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外灘這條約三裏長的濱江弧線上,鱗次櫛比地矗立起52幢風格各異的大廈,有英國式、法國式、西班牙式、希臘式、印度式的高樓,也不乏哥特式、羅馬式、巴洛克式、文藝複興式、中西合璧式的建築。能在狹小的區域內集中如此多的建築風格,外灘實在當得起“萬國建築博覽群”的美譽。難得的是,這些建築雖然背景各異、風格不同,但是卻互相映襯、相得益彰,沿著黃浦江妥帖地形成一條弧線,呈現出特別的美感。

比如,外灘十號到外灘十二號,曾是英國彙豐銀行的所在地。這座大樓的門廳被譽為“從蘇伊士運河到白令海峽最考究的建築”。它的頂部有8幅彩色馬賽克鑲拚的壁畫,分別描繪了20世紀初上海、香港、倫敦、巴黎、紐約、東京、曼穀、加爾各答8大城市的建築風貌,畫旁有“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文字,非常華美。再比如外灘二十號,是曾經被譽為“遠東第一樓”的沙遜大廈。它的設計者是著名的英國建築事務所“巴馬丹拿”。沙遜大廈獨特的裝飾藝術造型——高達19米的墨綠色金字塔形銅頂,多年來一直是上海外灘的顯著標誌。

外灘見證並記錄了中國近代的曆史,它的融彙中西、風格多樣的建築也是特定曆史時期的產物,在中國建築史上有著特別的意義。

5四合院有多大?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少?

四合院是我國的一種傳統民居建築。它是一個四麵都建有房屋的院子,通常由正房(北房)、東西廂房和南房組成,四麵合攏,方方正正,所以稱為“四合院”。這種“四合”的院落至少有3000多年的曆史,在宮殿、官署、寺廟以及各地民居中都普遍使用。那麼,作為民居的四合院有固定的規格和形製嗎?標準的四合院應該有多大?為什麼現在的四合院越來越少了呢?

我們就從四合院的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說起。北京四合院和北京城的曆史一樣久遠,元朝的大都建成,四合院就與大都的宮殿、衙署、街區、坊巷和胡同同時興起。四合院都為磚木結構,牆用磚砌成,檁、柱、大梁、檻、椽、門窗等則均為木製。它有著統一的樣式:坐北朝南,多為單層房屋,各房屋完全獨立,以走廊相連,院落接近正方形,院門多開在東南角上。幾百年來,北京四合院一直大體遵守著這個格局。

四合院一戶一宅,平麵格局可大可小。根據房屋主人家中人口多少、財力大小,四合院小可以有一進,呈“口”字形;大可以到二進或三進,呈“日”字形和“目”字形;還可以建成帶有跨院的四合院,呈現出更複雜的組合。

普通老百姓居住的四合院通常隻有一進,它獨門獨戶,擁有正房5間,東、西廂房各3間,南房4間,加上大門洞、垂花門共有17間。四麵房屋各自獨立,中間的院落開闊舒展,一家老小的生活起居就在這大約200平米左右的空間內。

嚴格來說,三進院落的四合院才是最完整的四合院,它的第一進為門屋,第二進是正房、廂房和廳堂,第三進院為私室或閨房。在整個院落中,長輩住正房,長子住東廂房,次子住西廂房,女兒住後院,相互之間互不影響。這種穩妥而熨帖的安排,包含著尊敬長輩、男外女內的中國傳統文化理念。

四、五進甚至更多院落的四合院也有,一些奢華的院落甚至還帶有花園。這些規模很大的四合院雖然組合方式較複雜,但它們的形製還是符合四合院的大體樣式的。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四合院這種占地麵積較大的平麵型住宅越來越少,老北京城和其它一些城市的四合院已日漸被新式的住宅小區所代替,居住在四合院中的居民也越來越少。但是,四合院作為一種傳統,已經融入中國人的血脈,成為了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

6廣東開平的民居為什麼要建成碉樓的樣式?

電影《讓子彈飛》當中,作為電影背景的幾座碉樓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們結構特別、樣式新奇,而且有強大的軍事功能,易守難攻。這些碉樓並不是電影攝製組搭建的布景,而是廣東開平人們居住的普通民居。在開平,這裏的近代民居普遍都建成了碉樓的樣式,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明朝時期,開平還不是現在的縣級市規模,而是一個位於新會、台山、恩平、新興四縣之間的小地方。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開平成為著名的“四不管”地帶。當地治安混亂,盜匪猖獗,加上河流肆虐,洪澇頻發,人們為求自保,不得不設法建造堅固的房屋來保全自己。於是,碉樓這種建築應運而生。碉樓建築從16世紀開始出現,到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到了鼎盛時期。這個階段,大量回鄉的華僑在開平老家蓋房置業,修建了3000多座碉樓。今天,這些碉樓仍然完好地保存著1833座。

碉樓高出一般的民居很多,通常是兩層或多層。它的牆壁厚實而堅固,窗戶較小,碉樓上部四角都建有突出的角堡,角堡上開有觀察孔和射擊孔,可以居高臨下,射擊逼近碉樓的敵人。可以說,這是一種集防衛、居住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

最為迷人的是,開平碉樓吸納大量外來元素,成為一種融合眾多建築風格、綜合多種審美趣味的建築藝術品。上個世紀初,從世界各地歸來的華僑把他們在海外見到的各種建築風格紛紛引進。於是,古希臘的柱廊、古羅馬的穹窿、歐洲中世紀的城堡和哥特式尖拱、葡式建築中的騎樓……不同地域、不同曆史時期的建築風格,都糅合、聚集在開平碉樓的身上。奇妙的是,這些不同風格、不同流派、不同宗教、不同國度的建築元素,竟然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協調和統一,既讓碉樓擁有了華麗的美感,也使每座碉樓都呈現出與眾不同、富有個性的一麵。

開平碉樓大規模興建的年代,正是中國由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過渡的時代。開平碉樓呈現出的包容性強、多元化色彩濃重的藝術風格,正是當時中國文化受外來文化衝擊,與外來文化互相碰撞、融合的一個具體體現。因為開平碉樓特殊的文化魅力與建築魅力,2007年,它被正式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7喬家大院為什麼要建成“囍”字形狀?

喬家大院位於山西省祁縣喬家堡村。清代乾隆初年,喬家祖先靠到包頭做生意起家,經過數代人的經營,建立了龐大的商業網絡。富裕起來的喬家人在家鄉修建住宅,經過多次擴建、增修,形成了現在的規模。1990年,著名導演張藝謀在這裏拍攝《大紅燈籠高高掛》,更使喬家大院名揚四海。這座大院如同一座堅固的城堡,由三丈多高的磚牆四麵圍合,精致古樸,氣勢恢宏。它由一個大院和六個中院組成,大院套著六個中院,六個中院當中又套著二十餘個小院,共有房屋313間。神奇的是,從空中俯瞰,或者從平麵圖上端詳,喬家大院都呈現出一個“囍”字形狀。這是巧合,還是宅院的主人有意為之?

原來,晉商大院的建築形製嚴整,結構精巧,在造型上尤其挖空心思。為追求吉祥美好的寓意,在修建大院時,往往把一個帶有美好含義的漢字嵌入建築結構當中。這個漢字不僅承載著主人本人的願望、夢想,也和主人的身份、地位密切相關,內涵豐富,意味深長。比如山西靈石的王家大院,用內部的通道排列出一個巨大的“王”字,既點出了王家大院主人的姓氏,也強調了這個家族亦官亦商的背景,表現了主人熱衷仕途、期待子孫能夠加官進爵的心理。喬家大院的主人喬氏一族世代經商,講究的是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所以利用四合院的組合,將家宅建成了大吉大利的“囍”字形狀,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