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用事實證明自己的能力(2 / 2)

隻有讓上司感到你的重要性,你才能在職場中受到賞識,然後平步青雲;那些以為這沒什麼的人,也許隻能一輩子就在那個崗位中默默苦熬著,卻不知道自己的努力為什麼沒有得到回報。

人會高興,也會氣憤。這種高興、氣憤以及不安、苦惱、緊張、驚異等表現,都是心理活動,也是人們對周圍世界各種事情和現象的一種內心感受,是對於客觀世界的一種反映,人們通常將這些心理活動叫作情緒或情感。

情緒與健康是有密切關係的。如果我們沒有辦法駕馭和控製情緒,而任由自己的情緒控製我們的行為的話,那麼,我們的一生將會因此而受到傷害。

掌控情緒就是掌控健康,人的精神活動與疾病的產生有著密切的聯係。這一點,在我們古代的醫學中就有記載。例如《素問》中便“怒傷肝、恐傷腎、思傷脾、憂傷肺”,“暴樂暴喜,始樂後喜,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俎”等說法,說明情緒可以導致疾病。又如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千金方》中,“嵇康曰:養生有五難,名不去為一難,喜怒不去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其中也指出調節情緒是養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消極的不良情緒狀態,如恐怖、焦慮、憤怒等會使腎上腺素皮質類固醇等內分泌激素增加,因而出現心率加快,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呼吸加深等現象。這些不良情緒如果持續時間過長或因長期受到壓抑而得不到疏泄,就會使人的整個心理狀態失去平衡,體內生理生化過程就難以恢複正常,久之必然引起疾病。相反,積極的情緒狀態則有益於健康。如高興、愉快、歡樂等都是積極的良好情緒,它能提高人的大腦和整個神經係統的活力,保持肌體內分泌的平衡,使體內各器官的活動協調一致,有助於充分發揮整個機體的潛在能力,因此,能使人精力充沛、身體健康。

在很多時候,我們都樂觀、愉快,但是傷心憤怒的情緒也時常伴隨著我們。這是日常生活中的家常便飯,我們早已習慣。有些時候,我們能控製它們,但有些時候,我們卻對它無可奈何。那麼,我們能學著去了解、去應對我們的情緒嗎?

麵對生活中的挫折,度過情緒的低氣壓,回到協調的生活中,能給我們帶來健康的生活。情緒和人們賦予事件、事物、環境、人以及經驗的意義密切相關,所以,情緒是可以掌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