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胡同和蒙古語中的“水井”發音相同,北京胡同與水井有什麼關係嗎?

一提到胡同,人們總是在腦海中浮現出青磚灰瓦的老北京胡同。

胡同是中國北方特有的詞彙,指的是城市中的狹窄街道。它們是城市裏的毛細血管,也是社會生活中的一根根紐帶,連接、貫通著城市的各個角落。元明兩代的學者認為:“胡同本元人語。”也就是說胡同這個說法不是漢語,而是蒙古話。據考證,“胡同”二字與蒙古語中的“水井”發音相同。“胡同”既然是水井的意思,為什麼又用來表示狹窄的街道呢?

原來,蒙古大漠缺水,在有水源的地方安居,是蒙古人古老的生活習俗。蒙古人征服漢族地區之後,仿造漢族人的生活方式建城定居。進行城市規劃時,蒙古人卻不忘大漠生活的傳統,時刻保持著對水源的警惕。建設城市的過程中,基本上都是先挖水井,或者先預留水井的位置,然後才修建房屋,鋪設街道。元代大都城當中,深巷之內必然配備一口深井。蒙古語當中把“水井”叫做“胡同”,久而久之,胡同就成了小巷的代名詞。元代雜劇中,可以看到很多關於胡同的台詞。如關漢卿的《單刀會》中,就有一句“直殺一條血胡同”的道白。明、清時期的地理、民俗著作當中,也經常可以見到對胡同的介紹。可見,胡同這個說法,在元、明、清三代已經被人們接受,成為一個廣泛使用的通俗詞語了。

元代大都城共有11座城門,連接各城門的大街構成了全城的主幹道。各個主幹道相交,形成了若幹長方形的居民居住區。居住區中又有若幹條整齊的胡同,胡同的兩旁通常就是四合院。元朝規定,大街的寬度是24步(約合37.2米),小街寬度是12步(約合18.6米),胡同寬度是6步(約合9.3米)。明、清時期的北京城在元大都的基礎上修建。

隨著北京城的人口越來越多,城市的規模越來越大,對城市的規劃也越來越寬鬆,出現了很多並不符合原先標準的街道。後來,兩堵四合院院牆之間的走道無論寬窄是不是符合規定,裏麵有沒有一口水井,都被籠統地稱為胡同了。

2為什麼說上海石庫門是中西合璧的“混血兒”?

石庫門是上海特有的民居建築。它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發展成熟,並成為上海最常見、最普通的住宅建築形式。石庫門通常用石頭做門框,以烏漆實心厚木做門扇,門框像環一樣“箍”住門扇,因此被稱為“石箍門”。那時候的上海有很多遷居的寧波人,寧波方言中“箍”字發音與“庫”相同,所以這種建築就被稱為“石庫門”了。

石庫門是在獨特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晚清時江南一帶風雨飄搖。先是《南京條約》開放上海為通商口岸,西方列強先後在上海劃定租界。接著爆發太平天國起義,數以萬計的江浙難民湧入上海租界避難,一些家境殷實的逃難士紳、商人便在上海購買土地,修建住宅。設計師結合江南傳統民居與歐洲聯排式建築布局風格,創造了石庫門這一獨特的民居建築形式。

所謂歐洲聯排式布局,就是幾幢二層至四層的相同規格住宅並聯在一起、門戶卻各自獨立的樣式。這種建築布局的好處是可以節約土地,正好符合當時江浙民眾的需求。從石庫門的內部布局上,能看到的是中國傳統四合院和江南民居的血統。和四合院相同,石庫門內部采用了中軸對稱的格局,有規整莊重的客堂,兩側通常布置有廂房。根據江南民居多為兩層小樓的特點,石庫門內部也修建了磚木混合的二層樓房,二樓有出挑的陽台,屋頂修建為傳統的坡形。內部空間當中,每個細節都能看出中國傳統住宅的特征。而在外觀麵貌上,受到時代和環境的限製,石庫門已經無法保持傳統民居的式樣。傳統民居通常有高大、輝煌的門樓,占地有限的石庫門顯然無法延續這種奢侈,於是隻能在溝通內外的大門上花費心思。於是,石庫門建築中的石門成為最具特色的部分,尤其是門楣的裝飾,精美別致,造型多樣,華麗無比。早期石庫門的門楣常常模仿江南傳統建築中的儀門,做成“青瓦壓頂”的式樣,門的周圍用的是中國的傳統磚雕,往往選用梅蘭竹菊等圖案。後期石庫門受到西方建築的影響,采用了半圓形門的樣式,並且大量使用了三角形、半圓形、弧形等花飾,門楣部分則廣泛使用了西洋建築的雕花刻圖,形成了別樣而特異的風情。

石庫門融合了中西建築的特色,說它是中西合璧的“混血兒”,可以說是非常恰當的比喻。

3北方的小巷叫胡同,上海的小巷為什麼叫弄堂呢?

北方的胡同和南方的弄堂,都是富有民間生活況味、具有平民色彩的城市民居形式。那麼,北方的小巷叫胡同,南方的小巷為什麼叫弄堂呢?

“弄堂”本寫作“弄唐”。這是一個古老的稱謂。在古代典籍當中,“弄”指的是小巷中套著的小巷,“唐”指的是古代朝堂和宗廟門內的大路。明代的祝允明在《前聞記·弄》中說:“今人呼屋下小巷為弄,俗又呼弄唐。”在江南地區,弄堂是個非常常見的說法。但是,與北京胡同一樣著名,具有鮮明地域特色,成為民居建築形式的獨特代表的,卻是上海的弄堂。

上海的“弄堂”也叫“裏弄”,它和同樣頗富特色的石庫門一樣,都是近代以來的產物。1842年,上海成為通商口岸,西方列強紛紛在這裏建立租界。伴隨而來的,是外國工廠、商號、銀行的進入。這些機構吸引了大批中國勞工,他們在這些機構工作,也就因地製宜地在附近居住。於是,租界當局在指定的地塊上興建了大批集體住宅。這些房子行列整齊,各個區域之間形成一條條窄巷,窄巷有直達馬路的出口,出口處裝有可以隨時關閉的鐵門。整個區域獨立自足、自成一體。這些分布密集、像城市血管一樣的窄巷就是上海的弄堂。從十九世紀中後期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除了花園洋房中的富人和棚屋裏的窮苦人,普通上海市民大多居住在弄堂裏。

上海弄堂帶著濃重的生活的煙火氣。弄堂裏有各種店麵、商鋪,甚至還有小型的工廠,也有學校、電影院、舞廳。三教九流、各行各業的生計,多姿多彩的生活麵貌和形態,都能在這裏找到對應的影像。弄堂儼然就是一個獨立的小社會,包容、記錄著上海市民的悲歡和喜樂。

弄堂是一個既封閉又開放的空間,具有獨特的建築特點和視覺元素。在以石庫門建築為主的弄堂當中,弄堂的兩側是錯落有致的住宅山牆,和裝飾精美的石庫門共同構成了弄堂既多樣又統一的外觀特征,華麗而又不失大氣。在更多的以普通住宅為主的弄堂當中,充斥著人視野的是簡陋的屋簷、簡潔但是實用的窗戶,以及從屋內延伸出來的花卉、晾竿、鳥籠這些日常生活的細節。它們既有和北京胡同相似的生活的煙火氣,也有潮濕、溫和的南方的味道,形成了別具一格的上海弄堂的氣質。

上海的弄堂通常以“裏”命名,如“同仁裏”、“平安裏”等,也有命名為坊、園、村、莊乃至新村、花園、別業、別墅的,花樣繁多,體現了上海這座新興城市的包容度與親和力,這也是上海弄堂特別的一麵。

4上海外灘號稱“萬國建築博覽群”,那裏究竟有多少個國家、多少種風格的建築呢?

上海外灘指的是黃浦江邊的一條長約1.5公裏的馬路。它南起延安東路,北至蘇州河上的外白渡橋,東邊是黃埔江,西邊則集中分布著眾多風格迥異的各國建築,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群”。那麼,外灘上究竟矗立著多少個國家、多少種風格的建築呢?

1840年英國對中國發動鴉片戰爭,兩年後《南京條約》簽訂,上海成為被迫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1845年,英國殖民主義者搶占外灘,建立了英租界。1849年,法國殖民者在外灘建立了法租界。直到20世紀40年代,外灘一直被英法租界占據。由於交通方便,地理位置優越,世界各國的銀行、商行、公司、總會紛紛在外灘落腳,西方各國的領事館也大多集中於此,外灘成了西方列強在上海乃至中國的政治、金融、商務中心,被稱為“東方華爾街”。這些外國機構在外灘立足之後,便開始大興土木,營建具有濃鬱本國風格的建築。隨著各國人士的湧入,外灘成為紙醉金迷、光怪陸離的繁華場所,也成為各種形製獨特、風格鮮明的外國建築的彙集之地。來自世界各地的建築師們大展拳腳,在這裏留下了自己的得意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