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髀關(Bìɡuān)
【命名】髀,指股骨;關,指轉動。穴靠近股骨上端關節部位,故名。
【定位】在大腿前麵,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連線上,屈髖時,平會陰,居縫匠肌外側凹陷處。
【主治】①腰痛膝冷,痿痹;②腰痛。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下肢癱瘓、腹股溝淋巴結炎、股外側皮神經炎及膝關節病變等。
32.伏兔*(Fútù)
【命名】伏為臥,該處股四頭肌隆起,形似兔伏之狀,故名。
【定位】在大腿前麵,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骨外上緣上6寸。
【主治】①腰痛膝冷,下肢麻痹,腳氣;②疝氣。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下肢癱瘓、股外側皮神經炎及膝關節病變等。
33.陰市(Yīnshì)
【命名】陰,為寒證;市,為集市。此穴主治膝冷水腫,祛陰寒之邪,故名。
【定位】在大腿前麵,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骨外上緣上3寸。
【主治】①腿膝痿痹,屈伸不利;②腹脹腹痛;③疝氣。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下肢癱瘓、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病變等。
34.梁丘*(Liánɡqiū)郤穴
【命名】陵起為丘,穴在膝蓋上方,猶如山梁之上,故名。
【定位】屈膝,在大腿前麵,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骨外上緣上2寸。
【主治】①膝腫痛,下肢不遂;②胃痛;③乳痛,乳癰;④血尿。
【刺灸法】直刺1~1.2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胃痙攣、乳腺炎、膝關節病變等。
35.犢鼻(Dúbí)
【命名】髕韌帶兩旁凹陷處,形似牛犢鼻孔,故名。
【定位】屈膝,髕骨下緣,髕韌帶外側凹陷中。
【主治】①膝痛,下肢痿痹,關節屈伸不利;②腳氣。
【刺灸法】屈膝,向後內斜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下肢癱瘓、膝關節病變等。
36.足三裏*(Zúsānlǐ)合穴;胃下合穴
【命名】裏,可作寸解;三,膝下3寸。與手三裏區分,名足三裏。
【定位】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主治】①胃痛,嘔吐,噎嗝,腹脹,泄瀉,痢疾,便秘,腸鳴;②中風,下肢麻痹;③水腫;④癲狂;⑤心悸,氣短;⑥虛勞羸瘦。
【刺灸法】直刺1~2寸;宜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急慢性胰腺炎、肝炎、消化不良、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闌尾炎、休克、神經性頭痛、高血壓、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動脈硬化、支氣管哮喘、白細胞減少症、下肢癱瘓、坐骨神經痛、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
37.上巨虛*(Shànɡjùxū)大腸下合穴
【命名】“上”相對於“下”而言;“巨”,大;虛,空虛。巨虛,又為馬名,指穴在脛骨外緣之巨大空虛處,並象征腿之善走,故名上巨虛。
【定位】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穴下6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主治】①腸鳴,腹痛,腹瀉,便秘,腸癰;②中風癱瘓,下肢痿痹;③腳氣。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急性腸炎、單純性闌尾炎等。
38.條口(Tiáokǒu)
【命名】此處有一條形凹陷,其形如口,故名。
【定位】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穴下8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主治】①下肢痿痹,癱瘓,轉筋;②肩痛不得舉;③脘腹疼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下肢痿痹、肩關節周圍炎、腓腸肌痙攣等。
39.下巨虛*(Xiàjùxū)小腸下合穴
【命名】該穴位於上巨虛之下,故名。
【定位】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穴下9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主治】①小腹痛,泄瀉,痢疾;②下肢痿痹;③乳癰;④腰脊痛引睾丸。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細菌性痢疾、急慢性腸炎、下肢癱瘓等。
40.豐隆*(Fēnɡlónɡ)絡穴
【命名】豐,為大;隆,為盛。該處肌肉豐滿隆盛,故名。
【定位】在小腿前外側,外踝高點上8寸,條口穴外1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中指)。
【主治】①嘔吐,腹脹,便秘;②下肢痿痹;③頭痛,眩暈;④痰多咳嗽,哮喘;⑥水腫;⑥癲狂。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耳源性眩暈、高血壓、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支氣管炎、腓腸肌痙攣、肥胖症等。
41.解溪*(Jiěxī)經穴
【命名】解,分解,此處指踝關節;溪,溝溪、凹陷。穴在踝關節前凹陷中,故名。
【定位】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當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主治】①腹脹,便秘;②頭疼,眩暈,目赤;③下肢痿痹,腳背腫痛;④譫語,癲狂。
【刺灸法】直刺0.5~1;可灸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足下垂、神經性頭痛、胃腸炎、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疾患等。
42.衝陽(Chōnɡyánɡ)原穴
【命名】衝,為動;陽為高。穴在足背最高點,動脈應手處,故名。
【定位】在解溪穴下方,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當二、三蹠骨與楔狀骨間,足背動脈搏動處。
【主治】①口眼歪斜,麵腫,齒痛;②癲狂癇;③胃痛;④足痿無力。
【刺灸法】避開動脈,直刺0.3~0.5寸;不宜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精神分裂症、足下垂、脈管炎等。
43.陷穀(Xiànɡǔ)輸穴
【命名】穴在蹠骨間隙中,凹陷如穀,故名。
【定位】足背第二、三蹠骨結合部前,第二、三蹠趾關節後凹陷中。
【主治】①麵浮身腫,目赤腫痛;②腸鳴腹痛;③熱病;④足背腫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水液輸布失常、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等。
44.內庭*(Nèitínɡ)滎穴
【命名】內,裏邊;庭,庭院。穴在趾縫端,如門內庭,故名。
【定位】足背,第二、三趾間縫紋端。
【主治】①胃痛,吐酸,腹脹,泄瀉,痢疾,便秘;②齒痛,咽喉腫痛,口歪,鼻衄;③熱病;④足背腫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齒齦炎、扁桃體炎、蹠趾關節痛等。
45.厲兌*(Lìduì)井穴
【命名】厲,磨礪,又登高、涉水,也稱厲;兌,尖端。本穴位於足趾端,故名。
【定位】第二趾外側,趾甲角旁約0.1寸。
【主治】①腹脹;②麵腫,鼻衄,齒痛,咽喉腫痛;③熱病;④多夢,癲狂。
【刺灸法】淺刺0.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鼻炎、齒齦炎、精神分裂症、神經衰弱、消化不良等。
六、足太陰脾經
(一)經脈循行
1.體表循行路線起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大趾內側赤白肉際上內踝前,循小腿內側麵中間至內踝上8寸處轉至內側前緣,經膝股內側前緣上行至腹,循腹正中線旁開4寸、胸正中線旁開6寸,止於腋下大包穴。一支脈從胃上膈注心中。[交於手少陰心經]。
2.聯係髒腑器官人腹,屬脾,絡胃,上注人心中,與膈、食管、舌有聯係。
3.循行分布特點
(1)從足走腹胸,為多氣少血之經,巳時(9~11時)氣血旺盛。
(2)共21穴,起於隱白穴,止於大包穴。
(3)分布於足內側,小腿內側,脛骨後緣,大腿內側前緣,腹、胸部的前外側。
(4)上接足陽明胃經,有一分支從胃上膈注心中後交於手少陰心經。
(二)主要病候
1.胃痛、食則嘔、噯氣、腹脹、便溏、黃疸、身重無力。
2.舌根強痛。
3.經脈所過部位的病痛。
(三)病症歸納
1.消化係統疾病消化不良,潰瘍病,腸麻痹,腹瀉,痢疾,便秘,蛔蟲病,胃腸神經官能症,營養性水腫,腳氣病。
2.泌尿生殖係統疾病.月經不調,月經過多,崩漏,痛經,閉經,白帶,難產,盆腔炎,睾丸炎,前列腺炎,膀胱炎,尿道炎,遺精,遺尿。
3.經脈所過的肢體痹痛,功能障礙,如下肢癱瘓,小兒麻痹後遺症,風濕性關節炎。
4.其他如疝氣,神經衰弱,皮膚濕疹,蕁麻疹。
(四)本經腧穴
本經共21穴。
1.足太陰脾經腧穴.隱白*(Yǐnbái)井穴
【命名】隱者,藏也。穴在足大趾內側端,去爪甲角一分許。
【定位】在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
【主治】①月經過多,崩漏,尿血,便血;②腹脹;③癲狂,夢魘,多夢,驚風。
【刺灸法】淺刺0.1~0.2寸,或用三棱針點刺擠壓出血;可灸。
【應用】隱白穴現代常用於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腸炎、精神分裂症、神經衰弱等病症。
2.大都(Dàdū)滎穴
【命名】都,指盛,穴在大趾內側,此處皮肉較隱白豐盛,故名。
【定位】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蹠趾關節)前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主治】①腹脹,胃痛,泄瀉,便秘;②熱病無汗。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應用】大都穴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等病症。
3.太白*(Tàibái)輸穴,原穴
【命名】為星象名,即金星。其穴在大趾內側赤白肉際上,此處白際甚大;加之此穴為輸土,能生五行之金,故名。
【定位】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蹠趾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主治】①胃痛,腹脹,腹痛,泄瀉,痢疾,便秘,納呆;②體重節痛,腳氣。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應用】太白穴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神經性嘔吐、消化不良等病症。
4.公孫*(Gōnɡsūn)絡穴,八脈交會穴,通衝脈
【命名】脾居中土,灌溉四旁,有中央黃帝,蒞臨四方的意義,黃帝姓公孫,故以此為名。
【定位】在足內側緣,當第1蹠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際處。
【主治】①胃痛,嘔吐,腹脹,腹痛,泄瀉,痢疾;②心痛,胸悶。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應用】公孫穴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潰瘍、急慢性腸炎、神經性嘔吐、消化不良、精神分裂症等病症。
5.商丘(Shānɡqiū)經穴
【命名】穴在內踝下方,此處形似丘陵,該穴又為脾經的“經”穴,五行屬金,商為金聲,故名。
【定位】在足內踝前下方凹陷處,當舟骨結節與內踝尖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①腹脹,泄瀉,便秘,痔疾;②足踝腫痛,舌本強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應用】商丘穴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神經性嘔吐、消化不良、腓腸肌痙攣、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病症。
6.三陰交*(Sdnyinjiáo)足太陰、少陰、厥陰經交會穴
【命名】足三陰在此交會,故名。
【定位】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主治】①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陰挺,經閉,難產,產後血暈,惡露不盡,不孕,遺精,陽痿,陰莖痛,疝氣,小便不利,遺尿,水腫;②腸鳴腹脹,泄瀉,便秘;③失眠,眩暈。④下肢痿痹,腳氣。
【刺灸法】直刺1~1.5寸。孕婦禁針;可灸。
【應用】三陰交穴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功能性子宮出血、遺尿、性功能減退、高血壓、神經性皮炎、濕疹、神經衰弱、下肢神經痛或癱瘓等病症。
7.漏穀(Lòuɡǔ)
【命名】該穴主治濕痹,小便不利,故名。
【定位】在小腿內側,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的連線上,距內踝尖6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主治】①腹脹,腸鳴,小便不利;②遺精;③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漏穀穴現代常用於治療消化不良、尿路感染、下肢麻痛等病症。
8.地機(Dìjī)郤穴
【命名】該穴主治遺精,月經不調,能使生機旺盛,化生萬物,故名。
【定位】在小腿內側,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的連線上,陰陵泉下3寸。
【主治】①腹脹,腹痛,泄瀉,水腫,小便不利;②月經不調,痛經,遺精;③腰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地機穴現代常用於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細菌性痢疾、胃痙攣等病症。
9.陰陵泉*(Yīnlínɡquán)合穴
【命名】穴在脛骨內側髁下,如山陵下之水泉,故名。
【定位】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
【主治】①腹脹,水腫,黃疸,泄瀉,小便不利或失禁;②陰莖痛,遺精,婦人陰痛,帶下;③膝痛。
【刺灸法】直刺1.0~2.0寸;可灸。
【應用】陰陵泉穴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尿瀦留、尿失禁、尿路感染、陰道炎、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
10.血海*(Xuèhǎi)
【命名】本穴善治各種血證,有引血歸脾之功能,猶如百川歸海,故名。
【定位】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取法:患者屈膝,醫生以左手掌心按於患者右膝髕骨上緣,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約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對側取法仿此。
【主治】①月經不調,經閉,崩漏;②濕疹,癮疹,丹毒。
【刺灸法】直刺1.0~1.5寸;可灸。
【應用】血海穴現代常用於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貧血、蕁麻疹、濕疹、皮膚瘙癢、膝關節疼痛等病症。
11.箕門(Jīmén)
【命名】箕,指簸箕。以取穴姿勢命名。取穴時,兩膝足分開狀如箕,左右兩側之穴猶當簸箕之門,故名。
【定位】在大腿內側,當血海與衝門連線上,血海直上6寸。
【主治】①小便不利,遺尿;②腹股溝腫痛。
【刺灸法】避開動脈,直刺0.5~1.0寸;可灸。
【應用】箕門穴現代常用於治療睾丸炎、性功能減退、腹股溝淋巴結炎等病症。
12.衝門(Chōnɡmén)
【命名】衝,指衝動,因與氣衝穴相平,是胃氣通過脾經之處,故名。
【定位】在腹股溝外側,距恥骨聯合上緣中點3.5寸,當髂外動脈搏動處的外側。
【主治】①腹痛;②崩漏,帶下,疝氣。
【刺灸法】避開動脈,直刺0.5~1.0寸;可灸。
【應用】衝門穴現代常用於治療疝氣、尿瀦留、睾丸炎、子宮內膜炎等病症。
13.府合(F6sh6)
【命名】府,指聚;舍,指住。此穴為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意指髒腑所居之處。
【定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衝門外上方0.7寸,距前正中線4寸。
【主治】腹痛,積聚,疝氣。
【刺灸法】直刺1.0~1.5寸;可灸。
【應用】府舍穴現代常用於治療脾腫大、便秘、子宮附件炎、腹股溝疝等病症。
14.腹結(Fùjié)
【命名】此穴主治繞臍痛,是腹氣結聚之處,故名。
【定位】在下腹部,大橫下1.3寸,距前正中線4寸。
【主治】①腹痛,便秘,泄瀉;②疝氣。
【刺灸法】直刺1.0~1.5寸;可灸。
【應用】腹結穴現代常用於治療腸炎、細菌性痢疾等病症。
15.大橫*(Dàhénɡ)
【命名】平者為橫,穴與天樞相平,旁開2寸內應橫行之大腸,故名。
【定位】仰臥,在腹中部,平臍,距臍中4寸。
【主治】泄瀉,便秘,腹痛。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應用】大橫穴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習慣性便秘、腸麻痹、腸道寄生蟲病等病症。
16.腹哀(Fùāi)
【命名】哀指鳴,穴當腹部,主治腹痛腸鳴,故名。
【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3寸,距前正中線4寸。
【主治】腹痛,便秘,泄瀉,消化不良。
【刺灸法】直刺1.0~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消化不良、胃痙攣、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細菌性痢疾等病症。
17.食竇(Shídòu)
【命名】食,此處指乳汁;竇,為孔竇。穴在乳頭外下方。
【定位】在胸外側部,當第5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
【主治】①腹脹,翻胃,食人即吐,水腫;②胸脅脹痛。
【刺灸法】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本經食竇至大包諸穴,深部為肺髒,不可深刺;可灸。
【應用】食竇穴現代常用於治療胃炎、肋間神經痛、腹水等病症。
18.天溪(Tiānxī)
【命名】穴在天池外側,主治乳少,故名。
【定位】在胸外側部,當第四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
【主治】①胸脅疼痛,咳嗽;②乳癰,乳汁少。
【刺灸法】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可灸。
【應用】天溪穴現代常用於治療支氣管炎、肺炎、肋間神經痛、乳汁分泌不足、乳腺炎等病症。
19.胸鄉(Xiōnɡxiānɡ)
【命名】居處為鄉,穴在胸部,主治胸脅支滿,故名。
【定位】第三肋間隙中,前正中線旁開6寸。
【主治】胸脅脹痛。
【刺灸法】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可灸。
【應用】胸鄉穴現代常用於治療肋間神經痛、支氣管炎等病症。
20.周榮(Zhōurónɡ)
【命名】周,指周身;榮,與營通。因是穴上接中府而榮敷周身,故名。
【定位】在胸外側部,當第二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
【主治】①咳喘,不思飲食;②胸脅脹滿疼痛。
【刺灸法】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可灸。
【應用】周榮穴現代常用於治療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肋間神經痛等病症。
21.大包*(Dàbāo)脾之大絡
【命名】包,為概括,該穴為脾經的大絡,總統陰陽諸經,由脾灌溉五髒六腑、四肢百骸,故名。
【定位】在側胸部,腋中線上,當第6肋間隙處。
【主治】①咳喘,胸脅脹痛;②全身疼痛,四肢無力。
【刺灸法】斜刺或向後平刺0.5~0.8寸;可灸。
【應用】大包穴現代常用於治療支氣管哮喘、肋間神經痛、肢體疼痛等病症。
七、手少陰心經
(一)經脈循行
1.體表循行路線起於腋窩部極泉穴,沿上肢內側後緣下行,人第四、五掌骨之間,止於小指橈側端少衝穴。[交於手太陽小腸經]。
2.聯係髒腑器官起於心中,屬心,下膈,絡小腸。另有一支脈,從心挾食道上行,與眼睛相聯係。
3.循行分布特點
(1)從胸走手,為少血多氣之經,午時(11~13時)氣血旺盛。
(21)共9穴,起於極泉穴,止於少衝穴。
(3)分布於上肢內側後緣。
(4)上接足太陰脾經,在小指橈側端(少衝穴)交於手太陽小腸經。
(二)主要病候
1.心痛,咽幹,口渴,目黃。
2.手心發熱。
3.經脈所過部位的病症。
(三).病症歸納
1.心血管疾病心動過速或心動過緩,心律不齊,心絞痛等。
2.神經、精神疾病如神經衰弱,癲癇,癔病,精神分裂症。
3.經脈所過部位的病症,如目黃、脅痛,肘臂痛,掌心熱。
(四)本經腧穴
本經共9穴。
1.極泉*(Jíquán)
【命名】極,高大;泉,水泉。穴在腋下,當心經最高之處,心主血似水流,故名。
【定位】上臂外展,在腋窩頂點,腋動脈搏動處。
【主治】①心痛,心悸;②胸悶氣短,脅肋疼痛;③肩臂疼痛,上肢不遂,瘰鬁。
【刺灸法】避開腋動脈,直刺或斜刺0.3~0.5寸;可灸。
【應用】極泉穴現代常用於治療心絞痛、肋間神經痛、頸淋巴結核等病症。
2.青靈(Qīnɡlínɡ)
【命名】青,主痛證;靈,指效驗。因該穴主治肩臂不舉,疼痛不能解衣,故名。
【定位】在臂內側,當極泉與少海的連線上,肘橫紋上3寸,肱二頭肌的內側溝中。
【主治】①頭痛,脅痛,肩臂疼痛;②目視不明。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青靈穴現代常用於治療神經性頭痛、肩關節周圍炎、肋間神經痛、腋下淋巴結核等病症。
3.少海*(Shǎohǎi)合穴
【命名】少,手少陰心經,心主血脈,似水之流,該穴為陰合水穴,故名。
【定位】屈肘舉臂,在肘橫紋內側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①心痛;②腋脅痛,肘臂攣痛麻木,手顫;③瘰鬁。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少海穴現代常用於治療癔病、精神分裂症、尺神經麻痹、肋間神經痛等病症。
4.靈道(Línɡdào)經穴
【命名】靈,指神靈;道,指通道。穴屬心經所行,猶言心靈出入的道路,又主神誌疾患,故名。
【定位】在前臂掌側,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1.5寸。
【主治】①心痛,心悸;②暴喑;③肘臂攣痛,手指麻木。
【刺灸法】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傷及尺動脈、尺神經,留針時不可作屈腕動作;可灸。
【應用】靈道穴現代常用於治療癔病、精神分裂症、尺神經麻痹、腕關節病、急性舌骨肌麻痹或萎縮等病症。
5.通裏*(Tōnɡlǐ)絡穴
【命名】通,經過;裏,鄰裏。是穴為手少陰經穴,絡脈由此別出,與鄰裏之手太陽經聯絡,經氣由此通達表裏二經,故名。
【定位】仰掌。在前臂掌側,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1寸。
【主治】①暴喑,舌強不語;②心悸,怔忡;③腕臂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傷及尺動脈,尺神經,留針時不可作屈腕動作;可灸。
【應用】通裏穴現代常用於治療心絞痛、心動過緩、中風失語、癔病性失語、精神分裂症等病症。
6.陰郤*(Yīnqiè)郤穴
【命名】郤,孔隙,是氣血深聚之處,穴屬手少陰之郤,故名。
【定位】在前臂掌側,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0.5寸。
【主治】①心痛,驚悸;②吐血,衄血,骨蒸盜汗;③暴暗。
【刺灸法】避開尺動、靜脈,直刺0.3~0.5寸,留針時不可作屈腕動作;可灸。
【應用】陰郤穴現代常用於治療心絞痛、神經衰弱、鼻出血、胃出血等病症。
7.神門*(Shénmén)輸穴;原穴
【命名】神,心神;門,門戶。穴屬少陰,心藏神,是心經“輸”穴,為心氣出入之門戶,故名。
【定位】在腕部,腕橫紋尺側端,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主治】①心痛,心煩,驚悸,怔忡,失眠,健忘;②癲狂癇;③胸脅痛。
【刺灸法】避開尺動、靜脈,直刺0.3~0.5寸;可灸。
【應用】神門穴現代常用於治療心絞痛、無脈症、神經衰弱、癔病、精神分裂症等病症。
8.少府(Shǎofǔ)滎穴
【命名】聚處為府。穴為手少陰心經經氣所聚之處,故名。
【定位】在手掌麵,第四、五掌骨之間,握拳時當小指尖處。
【主治】①心悸,胸痛;②小便不利,遺尿,陰癢痛;③小指攣痛,掌中熱。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應用】少府穴常用於治療心絞痛、心律不齊、癔病、陰道及陰部瘙癢、肋間神經痛、臂神經痛等病症。
9.少衝*(shǎochōnɡ)井穴
【命名】少,小;衝,衝動。穴屬手少陰,經脈之氣從此衝出小指,故名。
【定位】在手小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
【主治】①昏迷,癲狂;②心痛,心悸;③熱病。
【刺灸法】淺刺0.1~0.2寸;或點刺出血;可灸。
【應用】少衝穴現代常用於治療中風、休克、小兒驚厥、胸膜炎、肋間神經痛等病症。
八、手太陽小腸經
(一)經脈循行
1.體表循行路線起於小指尺側端少澤穴,沿上肢外側後緣上行,繞肩胛,經頸、麵部,止於耳前聽宮穴。
從麵頰分支到眼內角。[交於足太陽膀胱經]。
2.聯係髒腑器官人缺盆,絡心,下膈,抵胃,屬小腸。與食管、目、耳、鼻有聯係。
3.循行分布特點
(1)從手走頭為多血少氣之經,未時(13~15時)氣血旺盛。
(2)共19穴,起於少澤穴,止於聽宮穴。
(3)分布於上肢外側後緣、肩胛部、頸、麵部。
(4)上接手少陰心經,有一分支從麵頰到眼內角,交於足太陽膀胱經。
(二)主要病候
1.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
2.耳聾、目黃、頰腫、咽喉腫痛。
3.經脈所過部位的病痛。
(三)病症歸納
1.頭麵五官疾病如耳鳴,耳聾,中耳炎,外耳道炎,腮腺炎,扁桃腺炎,牙痛等。
2.經脈所過的頸項強痛,肩背疼痛,肘臂痛等。
3.其他有乳腺炎,乳汁少。
(四)本經腧穴
本經共19穴。
1.少澤*(Shǎozé)井穴
【命名】少,指穴在小指,為小腸經“井”穴,“井”當潤澤,脈氣初生,故名。
【定位】俯掌。在手小指尺側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熱病,昏迷;②產後乳少,乳癰;③頭痛,目痛,咽喉腫痛,耳鳴。
【刺灸法】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乳腺炎、乳汁分泌不足、神經性頭痛、中風昏迷、精神分裂症等。
2.前穀(Qiánɡǔ)滎穴
【命名】前,為後之對;穀,為山穀。該穴位於手小指本節前外側凹陷處,故名。
【定位】在手尺側,微握拳,第5掌指關節前,掌指橫紋頭赤白肉際處。
【主治】①熱病;②產後乳少;③頭痛,耳鳴,咽喉腫痛;④手指麻木。
【刺灸法】直刺0.2~0.3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扁桃體炎、乳腺炎、腮腺炎、前臂神經痛、高熱、精神分裂症等。
3.後溪*(Hòuxī)輸穴;八脈交會穴,通於督脈
【命名】後,為前之對,手小指本節後也;溪,小溝。手小指外側握拳肉起如山峰,按之似小溪之曲,故名後溪。
【定位】微握拳。在手掌尺側,當第5掌指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
【主治】①頭項強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攣急;②目赤,目翳,耳鷗,耳聾;③熱病,瘧疾;④癲狂癇。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性腰扭傷、落枕、耳聾、精神分裂症、癔病、角膜炎等。
4.腕骨*(Wànɡú)原穴
【命名】穴在腕部骨間,故名。
【定位】俯掌。在手掌尺側,當第5掌骨基底與鉤骨之間的凹陷處,赤白肉際處。
【主治】①耳鳴,目翳;②頭項強痛,指攣腕痛;③熱病,瘧疾;④黃疸,消渴。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肌肉疲勞、肝炎、膽囊炎、糖尿病、高熱等。
5.陽穀(Yánɡɡǔ)經穴
【命名】外為陽,穴在腕橫紋外側端骨隙中,如處山穀,故名。
【定位】俯掌。在手腕尺側,當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①耳聾,耳鳴;②頸頷腫,臂外側及手腕痛;③熱病;④癲狂癇。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尺神經痛、腮腺炎、齒齦炎、精神病、癲癇等。
6.養老*(Yǎnɡlǎo)郤穴
【命名】此穴主治目視不明,有益老年人健康,故名。
【定位】掌心對胸。在前臂背麵尺側,當尺骨小頭近端橈側凹陷中。
【主治】①目視不明;②落枕,肩背肘臂痠痛;③急性腰痛。
【刺灸法】向肘部斜刺0.5~0.8寸;強身保健可用溫和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視力減退、眼球充血、半身不遂、腰扭傷、落枕等。
7.支正*(Zhīzhènɡ)絡穴
【命名】支,支別;正,為正經。手太陽之絡脈由此別離正經,行走手少陰心經,故名。
【定位】在前臂背麵尺側,當陽穀與小海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5寸。
【主治】①頭痛,項強,肘臂痠痛;②熱病,消渴;③癲狂。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神經性頭痛、疥瘡、神經衰弱、精神病等。
8.小海(Xiǎohǎi)合穴
【命名】小,指小腸經,此係手太陽小腸經合穴,氣血至此,猶如水流入海,故名。
【定位】微屈肘。在肘內側,當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處。
【主治】①肘臂麻木疼痛;②癲癇。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尺神經疼痛麻木、癲癇、精神分裂症、舞蹈病等。
9.肩貞(Jiānzhēn)
【命名】貞,為正,言該穴能驅邪扶正,主治肩病,以端其正,故名。
【定位】正坐,自然垂臂。臂內收,在腋後紋頭上1寸。
【主治】①肩臂疼痛,上肢不遂;②瘰鬁。
【刺灸法】直刺0.5~1寸,不宜向胸側深刺;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上肢癱瘓、肩關節周圍炎、淋巴結炎等。
10.臑俞(Nàoshū)
【命名】臑,為上臂;俞,為腧穴。因穴在臑部,故名。
【定位】正坐,自然垂臂。臂內收,當腋後紋頭直上,肩胛岡下緣凹陷。
【主治】①肩臂疼痛,上肢不遂;②瘰鬁。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1寸,不宜向胸側深刺;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肩關節周圍炎、淋巴結核等。
11.天宗*(Tiānzōnɡ)
【命名】肩胛骨又名天宗骨,穴在天宗骨上,故名。
【定位】正坐,自然垂臂。在肩胛部,當岡下窩中央凹陷處,即肩胛岡下緣與肩胛下角連線的上1/3與下2/3交界處。與第4胸椎相平。
【主治】①肩胛疼痛;②氣喘;③乳癰,乳癖。
【刺灸法】直刺或向四周斜刺0.5~1寸,遇阻力不強行進針;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肩胛部疼痛、肩關節周圍炎、慢性支氣管炎等。
12.秉風(Bǐnɡfēnɡ)
【命名】秉,為秉受,該穴主治肩痛不舉,及諸風痹痛,故名。
【定位】正坐,自然垂臂。在肩胛部,當岡上窩中央,天宗直上,舉臂有凹陷處。
【主治】肩胛疼痛,上肢痠麻不舉。
【刺灸法】直刺0.5~1寸,宜向鎖骨上窩上方刺,不宜向胸部深刺;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岡上肌腱炎、肩關節周圍炎等。
13.曲垣(Qūyuán)
【命名】穴當肩胛岡隆起處,該穴彎曲如牆垣,主治肩胛周痹,故名。
【定位】正坐,自然垂臂。在肩胛部,岡上窩內側端,當臑俞與第2胸椎棘突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肩胛背項疼痛。宜向鎖骨上窩上方刺,不宜向胸部深刺;可灸。
【刺灸法】直刺或向外下方斜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岡上肌腱炎、肩關節周圍炎等。
14.肩外俞(Jiānwàiyú)
【命名】穴在肩胛外側邊緣,主治肩胛外側痛,故名。
【定位】正坐或俯伏、俯臥位。在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肩背疼痛,頸項強痛。
【刺灸法】向外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肩胛區神經痛、落枕等。
15.肩中俞(Jiānzhōnɡyú)
【命名】穴在肩井與大椎的連線中間,主治肩胛、肺係內髒病候,故名。
【定位】正坐或俯伏、俯臥位。在背部,當第7頸椎棘突下,旁開2寸。
【主治】①咳嗽,氣喘;②肩背疼痛。
【刺灸法】向外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支氣管炎、肩關節周圍炎、落枕等。
16.天窗(Tiānchuānɡ)
【命名】天,指上,穴在頸部,位於上;窗,指頭的竅。該穴主治耳聾無聞,故名。
【定位】正坐。在頸外側部,扶突穴後,胸鎖乳突肌的後緣,與喉結相平,約旁開3.5寸。。
【主治】①耳鳴,耳聾,咽喉腫痛,暴喑;②頸項強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耳聾、扁桃體炎、甲狀腺腫大、落枕、頸椎病等。
17.天容(Tiānrónɡ)
【命名】天,指頭;容,指容顏。古人修貌以帶耳環之處,穴在此,故名。
【定位】正坐。在頸外側部,當下頜角的後方,胸鎖乳突肌的前緣凹陷中。
【主治】①耳鳴,耳聾,咽喉腫痛;②頸項強痛;③癭氣,瘰鬁。
【刺灸法】直刺0.5~0.8寸,注意避開血管不宜深刺;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扁桃體炎、耳聾、頸項部扭傷等。
18.顴髎(Quánliáo)
【命名】顴,顴骨;髎,指骨之郤,即凹陷。穴在顴骨下凹陷中,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臥位。在麵部,當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
【主治】口眼喁斜,眼瞼瞤動,麵痛,齒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或斜刺、平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三叉神經痛、麵神經麻痹、麵肌痙攣等。
19.聽宮*(Tīnɡɡōnɡ)
【命名】宮,指要處,穴在耳前方,主治耳聾耳鳴,是恢複聽力的要穴,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臥位。在麵部,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後方,張口時呈凹陷處。
【主治】①耳鳴,耳聾,聤耳;②齒痛;③癲狂癇。
【刺灸法】張口,直刺1~1.5寸,留針時應保持一定的張口姿勢;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聾啞、中耳炎、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等。
七、足太陽膀胱經
(一)經脈循行
1.體表循行路線起於目內眥睛明穴,上行夾頭頂正中線,下後項,夾脊正中線旁開1.5寸、3寸兩線下行,至臀,沿大腿後麵會合於胭,再沿小腿後麵,下外踝後,經足背外側,止於小趾外側端至陰穴。[交於足少陰腎經]。
2.聯係髒腑器官人循膂,絡腎,屬膀胱,上聯於腦,與目有聯係。
3.循行分布特點
(1)從頭走足,為多血少氣之經,申時(15~17時)氣血旺盛。
(2)共67穴,起於睛明穴,止於至陰穴。
(3)分布:在頭部,上額到頭頂,經天柱穴下行至背部;在背部,分別循行於背正中線旁開1.5寸與3寸,垂直下行;在下肢部循行在下肢外側後緣;在足部循行於足外側赤白肉際。
(4)上接手太陽小腸經,在足止於小趾外側端(至陰穴)交於足少陰腎經。
(二)主要病候
1.小便不通,遺尿。
2.癲狂,熱病,瘧疾。
3.目痛,見風流淚,鼻塞多涕,鼻衄。
4.經脈所過部位的病痛。
(三)病症歸納
1.經脈所過的頭痛,眼痛,項背痛,腰痛,下肢癱瘓,坐骨神經痛,風濕性關節痛,小兒麻痹後遺症等。
2.本經背部有背俞穴,用於治療各相應髒腑的疾病,如:
(1)呼吸係統的感冒,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結核病。
(2)心血管係統的心動過速,心律不齊,心絞痛,心髒病。
(3)消化係統的潰瘍病,胃下垂,胃炎,腸炎,痢疾,消化不良,肝炎,膽囊炎,膽絞痛。
(4)泌尿生殖係統的陽萎,遺精,遺尿,月經不調,痛經,白帶,盆腔炎,腎炎,腎絞痛,胎位不正。
(5)其他如痔瘡,脫肛,神經衰弱,癲癇等。
(四)本經腧穴
本經共67穴。
1.睛明*(Jīnɡmínɡ)
【命名】穴在目內眥,主治目疾羞明,有明目作用,故名。
【定位】目內眥旁0.1寸。
【主治】①目赤腫痛,迎風流淚,目眩,近視,夜盲,色盲;②急性腰扭傷,坐骨神經痛。
【刺灸法】囑患者閉目,醫者押手輕推眼球向外側固定,刺手緩慢進針,緊靠眶緣直刺0.5~1寸。不撚轉,不提插(或隻輕微地撚轉和提插)。出針後按壓針孔片刻;禁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視神經炎、結膜炎、急性腰扭傷等。
2.攢竹*(Cuánzhú)
【命名】攢,聚,人之眉毛聚結直立似竹,因穴當眉頭凹陷中,故名。
【定位】眉頭凹陷中,目內眥直上。
【主治】①前額頭痛,眉棱骨痛;②目視不明,目赤腫痛,流淚,眼瞼喟動,口眼歪斜,眼瞼下垂;③呃逆。
【刺灸法】向眉中或向眼眶內緣平刺或斜刺0.5~0.8寸;不宜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性腰扭傷、近視、淚囊炎、麵肌痙攣等。
3.眉衝(Méichōnɡ)
【命名】衝,指衝動,人的額肌運動可衝擊到眉,穴在眉頭直上,故名。
【定位】攢竹穴直上,人發際0.5寸。
【主治】①頭痛,眩暈,鼻塞,鼻衄,目視不明;②癲癇。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眩暈、三叉神經痛、鼻竇炎、結膜炎等。
4.曲差(Qūchā)
【命名】曲,指彎;差,指錯。該穴從眉衝之旁錯出,夾神庭兩旁各1.5寸,故名。
【定位】神庭穴(督脈)旁1.5寸,當神庭穴與頭維穴連線的內1/3與外2/3連接點取之。
【主治】①頭痛,目視不明;②鼻塞,鼽衄。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麵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近視、鼻炎等。
5.五處(Wǔchù)
【命名】處,為停止;該穴距曲差五分,故名。
【定位】前發際正中直上1寸,旁開1.5寸。曲差穴上0.5寸。
【主治】①頭痛,目眩;②癲癇。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癲癇、三叉神經痛、結膜炎等。
6.承光(Chénɡɡuānɡ)
【命名】該穴主治青盲,近視不明。針此穴能重新承受光明,故名。
【定位】五處穴後1.5寸。
【主治】①頭痛,目眩;②鼻塞;③熱病。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近視、鼻炎、額竇炎、內耳眩暈症等。
7.通天(Tōnɡtiān)
【命名】經脈由此“人絡腦”,經氣內係於腦,外通於天,故名。
【定位】承光穴後1.5寸。
【主治】①頭痛,頭暈;②鼻塞,鼻衄,鼻淵。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鼻炎、副鼻竇炎、三叉神經痛、麵肌痙攣等。
8.絡卻(Luòquè)
【命名】絡,指聯絡;卻,指去而複還。其脈由腦“還出”於此穴,“別下項”,加之該穴能消退目赤血絡,故名。
【定位】通天穴後1.5寸。
【主治】①頭暈,目視不明,耳鳴;②癲狂。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眩暈、麵神經麻痹、抑鬱症等。
9.玉枕(Yùzhěn)
【命名】玉,指肺金;枕,指枕骨。穴在枕骨兩旁,主鼻塞不通,故名。
【定位】枕外粗隆上緣之外側,後發際正中直上2.5寸,旁開1.3寸。
【主治】①頭痛,項痛;②鼻塞,目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近視、視神經炎、鼻炎等。
10.天柱*(Tiānzhù)
【命名】天柱,擎天之柱。天,頭;柱,楹。因為該穴所在處,如同擎天之柱,支持著頭顱,故名。
【定位】後發際正中旁開1.3寸,當斜方肌外緣凹陷中。
【主治】①頭痛,項強,肩背痛;②熱病;③鼻塞;④癲狂癇。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內上方深刺,以免傷及延髓;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頸椎病、急性腰扭傷、咽喉炎、扁桃體炎等。
11.大杼*(Dàzhù)八會穴之骨會
【命名】“杼”,織布機上的梭子,大椎骨兩側有橫突隆起,形似織杼,古稱杼骨。本穴在杼骨端,故名大杼。
【定位】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①項強,肩背痛;②咳嗽,發熱。
【刺灸法】斜刺0.5~0.8寸。本經背部諸穴,不宜深刺,以免傷及內部重要髒器;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頸椎病、增生性脊椎炎、風濕性關節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
12.風門*(Fēnɡmén)
【命名】出入之處為門,風為陽邪,該穴位於背部,主治表症,故名。
【定位】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①傷風,咳嗽,發熱頭痛,鼻塞流涕,項強;②胸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宜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感冒、鼻炎、支氣管炎、肺炎、肩背軟組織疾患等。
13.肺俞*(Fèiyú)肺的背俞穴
【命名】本穴近肺髒,為肺經氣轉輸之處,主治肺疾。俞,為腧之簡,同“輸”,有通樞之意,故名肺俞。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①鼻塞,咳嗽,氣喘;②骨蒸潮熱,盜汗,吐血;③胸滿,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肺炎、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等。
14.厥陰俞(Juéyīnyú)心包的背俞穴
【命名】為手厥陰心包絡脈氣轉輸之處。
【定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①咳嗽;②心痛,胸悶;③嘔吐。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心絞痛、心肌炎、風濕性心髒病、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等。
15.心俞*(Xīnyú)心的背俞穴
【命名】本穴近心髒,為心脈經氣轉輸之處,主治心疾,故名心俞。
【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①心煩,心痛,驚悸,咳嗽,吐血;②失眠,健忘,癲癇;③盜汗,夢遺。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冠心病、心絞痛、風濕性心髒病、肋間神經痛、精神分裂症、癔病等。
16.督俞(Dūyú)
【命名】為督脈脈氣轉輸之處,故名。
【定位】第六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①心痛,胸悶;②腹脹痛,呃逆;③寒熱,氣喘。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心絞痛、心肌炎、胃炎、膈肌痙攣等。
17.膈俞*(Géyú)八會穴之血會
【命名】本穴近膈膜,主治呃逆,打呃,故名膈俞。
【定位】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①胃脘痛,嘔吐,呃逆,飲食不下;②氣喘,咳嗽,吐血;③潮熱,盜汗。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貧血、慢性出血性疾患、功能性子宮出血、神經性嘔吐、膈肌痙攣、心動過速等。
18.肝俞*(Gānyú)肝的背俞穴。
【命名】本穴近肝髒,為肝脈經氣轉輸之處,主治肝髒疾病,故名肝俞。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①黃疸,脅痛;②目赤,目眩,目視不明,夜盲;③吐血,鼻衄;④癲狂癇;⑥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肝炎、膽囊炎、結膜炎等。
19.膽俞*(Dǎnyú)膽的背俞穴。
【命名】本穴近膽腑,為膽腑經氣轉輸之處,主治膽腑疾病,故名膽俞。
【定位】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①黃疸,口苦,胸脅痛;②肺癆,潮熱。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膽囊炎、膽石症、急慢性肝炎、胃炎、消化道潰瘍、肋間神經痛等。
20.脾俞*(Píyú)脾的背俞穴
【命名】本穴近脾髒,為脾經經氣轉輸之處,主治脾髒疾病,故名脾俞。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①胃痛,腹痛,腹脹,黃疸,嘔吐,泄瀉,痢疾,便血,黃疸,水腫;②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胃潰瘍、胃炎、胃痙攣、神經性嘔吐、腸炎等。
21.胃俞*(Wèiyú)胃的背俞穴
【命名】本穴近胃腑,為胃腑經氣轉輸之處,主治胃腑疾病,故名胃俞。
【定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①胃脘痛,嘔吐,腹脹,腸鳴,完穀不化;②胸脅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胃潰瘍、胃炎、胰腺炎、腸炎等。
22.三焦俞(Sānjiāoyú)三焦的背俞穴
【命名】該穴為手少陽三焦經經氣轉輸之處,故名。
【定位】第一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①腸鳴,腹脹,嘔吐,泄瀉,痢疾;②小便不利,水腫;③腰背強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腎炎、尿瀦留、胃炎、胃痙攣等。
23.腎俞*(Shènyú)腎的背俞穴
【命名】本穴近腎髒,為腎經經氣轉輸之處,主治腎髒疾病,故名腎俞。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①遺尿,水腫,小便不利;②月經不調,白帶,遺精,陽痿,早泄,不孕,不育;③頭暈,耳鳴,耳聾;④腰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宜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腎炎、腎絞痛、性功能障礙、月經不調、腰部軟組織損傷等。
24.氣海俞(Qìhǎiyú)
【命名】該穴前應氣海,是元氣轉輸於後背體表之處,故名。
【定位】第三腰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
【主治】①腸鳴腹脹,痔疾;②痛經;③腰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腰骶神經根炎、腰肌勞損、下肢癱瘓、痛經、性功能障礙等。
25.大腸俞*(Dàchánɡyú)大腸的背俞穴
【命名】本穴內應大腸,為大腸之氣在背部輸注、轉輸之處,是治療大腸疾患的要穴,故名大腸俞。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
【主治】①腹脹,腸鳴,泄瀉,便秘;②腰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腸炎、痢疾、痔瘡、闌尾炎、坐骨神經痛等。
26.關元俞(Guānyuányú)
【命名】是穴與任脈關元穴前後對應,是人體陽氣交關之處。
【定位】第五腰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
【主治】①腹脹,泄瀉;②小便頻數或不利,遺尿;③腰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腸炎、陽萎、膀胱炎、慢性盆腔炎、腰肌勞損等。
27.小腸俞(Xiǎochánɡyú)小腸的背俞穴
【命名】穴近小腸,為手太陽小腸經經氣轉輸之處,故名。
【定位】第一骶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約平第一骶後孔。
【主治】①腹痛,痔疾;②泄瀉,痢疾;③遺尿,血尿;③遺精,疝氣;白帶;④腰骶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8~1.2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腸炎、痢疾、盆腔炎、骶髂關節炎等。
28.膀胱俞*(Bǎnɡɡuānɡyú)膀胱的背俞穴
【命名】穴近膀胱,為膀胱經經氣轉輸之處,故名。
【定位】第二骶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約平第二骶後孔。
【主治】①小便不利,遺尿;②泄瀉,便秘;③腰脊強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坐骨神經痛、膀胱炎、痢疾等。
29.中膂俞(Zhōnɡlǚyú)
【命名】膂,指脊旁的肌肉。穴在其中,故名。
【定位】第三骶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約平第三骶後孔。
【主治】①泄瀉;②疝氣;③腰脊強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腰肌勞損、坐骨神經痛、腸炎等。
30.白環俞(Báihuányú)
【命名】肛為魄門,為肺所主,其色白,言該穴能調理肛疾,又治白帶,故名。
【定位】第四骶椎棘突下,旁開1.5寸,約平第四骶後孔。
【_主治】①遺尿;②疝氣,遺精,月經不調,白帶;③腰骶疼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坐骨神經痛、子宮內膜炎、小兒麻痹後遺症、下肢癱瘓等。
31.上髎(Shànɡliáo)
【命名】髂指骨之係,穴在骶骨下第一孔,本穴位居最高,故名。
【定位】第一骶後孔中,約當髂後上棘與後正中線的中點。
【主治】①二便不利;②月經不調,帶下,陰挺,遺精,陽痿;③腰骶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腰骶神經痛、腰骶關節炎、盆腔炎、下肢癱瘓等。
32.次髎*(cìlliáo)
【命名】髎指骨之係,穴在骶骨下第二孔,故名。
【定位】第二骶後孔中,約當髂後上棘與後正中線的中點。
【主治】①小便不利;②月經不調,痛經,帶下;③遺精,疝氣;④腰骶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腰骶神經痛、腰骶關節炎、子宮內膜炎、盆腔炎、性功能障礙、泌尿係感染等。
33.中髎(Zhōnɡlliáo)
【命名】髂指骨之係,穴在骶骨下第三孔,故名。
【定位】第三骶後孔中,約當中膂俞與後正中線之間。
【主治】①便秘,泄瀉;②小便不利;③月經不調,帶下;④腰骶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月經不調、性功能障礙、泌尿係感染等。
34.下髎(Xiàliáo)
【命名】髂指骨之係,穴在骶骨下第四孔,故名。
【定位】第四骶後孔中,約當白環俞與後正中線之間。
【主治】①腹痛,便秘;②小便不利;③帶下;④腰骶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盆腔炎、泌尿係感染、性功能障礙等。
35.會陽(Huìyánɡ)
【命名】足太陽經穴屬陽,又與陽脈之海督脈交會,故名。
【定位】尾骨尖旁開0.5寸。
【主治】①泄瀉,便血,痔疾;②陽痿,帶下。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前列腺炎、腸炎、痔瘡等。
36.承扶(Chénɡfú)
【命名】承,承受;扶,攙扶。即用人手或用物扶人體使之不倒,故名承扶。
【定位】臀橫紋中央。
【主治】①腰、骶、臀、股部疼痛;②痔疾。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坐骨神經痛、腰骶神經根炎、下肢癱瘓、痔瘡等。
37.殷門(Yīnmén)
【命名】殷,濃厚,正中,亦指大、紅的意思,穴當大腿後麵,主治扭傷腰痛,惡血瘀結,故名殷門。
【定位】承扶穴與委中穴的連線上,承扶穴下6寸。
【主治】腰腿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坐骨神經痛、腰肌勞損、急性腰扭傷、股部炎症等。
38.浮郤(Fúqiè)
【命名】胭彎處稱“係”,“浮”指在其上方,故名。
【定位】委陽穴上1寸,在股二頭肌腱內側。
【主治】①便秘;②股膕部疼痛、麻木。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性胃腸炎、膀胱炎、腓腸肌痙攣等。
39.委陽(Wěiyánɡ)三焦下合穴
【命名】委指委中穴,該穴位於委中外側,故名。
【定位】膕橫紋外端,股二頭肌腱內緣。
【主治】①腹滿;②小便不利;③腰脊強痛,下肢攣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腰肌勞損、腓腸肌痙攣、泌尿係感染等。
40.委中*(Wěizhōnɡ)合穴;膀胱下合穴
【命名】委,屈,穴在胭窩中央正中,取穴必須讓患者胭膝彎曲,找出膕窩最凹陷處,故名委中。又稱委中央。
【定位】胭橫紋中央。
【主治】①腰痛,下肢痿痹;②小便不利,遺尿;③腹痛,吐瀉;④丹毒;⑥中風半身不遂。
【刺灸法】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胭靜脈出血。針刺不宜過快、過強、過深,以免損傷血管神經;禁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性胃腸炎、中暑、腰背痛、急性腰扭傷等。
41.附分(Fùfēn)
【命名】附,指旁;分,指別行。該經自天柱分出,從此下行,故名。
【定位】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頸項強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頸椎病、肺炎、肋間神經痛等。
42.魄戶(Pòhù)
【命名】肺藏“魄”,穴在肺俞旁,故名。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①咳嗽,氣喘,肺癆;②項強,肩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感冒、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肋間神經痛等。
43.膏肓*(Gāohuānɡ)
【命名】重症難治,稱病入膏肓,此穴能治虛損重症,故名。
【定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①咳嗽,氣喘,吐血,盜汗,肺癆;②肩胛痛;③遺精;④健忘;⑥完化。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乳腺炎、各種慢性虛損性疾病等。
44.神堂(Shéntánɡ)
【命名】心藏神、居室為堂,穴在心俞旁故名。
【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①咳嗽,氣喘,胸悶;②脊背強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肋間神經痛等。
45.譩譆(Yìxǐ)
【命名】譩譆為歎息聲,在取該穴時,令患者發出譩譆之聲,故名。
【定位】第六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①咳嗽,氣喘;②瘧疾,熱病;③肩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肋間神經痛等。
46.膈關(Géɡuān)
【命名】穴在膈俞之旁,故名。
【定位】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①胸悶;②噯氣,嘔吐;③脊背強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膈肌痙攣、肋間神經痛、食道狹窄、腸炎等。
47.魂門(Húnmén)
【命名】肝藏魂,穴在肝俞旁,故名。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①胸脅痛;②嘔吐,泄瀉;③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胃炎、膽囊炎、急慢性肝炎、肋間神經痛等。
48.陽綱(Yánɡɡānɡ)
【命名】陽,指六腑;綱,指統領。是穴位居膽俞之旁,為六腑背俞之首,故名。
【定位】第卜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①腸鳴,腹痛.泄瀉,黃疸;②消渴。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肝炎、膽囊炎、胃炎等。
49.意舍(Yìshě)
【命名】脾藏意,穴在脾俞旁,故名。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腹脹,腸鳴,嘔吐,泄瀉。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腸炎、胃炎、糖尿病等。
50.胃倉(Wèicānɡ)
【命名】胃為倉廩之官,穴在胃俞旁,故名。
【定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①胃脘痛,腹脹,小兒食積;②水腫;③背脊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胃炎、消化性潰瘍、腸炎等。
51.肓門(Huānɡmén)
【命名】衛氣出於三焦,著於肓膜,該穴位於三焦俞旁,是三焦之氣轉輸之門,故名。
【定位】第一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①腹痛,便秘,痞塊;②乳疾。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胃痙攣、胃炎、潰瘍病、習慣性便秘、乳腺炎等。
52.誌室*(Zhìshì)
【命名】腎藏誌,穴在腎俞旁,故名。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①小便不利,水腫;②遺精,陽痿,陰痛;③腰脊強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膀胱炎、尿道炎、性功能障礙、腎炎等。
53.胞肓(Bāohuānɡ)
【命名】胞(脬),指膀胱;肓,指維係膀胱之膜。穴在膀胱俞旁,故名。
【定位】平第二骶後孔,骶正中脊旁開3寸。
【主治】①腸鳴,腹脹,便秘;②癃閉;③腰脊強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坐骨神經痛、膀胱炎、尿道炎、睾丸炎等。
54.秩邊*(Zhìbiān)
【命名】秩,指序,排列;邊,指旁、遠之意。膀胱經背部諸穴,依次排列,而該穴正當最下邊,故名。
【定位】平第四骶後孔,骶正中脊旁開3寸。
【主治】①小便不利;②陰痛;③便秘,痔疾;④腰骶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1.5~2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中風偏癱、坐骨神經痛、急性腰扭傷、梨狀肌綜合征等。
5S.合陽(Héyánɡ)
【命名】足太陽經於大腿後和外側分兩支,至委中會合,此穴在其下方,故名。
【定位】委中穴直下2寸。
【主治】①腰脊強痛,下肢痿痹;②疝氣,崩漏。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月經不調、前列腺炎、睾丸炎、子宮內膜炎、腓腸肌痙攣等。
56.承筋(Chénɡjīn)
【命名】穴在腓腸肌中,這是承受以上部位的主要筋肉。
【定位】合陽穴與承山穴連線的中點。
【主治】①腰腿拘急疼痛;②痔疾。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腓腸肌痙攣和麻痹、下肢麻痹、痔瘡、脫肛等。
57.承山*(Chénɡshān)
【命名】承,承受,穴位於小腿後麵肌肉最隆起的地方,好似小山,對人體起支持作用,故名承山。
【定位】腓腸肌兩肌腹之間凹陷的頂端。
【主治】①痔疾,便秘;②腰腿拘急、疼痛,腳氣;③疝氣。
【刺灸法】直刺1~2寸。不宜作過強的刺激,以免引起腓腸肌痙攣;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坐骨神經痛、腓腸肌痙攣、痔瘡、脫肛等。
58.飛揚*(Fēiyánɡ)絡穴
【命名】飛,指迅速。言膀胱經之氣從此迅速別走少陰;加之該穴主治癲狂恍惚,魂魄飛揚,故名。
【定位】昆侖穴直上七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處。
【主治】①頭痛,目眩,鼽衄;②腰腿疼痛;③痔疾。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腎炎、膀胱炎、痔瘡、下肢癱瘓等。
59.跗陽(Fūyánɡ)陽蹺脈郤穴
【命名】外側為陽,穴在小腿外側,近“跗”部,故名。
【定位】昆侖穴直上3寸。
【主治】①頭痛;②腰骶疼痛,下肢痿痹,外踝腫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腓腸肌痙攣、踝關節疼痛、下肢癱瘓、麵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等。
60.昆侖*(Kūnlún)經穴
【命名】昆侖,高山或山丘,穴在足外踝與跟腱之間凹陷中,外踝骨、跟骨高大似昆侖山,故名昆侖。
【定位】外踝高點與跟腱之間凹陷中。
【主治】①頭痛,項強,目眩,鼻衄;②腰骶疼痛,腳跟腫痛;③小兒驚風,癲癇;④難產。
【刺灸法】直刺0.5~0.8寸。《針灸大成》:“妊婦刺之落胎”;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坐骨神經痛、踝關節炎、神經性頭痛等。
61.仆參(Púcān)
【命名】仆,指從;參,指拜。穴當足跟骨下陷中。當行屈膝禮時,身體彎曲,手臂下垂,故名。
【定位】外踝後下方,昆侖穴直下,跟骨外側赤白肉際處。
【主治】①下肢痿痹,足跟痛;②癲癇。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踝關節炎、下肢癱瘓、尿路感染、癲癇等。
62.申脈*(Shēnmài)八脈交會穴;通於陽蹺脈
【命名】申,伸展;脈,血脈,筋脈。此穴有伸筋、利節作用,可使血脈暢通,筋脈得伸,故名申脈。
【定位】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①頭痛,眩暈,目赤痛;②癲狂癇,失眠;③項強,腰腿酸痛,足內翻。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踝關節扭傷、內耳眩暈、癲癇、精神分裂症等。
63.金門(Jīnmén)郤穴
【命名】金,指貴重,該穴是膀胱經郤穴,是氣血深聚之處,如金玉之貴重,故名。
【定位】申脈穴與京骨穴連線的中點,當骰骨外側凹陷中。
【主治】①頭痛,癲癇;②小兒驚風;③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膝關節炎、踝扭傷、頭痛、癲癇、小兒驚風等。
64.京骨*(Jīnɡɡǔ)原穴
【命名】足外側大骨(第五蹠骨)為“京骨”,是穴位於其前下方。
【定位】第五蹠骨粗隆下,赤白肉際處。
【主治】①頭痛,目翳;②癲癇;③項強,腰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高血壓、落枕、腰肌勞損等。
65.束骨(Shùɡú)輸穴
【命名】古稱足小趾本節後為束骨,穴在其處,故名。
【定位】第五蹠趾關節的後方,赤白肉際處。
【主治】①頭痛,目翳;②癲癇;③項強,腰腿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高血壓、神經性頭痛、腓腸肌痙攣等。
66.足通穀(Zútōnɡɡǔ)滎穴
【命名】通,指經過;穀,指凹陷。穴在足小趾本節前陷中,是膀胱經所溜之滎水穴,故名。
【定位】第五蹠趾關節前緣,赤白肉際處。
【主治】①頭痛,項強;②目眩,鼻衄;③癲狂。
【刺灸法】直刺0.2~0.3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頸椎病、癲癇、慢性胃炎、功能性子宮出血等。
67.至陰*(Zhìyīn)井穴
【命名】至,到,盡。此穴為太陽經脈之氣終止處,由此交給足少陰腎經,即說明陽氣已盡,陰氣將起,由此進入陰經,故名至陰。
【定位】足小趾外側,趾甲角旁約0.1寸。
【主治】①頭痛,目痛,鼻塞,鼻衄;②胎位不正,胞衣不下,難產。
【刺灸法】淺刺0.1寸;可灸。胎位不正多用灸法。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胎位不正、神經性頭痛等。
十、足少陰腎經
(一)經脈循行
1.體表循行路線起於足心湧泉穴.循內踝後上行,經下肢內側後緣,人腹,挾腹正中線旁開0.5寸,胸正中線旁開2寸,止於鎖骨下俞府穴;一支脈從肺出絡心注胸中。[交於手厥陰心包經]。
2.聯係髒腑器官貫脊人腹,屬腎,絡膀胱。並與肝、肺、心、喉嚨、舌根有聯係。
3.循行分布特點
(1)從足走腹胸,為少血多氣之經,酉時(17~19時)氣血旺盛。
(2)共27穴,起於湧泉穴,止於俞府穴。
(3)分布於內踝後上方,下肢內側後緣,臍旁0.5寸上行至胸部。
(4)上接足太陽膀胱經,有一分支從肺出絡心注胸中,交於手厥陰心包經。
(二)主要病候
1.咳血,氣喘。
2.舌幹,咽喉腫痛。
3.水腫,大便秘結,泄瀉。
4.腰痛,經脈所過部位的病痛。
(三)病症歸納
1.泌尿生殖係統疾病如陽痿,遺精,遺尿,尿瀦留,睾丸炎,月經不調,痛經,胎位不正,腎炎,膀胱炎,尿道炎。
2.五官疾病耳鳴,耳聾,牙痛,咽喉痛。
3.急救休克,中暑,腦血管意外病變及神經性頭痛。
4.經脈所過部位的病症。
(四)本經腧穴
本經共27穴。
1.湧泉*(Yǒnɡquán)井穴
【命名】地下出水為湧,該穴位於足心,是腎經井穴,為脈氣的出所,故名。
【定位】在足底部,約當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上。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
【莊治】①頭痛,頭昏,目眩,咽喉腫痛,失音;②小兒驚風,癲狂,昏厥,失眠;③小使不利,便秘;④足心熱。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休克、高血壓、失眠、癔病、癲癇、小兒驚風、神經性頭痛、遺尿、尿瀦留等。
2.然穀*(Ránɡǔ)滎穴
【命名】然穀即舟骨粗隆;穀指凹陷處。穴在然穀前下方凹陷中,故名。
【定位】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
【主治】①月經不調,帶下,陰挺,陰癢,遺精;②消渴;③泄瀉;④咳血,咽喉腫痛;⑥小便不利,小兒臍風,口噤。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咽喉炎、膀胱炎、尿道炎、月經不調等。
3.太溪*(Taixi)輸穴;原穴
【命名】太,指大,腎水出於湧泉,通過此穴,聚流而成大溪,故名。
【定位】內踝高點與跟腱之間凹陷中。
【主治】①小便頻數;②月經不調,遺精,陽痿;③耳鳴、耳聾;④腰痛;⑥咳血,氣喘,咽喉腫痛;⑥便秘,消渴,失眠,齒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腎炎、膀胱炎、月經不調、遺精、遺尿、牙齦炎、踝關節扭傷等。
4.大鍾*(Dàzhōnɡ)絡穴
【命名】鍾,音同踵,足跟稱踵,腎主骨,該骨較大,穴在其處,故名。
【定位】在足內側內踝後下方,當跟腱附著部的內側前方凹陷中。
【主治】①癃閉,遺尿,便秘;②咳血,氣喘;③癡呆;④腰脊強痛,足跟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尿瀦留、神經衰弱、哮喘等。
5.水泉(Shuǐquán)郤穴
【命名】腎屬水髒,該穴是腎經郤穴,泉水多從郤出,該穴可治小便淋漓,故名。
【定位】太溪穴直下1寸。
【生治】①月經不調,痛經,經閉,陰挺;②小便不利。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月經不調、功能性子官出血等。
6*照海(Zhàohǎi)八脈交會穴(通於陰蹺脈)
【命名】照者光明之所及,海者百川之所歸。此穴主治目疾之廣似海,故名。
【定位】內踝下緣凹陷中。
【主治】①月經不調,痛經,帶下,陰挺;②小便頻數,癃閉,便秘;③咽喉幹痛;④失眠,癲癇。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尿道炎、腎炎、神經衰弱、癲癇、月經不調、功能性子宮出血等。
7.複溜*(Fùliū)經穴
【命名】複,同伏,深伏;溜,指水流。穴在太溪上方,經氣至此已深伏流動。
【定位】太溪穴上2寸。
【主治】①腹脹,泄瀉,腸鳴,水腫;②盜汗,熱病汗不出;③腰脊強痛,腿腫,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0.6~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腎炎、睾丸炎、尿路感染等。
8.交信(Jiāoxìn)陰蹺脈郤穴
【命名】會處為交,守時為信,信(五德之一)在五行屬土,該穴從此交會到三陰交,是穴主治月經不調,昔稱月經為信,故名。
【定位】複溜穴前約0.5寸。
【主治】①月經不調,崩漏,陰挺,疝氣;②泄瀉,便秘,痢疾。
【刺灸法】直刺0.6~1.2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月經不調、腎炎、睾丸炎、尿路感染等。
9.築賓(Zhùbīn)陰維脈郤穴
【命名】築,指堅實;賓,指髕,泛指膝與小腿,穴在小腿內側,腎脈之氣,從此進入腓腸之間,有使腿膝堅實的作用,故名。
【定位】太溪穴上5寸,在太溪穴與陰穀穴的連線上。
【主治】①癲狂;②疝氣;③嘔吐,吐舌;④小腿疼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精神分裂症、膀胱炎等。
10.陰穀(Yīnɡǔ)合穴
【命名】深處為穀,腎為陰髒,穴居下肢後內側胭內凹陷處,故名。
【定位】屈膝,胴窩內側,當半腱肌腱與半膜肌腱之間。
【主治】①陽痿,疝氣,崩漏;②小便不利;③膝胭酸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泌尿係感染、陽痿、膝關節炎等。
11.橫骨(Hénɡɡú)足少陰、衝脈交會穴
【命名】平者為橫,恥骨昔稱平骨,穴在其上方,故名。
【定位】臍下5寸,恥骨聯合上際,前正中線旁開0.5寸。
【主治】①少腹脹痛;②小便不利,遺尿;③遺精,陽痿,疝氣。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盆腔炎、尿道炎等。
12.大赫(Dàhè)
【命名】赫為顯赫,也指陰氣盛,穴屬腎經,主治生殖疾患為顯著,故名。
【定位】臍下4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主治】①遺精,陽痿,陰挺,帶下,痛經,月經不調;②泄瀉。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盆腔炎、尿道炎等。
13.氣穴(Qìxué)
【命名】氣納丹田,腎主納氣,穴當關元旁,故名。
【定位】臍下3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主治】①月經不調,帶下;②小便不利;③泄瀉。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月經不調、尿路感染、腸炎等。
14.四滿(Sìmǎn)
【命名】此謂腎經人腹的第4穴,該穴有消淤除脹之作用,故名。
【定位】臍下2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主治】①月經不調,帶下,遺精,疝氣;②遺尿;③便秘,腹痛;④水腫。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月經不調、功能性子宮出血、膀胱炎等。
15.中注(Zhōnɡzhù)
【命名】腎脈與衝脈並行,經氣於腹中陰交穴處注於胞中,該穴位於陰交之旁,故名。
【定位】臍下1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主治】①月經不調;②腹痛,便秘,泄瀉。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月經不調、附件炎、睾丸炎等。
16.肓俞(Huānɡyú)
【命名】肓,指肓膜;俞,指輸注。腎經之氣由此輸注肓膜。
【定位】臍旁0.5寸。
【主治】①腹痛,腹脹,嘔吐,便秘,泄瀉;②月經不調,疝氣。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腸炎、便秘等。
17.商曲(Shānɡqū)
【命名】大腸屬金,其音商,穴當上腹,內應大腸橫曲之處,故名。
【定位】臍上2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主治】腹痛,泄瀉,便秘。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胃炎、腸炎、便秘等。
18.石關(Shíɡuān)
【命名】不通為石。該穴主治大腸閉塞,氣結腸滿,婦人不孕,故名。
【定位】臍上3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主治】①嘔吐,腹痛,便秘;②不孕。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胃炎、消化道潰瘍、腸炎等。
19.陰都(Yīndū)
【命名】居、會之處為都。穴屬於腎經,為少陰脈之會所,故名。
【定位】臍上4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主治】①腹脹,腹痛,便秘;②不孕。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胃炎、胃潰瘍等。
20.腹通穀(Fùtōnɡɡǔ)
【命名】穴在胃脘部,因治腹脹、嘔吐,有開胃進食之功效,故名。
【定位】臍上5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主治】①腹脹,腹痛,嘔吐;②心痛,心悸。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胃炎、胃潰瘍等。
21.幽門(Yōumén)
【命名】胃之下口稱幽門,穴當其處,故名。
【定位】臍上6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主治】腹痛,腹脹,嘔吐,泄瀉。
【刺灸法】直刺0.5~1寸。不可深刺,以免傷及肝髒;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胃炎、幽門狹窄等。
22.步廊(Bùlánɡ)
【命名】正中為庭,兩邊為廊,該穴在中庭旁,腎脈由此上行胸部,故名。
【定位】第五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①咳嗽,氣喘,胸脅脹滿;②嘔吐。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本經胸部諸穴,不可深刺,以免傷及心、肺;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支氣管炎、肋間神經痛、胃炎等。
23.神封(Shénfēnɡ)
【命名】封,指疆界,昔有“上為封”之說,穴在胸部,位近心髒,心藏神,故名。
【定位】第四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①咳嗽,氣喘;②胸脅脹滿;③嘔吐,不嗜食;④乳癰。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支氣管炎、乳腺炎、肋間神經痛、胃炎等。
24.靈墟(Línɡxū)
【命名】靈指神,墟指丘。穴當胸部,猶如丘墟陵起之處,內應心髒,心主神靈,故名。
【定位】第三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①咳嗽,氣喘;②胸脅脹滿;③嘔吐;④乳癰。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支氣管炎、乳腺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等。
25.神藏(Shéncánɡ)
【命名】穴位近心,心藏神,故名。
【定位】第二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①咳嗽,氣喘;②胸痛;③嘔吐。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支氣管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胃炎等。
26.或中(Huòzhōnɡ)
【命名】或指文采;中,指中間。肺為相傅之官,當有文采,穴近肺髒在華蓋旁,肺髒居其中,故名。
【定位】第一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①咳嗽,氣喘;②胸脅脹滿。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支氣管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等。
27.俞府*(Yúfǔ)
【命名】俞指輸注,府與腑通。腎經脈氣由此輸入內腑,故名。
【定位】鎖骨下緣,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①咳嗽,氣喘;②胸痛,嘔吐,不嗜食。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肋間神經痛等。
十一、手厥陰心包經
(一)經脈循行
1.體表循行路線起於乳頭外1寸的天池穴,上行腋下,沿上肢內側中間人掌中,止於中指末端中衝穴。其支脈從掌心(勞宮穴)到無名指尺側端(關衝穴)。[交於手少陽三焦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