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三皇五帝(1 / 1)

一、太昊伏羲陵

太昊伏羲,姓風。相傳,六千年前生於成紀(今甘肅天水市),都於宛丘(今河南淮陽縣)。傳說他為古代東夷族的著名首領,死後葬於淮陽,共傳十五世。

伏羲受到蜘蛛結網的啟發,創造了魚網,教民從事漁獵,創婚姻製度,將族內婚開始轉為族外婚,定嫁娶之禮,促進了氏族的進化和繁衍;創製了樂器“瑟”,創作了樂曲《駕辯》,從白龜身上的花紋受到啟迪,妙悟陰陽變化的道理,畫出了八卦,用八種簡單而又寓意深長的符號,概括了天地間的萬事萬物。《周易》記載,他上觀天象,下察地理,中觀萬物,始作八卦。一畫開天分陰陽,推演萬物定乾坤。他在黃淮平原上,掀開了華夏文明的曆史序幕。偉大、不朽的伏羲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後人稱他是“人類的始祖”。太昊是對他的讚詞,意為伏羲功德無量,與日月同輝。他以仁德睦鄰,諸夷歸服。以龍為圖騰,他把歸服的各民族的圖騰集於龍的一身。龍是多種動物的綜合物,如鹿角、駝頭,蛇身、履腹、牛耳、蝦眼、馬鬣、鯉鱗,鷹爪、虎掌、獅尾等。龍的形象代代相傳,又代代演變。以龍為圖騰,是各民族團結握聚的象征。龍是能幽能明,能巨能細,能長能短,能翔能潛的神異動物,象征各民族團結起來力量大。後人把龍視為神靈和權威的象征,是中國封建統治者的化身。伏羲以龍命名八個龍官:飛龍、潛龍、居龍、火龍、降龍、土龍、水龍、木龍,分別治理海內,號曰“龍師”,由此發展,我們中華民族始稱自己為龍的傳人。

為了紀念伏羲,很早以前就多處建廟築陵。最有名的廟是羲皇故裏甘肅天水市伏羲廟,而陵墓規模宏大的當屬淮陽太昊陵。春秋時期的孔子、三國的曹植、明太祖朱元璋都曾親臨淮陽太昊陵致祭。由於黃河改道奪淮入海,原建築被洪水吞沒。明英宗在原址又重建了陵園,占地五百四十畝。結構與明代皇宮相仿,分內外二城,內城為紫禁城,外城稱皇城。午朝門、先天門、太極門、統天門和伏羲陵都位於從南到北的中軸線上。陵前有一碑雲“太吳伏羲氏之陵”,陵高二十米,周長一百五十米,上呈圓形,下有方座,體現“天圓地方”。每年農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人們紛紛前來祭祀,年複一年,沿襲至今。

二、少昊陵

少昊,姓己名摯,黃帝之子,母嫘祖。少昊生於窮桑(今山東曲阜市東北),故號窮桑氏。因以五行之首“金”字標其德政,有“以金德王天下”之說,故又號金天氏。少昊因修太昊之法,故名少昊。在位八十四年,終年百歲。

少昊為二十四個氏族的部落聯盟酋長,他是黃帝族向東發展地一支,建都窮桑而後遷都曲阜。以曲阜為中心,活動於山東半島,稱為“少昊之國”。他們各氏族都非常崇拜鳥,人們把鳥視為神靈。少昊國以鳳鳥為圖騰,他吸收各氏族鳥類圖騰最光彩部分集於鳳的一身,如錦雞首、仙鶴腿、孔雀羽、太陽鳥的尾等等。五色斑斕,自歌自舞。集百鳥之大成,具有民族凝聚力。鳳凰,是中國特有的傳說中的動物,它不存在於生物界,但它來源於生物界。傳說鳳凰是祥瑞之物,見則天下安寧。他以鳥命官。如:鳳凰為百鳥之王,最大的官叫鳳鳥氏,雎鳩相貌端莊威武,性猛而善走,便叫玄鳥氏,作為掌握兵權的官;爽鳩醜陋難看,麵情冷酷,定會鐵麵無私,所以主管法律的叫爽鳩氏,鸕鳩善在樹上做窩,故管建築的叫鸕鳩氏,鶻鳩的個子不大,卻整天忙忙碌碌,不知疲倦,故管理事務的官叫鶻鳩氏。還有以燕子、伯勞、鸚雀、錦雞命名的官,分別管理一年四季的天時,又設有農正、工正的官職,由九種扈鳥和五種野雞命名,分別管理農業和手工業。

少昊治國有方,為政期間出現了“民無淫,天下大治,諸福之物畢至”的局麵。少昊死後,他的子孫從山東半島向江淮流域發展。春秋時的郯國(今山東郯城)和周朝帝族,都是他的直接後裔。

少昊陵位於山東省曲阜市東四公裏的舊縣村。麵積一百二十五畝,有門、坊、殿、房十七間,明清石碑二十餘塊,古樹四百棵。隨著後世帝王對少昊的追封與祭典,陵地也幾經擴建與重修。一○一二年,宋真宗大修少昊陵,一一一一年,宋徽宗又重修,將陵墓四周疊石飾之,俗稱“萬石山”,少昊陵是一座底大上小呈金字塔式的方形石建築,與埃及金字塔如出一轍。陵墓邊闊二十八米五,高十二米二,寶頂方十二米,墓頂有石室供奉漢白玉少昊像。陵前二百米即是壽丘,相傳是黃帝的出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