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把方正的“囍”字嵌入大院,是由喬家大院的建築特點決定的。喬家大院布局方正,結構穩定,建造者利用地勢整齊地規劃出了大院內部的房屋格局。大院內部的建築物非常齊整,它們合理、有序地緊湊排列,相互之間講究對稱,形成了非常規整的秩序。同時,它的內部道路結構也十分清晰,多呈現為橫平豎直的“豐”字的形狀。這種規規矩矩的修築方式,自然不難把一個形狀方正、寓意豐富的漢字嵌入進去。可以說,喬家大院的“囍”字,既是一種民俗心理的反映,也是北方民居建築特征的具體表現。

8馬頭牆是徽派建築的典型特色,它與馬有什麼關係呢?

馬頭牆,也就是傳統民居建築山牆的牆頂部分。房屋的左右兩麵側牆被稱為“山牆”。傳統民居的屋頂被高聳的屋脊一分為二,形成兩個線條流暢的斜坡,山牆通常被壓在斜坡底下,成為上麵等腰三角形加下麵長方形的形態。有時,山牆會打破原本的規矩,修得遠遠超出屋頂,形成高高的牆垣,以起到防火的作用。這種山牆的牆頭就像高昂的馬頭,因為被稱為“馬頭牆”。

房屋兩側的山牆修成馬頭牆的形狀,是江西、安徽一帶民居的典型特征。徽派建築有“青磚小瓦馬頭牆,回廊掛落花格窗”的說法,很有詩情畫意。那麼,馬頭牆是怎麼產生的呢?

明代弘治年間,徽州一帶經濟繁榮,人口稠密。當地人習慣建造木質房屋,並且把房屋與房屋連在一起。這種建築方法常常會引起火災。一旦起火,往往會燒掉成百上千家。火災成為當地難以治理的社會問題。弘治十六年(1503),知府何歆剛到徽州上任,就遇到了一場可怕的大火。大火本來隻燒著了一戶人家,可因為中間沒有建築物阻斷,火借風勢,迅速蔓延到了一大片街區。麵對慘狀,何歆想,有沒有什麼辦法能把凶猛的大火擋住呢?於是,經過細心研究,他設計了這種把山牆抬高的“封火牆”。遠遠高出屋頂的山牆可以隔斷大火,有效防止火勢的擴張。經過幾次測試,何歆發明的封火牆果然起到了極好的消防作用,於是人們紛紛仿效,高聳的封火牆成了徽州民居的一景。後來,人們又對封火牆做了美化,使它的頂部像高昂的馬頭形狀,逐漸形成了今天的馬頭牆。馬頭牆高低錯落,沿著屋頂的坡度呈階梯型疊落而下,一般為兩疊式、三疊式,最多可達五疊,稱為“五嶽朝天”。馬頭牆的頂部通常鋪著精致的青磚小瓦,白色的山牆,青色的牆頂屋瓦,在顏色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錯落有致的疊式形態,又使馬頭牆有了動感,給高大粗笨的山牆增添了幾分輕盈和別致。

馬頭牆的馬頭形狀不僅僅隻有修飾意義。明清兩代,徽商聞名天下,不少安徽人遠離家鄉,外出經商,家中的馬頭牆便飽含著希望遠行的家人馬到成功的美好祝願,也有盼望家人早日歸來的熱切期待。徽州一帶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馬頭牆好像萬馬奔騰,自有一種昂揚向上的積極氣象,象征著整個宗族、整個鄉村、整個地域的蓬勃而旺盛的生機,因此頗受人們的喜愛。馬頭牆的馬頭形狀寄寓的是古徽州人民的美好願望,是一種頗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符號。

9窯洞是穴居時代的原始人發明的民居建築嗎?

在我國陝西、山西的山區,窯洞是常見的民居建築。初看到窯洞的人們,往往會聯想到原始社會的穴居生活,也會生出這樣的疑問:窯洞是穴居時代的原始人發明的民居建築嗎?這就得從人們開鑿窯洞的緣由說起。

在我國西北地區,是廣大的黃土高原。這是一種獨特的地質形態,地表覆蓋著一層厚厚的黃土,有的地方厚達幾十米。特殊的地貌,催生了當地獨特的居住方式。由於當地缺乏木、石等建築材料,也沒有可供燒磚、製瓦的足夠的燃料,所以,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因地製宜,鑿洞而居,創造了窯洞這種古老奇特而又綠色環保的民居形式。

窯洞的建築形式,常見的有在土崖立麵上開鑿的靠崖式窯洞,和地麵挖坑後在坑壁上開鑿的下沉式窯洞。窯洞的建築材料以黃土為主,有時也搭配少量磚石,壘砌成型後再以黃土覆蓋。窯洞內部通常為下麵方型,上麵拱型,後部較前部稍窄,呈喇叭形狀。窯洞頂部則無一例外都覆蓋黃土。一孔窯洞通常寬、高都在一丈(約3.5米)左右,深則一至三丈不等。洞口通常有木結構的帶有門、格子窗以及其他裝飾的外壁。為了加固窯洞內部,內部牆麵上往往會抹上熟石灰或摻石灰的泥。

黃土高原上的農民辛勞一生,最基本的生活願望,就是能修建幾孔寬大結實的窯洞。一戶人家一般需要三孔以上的窯洞才足夠居住。窯洞可以左右並排,也可以上下排列,也有圍成四合院的形式。窯洞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土層有利於室內恒溫,且隔音效果良好;堅實的地麵可以承載大量重物;冬暖夏涼;不易發生火災;綠色節能,安全環保。但是它的缺點也很明顯:不耐雨淋,內部容易潮濕,采光和通風效果也比較差。

窯洞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後期。《詩經》描述周朝的祖先曾過著“陶複陶穴”的生活,“陶複陶穴”的意思是挖開土洞然後住在裏麵。這可能就是最古老的窯洞生活的記錄。所以,說窯洞與我們祖先的曆史一樣悠遠,這是一點也不誇張的。

10福建東倒西歪樓建得歪歪扭扭,為什麼卻不會倒塌?

福建有一座格外奇特的土樓,俗稱“東倒西歪樓”。它建得歪歪扭扭,仿佛隨時都會倒塌。可這座東倒西歪樓雖然看起來很不穩固,卻始終屹立不倒,到今天已經挺立了近700年。這座歪歪扭扭的建築為什麼不會倒下來呢?

土樓是一種獨特的民居形式。在我國古代,中原地區戰亂頻仍,人們為躲避戰火,紛紛南逃到閩、粵地區。這裏遠離戰爭,但是山高林密,常常有野獸、盜匪出沒,於是人們因地製宜,用摻入細沙、石灰、竹片、木條的生土作為建築原材料,修建了適合聚居又有防禦功能的土樓。根據建築樣式,土樓又分為圓樓、方樓、五鳳樓、凹字樓、八卦樓等等,通常可達五六層,供三四代人或幾個家族同樓聚居。這座位於福建漳州市南靖縣的“東倒西歪樓”原名“裕昌樓”,約建於1368年,是當地最古老最高大的圓形土樓。它高達18.2米,5層,每層有54間住房,共270間,占地約2300平方米,建築麵積約6360平方米。這座土樓建成後不久,樓內的回廊木柱便開始傾斜,看上去似乎隨時都會倒塌。和裕昌樓差不多同一時代的意大利比薩斜塔是塔身整體傾斜,裕昌樓傾斜得卻毫無規律。它的三樓、四樓的回廊支柱向順時針方向傾斜,五樓卻又向逆時針方向傾斜,真正是東倒西歪、交錯支離。裕昌樓的傾斜程度也遠遠超過比薩斜塔,斜塔的最大傾斜角是8度,而裕昌樓回廊支柱的最大傾角則達到了15度,所以裕昌樓看上去更驚險,傾斜的狀況更讓人瞠目結舌。

盡管這樣扭曲歪斜,東倒西歪樓卻依然非常堅固。原來,裕昌樓的樓址原本是一片沼澤,地麵鬆軟,所以樓建好後不久就發生傾斜。後來人們在地下打入大量鬆木,加固地基,並增加了牆壁的厚度。它最底層的牆壁厚達1.8米,往上逐層減縮10厘米。樓牆的主體都以杉木築建,異常結實,承重能力特別強,樓內建築的重量大多壓在了這些堅固的牆壁上。回廊內雖然布滿了東倒西歪的支柱,但其實土樓的重量並不會壓在這些支柱上,所以它們雖然看上去歪歪斜斜,其實有驚無險。整座土樓盡管顯得弱不禁風,實際上卻嚴格遵循著力學原理,異常堅固。

裕昌樓是由劉、羅、張、唐、範五姓族人共同興建的。五姓人家,五層結構,內部五個單元、五行排列,外牆設五個瞭望台,既暗合古代哲學思想中“五行”的觀念,又體現了五福臨門的美好願望。從建築特征到文化寓意,裕昌樓都不失為一件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