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的時候,山西長治延慶院的延慶傳殷禪師,為福建漳州羅漢院的羅漢桂琛禪師之法嗣弟子。
有一天,一位年輕的禪僧來向傳殷禪師參問道:
“《般若心經》上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請問老師,究竟什麼是色?什麼是空?”
傳殷禪師一聽,立刻指著牆上的燈籠說:“好比燈籠是色,蠟燭的光是空。”
禪僧仍然不死心,繼續追問道:“可是色與空,明明是二個啊!為什麼反而要說‘色即是空,空不異色’呢?”
傳殷禪師微微一笑,耐心地對禪僧解釋說:“你見到燈籠,難道不知道有蠟燭嗎?你知道有蠟燭,難道沒有看到燈籠嗎?”
傳殷禪師接著又說:“兩頭共截斷,一劍倚天寒。”
禪僧一聽,恍若有悟。
養心法語
有關《心經》色和空的問題,色是物質,空就是精神。物質是相,精神是用,二而即一,一為是二。
色與空是不能分開的,懂得的人,見到色就見到空,見到空就見到色。就如一塊黃金(空),把它打造成手鐲、戒指、耳環,那就是色;沒有黃金(空),哪裏有戒指、耳環呢?沒有耳環、戒指,又怎麼樣知道空性呢?所以,《心經》把空和色用“即是”、“不異”來形容。春風一起,百花開放,那就是“空即是色”;秋冬到來,花謝果落,那就是“色即是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