為生死兄弟。因鎮壓黃巾起義軍有功,被授安喜尉。因與郡督郵衝突,棄官亡命。在軍閥混戰中,先後投靠公孫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人,寄人籬下。
劉備是個雄心勃勃的人,想實現自己的抱負,苦於沒有一個好助手。在屯駐新野後,便廣招人才,四處訪賢。聽說在湖北襄陽隆中有位隱士,叫諸葛亮,比自己小二十歲,有治國之才。劉備十分高興,便帶著關羽、張飛一同去請他出山。諸葛亮聞知劉備要來,故意躲開,以試探他的誠意。劉備第一次去沒見到,第二次又撲了空,他並不泄氣,第三次再登門拜訪,諸葛亮終於被他感動,就在草屋接待了他。
劉備向諸葛亮陳述了自己的誌向,誠懇地表示自己無能力開創局麵,請他指教。諸葛亮看到劉備虛心請教,就推心置腹地分析了天下形勢。他說:“曹操戰勝袁紹,擁有百萬兵力,又挾天於發號施令,這就不能光憑武力和他爭勝負了。孫權占據江東,已經三代,地勢險要,百姓歸附,還有一批有才能的人為他效力,也不可去侵犯。荊州和益州物產豐富,又是軍事重地,現在的割據者懦弱無能,百姓也對他們不滿。如果能占領荊、益兩州地方,就可以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麵,將采再謀取天下,複興漢朝。”然後,諸葛亮建議;“東聯孫權,西取荊、益,南和彝越,北抗曹氏”的戰略方針。劉備聽了這一番精辟的分析,萬分高興,馬上拜倒在地,懇請諸葛亮輔助他爭奪天下。諸葛亮見他這樣誠心,就跟隨劉備出山。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三顧茅廬”故事,諸葛亮的那番談話,被稱為“隆中對”。
蜀國以人和著稱,劉備善於團結人、使用人,史籍稱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待士,頗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豪傑歸者日多。他任諸葛亮為相,信任專一,言聽計從,措施得宜。安定內部,實行法製,推行諸葛亮製定的國策。
赤壁之戰,孫劉聯合,擊敗曹軍。劉備乘機占據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又進占四川。二二一年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定都成都。年號章武。與魏、吳鼎足而立。二二二年,為奪回荊州,以給關羽報仇為名,大舉攻吳。夷陵之戰,因戰略錯誤,為吳將陸遜戰敗,損失慘重。劉備逃歸白帝城,第二年病重,托孤於丞相諸葛亮。二二三年,病死於白帝城。在位三年,終年六十三歲,葬於惠陵(四川成都市)。
劉禪墳遺址
後主劉禪(二○七至二七一),字公嗣,小字阿鬥,蜀漢第二代皇帝。劉備子,劉備在位時立為太子。劉備死後繼位,年號建興。
劉禪庸碌無能,在位期間,由丞相諸葛亮輔政。這位傑出的政治家,當政期間,勵精圖治,賞罰分明,使蜀國呈現“耕戰有伍,刑法整齊”的景象。七擒七縱孟獲,安定南中,努力改善與西南各族的關係。五次率軍攻擊曹魏,以圖統一。在最後一次北伐中病死在五丈原軍中。終年五十四歲,葬於定軍山。諸葛亮死後,劉禪寵信宦官黃皓,仍不理朝政。蜀國政治日益腐敗,國力衰落。二六三年,魏將鄧艾抄小路攻入蜀中,進逼成都。劉禪下令蜀軍全部投降。在位四十年,蜀亡,曆二帝,共四十三年。
劉禪被押到洛陽,降封為安樂公。有一天,司馬昭宴請劉禪君臣,演唱蜀國歌舞,蜀國舊臣聽了,都為亡國而感到悲傷,隻有劉禪咧著嘴傻笑,觀賞得津津有味。司馬昭問他:“你很想念蜀國吧?”劉禪說:“此間樂,不思蜀。”司馬昭見他實在是愚蠢無用之人,留著不會有什麼危害,就沒殺他。二七一年病死,終年六十五歲,葬於河南孟津縣。阿鬥(劉禪)墳遺址,在河南孟津縣平樂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