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怎一個“玩”字了得
亂彈
最近有一種流行的說法,叫:中國人不閱讀,成天玩手機,在地鐵上玩,在公共汽車上玩,在吃飯時玩,甚至開會也玩,一起床就玩,睡覺前還玩。大有“眼睛一睜,玩到熄燈”的癡迷和幹勁。而外國人特別是歐美中的德國人,最愛讀書,各種場合,隻要可能,都是“手不釋卷”。甚至有人統計了德國人平均每年讀多少多少本書,中國人平均每年才讀多少多少本書,是人家的多少分之一。有人據此斷言,中國人如果長此以往下去,會成為落伍的人群,中華民族將成為因為不讀書而遭淘汰的民族
這種說法,從現象上看,很有些“與事實相符”。也有警示作用。不容置疑,我們的國人現在閱讀是少了一些,比不上先進發達且還在好學上進的歐美國家的人。但是,細細想來,到了這個時代,用手機,又怎一個“玩”字可概之?我對於有人說的“玩手機”的後果卻沒有那麼悲觀。自我褒獎地說,我還算是一個讀書之人,每年紙質的書籍多少也要讀他幾本。家裏書房的書不算少。出差也愛帶上一本在身邊。然而同時也玩手機。對短信、微信、QQ、手機郵箱、手機上網等等還算“運用自如”。就我個人來說,讀紙質書籍是一種閱讀,通過手機上網、看微信等等,也是一種閱讀。
其實,手機成為國人的“玩品”,成為一種閱讀工具和方式,也要算改革開放、社會發展、科技進步、人的素質提高的重要成果。想那舊中國,大多數國人飯都吃不飽,又不識字,還閱什麼讀啊!就是改革開放前,國家經濟落後、科技落後,大多數國人也是沒見過手機之類的電子產品的。現在,我國手機已經非常普遍,用戶成為全球第一。如果把這作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一個重要體現,我想也不為過。
當今是“網絡時代”,與過去時代相比,互聯網已使我們整個人類的生產、生活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網絡時代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很多學習、交往、生產、生活活動是用電子產品、通過互聯網來進行和實現的。因此,包括手機在內的電子產品就成為新的閱讀的工具。看電子圖書、看手機微信、通過手機上網看新聞等等成為新的閱讀方式。事實上,現在手機上的閱讀內容相當豐富,許多玩手機的人也是在閱讀。把“用手機”僅僅用一個“玩”字進行貶斥和責難是有失偏頗的。你看看,現在的小孩,對手機、電腦,玩得多熟練,他們的許多知識、技能、人際交往,是從這裏麵獲得的。我們有的老年人也能緊跟時代,會玩手機、電腦之類的現代工具,這部分老年人的知識結構、思想觀念、身心健康都比較好。但也有一部分老年人(還包括一些中年人),玩不來手機、電腦,給交流、學習、生活留下許多遺憾。
客觀地講,包括手機在內的電子閱讀,相對於傳統的紙質圖書,它的優勢是方便、快捷、量大。它的缺點是不係統、不準確、不易細品。我個人認為,我們國人的閱讀,完全應該和可以把電子產品閱讀和傳統的紙質圖書閱讀結合起來。手機閱讀雖然不能代替傳統的閱讀,但不能否定這個閱讀。人們在許多場合看手機,甚至開會看手機,不一定人家都是在“玩”。比如有一部分人,開會時用手機作記錄也是有的。遇上什麼問題了,用手機查資料也是有的。
當然,不可否認,有的人的確是真正成天癡迷於“玩”手機。所幹的主要是打遊戲,或者“曬”自己的私人生活,甚至熱衷於傳播負麵信息。這當然要加以區別。如果傳播負麵信息,違反了法規,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就行了。至於個人愛好、習慣,那是人家的自由,幹涉是不好的。一些專家、高人加以引導、疏導,我也讚成。
不管怎麼說,當今時代是一個多元的時代,對於閱讀,我們不能隻重視傳統的紙質閱讀,應該轉變觀念,也重視新型的閱讀方式和手段,同時把傳統閱讀和新型閱讀結合起來。對於我們的出版部門,應加強新型電子圖書出版、網絡出版,特別是把那些國學經典、世界名著加以係統出版,以提高準確度、權威性,克服現在網絡上一些國學經典解讀的紛亂情況。我讚成國人多讀書、多方式讀書、讀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