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官架子”
亂彈
“擺官架子”,向來是對擔負一定領導職務的人高高在上、傲慢專橫、故作正經、脫離群眾的通俗而形象之描述,那名聲是極不好的。是的,在人民即“主人”麵前,你官員即“公仆”,有什麼架子可擺呢?不過,官既與民各是不同的概念,官而無架子,“混同於普通老百姓”,就“不成方圓”了,也是萬萬“使不得”的。所以,“官架子”還是要有,但講究的是如何擺、擺的地方與場合。這就像服裝店要有模特兒架子一樣,不然時裝的“效果”就出不來。
說來也怪,當今有的當官者的架子,有點像某些個體服裝店的模特兒架子,經常不是光著身子東倒西歪地放在店內,就是擺到街上人行道中——不該擺的擺了,該擺的卻不擺,真是大煞風景。要說不該擺的擺了,一點即明,不必贅述。說起這該擺的不擺,問題就複雜得多了,得慢慢道來。據鄙人觀察,此類情況大約有三:
在孔方兄麵前“垮架”,此其一。有的官,愛財如命,一聞到銅鏽味就一改平素高傲形象,不顧身分和臉麵,把架子和骨氣全丟一邊了 曾轟動一時的四川簡陽市原市長王善武經濟案,就頗具一點典型性:有一次,給王一筆可觀“潤筆費”的生意人張某喝醉了酒,跟在座的哥兒們打賭:“簡陽誰最大?王善武最大。可我喊他什麼時候來,他就像狗一樣什麼時候來。不信,現場試試。”說著,他就撥動電話,果然,不一會兒,王善武就趕來了.,你看,堂堂市長,因得了人家一點小施舍,就像狗一樣聽人使喚.整個地“垮架”了,
在洋人麵前“軟架”,此其二。有那麼一些官,以為洋人都是財神富翁,都是天王老子,隻要人家一來,不管他的身分、檔次怎樣,都要拉著有關方麵傾巢出動,圍著轉,一副身慚形穢、卑微乞求的樣子。其實,有的洋人(或“假洋鬼子”),不過一個小小商人,在本地身分是極低微的,來做生意,自有我們對應的企業、公司接待,何勞你層次比他高得多的官員費那麼多時間、精力去見麵、照相、陪餐、陪談、陪玩呢?與外國人交往,應該互惠、互利、對等,我們的官員,什麼場合該出場,什麼場合不該去,這是有講究的。有時為了談成項目,靈活一點,上級官員“降格”出出麵亦不是不可,但不宜相去甚遠,為了一點小利,喪失我們的“官格”乃至國格。有些項目,恰恰因為我們接待的規格過高、熱情過度、開支過大而引起外商疑惑而告吹。至於個別官員為了本人、子女出國以及貪圖私利而在洋人麵前軟架的,其性質就更嚴重了:
在石榴裙下“散架”,此其三一有的官,在男性(上司和洋人除外)麵前是擺著架子,而一遇飄柔的石榴裙,架子就散了 江西那位前省長,就為了“情人”敢放下架子求人辦違法違紀的事,其人物之大和架子之小構成一流“反差”。還有不少當“廂長”而出醜態的,就更無架子了.
“官架子”,貶義和狹義的說法是脫離群眾的臭架子,是不該擺的。而如果從褒義和廣義來說,似乎可理解為當官的形象、氣質、骨氣,這就不僅應該有,而且要擺,尤其在需要為人民辦大事,需要體現民族氣節,需要抵製錯誤和反對腐敗時,更要擺夠對此.鄙人建議當官者如此這般:
在人民麵前,“俯首甘為孺子牛”,放下架子:
在金錢美色麵前,“無欲則剛”,擺夠架子;
在日常生活中,“不卑不亢”,端平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