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針灸基礎理論(3 / 3)

2.聯係髒腑器官起於胸中,屬於心包,向下聯絡三焦。

3.循行分布特點

(1)從胸走手,為多血少氣之經,戌時(19~21時)氣血旺盛。

(2)共9穴,起於天池穴,止於中衝穴。

(3)分布於上肢內側中線。

(4)上接足少陰腎經,有一分支從掌心(勞宮穴)到無名指尺側端(關衝穴)交於手少陽三焦經。

(二)主要病候

1.心痛,心悸,心煩,胸悶。

2.癲狂癇。

3.腋腫,肘臂攣急,掌心發熱。

(三)病症歸納

1.心血管疾病心動過速,心律不整,心絞痛,風濕性心髒病,心髒神經官能症。

2.精神、神經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癔病,癲癇,神經衰弱,小兒高熱,驚厥,肋間神經痛等。

3.其他病症胸痛,胸悶,呃逆嘔吐,口腔糜爛,肘臂痛,掌心熱。

(四)本經腧穴

本經共9穴

1.天池*(Tiānchí)

【命名】天,高處;池,水池。乳峰似山巔,有乳湧出,穴當乳旁,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臥位。在胸部,乳頭外側1寸,當第4肋間隙中。

【主治】①咳嗽,氣喘,胸脅疼痛;②乳癰。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3~0.5寸,不可深刺,以免傷及心、肺;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乳腺炎、心絞痛等。

2.天泉(Tiānquán)

【命名】上部為天,該穴上接天池,位於臂部上端,故名。

【定位】坐或仰臥位。在臂內側,當腋前紋頭下2寸,肱二頭肌的長、短頭之間。

【主治】①心痛;②咳嗽;③上臂內側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臂痛、支氣管炎等。

3.曲澤*(Qūzé)合穴

【命名】穴屬合水,正當肘內,微曲其肘始得其穴,經氣至此如水進沼澤,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臥位,微屈肘。在肘橫紋中,當肱二頭肌腱尺側緣。

【主治】①心痛,心悸;②胃痛,嘔吐,泄瀉;③熱病,中暑,癮疹;④肘臂攣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或點刺放血;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性胃腸炎、中暑等。

4.郤門(Qièmén)郤穴

【命名】郤,孔隙;門,門戶。此穴為本經郤穴,郤穴是經脈氣血之會,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臥位,仰掌。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

【主治】①心悸,心煩,心痛;②嘔血,咯血,衄血;③癲癇。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風濕性心髒病、心肌炎、癔病、消化道出血等。

5.間使*(Jiānshǐ)經穴

【命名】間,間隙;使,信使。此穴在兩筋之間,有傳遞經氣的作用,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臥位,仰掌。腕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主治】①心痛,心悸;②胃痛,嘔吐;③熱病,瘧疾;④癲狂癇。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心絞痛、心肌炎、癲癇、癔病、瘧疾等。

6.內關*(Nèiɡuān)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維脈

【命名】內,臂內側;關,在寸口關脈的斜後方。意指此為經氣出入之處,似關隘,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臥位,仰掌。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主治】①心悸,心痛,胸脅痛;②胃痛,嘔吐,呃逆;③中風,眩暈;④失眠,癲狂癇,鬱證;⑤熱病,瘧疾;⑥上肢痹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心絞痛、心肌炎、心律不齊、胃炎、癔病等。

7.大陵*(Dàlínɡ)輸穴;原穴

【命名】崇高者日“大”,高聳處為“陵”。類比取象,本穴位於掌根阜起處,似丘陵之狀,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臥位,仰掌。在腕橫紋中點,當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主治】①心悸,心痛;②胃痛,嘔吐;③癲狂癇;④瘡瘍;⑤腕臂痛,腕下垂。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心肌炎、神經衰弱、腕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

8.勞宮*(Láoɡōnɡ)滎穴

【命名】勞,勞作、勞動;宮,皇宮、中宮。手掌為操勞的要所,穴在掌心,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臥位,仰掌。在掌心,當第2、3掌骨之間,握拳時中指尖處是六。

【主治】①中風昏迷,中暑;②心煩,心痛;③癲狂癇;④口瘡,口臭。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昏迷、中暑、癔病、口腔炎等。

9.中衝*(Zhōnɡchōnɡ)井穴

【命名】手經井穴皆位於指側,唯本經井穴位於中指尖端正中,故名。本穴屬於心包經,其經氣循手臂中道運行,直達手中指尖端中央的衝要之處,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臥位。在手中指尖端中央。

【主治】①中風昏迷,中暑,昏厥,小兒驚風;②熱病;③心痛,舌下腫痛。

【刺灸法】淺刺0.1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昏迷、中暑、心絞痛等。

十二、手少陽三焦經

(一)經脈循行

1.體表循行路線起於無名指端關衝穴,沿上肢外側正中上行,經肩峰後上頸,繞耳後到耳前止於眉外端絲竹空穴。一分支從耳後到耳前,分布於麵頰部,到達眼外角(瞳子髂穴)。[交於足少陽膽經]

2.聯係髒腑器官人缺盆,絡心包,屬三焦。

3.循行分布特點

(1)從手走頭,為多氣少血之經,亥時(21~23時)氣血旺盛。

(2)共23穴,起於關衝穴,止於絲竹空穴。

(3)分布於上肢外側中線。

(4)上接手厥陰心包經,有一分支從耳後到耳前,分布於麵頰部,到達眼外角(瞳子髎穴),交於足少陽膽經。

(二)主要病候

1.腹脹,水腫,遺尿,小便不利。

2.耳聾耳鳴,咽喉腫痛,目赤腫痛,頰腫。

3.耳後、肩臂肘外側疼痛。

(三)病症歸納

1.頭麵五官疾病如偏頭痛、眼痛、耳鳴、耳聾,中耳炎,腮腺炎,咽炎,扁桃腺炎,麵神經麻痹,頸部淋巴結腫大。

2.經脈所過部位的頸項痛,肩背痛,肘臂痛,手背腫痛等。

(四)本經腧穴

本經共23穴。

1.關衝*(Guānchōnɡ)井穴

【命名】出入之處為關,此穴在少衝、中衝之間,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臥位,俯掌。在無名指尺側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熱病,中暑,昏厥;②頭痛,目赤,耳鳴,耳聾,咽喉腫痛。

【刺灸法】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熱病、中暑、耳聾、頭痛等。

2.液門(Yèmén)滎穴

【命名】此為本經滎水穴,有通調水道之功,猶如水氣出入之門戶,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臥位,俯掌。在手背部,當4、5掌指關節之間,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芷治】①頭痛,目赤,耳聾,耳鳴,咽喉腫痛;②熱病,瘧疾;③手臂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頭痛、中耳炎、咽喉炎、牙齦炎等。

3.中渚*(Zhōnɡzhǔ)輸穴

【命名】中,中間,“輸”在五輸的中間;渚,水中沙洲。穴在兩骨之間,若江中有渚,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臥位,俯掌。在手背部,第4、5掌骨小頭後緣之間凹陷處,當液門穴後1寸。

【主治】①頭痛,目赤,耳聾,耳鳴,咽喉腫痛;②熱病;③肩背肘臂痛,手指屈伸不利。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頭痛、神經性耳聾、美尼爾綜合征、眶上神經痛、肩周圍炎、急慢性腰痛等。

4.陽池*(Yánɡchí)原穴

【命名】腕背凹陷似“池”,穴屬陽經,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臥位,俯掌。在腕背橫紋中,當指總伸肌腱的尺側緣凹陷處。

【主治】①目赤腫痛,耳聾,咽喉腫痛;②消渴,瘧疾;③肘臂腕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糖尿病、前臂疼痛麻木、腕關節炎等。

5.外關*(Wàiɡuān)絡穴;八脈交會穴(通於陽維脈)

【命名】穴在前臂外側,與內關相對,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臥位,俯掌。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主治】①熱病;②頭痛,目赤腫痛,耳鳴,耳聾;③胸脅痛;④上肢痿痹不遂;⑤瘰鬁。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臨床常用於治療偏頭痛、高熱、神經性耳聾、肋間神經痛、落枕、急性腰扭傷等。

6.支溝*(Zhīɡōu)經穴

【命名】支,與“肢”通;狹窄者,溝。穴處上肢前臂兩筋、兩骨狹窄之處,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臥位,俯掌。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主治】①便秘;②脅肋痛;③耳聾,耳鳴,暴喑;④熱病。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臨床常用於治療習慣性便秘、肋間神經痛、急性腰扭傷等。

7.會宗(Huìzōnɡ)郤穴

【命名】此為本經郤穴,是經氣會聚之處,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臥位,俯掌。在前臂背側,腕背橫紋上3寸,支溝尺側,當尺骨的橈側緣。

【主治】①耳鳴,耳聾;②癇證;③肘臂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神經性耳聾、前臂疼痛麻木等。

8.三陽絡(Sānyánɡluò)

【命名】此穴聯絡手三陽經,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臥位,俯掌。在前臂背側,腕背橫紋上4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主治】①耳聾,暴喑,齒痛;②手臂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前臂疼痛麻木、神經性耳聾等。

9.四瀆(Sìdú)

【命名】古稱長江、黃河、淮河、漢水為四瀆。三焦為決瀆之官,經氣至此,滲灌更廣,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臥位,俯掌。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尺骨鷹嘴下5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主治】①偏頭痛,耳聾,暴喑,咽喉腫痛;②手臂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前臂疼痛麻木、偏頭痛、神經性耳聾等。

10.天井*(Tiānjǐnɡ)合穴

【命名】喻上為天,穴在上肢鷹嘴窩處,其陷如井,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臥位。在臂外側,屈肘時,當尺骨鷹嘴上1寸凹陷處。

【主治】①偏頭痛,耳聾;②瘰鬁;③癲癇;④肘臂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肘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

11.清冷淵(Qīnɡlěnɡyuān)

【命名】因本穴有清熱瀉火之效,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臥位,屈肘。在臂外側,當尺骨鷹嘴上2寸,即天井上1寸。

【主治】頭痛,目痛,肩臂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肩臂疼痛、偏頭痛等。

12.消濼(Xiāoluò)

【命名】熱灼津液為濼,該穴有消散熱邪的功能,故名。

【定位】正坐或側臥位,臂自然下垂。在臂外側,當清冷淵與膈會連線的中點處,或清冷淵上3寸。

【主治】頭痛,頸項強痛,肩臂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肩臂疼痛、癲癇等。

13.臑會(Nàohuì)

【命名】臑指上臂,穴為三焦、陽維之會所,故名。

【定位】正坐或側臥位,臂自然下垂。在臂外側,當肩髂與尺骨鷹嘴連線上,肩髂下3寸,三角肌的後下緣。

【主治】①癭氣,瘰鬁;②肩臂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上肢疼痛、瘰鬁等。

14.肩髎*(jiānliáo)

【命名】肩,肩端,肩關節處,為三焦經在肩部最末一個穴;髂,為骨之凹陷,故名。

【定位】正坐或側臥、俯臥位。在肩部,肩峰後下方,上臂外展時,當肩骨禺穴後寸許凹陷中。

【主治】肩臂痛,上肢不遂。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肩關節周圍炎、中風偏癱等。

15.天髎(Tiānliáo)

【命名】喻上為天,穴在肩胛岡上方之骨隙中,故名。

【定位】正坐或俯臥位。在肩胛部,肩井與曲垣連線的中點,當肩胛骨上角凹陷處。

【主治】頸項強痛,肩臂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頸椎病、落枕、肩周炎等。

16.天牖(Tiānyǒu)

【命名】喻上為天,牖指牆窗。穴在頸部上方,功善開竅,猶如牆窗,故名。

【定位】正坐,側伏或側臥位。在頸側部,當乳突後下方,胸鎖乳突肌的後緣,平下頜角處。

【主治】①頭痛,項強;②目痛,耳聾;③瘰鬁。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頸後神經痛、落枕、頸椎病等。

17.翳風*(Yìfēnɡ)

【命名】翳,遮蔽;風,風邪。穴在耳垂後方,為遮蔽風邪之處,故名。

【定位】正坐,側伏或側臥位。在耳垂後方,當乳突前下方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①耳鳴,耳聾,聹耳;②口眼喎斜,牙關緊閉,齒痛,痄腮;③瘰鬁。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麵神經麻痹、腮腺炎、神經性耳聾、三叉神經痛等。

18.瘼脈(mòmài)

【命名】穴在耳後,布有脈絡,善能治癲癇,故名。

【定位】正坐,側伏或側臥位。在耳後乳突中央,當翳風穴與角孫穴沿耳輪連線的上2/3與下1/3的交界處。

【主治】①頭痛,耳鳴,耳聾;②小兒驚風。

【刺灸法】向下平刺0.3~0.5寸,或點刺出血;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偏頭痛、神經性耳聾等。

19.顱息(Lúxī)

【命名】顱,頭顱;息,安神。穴在頭顱部,有安腦寧神的作用,故名。

【定位】正坐,側伏或側臥位。在頭部,當翳風穴與角孫穴沿耳輪連線的上1/3與下2/3的交界處。

【主治】①頭痛,耳鳴,耳聾;②小兒驚風。

【刺灸法】向下平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頭痛、中耳炎等。

20.角孫(Jiǎosūn)

【命名】角,角隅;孫,孫絡。穴在顳部,相當於耳上角對應處,布有孫絡,故名。

【定位】正坐,側伏或側臥位。在頭部,折耳廓向前,當耳尖直上入發際處。

【主治】①痄腮;②頭痛,項強;③目赤腫痛,目翳。

【刺灸法】平刺或斜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偏頭痛、腮腺炎等。

21.耳門*(ěrmén)

【命名】穴在耳前,猶如耳之門戶,故名。

【定位】正坐,側伏或側臥位。在麵部,當耳屏上切跡前,下頜骨髁狀突後緣,張口有凹陷處。

【主治】①耳鳴,耳聾,聤耳;②齒痛。

【刺灸法】張口,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中耳炎、下頜關節炎等。

22.耳和髎(ěrhéliào)

【命名】和,調和;髂,骨隙。穴當耳前骨的淺表陷隙中,可調耳和聲,故名。

【定位】正坐,側伏或側臥位,或仰臥位。在頭側部,鬢發後緣,平耳廓根前,當顳淺動脈的後緣。

【主治】①頭痛,耳鳴;②牙關緊閉,口喎。

【刺灸法】向下平刺或斜刺0.3~0.5寸,避開顳淺動脈;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頭痛、麵神經麻痹、下頜關節炎等。

23.絲竹空*(Sīzhúkōnɡ)

【命名】絲竹,細竹;空,空隙。穴在眉梢,狀如細竹,局部呈淺表陷隙,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臥位。在麵部,當眉梢的凹陷處。

【主治】①目赤腫痛,目眩,眼瞼瞤動;②頭痛,齒痛;③癲癇。

【刺灸法】平刺0.5~1寸,或透刺魚腰、太陽穴;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麵神經麻痹、麵肌痙攣、結膜炎等。

十三、足少陽膽經

(一)經脈循行

1.體表循行路起於目外眥旁瞳子髂穴,斜下耳前,上頭角,繞耳後,折回前額,繞頭顳側麵,經肩循脅肋、腰間下行,至臀沿下肢外側正中,過外踝前,止於第四趾外側端足竅陰穴。有分支從足背(足臨泣穴)到足大趾端(大敦穴)。[交於足厥陰肝經]。

2.聯係髒腑器官人缺盆,貫膈,絡肝,屬膽,與耳、目有聯係。

3.循行分布特點

(1)從頭走足,為多氣少血之經,子時(23~1時)氣血旺盛。

(2)共44穴,起於瞳子髎穴,止於足竅陰穴。

(3)分布於耳前、耳後及顳部、頸部,胸腹部側麵,下肢外側中線,外踝前下方及足背外側。

(4)上接手少陽三焦經,有一分支從足背的足臨泣穴,至足大趾端上方的大敦穴,交於足厥陰肝經。

(二)主要病候

1.口苦。

2.目眩,瘧疾。

3.經脈所過部位病症。

(三)病症歸納

1.肝膽病症急慢性膽囊炎,膽絞痛,膽道蛔蟲症,急慢性肝炎等肝膽道疾病。

2.頭麵五官疾病如偏頭痛、頸項痛、眼痛、牙痛,咽喉痛,耳鳴、耳聾,麵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等。

3.經脈所過部位的脅痛、髖關節痛,坐骨神經痛,膝關節痛,踝關節痛以及足背腫痛。

(四)本經腧穴

本經共44穴。

1.瞳子黲*(Tónɡzǐcǎn)

【命名】髎,為骨之凹陷,穴在瞳子外方,瞳子屬腎,腎主骨,故名。

【定位】目外眥旁,眶骨外緣凹陷中。

【主治】①頭痛;②目赤腫痛,迎風流淚,怕光羞明,遠視不明,目翳,青盲。

【刺灸法】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不宜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角膜炎、近視、視神經萎縮、三叉神經痛、麵神經麻痹等。

2.聽會*(Tīnɡhuì)

【命名】會,聚會;聽,聽聞。穴在耳前,耳主聽覺,針此穴主治耳聾氣閉,可以使聽覺得以彙聚,故名聽會。

【定位】耳屏間切跡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後緣,張口凹陷處。。

【主治】①耳鳴,耳聾;②齒痛,口歪;③下頜脫臼,麵痛,頭痛。

【刺灸法】張口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神經性耳鳴(耳聾)、中.耳炎、麵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等。

3.上關(Shànɡɡuān)

【命名】關,指牙關,穴在下頜關節之上方,故名。

【定位】下關穴直上,當顴弓上緣的凹陷處。。

【主治】①偏頭痛;②耳鳴,耳聾;③口眼歪斜,齒痛,口噤。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神經性耳鳴(耳聾)、中耳炎、麵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等。

4.頷厭(Hànyàn)

【命名】頷,指點頭;厭,指煩。該穴主治頭痛、頸強,故名。

【定位】頭維穴至曲鬢穴弧形連線的上1/4與下3/4交界處。

【主治】①偏頭痛;②目眩,耳鳴,齒痛;③癲癇。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神經性耳鳴(耳聾)、牙痛等。

5.懸顱(Xuánlú)

【命名】懸,指掛;顱,指頭。該穴懸於頭維與曲鬢之間,故名。

【定位】頭維穴至曲鬢穴弧形連線的中點。

【主治】①偏頭痛;②目赤腫痛;③齒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三叉神經痛等。

6.懸厘(Xuánlí)

【命名】懸,指掛;厘,指正。該穴能治正頭痛,止眩暈,故名。

【定位】頭維穴至曲鬢穴弧形連線的下1/4與上3/4交界處。

【主治】①偏頭痛;②目赤腫痛;③耳鳴。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腦血管病、顳肌痙攣等。

7.曲鬢*(Qūbìn)

【命名】曲,彎曲;鬢,鬢發。穴在耳上鬢發邊際的彎曲處。

【定位】在耳前鬢角發際後緣直上平角孫穴處。

【主治】①偏頭痛,牙關緊閉,齒痛;②暴喑。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腦血管病、三叉神經痛等。

8.率穀*(Lǜɡǔ)

【命名】率,統率;穀,山穀。穴在耳上,為以“穀”命名的最高者,猶如諸穀之統率。

【定位】耳尖直上,人發際1.5寸。

【主治】①偏頭痛;眩暈;②小兒驚風;③嘔吐。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神經性耳鳴(耳聾)、結膜炎等。

9.天衝(Tiānchōnɡ)

【命名】天,在上,指頭部;衝,衝要。該穴位居本經的衝要之處,又主治頭痛、風病,故名。

【定位】耳根後緣直上,入發際2寸,率穀後0.5寸。。

【主治】①頭痛,牙齦腫痛;②癲癇。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神經性耳鳴(耳聾)、甲狀腺腫大等。

10.浮白(Fúbái)

【命名】浮,為淺表;白,應肺。該穴主治肺疾,故名。

【定位】當耳後乳突的後上方,天衝與完骨的弧形連線的中三分之一與上三分之一交點處。

【主治】①頭痛,耳鳴,耳聾,目痛;②癭氣。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神經性耳鳴(耳聾)等。

11.頭竅陰(Tóuqiàoyīn)

【命名】竅,指五官七竅。本穴主治頭、耳、目、喉等諸頭竅疾患,故名。

【定位】當耳後乳突的後上方,天衝與完骨的弧形連線的中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一交點處。

【主治】①頭痛,眩暈;②耳鳴,耳聾。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神經性耳鳴(耳聾)、甲狀腺腫大等。

12.完骨*(Wánɡú)

【甜名】“完骨”意指顳骨乳突部,穴在其後下方,故名。

【定位】耳後乳突的後下方凹陷中。

【主治】①頭痛,頸項強痛,頰腫,齒痛,口歪;②瘧疾;③癲癇。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麵神經麻痹、腮腺炎、扁桃體炎、失眠等。

13.本神*(Běnshén)

【命名】本,根本;神,神誌。穴在神庭旁,內為大腦之所在,腦為元神之府,主神誌,為人之根本。

【定位】人前發際0.5寸,神庭穴旁開3寸,當神庭穴與頭維穴連線的內2/3與外1/3交點處。

【主治】①頭痛,目眩;②癲癇,小兒驚風;③胸脅痛,半身不遂。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腦血管病、神經衰弱、小兒大腦發育不全等。

14.陽白*(Yánɡbái)

【命名】穴居瞳孔上方,上為陽;白,光明。本穴屬膽經、陽維之會,針時有明目作用;又額部接受陽光而明亮,故名陽白。

【定位】目正視,瞳孔直上,眉上寸。

【主治】①頭痛;②目痛,目眩,視物模糊,眼瞼喟動。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眼瞼下垂、麵神經麻痹等。

15.頭臨泣*(Tóulínqì)

【命名】臨,治理;泣,淚水。穴在頭部善治目疾流淚,故名。

【定位】陽白穴直上,人前發際0.5寸。

【主治】①頭痛,目眩,目赤腫痛,流淚,鼻塞,鼻淵;②小兒驚風;③熱病。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角膜白斑、鼻炎等。

16.目窗(Mùchuānɡ)

【命名】目,主明;窗,指天窗。此穴在頭頂兩側與目相通,猶如室之天窗,主治目疾,故名。

【定位】當前發際上1.5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主治】①頭痛;②目赤腫痛,青盲;③鼻塞;④麵浮腫;⑥癲癇。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結膜炎、青光眼等。

17.正營(Zhènɡyínɡ)

【命名】正,指遇;營,指集。穴屬膽經而陽維脈在此相遇集結,故名。

【定位】目窗穴後1寸。

【主治】①偏頭痛;②目眩;③齒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牙痛等。

18.承靈(Chénɡlínɡ)

【命名】承,指受;靈,指神靈。穴當頭頂,頭為元神的處所,主治頭部病症,故名。

【定位】正營穴後1.5寸。

【主治】①頭痛,眩暈;②目痛;③鼻塞,鼽衄。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鼻炎等。

19.腦空(Nǎokōnɡ)

【命名】空,指孔,有凹陷之意。穴當腦戶旁,夾枕骨外下陷中,故名。

【定位】當枕外隆凸的上緣外側,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蟲治】①頭痛,目眩;②癲狂癇;③頸項強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癔病、癲癇、頸項部軟組織疾患等。

20.風池*(Fēnɡchí)

【命名】穴在項旁陷處似“池”。本穴是風邪進入之處,又是驅風邪之要穴。主治傷風感冒,中風偏枯等風邪為患,故名。

【定位】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

【主治】①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鼻淵,鼻衄,耳鳴,口眼歪斜,頸項強痛;②感冒,發熱,瘧疾;③中風,癲癇,熱病,癭氣。

【刺灸法】針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風府穴。深部中間為延髓,必須嚴格掌握針刺的角度與深度;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神經衰弱、癲癇、感冒、視神經萎縮、鼻炎、頸椎病等。

21.肩井*(Jiānjǐnɡ)

【命名】肩,肩部;井,凹陷處。本穴位於肩上凹陷處,故名。

【定位】大椎穴與肩峰連線的中點。

【主治】①頭痛項強,肩背疼痛,上肢不遂;②難產,乳癰,乳汁不下;③瘰鬁;④中風。

【刺灸法】直刺0.5~0.8寸。內為肺尖,不可深刺;孕婦禁針;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肩頸部軟組織疾患、乳腺炎等。

22.淵腋(Yuānyè)

【命名】淵,指深的意思。因穴深藏腋窩之下,故名。

【定位】舉臂,腋中線上,第四肋間隙中。

【主治】①胸滿,脅痛;②上肢痹痛,腋下腫。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本經淵腋至京門諸穴,不可深刺,以免傷及內部重要髒器;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肋間神經痛、胸膜炎等。

23.輒筋(Zhéjīn)

【命名】指穴在肋間隙而言。《說文解字》:“輒,車兩輢也。”亦稱車耳,其形彎曲,與人之肋骨相似,穴在其間,故名。

【定位】淵腋穴前1寸,第四肋間隙中。

【主治】①胸滿,脅痛,氣喘;②嘔吐,吞酸。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肋間神經痛、胸膜炎等。

24.日月*(Rìyuè)膽的募穴

【命名】穴屬膽募,膽主決斷,決斷務求其明,明字以“日”、“月”組成,故名。

【定位】乳頭直下,第七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主治】①嘔吐,呃逆,吞酸;②黃疸,脅肋脹滿疼痛。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膽囊炎、肝炎、肋間神經痛等。

25.京門*(Jīnɡmén)腎的募穴

【命名】京,指京都,意為重要。穴為腎之募,為經氣結聚之所,主治水道不利,為益腎利水要穴,故名。

【定位】在側腰部,章門後1.8寸,當第十二肋骨遊離端的下方。

【主治】①小便不利,水腫;②腰痛,脅痛;③腹脹,泄瀉。

【刺灸法】斜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腎炎、高血壓、帶狀皰疹等。

26.帶脈*(Dàimài)

【命名】帶,衣帶;脈,經脈。帶脈環腰間一周,狀如束帶,有約束諸經之功能,本穴為帶脈之所過,又主治帶脈及婦人經帶疾病,故稱。

【定位】第十一肋端直下平臍處。

【主治】①腹痛;②經閉,月經不調,帶下,疝氣;③腰脅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附件炎、子宮內膜炎、盆腔炎、帶狀皰疹等。

27.五樞(Wǔshū)

【命名】五,通午,有交的意思;樞,轉樞。此處經脈縱橫交錯,穴居髖部轉輸之處,故名。

【定位】在側腹,髂前上棘的前方,約平臍下3寸處。

【主治】①腹痛,便秘;②疝氣,帶下,陰挺,月經不調。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附件炎、子宮內膜炎、子宮脫垂等。

28.維道(Wéidào)

【命名】維,聯接;道,道路。穴屬膽經,為膽經、帶脈交會處,故名。

【定位】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樞穴前下0.5寸。

【主治】①腰臀疼痛,下腹痛;②帶下,陰挺,月經不調,疝氣。

【刺灸法】直刺或向前下方斜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子宮內膜炎、附件炎、盆腔炎、子宮脫垂、慢性闌尾炎等。

29.居髎(jūliáo)

【命名】居,居處,髂,指骨邊孔隙。該穴在髖關節部凹陷中,故名。

【定位】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高點連線的中點。

【f主治】①腰痛,下肢痿痹,癱瘓;②疝氣。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腰骶髖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

30.環跳*(Huántiào)

【命名】環,環曲;跳,跳躍。穴當下肢屈膝屈髖作環曲,或跳躍時,足跟可以抵觸本穴。指針此穴時之體位及其能治環而難跳之腿病而言,故名。

【定位】股骨大轉子高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內2/3交界處。

【主治】①下肢痿痹,腰痛,半身不遂,膝踝腫痛不能轉側;②遍身風疹。

【刺灸法】直刺2~3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腰骶髖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

31.風市*(Fēnɡshì)

【命名】市,集市、集結;風,風邪。此穴主治下肢風痹不仁、中風半身不遂,為祛風的妻穴,故名。

【定位】大腿外側正中,膕橫紋水平線上7寸。

【簡便取穴法】患者直立時垂手貼於腿外,中指尖下是穴。

【主治】①下肢痿痹,麻木,中風半身不遂;②通身瘙癢;③腳氣。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下肢癱瘓、股外側皮神經炎、蕁麻疹等。

32.中瀆(Zhōnɡdú)

【命名】狹窄的水道稱為瀆,穴在股外側之筋間,其處凹陷如溝瀆,故名。

【定位】風市穴下2寸,股外側肌與股二頭肌之間。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下肢癱瘓等。

33.膝陽關(Xīyánɡɡuān)

【命名】關,機關,指膝關節。穴在膝關節外側,故名。

【定位】陽陵泉穴上3寸,當股骨外上髁外上方的凹陷中。

【主治】膝胭腫痛攣急,小腿麻木。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膝關節病變、下肢癱瘓等。

34.陽陵泉*(Yánɡlínɡquán)合穴;八會穴之筋會;膽下合穴

【命名】陽,外側麵;陵,高處,相當於腓骨小頭部;泉,腓骨小頭前下方小凹陷;故名。

【定位】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①脅痛,口苦,黃疸,嘔吐;②下肢痿痹,半身不遂,膝腫痛,腳氣;③小兒驚風,破傷風。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膽囊炎、膽石症、肝炎、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膝關節病變、肩關節周圍炎、肋間神經痛、小兒舞蹈病等。

35.陽交(Yánɡjiāo)陽維脈郤穴

【命名】此穴為足少陽膽經、陽維之交會穴。胃經行前,膀胱經行後,膽經行二經分肉之間,故名。

【定位】外踝高點上7寸,腓骨後緣。

【主治】①胸脅脹滿;②下肢痿痹;③癲狂。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腓神經麻痹、肋間神經痛、精神病等。

36.外丘(Wàiqiū)郤穴

【命名】陵起為丘,穴當小腿外側肌肉隆起處,故名。

【定位】外踝高點上7寸,腓骨前緣。

【生治】①胸脅脹滿;②下肢痿痹;③癲狂。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腓神經麻痹、頸椎病、肋間神經痛等。

37.光明*(Guānɡmínɡ)絡穴

【命名】本穴具有疏肝利膽的作用,為治療目疾、令目光明之要穴,故名。

【定位】外踝高點上5寸,腓骨前緣。

【主治】①目痛,夜盲,近視,目花;②下肢痿痹;③乳房脹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視神經萎縮、白內障、近視、乳腺炎、產後缺乳等。

38.陽輔(Yánɡfǔ)經穴

【命名】外為陽,輔指輔骨,即腓骨。穴在小腿外側腓骨前緣,故名。

【定位】外踝高點上4寸,腓骨前緣稍前處。

【主治】①偏頭痛,目外眥痛;②瘰鬁;③腳氣,腋下腫痛,咽喉腫痛,胸脅脹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腓神經麻痹、坐骨神經痛、頸淋巴結結核等。

39.懸鍾*(Xuánzhōnɡ)八會穴之髓會

【命名】懸,懸掛。穴在外踝高點上3寸,昔時常有小兒此處懸掛響鈴似鍾而得名。

【定位】外踝高點上3寸,腓骨前緣。

【主治】①咽喉腫痛,項強,胸脅脹痛;②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膝腿痛,腳氣;③痔疾。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坐骨神經痛、腦血管病、高脂血症、高血壓、頸椎病、小兒舞蹈病等。

40.丘墟*(Qiūxū)原穴

【命名】穴在足外踝前下方凹陷中,外踝凸起似丘似墟而得名。

【定位】外踝前下方,趾長伸肌腱外側凹陷中。

【主治】①頸項痛,胸脅脹痛,下肢痿痹,足內翻,足下垂;②瘧疾;③目疾。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病、膽囊炎等。

41.足臨泣(Zulinqi)輸穴.八脈交會穴,通於帶脈

【命名】臨,治理;泣,淚水。穴在足部善治眼病,控製淚水,故名。

【定位】第四、五蹠骨結合部前方,小趾伸肌腱外側凹陷中。

【主治】①頭痛,目外眥痛,目赤腫痛,脅肋疼痛,足跗疼痛;②月經不調,乳房痛;③遺尿;④瘰鬁;⑥瘧疾。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神經(血管)性頭痛、眶上神經痛、電光性眼炎、乳腺炎、肋間神經痛等。

42.地五會(Dìwǔhuì)

【命名】因此穴主治跗腫疼痛,五趾不能著地而得名。

【定位】在第四、五蹠骨之間,當小趾伸肌腱內側緣處。

【主治】①頭痛,目赤,耳鳴;②脅痛,乳癰,內傷吐血;③足背腫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針灸甲乙經》:不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神經性頭痛、結膜炎、神經性耳鳴、乳腺炎等。

43.俠溪(Xiáxī)滎穴

【命名】穴在第4、第5趾的夾縫間,局部狹如溝溪,故名。

【定位】足背,第四、五趾間縫紋端,赤白肉際。

【主治】①頭痛,耳聾,耳鳴,目外眥痛,目眩,咽喉腫痛;②脅肋疼痛,乳癰;③熱病。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神經性頭痛、結膜炎、神經性耳鳴、乳腺炎等。

44.足竅陰*(Zúqiàoyīn)井穴

【命名】穴在足部,善治耳目諸疾,腎開竅於耳,肝開竅於目,二髒屬陰,故名。

【定位】第四趾外側,趾甲角旁約0.1寸。

【主治】①偏頭痛,目赤腫痛,耳聾,脅痛,咽喉腫痛;②熱病;③失眠;④咳逆;⑥月經不調。

【刺灸法】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神經性頭痛、結膜炎、中耳炎、扁桃體炎、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等。

十四、足厥陰肝經

(一)經脈循行

1.體表循行路線起於足大趾端上方大敦穴,沿足大趾次趾間,經內踝前上行,至內踝上八寸處交於足太陰脾經之後,沿大腿內側中間,繞陰器,經少腹上季脅,止於乳下第六肋間期門穴;一分支從肝分出,穿過橫膈膜上注於肺。[交於手太陰肺經]。

2.聯係髒腑器官人腹,挾胃,屬肝,絡膽,循喉,注肺,與目、腦、外陰有聯係。

3.循行分布特點

(1)從足走腹胸,為多血少氣之經,醜時(1~3時)氣血旺盛。

(2)共14穴,起於大敦穴,止於期門穴。

(3)分布於足背,脛骨內側麵,大腿內側中間,陰部,小腹部。

(4)上接足少陽膽經,有一分支從肝分出,穿過橫膈膜,上注於肺,交於手太陰肺經。

(二)主要病候

1.腰痛,胸脅滿痛,呃逆。

2.遺尿,小便不利。

3.疝氣,少腹腫。

(三)病症歸納

1.泌尿生殖係統疾病:如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崩漏,陽萎,遺精,遺尿,疝氣,癃閉等。

2.肝膽道疾病:如肝炎、肝脾腫大等肝膽道疾病。

3.其他:有頭頂痛,眼痛,眩暈,高血壓,中風後遺症,小兒高熱驚厥,癲癇。

(四)本經腧穴

本經共14穴。

1.大敦*(Dàdūn)井穴

【命名】穴當大趾端,其處敦厚,故名。

【定位】足大趾外側,距趾甲角旁0.1寸。

【主治】①疝氣,少腹痛,崩漏,遺尿,陰挺,陰縮,陰中痛,血崩,血尿,外陰腫;②癲癇,善寐。

【刺灸法】淺刺0.1~0.2寸,或點刺出血;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閉經、功能性子宮出血、疝氣、小兒遺尿、睾丸炎等。

2.行間*(Hánɡjiān)滎穴

【命名】行,經過;因該穴位於大、次趾之間而得名。足用於行走,本穴為人體行走活動著力之處,故名。

【定位】在足背側,第一、二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

【主治】①頭痛,目眩,目赤腫痛;②疝氣,痛經,崩漏,月經不調,尿閉,小便不利,遺尿;③脅痛,足背痛;④癲癇,失眠;⑥胸脅滿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高血壓、青光眼、結膜炎、睾丸炎、功能性子宮出血、肋間神經痛等。

3.太衝*(Tàichōnɡ)輸穴;原穴

【命名】太,大;衝,要衝。因局部脈氣盛大,故名。

【定位】足背,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

【主治】①頭痛,眩暈,目赤腫痛,咽喉腫痛;②月經不調,尿閉,遺尿,疝氣,崩漏;⑧中風,癲癇,小兒驚風,失眠;④脅脹,足背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腦血管病、高血壓、青光眼、麵神經麻痹、癲癇、肋間神經痛、月經不調、下肢癱瘓等。

4.中封*(Zhōnɡfēnɡ)經穴

【命名】封,為關閉。穴在踝前陷中,有兩大筋封閉,故名。

【定位】內踝前1寸,商丘穴與解溪穴連線之間,脛骨前肌腱的內側凹陷處。

【莊治】①疝氣,遺精;②小便不利;③腹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疝氣、遺精、膀胱炎、肝炎、踝關節扭傷等。

5.蠡溝*(Líɡōu)絡穴

【命名】蠡,指齧木小蟲;溝,指凹陷。此穴當脛骨邊緣凹陷處,又主治陰門瘙癢,如有蟲行,故名。

【定位】在小腿內側,內踝高點上5寸,脛骨內側麵的中央。

【主治】①小便不利,遺尿;②月經不調,帶下;③下肢痿痹。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陰道炎、子宮內膜炎、子宮脫垂、睾丸炎等。

6.中都(Zh6ngdo)郤穴

【命名】穴當小腿內側中間溝中,故名。

【定位】小腿內側,內踝高點上7寸,脛骨內側麵的中央。

【主治】①疝氣,崩漏,惡露不盡;②腹痛,泄瀉。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膝關節炎等。

7.膝關(Xīɡuān)

【命名】穴在膝關節,主治風痹膝痛,故名。

【定位】小腿內側,當脛骨內上髁的後下方,陰陵泉穴後1寸,腓腸肌內側頭的上部。

【主治】膝部腫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膝關節炎等。

8.曲泉*(Qūquán)合穴

【命名】穴在大筋之上,小筋之下,屈膝時呈現凹陷,故名。

【定位】屈膝,當膝內側橫紋頭上方,半腱肌、半膜肌止端前緣凹陷中。

【主治】①月經不調,痛經,陰挺,小便不利,遺精,陰癢;②膝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前列腺炎、膀胱炎、腎炎、陰道炎、子宮內膜炎等。

9.陰包(Yīnbāo)

【命名】穴在足太陰與足少陰兩陰之間,是穴位居股內廉,故名。

【定位】當股骨內上踝上4寸,股內肌與縫匠肌之間。

【主治】①腹痛;②遺尿,小便不利;③月經不調。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小兒遺尿、腰骶關節炎等。

10.足五裏(Zúwǔlǐ)

【命名】穴在箕門上5寸,與手五裏相對而言。

【定位】大腿內側,當氣衝直下3寸,大腿根部,恥骨結節的下方,長收肌的外緣。

【主治】①小腹痛;②小便不通,陰挺,睾丸腫痛;③嗜臥;④瘰鬁。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睾丸炎、陰囊濕疹等。

11.陰廉(Yīnlián)

【命名】陰,指內側;廉,指邊緣。穴居股內側邊緣處,故名。

【定位】大腿內側,當氣衝直下2寸,大腿根部,恥骨結節的下方,長收肌的外緣。

【主治】①月經不調,帶下;②小腹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子宮內膜炎、陰道炎等。

12.急脈(Jímài)

【命名】衝動為急,穴居陰旁動脈處,故名。

【定位】恥骨聯合中點旁開2.5寸,當氣衝穴外下方的腹股溝股動脈搏動處。

【主治】①小腹痛;②疝氣,陰挺。

【刺灸法】避開動脈,直刺0.5~0.8寸。《素問》王注:可灸而不可刺。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疝氣、子宮脫垂等。

13.章門(Zhānɡmén)脾的募穴;八會穴之髒會

【命名】章,明。本穴屬肝經穴,肝主青、主生、主春,春天是陽光明媚,萬物生發的季節。本穴位於脅部左右分列呈門狀,故名。

【定位】在側腹部,第十一肋遊離端的下緣。

【主治】①腹脹,泄瀉,腹部痞塊;②脅痛,黃疸。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肝炎、胃炎、腸炎等。

14.期門(Qīmén)肝的募穴

【命名】期即一周,本穴為十二經脈循行之最後一穴,人體氣血運行起於雲門,終於此穴;繼之又進入另一周之運行,如環無端,該穴為周而複始的經氣運行之門戶,故名。

【定位】乳頭直下,第六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四寸。

【主治】①胸脅痛,腹脹,胸滿;②嘔吐,反酸,呃逆,腹脹,泄瀉;③乳癰。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膽囊炎、膽石炎、肝炎、肋間神經痛等。

十五、經外奇穴

(一)頭頸部穴

1.四神聰(Sìshéncōnɡ)

【命名】穴在頭頂百會穴四周,可以健腦益智,故名。

【定位】在頭頂部,百會前後左右各1寸,共4穴。

【主治】頭痛,眩暈,半身不遂,癲癇,失眠,健忘。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神經性頭痛、腦血管病、高血壓、神經衰弱、精神病、小兒多動症、血管性癡呆、大腦發育不全等。

2.當陽(Dānɡyánɡ)

【定位】在頭前部,當瞳孔直上,前發際上1寸。

【主治】偏、正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鼻鼽,鼻淵。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神經性頭痛、鼻炎、感冒等。

3.魚腰(Yúyāo)

【命名】魚指眉弓,中部為腰,人之眉毛狀似魚形,其穴適當眉毛中部,故名。

【定位】在額部,瞳孔直上,眉毛中。

【主治】目赤腫痛,目翳,眼瞼下垂,眼瞼瞤動,口眼喎斜。

【刺灸法】平刺0.3~0.5寸;禁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眶上神經痛、急性結膜炎、角膜白斑、眼瞼下垂、麵神經麻痹等。

4.太陽(Tàiyánɡ)

【命名】穴在頭角處,是處俗稱太陽,因此得名。

【定位】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主治】偏、正頭痛,目赤腫痛,目眩,目澀,口眼喎斜。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三棱針點刺出血;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神經(血管)性頭痛、高血壓、急性結膜炎、淚囊炎、視神經萎縮、麥粒腫、麵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等。

5.耳尖(ěrjiān)

【命名】因穴在耳尖處,故名。

【定位】在耳廓的上方,當折耳向前,耳廓上方的尖端處。

【主治】目赤腫痛,目翳,麥粒腫,喉痹,偏頭痛。

【刺灸法】直刺0.1~0.2寸,或三棱針點刺出血;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性結膜炎、麥粒腫、扁桃體炎、咽炎、高血壓等。

6.球後(Qiúhòu)

【命偌】因穴在眶下緣處,適當眼球後方,故名。

【定位】當眶下緣外1/4與內3/4交界處。

【主治】眼疾:目赤腫痛,目翳,視物不明,夜盲等。

【刺灸法】輕壓眼球向上,沿眶下緣緩慢直刺0.5~1寸,不提插;不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視神經萎縮、視神經炎、視網膜色素變性、白內障、青光眼、近視等。

7.止迎香(Zhǐyínɡxiānɡ)

【命名】穴近迎香上方,故名。

【定位】在麵部,當鼻翼軟骨與鼻甲的交界處,近鼻唇溝上端處。

【主治】鼻淵,鼻鼽,鼻痔;頭痛,迎風流淚。

【刺灸法】向內上方斜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鼻炎、鼻竇炎、結膜炎、淚囊炎等。

8.內迎香(Nèiyínɡxiānɡ)

【命名】內指鼻內側,因針此穴能恢複嗅覺,重新迎來香氣,且與迎香相對,故名。

【定位】在鼻孔內,當鼻翼軟骨與鼻甲交界的粘膜處n。

【主治】目赤腫痛,鼻疾,喉痹,熱病,中暑。

【刺灸法】三棱針點刺出血,出血體質者忌用。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結膜炎、鼻炎、鼻竇炎、中暑等。

9.聚泉(Jùquán)

【命名】穴在舌體正中,與口腔津液生成有關,故名。

【定位】在口腔內,張口伸舌,當舌背正中縫的中點處。

【主治】舌強,舌緩,食不知味,消渴,哮喘,咳嗽。

【刺灸法】直刺0.1~0.2寸,或三棱針點刺出血。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舌肌麻痹、味覺減退、支氣管哮喘等。

10.海泉(Hǎiquán)

【定位】穴在舌體正中,與口腔津液生成有關,故名。

【定位】在口腔內,張口,舌轉卷向後方,當舌下係帶中點處。

【主治】重舌腫脹,舌緩不收,喉閉,嘔吐,呃逆,腹瀉,消渴。

【刺灸法】點刺出血。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舌炎、咽炎等。

11.金津(Jīnjīn)、玉液(Yùyè)

【命名】穴在舌下兩邊靜脈處,左稱金津,右名玉液,乃因舌下多生津液之故。

【定位】在口腔內,張口,舌轉卷向後方,在舌下係帶兩旁之靜脈上;左金津,右玉液。

【主治】舌強,舌腫,口瘡,喉閉失語;消渴,嘔吐,泄瀉。

【刺灸法】點刺出血。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舌炎、咽炎、口腔潰瘍、失語症等。

12.牽正(Qiānzhènɡ)

【命名】牽有糾正之意,因治麵癱、口喎斜,刺之可以糾正歪斜,使之周正,故名。

【定位】在麵部,耳垂前0.5~1寸處。

【主治】口眼喁斜;口瘡,口臭,下牙痛。

【刺灸法】向前斜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麵神經麻痹、舌炎、口腔炎等。

13.翳明(Yìmínɡ)

【命名】穴在翳風之後,有明目之力,故名。

【定位】在項部,當翳風穴後1寸。

【主治】目疾:近視,遠視,雀目,青盲;頭痛,眩暈,耳鳴,失眠。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視神經萎縮、白內障、青光眼、近視、神經萎縮、精神病等。

14.安眠(ānmián)

【命名】因有安眠作用而得名。

【定位】在翳風穴與風池穴連線之中點處。

【主治】失眠,心悸,煩躁,癲癇;頭痛,眩暈。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神經衰弱、癔病、精神病等。

15.頸百勞(Jǐnɡbǎiláo)

【命名】百有多的含意;勞同癆,言其治療多種癆症,故名。

【定位】在項部,大椎穴直上2寸,後正中線旁開1寸。

【主治】頸項強痛;咳嗽,氣喘,骨蒸潮熱,盜汗,自汗;瘰鬁。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肺結核、百日咳、頸項部扭挫傷等。

(二)胸腹部穴

1.子宮(Zǐɡōnɡ)

【命名】穴位近子宮,主治胞宮之疾患,故名。

【定位】在下腹部,臍中下4寸,中極旁開3寸。

【主治】陰挺,痛經,崩漏,月經不調,不孕;疝氣,腰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子宮脫垂、痛經、功能性子宮出血、月經不調等。

(三)背部穴

1.定喘(Dìnɡchuǎn)

【命名】定有平息之意;喘指喘息、喘哮。因針此穴有宣肺平喘之效,故名。

【定位】在背部,第七頸椎棘突下旁開0.5寸。

【主治】咳嗽,氣喘;落枕,肩背痛,上肢疼痛;蕁麻疹。

【刺灸法】直刺或向內斜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肺結核、百日咳、頸項部扭挫傷等。

2.夾脊(Jiājí)

【命名】又名華佗夾脊,因穴在脊椎棘突下旁開0.5寸,故名。

【定位】在背腰部,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兩側,後正中線旁開0.5寸,一側17個穴位。

【主治】①胸1~5夾脊:心肺、胸部及上肢疾病;②胸6~12夾脊;胃腸、脾、肝、膽疾病;③腰1~5夾脊:下肢疼痛,腰、骶、小腹部疾病。

【刺灸法】直刺0.3~0.5寸,或梅花針叩刺;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相應內髒的病變,研究認為夾脊穴能調節自主神經的功能,故用夾脊穴治療與自主神經功能相關的一些病,如血管性頭痛、肢端感覺異常症、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症、腦血管病、紅斑性肢痛症、高血壓等。

3.胃脘下俞(Wèiwǎnxiàyú)

【命名】本穴善治胃脘部疾病,故名。

【定位】在背部,當第八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消渴,胰腺炎;胃痛,腹痛,胸脅疼痛;咳嗽,咽喉幹痛。

【刺灸法】斜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糖尿病、胃炎、胰腺炎等。

4.痞根(Pǐɡēn)

【命名】積塊稱“痞”本穴主治痞塊、痞滿之疾,針此可使痞積消散,故名。

【定位】在腰部,第一腰椎棘突下旁開3.5寸。

【主治】痞塊,癥瘕,疝氣,腰痛,反胃。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肝脾腫大等。

5.下極俞(Xiàjíyú)

【命名】極為“端”之意,穴近腰椎下端,故名。

【定位】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三腰椎棘突下。

【主治】腰痛,腹痛,腹瀉,小便不利,遺尿,下肢痠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腰骶部病變、下肢癱瘓、腸炎、小兒遺尿等。

6.腰眼(Yāoyǎn)

【命名】穴當腰部兩側凹陷之處,該處狀似眼,故名。

【定位】在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3.5寸凹陷中。

【主治】腰痛,尿頻,消渴,婦科疾患。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腰肌纖維炎、腰肌勞損、子宮內膜炎等。

7.十七椎(Shíqīzhuī)

【命名】穴當第十七椎棘突下方凹陷處,故名。

【定位】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五腰椎棘突下。

【主治】腰骶痛,痛經,崩漏,遺尿,腿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腰骶部病變、下肢癱瘓、功能性子宮出血、小兒遺尿等。

8.腰奇(Yāoqí)

【命名】穴當腰部,療癇有奇效,故名。

【定位】在骶部,當尾骨端直上2寸,骶角之間凹陷中。

【主治】腰骶痛,便秘,頭痛,失眠,癲癇。

【刺灸法】向上平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癔病、精神衰弱、習慣性便秘等。

(四)上肢部穴

1.肘尖(Zhǒujiān)

【命名】穴在肘部,尖指尖端,以其穴當尺骨鷹嘴突起之尖端,故名。

【定位】在肘後部,屈肘,尺骨鷹嘴的尖端處。

【主治】瘰鬁,癰疽,疔瘡,腸癰,霍亂。

【刺灸法】艾炷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肩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病、上肢癱瘓等。

2.二白(èrbái)

【命名】白者素色,因穴在上肢內側,其位置皮膚較潔白,又二穴對稱,故名。

【定位】在前臂掌側,腕橫紋上4寸,橈側腕屈肌腱的兩側,一側各1穴,一臂2穴。

【主治】前臂痛,胸脅痛,痔瘡,脫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痔瘡、脫肛等肛腸病。

3.中泉(Zhōnɡquán)

【命名】穴位在陽溪與陽池之間而得名。

【定位】在腕背橫紋中,當指總伸肌腱橈側的凹陷處。

【主治】掌中熱,腹脹腹痛,胃脘疼痛,胸脅脹滿,咳嗽氣喘,心痛,唾血,目翳。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心絞痛、支氣管炎、胃炎等。

4.中魁(Zhōnɡkuí)

【定位】在中指背側近端指關節的中點處,握拳取穴。

【主治】牙痛,鼻出血,噎膈,反胃,呃逆,白癜風。

【刺灸法】隻灸不針。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齒痛、食道炎、食道狹窄、賁門痙攣等。

5.大骨空(Dàɡǔkōnɡ)

【命名】穴在大拇指背側,指節空隙之間,故名。

【定位】拇指背側指關節的中點處。

【主治】目痛,迎風流淚,目翳,吐瀉,衄血。

【刺灸法】隻灸不針。

【應用】現代應用於治療白內障、青光眼等。

6.小骨空(Xiǎoɡúkōnɡ)

【命名】穴在小指背側,指節空隙之間,故名。

【定位】小指背側近端指關節的中點處。

【主治】目痛,迎風流淚,目翳,指關節痛,喉痛。

【刺灸法】隻灸不針。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白內障、眼瞼炎等。

7.腰痛點(Yāotònɡdiǎn)

【命名】因該穴能治療腰痛,故名。

【定位】在手背,當第二、三掌骨及第四、五掌骨之間,當腕背橫紋與掌指關節中點處,一側兩穴。

【主治】急性腰扭傷,手背紅腫疼痛;頭痛,小兒急慢性驚風。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8.外勞宮(落枕)(Wàiláoɡōnɡ)

【命名】可治頸強、落枕,故名。

【定位】在手背,第二、三掌骨之間,掌指關節後0.5寸。

【生治】落枕,手背腫痛,手指麻木,五指屈伸不利。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9.八邪(Bāxié)

【愉名】邪指病邪,穴在手背各指縫的赤白肉際處,左右共8穴,故名。

【定位】在手背,第一至第五指間,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主治】手背腫痛,手指麻木;頭痛,咽痛,齒痛,煩熱;毒蛇咬傷。

【刺灸法】斜刺0.5~0.8寸;或點刺出血。

【應用】配後溪、三間主治手指麻痛。

10.四縫(Sìfénɡ)

【命名】穴當掌麵食、中、環、小四指第1、第2支關節橫紋縫隙中點,故名。

【定位】第二至第五指掌側,近端指關節的中央。

【莊治】疳積,小兒腹瀉,腸蟲症,百日咳。

【刺灸法】直刺0.1~0.2寸,擠出少量黃白色透明樣粘液或出血。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小兒佝僂病、百日咳等。

11.十宣(Shíxuān)

【命名】穴在手十指尖端。十,指手十指尖端;宣,有宣散之意。因該穴能宣散風熱之邪,故名十宣。

【定位】在十指指尖端,距指甲遊離緣0.1寸。

【主治】昏迷,暈厥,中暑,小兒驚厥;熱病;手指麻木。

【刺灸法】直刺0.1~0.2寸,或三棱針點刺出血。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中風閉證、中暑等。

(五)下肢部穴

1.髖骨(Kuānɡú)

【定位】在大腿前下部,梁丘兩旁各1.5寸,一側2穴。

【主治】下肢痿痹,下肢不遂,鶴膝風。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下肢癱瘓、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

2.鶴頂(Hèdǐnɡ)

【命名】穴當髕骨尖上,是處形似鶴頂,故名。

【定位】在膝上部,髕底的中點上方凹陷處。

【主治】膝關節疼痛,腿足無力,鶴膝風,腳氣。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下肢癱瘓等。

3.百蟲窩(Bǎichónɡwō)

【命名】該穴主治皮膚瘙癢,狀似百蟲爬出,騷擾全身,故名。

【定位】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上3寸,即血海上1寸。

【主治】皮膚瘙癢,風疹塊,下部生瘡,蛔蟲病。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風疹、濕疹等。

4.膝眼(Xīyǎn)

【命名】膝指膝關節,眼指膝兩側的凹窩,其外形似眼狀,穴當其處,故名。

【定位】在髕韌帶兩側凹陷中,在內側的稱內膝眼,外側的稱外膝眼。

【主治】膝痛,腿痛,腳氣。

【刺灸法】向膝中斜刺0.5~1寸,或透刺對側膝眼;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下肢癱瘓等。

5.膽囊(Dǎnnánɡ)

【命名】因針刺該穴,對膽囊有一定影響,故名。

【定位】在小腿外側上部,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陽陵泉)直下2寸。

【主治】脅痛;急、慢性膽囊炎,膽石症,膽道蛔蟲症,膽絞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6.闌尾(Lánwěi)

【命名】因該穴對闌尾炎有一定療效而得名。

【定位】犢鼻穴下5寸,脛骨前緣旁開一橫指。

【主治】急、慢性闌尾炎,胃脘疼痛,納呆,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7.八風(Bāfēnɡ)

【命名】穴在雙足趾縫間,風指病邪,因名其穴為八風。

【定位】在足背第一至第五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主治】足跗腫痛,足趾青紫症;頭痛,牙痛;毒蛇咬傷。

【刺灸法】斜刺0.5~0.8寸,或點刺出血;可灸。

8.氣端(Qìduān)

【定位】足十趾尖端,距趾甲遊離緣0.1寸。

【主治】中風急救;足趾麻木,腳痛紅腫疼痛。

【刺灸法】直刺0.1~0.2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周圍神經病變、中風急救等。

附:經絡、腧穴歌

1.任脈經穴分寸歌

任脈中行走腹胸,會陰正當兩陰中;

曲骨恥骨上緣取,中極臍下4寸容;

臍下3寸關元穴,臍下2寸石門封;

氣海臍下1寸半,臍下1寸陰交逢;

肚臍正中即神闕,臍上1寸水分洪;

臍上2寸是下脘,臍上3寸建裏通;

臍上4寸定中脘,臍上5寸上脘同;

巨闕肚臍上6寸,鳩尾劍下1寸雄;

中庭平對五肋間,兩乳之間取膻中;

玉堂紫宮華蓋穴,每隔一肋向上衝;

璿璣天突下1寸,天突胸骨上窩攻;

廉泉頜下結喉上,承漿下唇溝正中。

2.督脈經穴分寸歌

督脈中行走脊梁,尾骨尖端是長強;

五骶椎下取腰俞,四腰椎下陽關詳;

二腰命門一懸樞,十一胸椎脊中藏;

第十中樞九筋縮,第七椎下有至陽;

第六靈台五神道,身柱第三椎下方;

第一椎下陶道穴,大椎突起平肩上;

啞門發際上5分,發際1寸風府場;

枕骨粗隆尋腦戶,強間戶上寸半量;

後頂百會後寸半,百會兩耳正中央;

會前寸半是前頂,會前3寸囟會當;

發際1寸定上星,發際5分神庭堂;

印堂原是經外穴,歸經轉正理應當;

素髎正當鼻尖端,人中溝上水溝淌;

兌端上唇正中取,齦交唇內係帶藏。

3.手太陰經穴分寸歌

一手太陰是肺經,臂內拇側上下行;

雲門鎖骨下窩取,中府窩下1寸停;

天府肘上6寸取,俠白肘上5寸迎;

尺澤曲肘大筋外,孔最肘下5寸定;

列缺食指交叉處,經渠寸口動脈應;

太淵掌後紋頭是,魚際赤白肉際尋;

少商拇指內側端,去指甲角1分明。

4.手陽明經穴分寸歌

二手陽明屬大腸,臂外前緣細審詳;

商陽食指內側端,二間指掌節前方;

三間握拳節後取,合穀虎口正中央;

陽溪腕側兩筋內,偏曆腕上3寸量;

溫溜腕上去5寸,肘下4寸下廉鄉;

肘下3寸上廉穴,肘下2寸三裏場;

曲池曲肘紋頭盡,肘髂肱骨外廉旁;

肘上3寸尋五裏,臂臑三角肌下方;

肩髃抬肩凹陷處,巨骨肩上叉骨藏;

天鼎扶突下1寸,扶突喉結3寸旁;

禾髂水溝旁半寸,鼻旁5分是迎香。

5.足陽明經穴分寸歌

三足陽明是胃經,起於頭麵向下行;

承泣目下眶上緣,四白眶下孔中明;

巨髂目下平鼻孔,地倉口角旁4分;

大迎曲頰前寸三,頰車頜前咬肌停;

下關耳前顴弓下,頭維頭角上5分;

人迎喉結旁寸半,水突迎下筋前平;

氣舍直下平天突,鎖骨上窩是缺盆;

氣戶鎖骨下正中,以下諸穴肋間行;

庫房屋翳接膺窗,再下一肋乳中臨;

乳根正在乳房下,胸部穴位已分明;

不容巨闕2寸旁,再下承滿與梁門;

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臍旁去2寸;

外陵大巨和水道,歸來氣衝恥骨臨;

不容開始至氣衝,每穴間隔1寸勻;

髀關股上平恥骨,伏兔膝上6寸停;

陰市膝外上一夫,梁丘膝上2寸尋;

犢鼻即是外膝眼,三裏膝下3寸迎;

膝下6寸上巨虛,條口膝下8寸定;

膝下9寸下巨虛,條口穴外豐隆平;

解溪足踝筋正中,衝陽足背動脈應;

陷穀節後1寸半,二三趾間取內庭;

厲兌次趾外甲角,四十五穴須記清。

6.足太陰經穴分寸歌

四足太陰屬脾經,隱白大趾內角尋;

大都節前凹陷處,太白趾蹠節後臨;

公孫本節後1寸,商丘踝前下凹停;

踝上3寸三陰交,踝上6寸漏穀明;

膝下3寸迎地機,內輔骨下取陰陵;

膝上2寸定血海,海上6寸過箕門;

恥骨外端衝門穴,府舍衝門上7分;

舍上3寸有腹結,臍旁4寸是大橫;

橫上3寸有腹結,食竇向上平乳根;

天溪乳頭2寸旁,胸鄉溪上一肋平;

周榮再上一肋間,大包腋下6寸定。

7.手少陰經穴分寸歌

五是心經小指邊,腋窩正中取極泉;

青靈肘上3寸找,少海肘內橫紋尖;

靈道腕上1寸半,通裏腕上1寸連;

腕上5分陰郤穴,神門豌豆骨後緣;

少府小指屈指處,少衝小指內角牽。

8.手太陽經穴分寸歌

六手太陽是小腸,臂外後緣肩胛詳;

少澤小指外甲角,前穀指掌節前方;

後溪握拳節後取,腕前骨陷腕骨藏;

陽穀尺腕骨間取,養老轉手在腕上;

支正腕後上5寸,小海肘部溝中央;

肩貞腋後上1寸,臑俞肩胛岡下方;

天宗肩胛正中取,秉風越過肩胛岡;

曲垣岡上內側端,外俞一椎3寸旁;

中俞大椎旁2寸,天窗平喉筋後量;

天容耳下曲頰後,顴髂顴骨下陷鑲;

聽宮穴在耳屏前,張口有孔陷中央。

9.足太陽經穴分寸歌

七足太陽膀胱經,目內眥上取睛明;

攢竹一穴在眉頭,眉衝直上傍神庭;

曲差庭旁1寸半,五處向後平上星;

承光通天絡卻穴,每穴之間寸半程;

玉枕腦戶旁寸三,天柱項後發際平;

天柱穴下第一線,夾脊寸半向下行;

一椎大杼二風門,第三肺俞四厥陰;

第五心俞六督俞,第七膈俞胛角平;

九肝十膽依次下,脾俞胃俞又相承;

腰椎三焦腎氣海,大腸關元相呼應;

骶椎旁開小腸俞,膀胱中膂白環生;

上次中下四髂穴,每穴之下有孔門;

尾骨之旁會陽穴,第二側線再詳陳;

諸穴夾脊3寸下,二三附分魄戶臨;

第四膏肓五神堂,六七譩譆膈關停;

第九魂門十陽綱,再下意舍胃倉尋;

腰椎肓門接誌室,第二骶椎胞肓行;

臀溝旁開取秩邊,背部諸穴全分明;

承扶臀橫紋中點,向下6寸定殷門;

浮郤委陽上1寸,委陽胭窩外橫紋;

委中胭窩正中取,合陽委中下2寸;

承筋腓腸肌正中,承山腓下肉分明;

飛揚踝上7寸位,跗陽踝上3寸勻;

昆侖外踝後陷中,足跟骨陷仆參尋;

申脈踝下凹陷處,再向前下出金門;

大骨外側是京骨,束骨趾蹠節後明;

通穀節前凹陷中。小趾外角定至陰。

10.足少陰經穴分寸歌

八足少陰是腎經,下肢內後腹前行;

足心凹陷湧泉起,舟骨下窩然穀尋;

太溪內踝後正中,再往後下大鍾鳴;

水泉太溪下1寸,照海踝下凹陷停;

複溜太溪上2寸,交信溜前5分平;

築賓踝上5寸後,陰穀膝內夾兩筋;

橫骨平對恥骨緣,旁開任脈僅5分;

橫骨以上有五穴,每穴之間隔1寸;

大赫氣穴和四滿,中注肓俞平臍心;

商曲一穴平下院,又有四穴向上行;

石關陰都與通穀,還有一穴是幽門;

再從中線旁二寸,最後六穴肋間停;

步廊第五肋間起,神封靈墟神藏應;

第一肋間是或中,俞府鎖骨下緣明。

11.手厥陰經穴分寸歌

九手厥陰心包經,上肢內側正中行;

天池乳旁1寸起,天泉腋下2寸明;

曲澤曲肘大筋內,腕上5寸是郤門;

腕上3寸為間使,腕上2寸內關擒;

大陵掌麵腕正中,勞宮一穴在掌心;

中衝正在中指端,經短穴少易記清。

12.手少陽經穴分寸歌

十手少陽屬三焦,臂外正中耳後繞;

關衝無名指甲外,液門四五指縫交;

中渚穴在本節後,陽池腕上正中腰;

外關腕後上2寸,支溝腕上3寸曉;

會宗溝外1寸許,陽絡腕上4寸交;

四瀆肘下5寸處,天井肘上1寸找;

肘上2寸清冷淵,肘上5寸消爍巧;

臑會肩後下3寸,髑後1寸定肩髎;

天髎肩井後1寸,天柱前筋天牖描;

耳垂後陷取翳風,瘈脈耳後對耳道;

顱息耳後見絡脈,角孫耳尖發際標;

耳門耳屏上切跡,耳前發角找和髎;

最後一穴絲竹空,外眥直上出眉梢。

13.足少陽經穴分寸歌

十一膽經足少陽,從頭走足行身旁;

外眥5分瞳子髂,聽會耳屏下陷當;

上關顴弓上緣取,頜厭維下1寸量;

懸顱頭維下2寸,懸厘維下3寸場;

曲鬢耳前平眉梢,率穀耳上寸半詳;

天衝率後5分許,浮白竅陰隔寸長;

完骨耳後乳突下,本神神庭3寸旁;

陽白眉中上1寸,臨泣庭維正中央;

目窗正營各1寸,承靈一穴寸半揚;

腦空風池上寸半,風池平對風府場;

肩井椎肩正中取,淵液腋下3寸量;

輒筋淵液前1寸,日月乳下3肋亮;

京門十二肋骨端,帶脈平臍脅下方;

五樞髂棘前5分,再下5分維道藏;

居髂前棘轉子間,環跳髀樞正中央;

風市垂手中指盡,中瀆膝上5寸長;

陽關犢鼻外陷中,陽陵腓頭前下方;

陽交踝上7寸後,向前1寸外丘場;

光明踝上5寸處,陽輔踝上4寸量;

絕骨外踝上3寸,丘墟踝前凹陷藏;

臨泣四趾本節後,地五會穴本節當;

四五趾縫取俠溪,竅陰四趾爪甲旁。

14.足厥陰經穴分寸歌

十二肝經足厥陰,下肢內側前中行;

大敦大趾外甲角,行間一二趾間尋;

太衝節後一寸半,中封踝前1寸停;

蠡溝踝上5寸前,中都踝上7寸迎;

膝關陰陵後寸許,曲泉曲膝紋頭頂;

膝上4寸是陰包,五裏氣衝下3寸;

衝下2寸取陰廉,急脈恥骨下線平;

十一肋端章門穴,乳下兩肋定期門。

15.十二經脈流注歌

十二經循環,肺大(腸)胃脾傳;

心小(腸)膀胱腎,心包焦膽肝;

始於中府穴,期門一周完;

周而又複始,如環而無端。

16.十二總穴歌

肚腹三裏留,腰背委中求;

頭項尋後溪[注],麵口合穀收;

心胸內關謀,脅肋取支溝;

上肢曲池好,下肢陽陵優;

前陰三陰交,後陰承山搜;

強壯灸關元,急救針水溝。

注:古有“四總穴歌”,歌中雲:“頭項尋列缺”。但從針灸臨床應用以及療效看,頭項之病用與督脈相通的後溪穴者更多,且療效更好。故改為“頭項尋後溪”。結合筆者臨證體驗,編此十二總穴歌。

17.井滎輸原經合歌

少商魚際與太淵,經渠尺澤肺相連,

商陽二三間合穀,陽溪曲池大腸牽。

隱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陰陵泉要知,

曆況內庭陷穀胃,衝陽解溪三裏隨。

少衝少府屬於心,神門靈道少海靈,

少澤前穀後溪腕,陽穀小海小腸經。

湧泉然穀與太溪,複溜陰穀腎所宜,

至陰通穀束京骨,昆侖委中膀胱知。

中衝勞宮心包絡,大陵間使傳曲澤,

關衝液門中渚焦,陽池支溝天井索。

大敦行間太衝看,中封曲泉屬於肝,

竅陰俠溪臨泣膽,丘墟陽輔陽陵泉。

18.十二原穴歌

肺淵包陵心神門,大腸合穀焦陽池,

小腸之原腕骨穴,足之三陰三原太,

胃原衝陽膽丘墟,膀胱之原京骨取。

19.十五絡穴歌

人身絡穴一十五,我今逐一從頭舉,

手太陰絡為列缺,手少陰絡即通裏,

手厥陰絡為內關,手太陽絡支正是,

手陽明絡偏曆當,手少陽絡外關位,

足大陽絡號飛揚,足陽明絡豐隆記,

足少陽絡為光明,足太陰絡公孫寄,

足少陰絡名大鍾,足厥陰絡蠡溝配,

陽督之絡號長強,陰任之絡號尾翳,

脾之大絡為大包,十五絡脈君須知。

20.十二背俞穴歌

三椎肺俞厥陰四,心五肝九十膽俞,

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

腎俞卻與命門平,十四椎外穴是真,

大腸十六小十八,膀胱俞與十九平。

21.十二募穴歌

天樞大腸肺中府,關元小腸巨闕心,

中極膀胱京門腎,膽日月肝期門尋,

脾募章門為中脘,氣化三焦石門針,

心包募穴何處取?胸前膻中覓淺深。

22.八會穴歌

腑會中脘髒章門,髓會絕骨筋陽陵,

血會膈俞骨大杼,脈太淵氣膻中存。

23.下合穴歌

胃經下合三裏鄉,上下巨虛大小腸,

膀胱當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屬委陽,

膽經之合陽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

24.十六郤穴歌

郤義即孔隙,本屬氣血集。

肺向孔最取,大腸溫溜別;

胃經是梁丘,脾屬地機穴;

心則取陰郤,小腸養老列;

膀胱金門守,腎向水泉施;

心包郤門刺,三焦會宗持;

膽郤在外丘,肝經中都是;

陽蹺跗陽走,陰蹺交信期;

陽維陽交穴,陰維築賓知。

25.八脈交會八穴歌

公孫衝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

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銳外關逢,

後溪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蹺絡亦通,

列缺任脈行肺係,陰蹺照海膈喉嚨。

26.耳穴分布歌

耳穴分布有規律,倒置胎兒在宮腔;

頭麵五官掛耳垂,眼穴恰在正中央;

上肢穴位坐耳舟,軀幹下肢對輪上;

腹部膈上耳甲艇,胸部膈下耳甲腔;

心髒正中凹陷處,肺與氣管居兩旁;

消化圍繞耳輪腳,從口一直到大腸;

胃穴耳輪腳盡處,脾肝腎膀外包裝;

五大要穴應牢記,神門三角窩外方;

下屏尖處腎上腺,交感耳輪下腳旁;

腦穴翻開對耳屏,內分泌穴屏間藏;

一看二壓三測定,選準耳穴痛感強;

相應部位加經驗,中西結合成處方;

嚴格消毒防感染,勤按耳穴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