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針灸基礎理論(1 / 3)

第一節 經絡總論

一、經絡的概念

經絡——經脈和絡脈的總稱。

經絡是具有運行全身氣血,聯絡髒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作用的通道。

經脈——經絡係統中的主幹。經:有路徑的含義,貫通上下,溝通內外。

絡脈——經脈別出的分支。絡,有網絡的意思,較經脈細小,縱橫交錯,遍布全身。

二、經絡係統的組成

經絡係統由經脈和絡脈組成,其中經脈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以及附屬於十二經脈的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絡脈包括十五絡脈和難以計數的浮絡、孫絡等。

(一)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即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的總稱,它們是經絡係統的主體,又稱之為“正經”。

1.十二經脈的命名脈的名稱是古人根據陰陽消長所衍化的三陰三陽,結合經脈循行於上肢和下肢的特點,以及與髒腑相屬的關係而確定的。三陰三陽主要是表示陰陽氣的多少,陰氣最盛為太陰,其次為少陰,再次為厥陰;陽氣最盛為陽明,其次為太陽,再次為少陽。三陰三陽配合手足,成為手三陰、手三陽、足三陰、足三陽。

2.十二經脈在體表分布的規律十二經脈在體表左右對稱地分布於頭麵、軀幹和四肢,縱貫全身。凡屬五髒的經脈稱為陰經,分布於四肢內側和胸腹;屬六腑的經脈稱為陽經,分布於四肢外側頭麵和軀幹。

3.十二經脈表裏屬絡關係十二經脈在體內與髒腑相連屬,其中陰經屬髒主裏、陽經屬腑主表,一髒配一腑,一陰配一陽,形成了髒腑陰陽表裏屬絡關係。即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表裏,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相表裏,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表裏,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相表裏,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裏,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相表裏。經脈這種相合關係,古人還結合五行學說來表述。

4.十二經脈的循行走向與交接規律十二經脈的走向遵循一定的規律,正如《靈樞·逆順肥瘦》中記載:“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十二經脈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

十二經脈不僅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線,而且經脈與經脈之間的交接也有一定的規律。相表裏的陰經與陽經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陽經與陽經在頭麵部交接,相互銜接的陰經與陰經在胸中交接。

5.十二經脈的循環流注十二經脈的氣血流注循環往複,如環無端,但其流注順序有一定的規律。經脈運行氣血,而氣血是通過中焦受納、腐熟水穀、化生水穀精微而產生,所以將十二經脈循環的開端定為中焦。氣血的運行,有賴於肺氣的輸送,才能流注十二經脈,濡養全身,因為肺具有朝百脈的生理功能,所以氣血流注由手太陰肺經開始。由肺經逐經相傳,形成周而複始、如環無端的傳注係統,將氣血周流全身,使人體不斷地得到營養而維持各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

(二)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即別道奇行的經脈,有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共8條,故稱為奇經八脈。

“奇”有“異”之意,即指奇特、奇異,從而表明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的意思。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不同,不直接隸屬於十二髒腑,而與奇恒之腑聯係密切;除任、督二脈外,均無自己所屬的經穴,奇經八脈之間也不存在氣血的循環流注,除帶脈外,其餘七條經脈均由下向上行;且奇經沒有表裏配合關係。

(三)十五絡

十二經脈、督脈、任脈各有一別絡,加上“脾之大絡”,稱為“十五別絡”。它對更細小的絡脈有統率作用,並加強相互表裏陰陽兩經的聯係。

十五絡脈作為絡脈係統的主幹,統屬全身絡脈,十五絡脈逐級分支為較小的絡脈、孫絡、浮絡等,從而使十二經脈氣血由線狀流行逐漸擴展為麵狀彌散,充分發揮營衛氣血津液對周身的滲灌、濡養作用。

別絡——經絡直接分出的較大的絡脈。

浮絡——浮行於淺表部的絡脈。

孫絡——絡脈最細小的分支,有通行營衛的作用。

(四)十二經別

十二經別是十二經脈分出的較大的分支,是十二正經“離、人、出、合”的別行部分,是正經別行深入體腔的支脈。循環於體腔深部,亦屬經脈範圍,它加強了十二經脈互為表裏兩經之間的聯係,並通達正經未循行的器官和形體部位,補充了正經的不足。

(五)十二經筋

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於筋肉關節的體係,是十二經脈的外周連屬部分。

經筋是十二正經經脈在肢體上分布的筋肉係統的總稱,經脈之氣“結、聚、散、絡”於相應經筋,而發揮聯綴百骸、維絡周身、主司關節運動的作用。

(六)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映於體表的部位,也是經絡之氣散布之所在。

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與十二經脈循行部位基本一致,因此它們都是按十二經脈命名的。

三、經絡生理功能

經絡是輸送氣血,聯絡髒腑肢節,溝通表裏上下,調節體內組織功能活動的通路。其生理功能有以下三方麵:

(一)溝通表裏上下,聯絡髒腑肢節

《靈樞·海論》說:“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髒腑,外絡於肢節。”即明確地指出了這一功能。人體的五髒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組織器官,雖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共同進行著有機的整體活動,使機體的內外上下保持著協調統一,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而這種相互聯係,有機配合主要是依據經絡係統的聯係溝通作用實現的。由於十二經脈及其分支縱橫交錯,人裏出表,通上達下聯係了髒腑器官,奇經八脈溝通於十二經之間,經筋皮部聯結了肢體筋肉皮膚,從而使人體的各髒腑組織器官有機地聯係起來,成為一個協調的整體,溝通表裏上下,聯係髒腑和肢體。

(二)運行氣血,濡養周身

人體的各個髒腑組織器官均需要氣血的溫養濡潤,才能夠發揮其正常作用。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必須依賴經絡的傳注,才能輸布周身,以溫養濡潤全身各髒腑組織器官,維持機體的正常功能,如營氣之和調於五髒,灑陳於六腑,這就為五髒藏精,六腑傳化的功能活動提供了物質條件。所以《靈樞·本藏》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明確指出了經絡具有運行氣血,調節陰陽和濡養全身的作用。

(三)抗禦外邪,保衛機體

外邪侵犯人體多由人體最表淺的部位始而漸及於裏,即多從皮毛開始。《素問·皮部論》說:“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人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絡抗禦外邪的功能,主要依靠衛氣來完成,衛氣首先充實於絡脈,具有溫養肌腠、潤澤皮膚、啟閉汗孔的作用。由於經絡能“行血氣而營陰陽”,使營氣運行於脈中,衛氣運行於脈外,營衛之氣密布於周身,從而加強了機體的防禦能力。當外邪入侵時,衛氣和孫絡起到了抗禦外邪,保衛機體的作用。

四、經絡的臨床應用

1.說明病理變化由於經絡是人體通內達外的一個通道,在生理功能失調時,其又是病邪傳注的途徑,具有反映病候的特點,故臨床某些疾病的病理過程中,常常在經絡循行的通路上出現明顯壓痛,或結節、條索狀等反應物,以及相應的部位皮膚色澤、形態、溫度、電阻等的變化。通過望色、循經觸摸反應物和按壓等,可推斷疾病的病理變化。

2.指導辨證歸經由於經絡有一定循行部位及所屬絡的髒腑,故根據體表相關部位發生的病理變化,可推斷疾病所在的經脈。如頭痛一證,痛在前額者多與陽明經有關,痛在兩側者多與少陽經有關,痛在後項者多與太陽經有關,痛在巔頂者多與督脈、足厥陰經有關。臨床上亦可根據所出現的證候,結合其所聯係的髒腑,進行辨證歸經。如咳嗽、鼻流清涕、胸悶、或胸外上方、上肢內側前緣疼痛等,與手太陰肺經有關;脘腹脹滿、脅肋疼痛、食欲不振、噯氣吞酸等,與足陽明胃經和足厥陰肝經有關。

3.指導針灸治療針灸治病通過針刺和艾灸等刺激體表腧穴,以疏通經氣,調節人體髒腑氣血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通常根據經脈循行和主治特點進行循經取穴,《四總穴歌》所載:“肚腹三裏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麵口合穀收。”就是循經取穴的體現。由於經絡、髒腑與皮部有密切聯係,故經絡、髒腑的疾患可以用皮膚針叩刺皮部或皮內埋針進行治療,如胃脘痛可用皮膚針叩刺中脘、胃俞穴,也可在該穴皮內埋針;經絡閉阻、氣血瘀滯,可以刺其絡脈出血進行治療,如目赤腫痛刺太陽穴出血,軟組織挫傷在其損傷局部刺絡拔罐等;經筋疾患,多因疾病在筋膜肌肉,表現為拘攣、強直、弛緩,可以“以痛為腧”取其局部痛點或穴位進行針灸治療。

第二節 腧穴總論

一、腧穴的定義

腧穴——髒腑經絡之氣血輸注於體表的部位,是針灸或其他療法施術的位置,也是接受外來刺激的作用點。

腧——與“輸”通,有轉輸的含義。

穴——彙聚、孔隙。

經絡——內屬髒腑,外絡肢節,溝通內外,貫穿上下,運行氣血。

經絡比做河流,那麼腧穴就是分布在沿河的湖泊,它對河流能起調節作用。

二、腧穴的形成和發展

腧穴的形成和發展經曆了一個相當長的曆史階段,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陸續發現逐漸積累起來的。它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無定位階段:以痛為腧

定位定名階段:給腧穴確定位置並加以命名

係統分類階段(分三類)

三、腧穴的命名

(一)自然類

1.以天文學上的日月星辰命名,如日月、上星、璿璣、華蓋、太乙、天樞等。

2.以地理名稱結合腧穴的形象而命名,可分以下幾類。

①以山、陵、丘、墟來比喻腧穴的形象,如承山、大陵、梁丘、商丘等。

②以溪、穀、溝、瀆來比喻腧穴的形象,如後溪、陽溪、合穀、陷穀、水溝、支溝、四瀆、中瀆等。

③以海、澤、池、泉、渠、淵來比喻腧穴的氣血流注,如少海、小海、尺澤、曲澤、曲池、湧泉、經渠、太淵等。

④以街、道、衝、處、市、廊來比喻腧穴的通路或部位,如氣街、水道、關衝、五處、風市等。

(二)物象類

1.以動物的名稱來比喻腧穴的部位,如魚際、鳩尾、伏兔、犢鼻等。

2.以植物名稱來比喻某些腧穴的部位,如攢竹、禾髎等。

3.以建築物來形容某些腧穴的部位,如天井、玉堂、庫房、府舍、天窗、地倉、梁門、紫宮、內庭、氣戶等。

4.以生活用具來形容某些腧穴的部位,如大杼、地機、頰車、懸鍾等。

(三)人體類

1.以人體解剖部位來命名。

①以人體解剖名稱來命名,如腕骨、完骨、大椎、曲骨等。

②以內髒解剖名稱來命名,如背俞穴中的心俞、肝俞、脾俞、肺俞等。

2.以人體生理功能來命名。

①以一般生理功能來命名,如聽會、勞宮、關元、承泣等。

②以氣血髒腑功能來命名,如氣海、血海、神堂、魄戶、魂門、意舍等。

3.以治療作用來命名,如光明、水分、迎香、歸來等。

4.以人體部位和經脈分屬陰陽來命名,如陽陵泉、陰陵泉、陰都、陽綱、三陰交1、三陽絡等。

四、腧穴的分類

腧穴分為十四經穴、經外奇穴、阿是穴三類。

(一)十四經穴

十四經穴是歸屬於十四經脈、任脈和督脈循行線上的腧穴,簡稱“經穴”。其有固定的名稱、固定的位置、且有主治本經病症的作用,並能反映十四經及其所屬髒腑的病症。

清代的李學川所著的《針灸逢源》最後將經穴總數擴展為361穴,一直沿用至今。

(二)經外奇穴

經外奇穴是指十四經以外的、多數對某些病症有特殊療效的腧穴,或一個穴名有幾個刺激點而無從歸經的穴位,簡稱“奇穴”。它有固定的名稱、固定的位置,其主治範圍較單純,多數對某些病症有特殊療效,如四縫治小兒疳積、定喘治哮喘等。

(三)阿是穴

阿是穴又稱“天應穴”、“不定穴”、“壓痛點”等,是以病痛局部或與病痛有關的壓痛點作為針灸施術部位。這類腧穴無具體名稱,也無固定部位。主治局部病變為主。

五、腧穴的作用

腧穴的治療作用主要是近治作用、遠治作用、特殊作用3個方麵。

(一)近治作用

每一個腧穴均能治療該穴所在部位及鄰近組織、器官、髒腑、經絡的病症。

舉例眼區的睛明、承泣、四白、瞳子髂眼病

耳周的耳門、聽宮、聽會、翳風耳疾

頭麵部穴頭麵部疾病

(二)遠治作用

遠治作用是指十四經所屬腧穴,能治療本經循行所過處、遠隔部位的組織、髒器及經脈病症。

舉例:如合穀頭麵部病症

足三裏胃腸、胸腹部疾病

(三)特殊作用

特殊作用是指腧穴具有雙向的良性調整作用和相對特異性的作用。

相對的特異性:四縫——疳積

神門——安神

至陰——矯正胎位

大椎——退熱

少澤——通乳

少商——利咽

雙重性的良性調整作用:天樞止瀉、止痢

通便

合穀發汗

止汗

內關心動過速

心動過緩

六、特定穴位

十四經中具有特殊作用的腧穴。因主治功能不同,各有其不同的名稱。

(一)五輸穴

五輸穴首見於《靈樞·九針十二原》:“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人為合。”古人把經氣運行過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的變化來形容,把十二經分布在肘膝關節以下,從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井、滎、輸、經、合五個穴位稱五輸穴。

井——水的源頭經氣所出

滎——剛出的泉水微流經氣流過之處

輸——水流由淺入深經氣所灌之處

經——泉水在通暢的河中流過經氣所行的部位

合——經氣最後如百川彙合人海經氣由此深入部位

五輸穴又配屬五行,《難經·六十四難》指出“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輸土,陽輸木;陰經金,陰經火;陰合水,陽合土。”

(二)原穴

髒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共十二原,分布在腕踝關節附近。陰經以輸代原,治髒腑病變。

(三)絡穴

絡脈由經脈別出的部位各有一個腧穴,稱為絡穴。它具有聯絡表裏兩經的作用。十二經脈各有一個絡穴,都分布在肘、膝關節以下,加上任脈之絡穴、督脈之絡穴和脾之大絡,總稱十五絡穴。

(四)俞穴

髒腑之氣輸注於背腰部的腧穴,分布於背腰部。治療髒腑病變及與髒腑相關的組織器官病變,多用於髒病。

(五)募穴

髒腑經氣彙集於胸腹部的腧穴,分布於胸腹部。治療髒腑病變,多用於腑病。

(六)八會穴

髒、腑、氣、血、筋、脈、骨、髓的精氣會聚的八個腧穴。首載於《難經》。分布於軀幹部或四肢部。

(七)郤穴

郤,空隙;郤穴,各經經氣深聚的部位。共十六郤穴(十二經、陰陽蹺脈、陰陽維脈各有一郤穴),分布於肘膝關節以下。陰經郤穴治療本經、本髒腑的重症、急症;陽經郤穴多治痛證,陰經郤穴多治血證。

(八)下合穴

手足三陽六腑之氣下合於足三陽經的六個腧穴。主要分布於膝關節附近,治療六腑病變。

(九)八脈交會穴

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之氣交會的八個腧穴,分布於腕踝關節的上下。詒本經及奇經八脈的病變,並可根據兩脈相合的腧穴配合應用。

公孫通衝脈

內關通陰維脈合於胃、心、胸

列缺通任脈

照海通陰蹺脈合於肺係、咽喉、胸膈

後溪通督脈

申脈通陽蹺脈合於目內眥、頸項、耳、肩

足臨泣通帶脈

外關通陽維脈合於目銳眥,耳後、頰、頸、肩

(十)交會穴

兩經及兩經以上的經脈相交或會合的腧穴,始見於《甲乙經》,分布於頭麵、軀幹部。治本經及相交經脈的病變。

七、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解剖標誌定位法

1.固定標誌指五官、毛發、指(趾)甲、乳頭、臍窩以及骨節和肌肉所形成的隆起和凹陷等。如:五官、毛發、指(趾甲)、乳頭、肚臍及各種骨節突起和凹陷部。

舉例:兩乳中間——膻中

第七頸椎棘突下——大椎

眉頭——攢竹

臍中旁開2寸——天樞

2.活動標誌指各部的關節、肌肉、肌腱、皮膚隨著活動而出現的空隙、凹陷、皺紋、尖端等。

舉例:屈肘橫紋頭——曲池

張口於耳屏前方凹陷處——聽宮

下頜角前上方約一橫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頰車

3.骨度分寸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法是以體表骨節為主要標誌,折量全身各部的長度和寬度,定出分寸用以確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取穴時將設定的骨節兩端之間的長度折成為一定的等分,每一等分為1寸,十個等分為1尺,不論男女老幼,肥瘦高矮,一概以此標準折量作為量取腧穴的依據。

4.手指同身寸法是指以患者本人手指的某些部位折作一定分寸用以量取腧穴位置的方法。習稱“手指同身寸”。

(1)中指同身寸:令患者拇、中指屈曲成環形,中指指端抵在拇指指腹,中指中節橈側兩端紋頭之間距離作為1寸。適用於四肢部腧穴的直寸和背、腰、骶部腧穴的橫寸。

(2)拇指同身寸:此法是以患者拇指指關節的寬度作為1寸。

(3)橫指同身寸:此法是將食、中、無名、小指相並,以中指第二節橫紋為準,量取四指的寬度作為3寸。又稱“一夫法”。多用於下肢、下腹部的直寸和背部的橫寸。

5.簡便取穴法簡便取穴法是經過長期臨床實踐總結出來的、臨床常用的一種簡便易行的取穴方法。

舉例:

立正姿勢,自然垂手中指端——風市

兩虎口交叉,食指盡端到達處——列缺

兩耳尖連線中點——百會

第三節 經絡腧穴各論

一、任脈

(一)經脈循行

1.體表循行路線起於會陰部會陰穴,沿腹、胸正中線上行,經頸部正中,止於頦唇溝承漿穴。

2.聯係髒腑器官起於胞宮,循腹內上行,人目係。

3.循行分布特點:

(1)循行分布於胸腹正中,上抵頦部,諸陰經脈均來交會,故有“陰脈之海”之稱。具有調節全身諸陰經經氣的作用。

(2)共24穴,起於會陰穴,止於承漿穴。

(二)主要病候

疝氣,帶下,腹中結塊。

(三)病症歸納

1.頸部穴位治療啞症,腦血管意外後遺症,咽炎,扁桃腺炎,甲狀腺腫大等。

2.胸部穴位治療呼吸係統疾病,如胸痛,胸翳,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以及乳汁少,乳腺炎。

3.上腹部穴位治療消化係統疾病,如潰瘍病,胃炎,胃下垂,胃腸神經官能症,消化不良,膈肌痙攣。

4.下腹部穴位治療泌尿生殖係統疾病,如陽萎,遺精,遺尿,睾丸炎,盆腔炎,尿道炎,前列腺炎,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白帶,尿瀦留,疝氣。

(四)本經腧穴

本經共24穴

1.會陰(Huìyīn)

【命名】聚結相合之處為會。穴居兩陰間,為任、督、衝三脈的起點。三脈皆出兩陰之間,會聚陰部,因名。

【定位】在會陰部,男性當陰囊根部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女性在大陰唇後聯合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①溺水窒息,昏迷,癲狂;②小便不利,遺尿,痔疾,陰挺,陰癢,脫肛;③遺精,陽痿;④月經不調。

【刺灸法】直刺0.5~1寸,孕婦慎用;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陰道炎、睾丸炎、前列腺炎等。

2.曲骨(Qūɡǔ)

【命名】曲有彎曲之意,骨指骨骼。穴居橫骨之上,毛際之中,考橫骨即今之恥骨,其骨彎曲,形同偃月,穴當恥骨上緣之正中,因名。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恥骨聯合上緣的中點處。

【主治】①癃閉,遺尿;②遺精,陽痿;③月經不調,痛經,帶下,胞衣不下。

【刺灸法】直刺0.5~1寸,針前排尿,癃閉者用斜刺或平刺,孕婦慎用;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尿瀦留、子宮內膜炎、盆腔炎、前列腺炎等。

3.中極*(Zhōnɡjí)膀胱募穴

【命名】該穴位於人身軀幹部終點之處,“極”是端、終點的意思,故名。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4寸。

【主治】①遺尿,癃閉,小便不利;②遺精,陽痿,疝氣,不育;③月經不調,痛經,崩漏,帶下,產後惡露不盡,不孕。

【刺灸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針前排尿,癃閉者用斜刺或平刺,孕婦慎用;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痛經、月經病、子宮內膜炎、盆腔炎、膀胱炎、男子性功能障礙、尿瀦留、前列腺炎等。

4.關元*(Guānyuán)小腸募穴

【命名】1.“關”即關鍵、重要,穴居丹田,“元氣”所藏之處,故名關元。2.“關”有封藏之意,“元”有元陰元陽之意。本穴內應胞宮精室,為封藏一身真元之處,故名。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

【主治】①中風脫證,虛勞羸瘦,元氣虛損;②腹痛,泄瀉,痢疾,脫肛;③遺尿,癃閉,小便不利;④遺精,陽痿;⑤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帶下,不孕,陰挺,惡露不盡。

【刺灸法】直刺0.5~1寸或向下斜刺,針前排尿,孕婦慎用;宜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男子性功能障礙、尿瀦留、腎炎、膀胱炎、前列腺炎、功能性子宮出血、陰道炎、遺尿、低血壓、神經衰弱、腸炎等。

5.石門(Shímén)三焦募穴

【命名】不通為“石”,古說誤針此穴可令人終身絕子,猶如“石門”不開,閉門不受,故名。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2寸。

【主治】①腹痛,泄瀉,痢疾;②小便不利,水腫;③遺精,陽痿,疝氣;④經閉,帶下,崩漏,產後惡露不盡。

【刺灸法】直刺0.5~1寸或向下斜刺,孕婦慎用;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內膜炎、腸炎等。

6.氣海*(Qìhǎi)

【命名】本穴位於臍下寸半,為先天元氣彙聚之處;且善治各種氣病,兼是強壯保健穴,故名。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

【主治】①中風脫證,髒氣虛憊,羸瘦無力;②腹痛,泄瀉,便秘;③遺尿,癃閉,小便不利;④遺精,陽痿;⑤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帶下,產後惡露不盡。

【刺灸法】直刺0.8~1.2寸或向下斜刺,孕婦慎用;宜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腸炎、細菌性痢疾、男子性功能障礙、功能性子宮出血、支氣管哮喘、神經衰弱等。

7.陰交(Yīnjiāo)

【命名】因任脈、衝脈、腎經交彙於此,故名。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寸。

【主治】①腹痛,疝氣;②水腫,小便不利;③月經不調,崩漏,帶下,惡露不盡。

【刺灸法】直刺0.5~1寸或向下斜刺,孕婦慎用;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腸炎、前列腺炎等。

8.神闕*(Shénquē)

【命名】變化莫測為神,闕指要處,原指門樓、牌樓、宮門。本穴正當臍中,為臍帶脫落結成的陷窩。臍帶則是轉輸母體之氣血以養育胎兒之道,是故臍乃先天神氣出入之道,且因其形成凹陷,故名。

【定位】在腹中部,臍中央。

【主治】①虛脫,中風脫證,四肢厥冷;②繞臍腹痛,久泄,久痢,便秘,脫肛;③水腫。

【刺灸法】因消毒不便,一般不針刺;宜用艾條或艾炷隔鹽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胃炎、腸炎、痢疾、尿瀦留等。

9.水分(Shuǐfēn)

【命名】其內為小腸,小腸能分泌清濁,穴當其處,擅於利水,故名。

【定位】在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1寸。

【主治】①水腫,小便不利;②腹痛,泄瀉。

【刺灸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胃炎、腸炎、痢疾、腎炎、膀胱炎等。

10.下脘*(Xiàwǎn)

【命名】脘同管,原指胃的內腔,穴在臍上2寸,是指胃的下部,故名。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2寸處。

【主治】①胃痛,嘔吐,腹脹,泄瀉;②痞塊。

【刺灸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8~1.2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胃炎、胃潰瘍、腸炎、痢疾等。

11.建裏(Jiànlǐ)

【命名】建有調理之意;裏指腹裏。建裏穴有調理脾胃作用,故名。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3寸處。

【主治】①胃痛,嘔吐,呃逆,食欲不振,腹脹;②水腫。

【刺灸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8~1.2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胃炎、胃痙攣、胃潰瘍等。

12.中脘*(Zhōnɡwǎn)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

【命名】脘同管,原指胃內腔;中指胃的中部。本穴所在為胃小彎即胃中部,故名。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處。

【主治】①胃痛,嘔吐,吞酸,呃逆,食穀不化,腹脹,泄瀉;②黃疸;③失眠,癲狂。

【刺灸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胃炎、胃痙攣、胃下垂、食物中毒、癲癇、精神病、神經衰弱等。

13.上脘(Shànɡwǎn)

【命名】脘同管,原指胃內腔;穴在臍上5寸,是指胃的上部,故名。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5寸處。

【主治】①胃痛,嘔吐,呃逆,腹脹;②癲癇。

【刺灸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胃炎、胃痙攣、胃潰瘍、胃下垂等。

14.巨闕(Jùquē)心之募穴

【命名】巨闕,原意為大牌樓。穴屬心募,意指通過此處而上達心部。《針灸問對》雲:“巨闕,心主宮城也”,故名。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6寸處。

【主治】①心胸痛,心悸;②癲狂癇;③嘔吐,吞酸。

【刺灸法】向下斜刺0.5~1寸,不可深刺,以免傷及肝髒;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心絞痛、冠心病、胃炎、癲癇、癔病、神經衰弱等。

15.鳩尾(Jiūwěi)絡穴

【命名】胸骨劍突形同斑鳩的尾,穴在其下方,故名。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胸劍結合部下1.寸處。

【主治】①心胸痛;②癲狂癇;③呃逆,腹脹。

【刺灸法】向下斜刺0.5~1寸,不可深刺,以免傷及肝髒;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心絞痛、冠心病、胃炎、癲癇、癔病等。

16.中庭(Zhōnɡtínɡ)

【命名】宮前場地為庭,心為君主之官,昔有庭殿之稱,穴在膻中之下,故名。

【定位】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5肋間隙,即胸劍結合部。

【主治】①胸脅脹滿,心痛;②嘔吐,噎膈。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食道炎、食道狹窄、賁門痙攣等。

17.膻中*(Dàazhōng)心包募穴;八會穴之氣會

【命名】兩乳中間的部位稱膻,本穴正當此處,故名。

【定位】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隙;或兩乳頭連線與前正中線的交點處。

【主治】①咳嗽,氣喘,胸痛,胸悶;②心悸,心痛;③噎膈,呃逆;④產婦乳少,乳癰,乳癖。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心絞痛、冠心病、胸膜炎、肋間神繹痛、乳腺炎等。

18.玉堂(Yùtánɡ)

【命名】高庭大屋為堂,心為君主,肺為華蓋,其處尊貴,穴居其中,且主肺疾,故名。

【定位】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3肋間隙。

【主治】①咳嗽,氣喘,胸痛;②嘔吐;③乳癰。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支氣管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等。

19.紫宮(Zǐɡōnɡ)

【命名】紫宮即紫禁宮,昔時天帝之座。穴處內應於心,心為君主之官,意指心神所居,故名。

【定位】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2肋間隙。

【主治】咳嗽,氣喘,胸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支氣管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等。

20.華蓋(Huáɡài)

【命名】肺為五髒之華蓋,該穴主治肺疾,故名。

【定位】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1肋間隙。

【主治】咳嗽,氣喘,胸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喉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等。

21.璿璣(Xuánjī)

【命名】璿璣即天鬥魁星,所居正中,萬星環繞。肺如五髒之天,穴居其正中,能宣肺氣,故名。

【定位】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下1寸。

【主治】①咳嗽,氣喘,胸痛;②咽喉腫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咽喉炎、胸膜炎等。

22.天突*(Tiāntū)

【命名】天指位置高,突指突出,又指咽囪,此穴能通利肺氣,故名天突。“突”有衝湧、奔湧之義,本穴居胸腔之上端,有消壅散結,通利氣機的功效,尤善化痰,令內鬱痰濕奔湧而出,故名。

【定位】仰靠坐位。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正中。

【主治】①咳嗽,氣喘,胸痛;②咽喉腫痛,暴喑;③癭氣,梅核氣;④噎膈,呃逆。

【刺灸法】先直刺0.2~0.3寸,然後將針尖超過胸骨柄內緣後,即向下沿胸骨柄後緣、氣管前緣緩慢向下刺入0.5~1寸,必須嚴格掌握針刺的角度和深度,以防刺傷肺髒和有關動、靜脈;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咽喉炎、甲狀腺腫大、食道炎、癔病等。

23.廉泉*(Liánquán)

【命名】“廉”指舌或棱角狀物體;“泉”指水液。本穴位於狀似棱狀的結喉上,內當舌下,主治舌部疾患,故名。

【定位】仰靠坐位。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結喉上方,舌骨上緣凹陷處。

【主治】中風失語,暴喑,吞咽困難,舌下腫痛,舌緩流涎,喉痹。

【刺灸法】針尖向舌根方向斜刺0.5~0.8寸,一般不留針;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口腔炎、舌炎、延髓麻痹、失語等。

24.承漿*(Chénɡjiānɡ)

【命名】承,指接受;漿,指涎。穴當下唇下正中凹陷,可承接口涎,故名。

【定位】仰靠坐位,在麵部,當頦唇溝的正中凹陷處。

【主治】①口喁,齒齦腫痛,流涎,暴喑;②癲癇。

【刺灸法】斜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麵神經麻痹、齒齦炎、口腔炎、舌炎、癔病性失語、癲癇等。

二、督脈

(一)經脈循行

1.體表循行路線起於尾骨尖下長強穴,循腰、背、項、頭頂正中,沿前額下行至鼻柱,經人中溝,止於上唇係帶與齒齦相接處的齦交穴。

2.聯係髒腑器官與生殖器、脊髓、腦、鼻有聯係。

3.循行分布特點

(1)循行分布於腰背正中,上至頭麵。諸陽經均來交會,有統督全身陽經的功能,故有“陽脈之海”之稱。督脈之所以能統督諸陽經,是由於本經上頭屬於腦,頭為諸陽之會,又並於脊裏,在大椎部與手足三陽交會,在啞門、風府穴處與陽維交會,而與諸陽經聯係,故能統督諸陽經。具有調節全身諸陽經經氣的作用。

(2)共29穴,起於長強穴,止於齦交穴。

(二)主要病候

脊柱強痛,角弓反張。

(三)病症歸納

1.精神、神經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癔病,癲癇,發熱,驚厥,神經衰弱,神經性頭痛,休克,虛脫。

2.經脈循行所過部位病變:如鼻血、鼻炎,項背強痛,角弓反張,痔瘡,脫肛,子宮下垂等。

3.其他:有感冒,瘧疾,啞症,腦血管意外後遺症。

(四)本經腧穴

本經共29穴。

1.長強*(Chánɡqiánɡ)絡穴

【命名】督脈之絡,夾脊、上項、散頭上,其分布路線長而作用強,故名長強。督脈為“陽脈之海”,本穴為督脈之始穴,為純陽初始,其氣特別強盛,故名。

【定位】在尾骨端下,當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

【主治】①泄瀉,痢疾,便秘,便血,痔疾,脫肛;②小兒疳積;③癲狂癇;④腰脊、尾骶疼痛。

【刺灸法】針尖向上緊靠尾骨前麵斜刺刺入0.8~1寸,不可直刺,以免刺穿直腸,引起感染。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痔瘡、癲癇、癔病等。

2.腰俞(Yāoyú)

【命名】《黃帝內經·素問》“腰尻之解……是腰俞。”腰尻指骶骨,解指骶管裂孔處,穴位一般都可稱“俞”,故名。

【定位】在骶部,當後正中線上,正當骶管裂孔處。

【主治】①痔疾,便血,脫肛;②月經不調;③腰脊強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必要時可刺入骶管裂孔內一定深度;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腰骶部病變、痔瘡、癲癇等。

3.腰陽關*(Yāoyánɡɡuān)

【命名】本穴位於命門之下二椎,是人體真火陽氣到達命門所必須經過之關隘,故名陽關;因位於腰部,故名。

【定位】俯臥位。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約與髂脊相平。

【主治】①腰骶疼痛,下肢痿痹;②遺精,陽痿;③月經不調,帶下。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腰骶部病變、坐骨神經痛、盆腔炎等。

4.命門*(Mìnɡmén)

【命名】本穴位於兩腎中間,是人生命元氣重要門戶,且因腎主一身之本,故名。

【定位】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虛損腰痛,遺尿,尿頻;②遺精,陽痿,精冷不育;③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帶下,不孕;④泄瀉。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性功能障礙、前列腺炎、月經不調、慢性腸炎、腰部疾患等。

5.懸樞(Xuánshū)

【命名】“懸”指懸係;“樞”指樞機。此穴兩旁為三焦俞,三焦為氣機運化之樞紐,故名。

【定位】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腹痛,泄瀉;②腰脊強痛。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腸痙攣、腸炎等。

6.脊中(Jǐzhōnɡ)

【命名】脊柱共為二十一椎,此穴在十一椎下,適當脊柱的中部,故名。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泄瀉,痔疾;②黃疸;③癲癇;④腰脊強痛。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胃腸痙攣、胃炎、腸炎等。

7.中樞(Zhōnɡshū)

【命名】“中”指中間、中部;“樞”有樞機、轉動之意。穴在脊柱中部,為軀體轉動之樞紐,故名中樞。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黃疸,嘔吐,腹脹滿;②腰脊強痛。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胃腸痙攣、胃炎、肝炎等。

8.筋縮(Jīnsuō)

【命名】穴兩側為肝俞,肝主筋,該穴主治痙攣、抽搐等筋脈攣縮之病,故名。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胃痛,黃疸;②腰脊強痛,筋攣拘急;③癲狂癇。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胃痙攣、胃炎、癲癇等。

9.至陽*(Zhìyánɡ)

【命名】上脊為“陽中之陽”,穴屬督脈,在七椎下,“七”為陽數,故名。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黃疸,胸脅脹痛;②咳嗽,氣喘;③脊強背痛。④瘧疾。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胃痙攣、膽絞痛、膽囊炎、膈肌痙攣、肋間神經痛等。

10.靈台(Línɡtái)

【命名】“靈”指心靈;“台”指高處。穴在背上部,近於心髒,故名。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咳嗽,氣喘;②脊強背痛;③疔瘡。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支氣管炎、肺炎等。

11.神道(Shéndào)

【命名】“神”指心神,是穴兩側為心俞;作用與心相關,故名。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心悸,怔忡,心痛,失眠,健忘;②咳嗽,脊強背痛;③癲癇。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心髒神經官能症、神經衰弱等。

12.身柱(Shēnzhù)

【命名】支持為柱,穴在兩肺俞之中,適當兩肩胛的中央,為肩胛荷重的撐柱,故名。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咳嗽,氣喘;②脊背強痛;③癲癇;④疔瘡。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癲癇等。

13.陶道(Táodào)

【命名】“陶”指陶灶(窯),意指陽氣通行有如陶灶的通道,故名。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熱病,瘧疾;②咳嗽,氣喘;③脊項強痛。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感冒、瘧疾、頸椎病等。

14.大椎*(Dàzhuī)

【命名】此穴位於第一胸椎之上,第七頸椎之下。第七頸椎乃椎骨中最高大者,俗稱第一大椎骨,穴在其下,故名。

【定位】在後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熱病,瘧疾;②咳嗽,氣喘,骨蒸潮熱;③頭項強痛;④癲狂癇,小兒驚風;⑤風疹。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感冒、瘧疾、頸椎病、痤瘡、小兒舞蹈病等。

15.啞門*(Yǎmén)

【命名】本穴主治音啞不能言,是治啞的關鍵之門,故名。

【定位】在項部,當後發際正中直上0.5寸,第1頸椎下。

【主治】①暴喑,舌緩不語;②頭痛,頸項強痛;③癲狂癇。

【刺灸法】伏案正坐,頭微前傾,項肌放鬆,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0.5~1寸。針刺時應嚴格掌握深度和角度,針尖不可向前上方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誤傷延髓;不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語言不利、失語、腦血管病、延髓麻痹、癲癇、精神分裂症等。

16.風府*(Fēnɡfǔ)

【命名】“風”指風邪;“府”指聚會之處。意指穴處為風邪侵襲的部位,主治一切風證,故名。

【定位】在項部,當後發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中。

【主治】①中風,癲癇;②頭痛,頸項強痛,眩暈;③目痛,鼻衄,咽喉腫痛。

【刺灸法】俯臥或伏案正坐,頭微前傾,項肌放鬆,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0.5~1寸。針刺時應嚴格掌握深度和角度,針尖不可向前上方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誤傷延髓;不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腦血管病、延髓麻痹、癲癇、精神分裂症等。

17.腦戶(Nǎohù)

【命名】腦之門戶指枕骨大孔部,是穴位於枕骨大孔之上方,是腦氣出入之所,故名。

【定位】在頭部,當後發際正中直上2.5寸,枕外隆凸的上緣凹陷處。

【主治】①頭痛,眩暈,項強;②癲癇。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視神經萎縮、小腦疾患等。

18.強間(Qiánɡjiān)

【命名】“強”指強急;“間”指間隙或處所。是穴主治頭項強痛,故名。

【定位】在頭部,當後發際正中直上4寸。

【主治】①頭痛,眩暈,項強;②癲狂。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癲癇、癔病、精神分裂症等。

19.後頂(Hòudǐnɡ)

【命名】穴在頭“頂”部,以百會為中,在其後方,故名。

【定位】在頭部,當後發際正中直上5.5寸。

【主治】①頭痛,眩暈;②癲狂癇。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癲癇、精神分裂症等。

20.百會*(Bǎihuì)

【命名】“百”形容多;“會”指聚會。意指百脈聚會,頭為諸陽之會,穴居巔頂正中,為三陽五會之所,故名。

【定位】在頭部,當後發際正中直上7寸處。簡易取穴法:兩耳尖連線與頭部正中線之交點處。

【主治】①中風失語,昏厥,失眠,癲狂癇;②頭痛,眩暈,耳鳴;③脫肛,陰挺,久泄,久痢。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高血壓、美尼爾綜合征、老年性癡呆、腦血管病、癲癇、精神分裂症、血管(神經)性頭痛、神經衰弱、內髒下垂等。

21.前頂(Qiándǐnɡ)

【命名】穴居“頂”部,百會之“前”,故名。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3.5寸。

【主治】①頭痛,眩暈;②鼻淵;③癲狂癇。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高血壓、鼻炎等。

22.囟會(Xìnhuì)

【命名】穴當囟門所在,故名。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2寸。

【主治】①頭痛,眩暈;②鼻淵;③癲狂癇。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高血壓、鼻炎、鼻竇炎等。

23.上星*(Shànɡxīnɡ)

【命名】“高”處為上;“星”指穴言。形容位高,猶如星辰,故名。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1寸。

【主治】①頭痛,眩暈;②目痛,鼻淵,鼻衄;③癲狂。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鼻炎、鼻竇炎、神經衰弱等。

24.神庭(Shéntínɡ)

【命名】居處為庭。考腦為元神之府,穴當天庭之上,為神所居處。針之有鎮靜醒神之效,故名。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

【主治】①頭痛,眩暈;②鼻淵,鼻衄;③失眠,癲狂癇。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神經衰弱、神經官能症、記憶力減退、精神分裂症、鼻炎、鼻竇炎等。

25.印堂(Yìntánɡ)

【命名】印指印染,居處為堂,古人常於兩眉尖點染紅點,顯示貌美,穴當其處,故名。

【定位】在額部,兩眉頭的中間。

【主治】頭痛,頭暈;鼻淵,鼻衄,目赤腫痛,顏麵疔瘡。

【刺灸法】提捏局部皮膚,向下平刺0.3~0.5寸,或三棱針點刺出血;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神經性頭痛、高血壓、鼻炎、急性結膜炎、麵神經麻痹、神經衰弱等。

26.素髎*(sùliáo)

【命名】“素”指潔白色;“髎”泛指孔穴。考肺開竅於鼻,肺應白色,穴當鼻尖,故名。

【定位】在麵部,當鼻尖正中。

【主治】①昏迷,新生兒窒息;②鼻淵,鼻衄,酒鼓鼻。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或點刺出血;不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新生兒窒息、休克、鼻炎等。

27.水溝*(Shuǐɡōu)

【命名】本穴位於人中溝中,狀如“水溝”,故名。

【定位】在麵部,當人中溝的上1/3和下2/3交界處。

【主治】①暈厥,昏迷,中風,中暑;②癲狂癇,小兒驚風;③口喁,麵腫,牙關緊閉;④閃挫腰痛。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強刺激,或點刺出血,或以指甲掐按;不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休克、癔病、精神分裂症、暈車(船)、麵神經麻痹、麵神經痙攣、急性腰扭傷等。

28.兌端(Duìduān)

【命名】“兌”通銳,古有“兌為口”之說,穴在上唇尖端,故名。

【定位】在麵部,當上唇的尖端,人中溝下端的皮膚與唇的移行部。

【主治】①口喎,口臭,齒齦腫痛;②癲狂。

【刺灸法】向上斜刺0.2~0.3寸;不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癔病等。

29.齦交(Kěnjiāo)

【命名】“交”指會意。穴當上齒齦與上唇相交處,此處為任、督二脈交彙的地方,故名。

【定位】仰靠坐位。在上唇內,唇係帶與上齒齦的相交處。

【主治】①口喎,口臭,齒齦腫痛,鼻淵;②癲狂。

【刺灸法】向上斜刺0.2~0.3寸,或點刺出血;不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齒齦炎、鼻息肉、癔病、腰扭傷等。

三、手太陰肺經

(一)經脈循行

1.體表循行路線起於上胸外側中府穴,循上肢內側前緣寸口,循大魚際,止於拇指橈側端少商穴。另一分支從腕後1.5寸(列缺穴)到食指橈側端商陽穴。[交於手陽明大腸經]。

2.聯係髒腑器官起於中焦,下絡大腸,循胃口,上膈,屬肺,並與喉、氣管有聯係。

3.循行分布特點

(1)從胸走手,為多氣少血之經,寅時(3~5時)氣血最旺。

(2)共11穴,起於中府穴,止於少商穴。

(3)分布於上肢內側前緣。

(4)有一分支從腕後1.5寸,橈骨莖突上方的列缺穴,到食指橈側端商陽穴,交於手陽明大腸經。

(二)主要病候

咳嗽,氣喘,咳血,胸痛,外感,咽喉腫痛,經脈所過部位病症。

(三)病症歸納

1.呼吸係統疾病如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結核,肺氣腫,胸膜炎。

2.五官疾病如急慢性咽炎,扁桃腺炎,鼻血,鼻淵。

3.經脈所過部位的病症如肩背痛,鎖骨上窩痛,上肢內側前緣痛,掌心熱。

(四)本經腧穴

本經共11穴。

1.中府*(Zhōnɡfǔ)肺之募穴

【命名】中,中焦。穴當中焦脾胃之氣彙聚肺經的部位,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臥。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線旁開6寸,平第一肋間隙處。

【主治】①咳嗽,氣喘,胸痛;②肩背痛。

【刺灸法】向胸廓外斜刺0.5~0.8寸,不可向內斜刺或深刺,以免傷及肺髒,引起氣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等。

2.雲門(Yúnmén)

【命名】人之氣血,始於手太陰,出於雲門,歸於足厥陰,入於期門。穴居肺之上,猶如六氣浮遊空中,滋生萬物,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臥。在胸壁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前正中線旁開6寸,鎖骨下窩凹陷處。

【主治】①咳嗽,氣喘,胸痛;②肩背痛。

【刺灸法】向胸廓外斜刺0.5~0.8寸,不可向內斜刺或深刺,以免傷及肺髒,引起氣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肋間神經痛、局部軟組織疾患等。

3.天府(Tiānfǔ)

【命名】古代取此穴使鼻尖點臂上,所到之處是穴,鼻為肺竅,外通天氣,肺為諸氣之府,故名。

【定位】正坐,上臂自然下垂。在臂內側麵,肱二頭肌橈側緣,腋前紋頭下3寸處。

【主治】①咳嗽,氣喘;②鼻衄;③上臂內側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氣管炎、一支氣管哮喘、鼻炎等。

4.俠白(Xiábái)

【命名】俠同挾,有護的意思。穴在上臂內側,在肺的兩旁,肺色白,穴挾其旁,故名。

【定位】正坐,上臂自然下垂。在臂內側麵,肱二頭肌橈側緣,腋前紋頭下4寸處。

【主治】①咳嗽,氣喘;②幹嘔;③上臂內側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等。

5.尺澤*(Chǐzé)合穴

【命名】古人以腕後至肘為一尺,前臂稱“尺部”;“澤”,沼澤,低凹處。本穴為合穴屬水,水當潤澤,位於尺部,故名。

【定位】微屈肘,仰掌。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

【主治】①咳嗽,氣喘,咯血,咽喉腫痛,胸部脹滿;②急性吐瀉,中暑,小兒驚風;③肘臂攣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或點刺出血;可灸。

【應用】治療肺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結核、急性胃腸炎、中暑、肘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

6.孔最*(Kǒnɡzuì)郤穴

【命名】“孔”,孔穴;“最”,聚也。該穴為肺經氣血彙聚之處,為理血通竅最得用之穴位,故名。

【定位】伸前臂仰掌。在前臂掌麵橈側,當尺澤與太淵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處。

【主治】①咳嗽,氣喘,咯血,咽喉腫痛;②痔瘡出血;③肘臂攣痛。

【刺灸法】直刺0.5~1.2寸;可灸。

【應用】治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結核、肺炎、扁桃體炎、肋間神經痛等。

7.列缺*(Lièquē)絡穴;八脈交會穴,通於任脈

【命名】“列”,古與“裂”通,指分解、別行;“缺”,指器皿損破有缺口的意思。因該穴位於手腕,當橈骨莖突的分裂缺口;又因為該穴為手太陰肺經的絡穴,絡脈由此別行,故名列缺。另有人認為該穴陳列在腕側兩筋間之裂隙與衣袖之邊緣,而衣袖實為衣之大缺口,故名列缺。

【定位】在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當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

簡便取穴法:兩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橈骨莖突上,食指尖附著的凹陷處是穴。

【主治】①咳嗽,氣喘,咽喉腫痛;②偏正頭痛,頸項強痛,齒痛,口眼喎斜;③上肢不遂。

【刺灸法】向上或向下斜刺0.3~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感冒、支氣管炎、神經性頭痛、落枕、腕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

8.經渠(Jīnɡqú)經穴

【命名】此穴之下是脈之會,而此穴是肺經經氣經過的衝渠要道,故名。

【定位】伸臂仰掌。在前臂掌麵橈側,橈骨莖突與橈動脈之間凹陷處,腕橫紋上1寸。

【主治】①咳嗽,氣喘,胸痛,咽喉腫痛;②手腕痛。

【刺灸法】避開橈動脈,直刺0.3~0.5寸;禁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支氣管炎_、扁桃體炎等。

9.太淵*(Tàiyuān)輸穴;原穴;八會穴之脈會

【命名】太,甚大;淵,深淵。穴當寸口脈氣旺盛處,是脈之會穴,故名。

【定位】伸臂仰掌。在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

【主治】①咳嗽,氣喘,咳血,咽喉腫痛;②無脈症;③手腕痛。

【刺灸法】避開橈動脈,直刺0.3~0.5寸;不宜直接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感冒、咳嗽、支氣管炎、肺結核、無脈症、肋間神經痛等。

10.魚際(Yújì)滎穴

【命名】穴當手大指本節後赤白肉際處,形同魚腹赤白之狀,又位於它的邊際,故名。

【定位】側腕掌心相對,自然半握拳。約當第1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

【主治】①咳嗽,咳血,咽喉腫痛,咽幹,失音;②外感熱病;③小兒疳積。

【刺灸法】直刺0.5~1寸,治療疳積用割治法;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支氣管炎、肺炎、扁桃體炎、咽炎、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等。

11.少商*(Shǎoshānɡ)井穴

【命名】少,小;商,金聲,應肺。此是肺經末穴,其脈氣欠足,又是“經氣所出”之“井”穴,為經氣之源頭,初始之處,故名。

【定位】伸拇指,在拇指橈側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熱病,昏迷,中暑,小兒驚風;②咽喉腫痛,鼻衄,咳嗽;③癲狂;④指端麻木。

【刺灸法】直刺0.1寸,或向腕部方向斜刺、平刺0.2~0.3寸,或點刺放血;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肺炎、扁桃體炎、中風、昏迷、精神分裂症等。

四、手陽明大腸經

(一)經脈循行

1.體表循行路線起於食指橈側端商陽穴,經一、二掌骨間,沿上肢外側前緣上行,經肩峰、頸部、麵頰,於人中處交叉,止於對側鼻翼旁迎香穴。[交於足陽明胃經]。

2.聯係髒腑器官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與下齒、口、鼻有聯係。

3.循行分布特點

(1)從手走頭,為多氣多血之經,卯時(5~7時)氣血最旺。

(2)共20穴,起於商陽穴,止於對側迎香穴。

(3)分布於上肢外側前緣,肩頸部及麵頰部。

(4)上接手太陰肺經,在對側鼻翼旁(迎香穴)處交於足陽明胃經。

(二)主要病候

1.腹痛,腸鳴,泄瀉,便秘,痢疾。

2.咽喉腫痛,齒痛,鼻流清涕或出血。

3.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熱腫或寒冷等症。

(三)病症歸納

1.頭麵五官疾病頭痛,麵癱,牙痛,眼疾患,咽炎,扁桃腺炎,鼻竇炎,鼻血,腮腺炎,甲狀腺腫大,頸部淋巴結腫大,耳鳴,耳聾。

2.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發熱,頭痛,咳嗽,高熱抽搐。

3.過敏性皮膚病皮膚瘙癢,蕁麻疹。

4.經脈所過的病症肩痛,肘臂痛,手指手背痛。

(四)本經腧穴

本經共20穴。

1.商陽*(Shānɡyánɡ)井穴

【命名】商,金聲,應大腸;陽,陽經。穴屬手陽明大腸經,故名。

【定位】伸食指,在食指橈側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熱病,昏迷;②咽喉腫痛,齒痛;③食指麻木。

【刺灸法】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咽炎、急性扁桃體炎、腮腺炎、口腔炎、急性胃腸炎、中風昏迷等。

2.二間(Erjiān)滎穴

【命名】間,指居處。因該穴為本經的第二穴,故名。

【定位】側腕對掌,微握拳。在食指橈側,第2掌指關節前凹陷處。

【主治】①齒痛,鼻衄,咽喉腫痛;②熱病;③食指屈伸不利。

【刺灸法】直刺0.2~0.3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牙痛、咽喉炎、扁桃體炎等。

3.三間*(Sānjiān)輸穴

【命名】間,指居處。該穴為本經的第三穴,故名。

【定位】側腕對掌,微握拳。在食指橈側,第2掌指關節後凹陷處。

【主治】①目痛,齒痛,咽喉腫痛;②熱病;③腹脹,腸鳴;④食指及手背腫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扁桃體炎、咽喉炎、痢疾、腸炎等。

4.合穀*(Héɡǔ)原穴

【命名】又名虎口。因位於第一、二掌骨之間,二骨相合,形如峽穀,又似虎口,故名。

【定位】側腕對掌,微握拳。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簡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間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①頭痛,目赤腫痛,齒痛,鼻衄,耳聾,咽喉腫痛,口眼喎斜,痄腮;②發熱,惡寒,無汗或多汗;③痛經,經閉,滯產;④胃痛,腹痛,便秘,泄瀉,痢疾;⑤半身不遂,小兒驚風;⑥癮疹。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孕婦不宜針。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麵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近視眼、牙齦炎、牙痛、感冒、高血壓、皮膚病、月經不調等。

5.陽溪*(Yánɡxī)經穴

【命名】腕背為陽,兩筋之間形似小溪,故名。

【定位】側腕對掌,伸前臂。在腕背橫紋橈側,拇指向上翹起時,當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

【主治】①頭痛,耳鳴,耳聾,咽喉腫痛;②手腕疼痛無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腱鞘炎、中風半身不遂、腕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疾患等。

6.偏曆(Piānlì)絡穴

【命名】兩旁為偏,經過為曆。大腸經由此斜行,經曆手臂,別走太陰,故名。

【定位】側腕對掌,伸前臂。在前臂背麵橈側,當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腕橫紋上3寸處。

【主治】①耳鳴,鼻衄,咽喉疼痛;②手臂疼痛;③水腫。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扁桃體炎、水腫、前臂神經痛等。

7.溫溜(Wēnliū)郤穴

【命名】溫,為陽氣;溜同流。此處指陽氣流行。

【定位】側腕對掌,伸前臂。在前臂背麵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處。

【主治】①急性腸鳴,腹痛;②頭痛,麵腫,咽喉腫痛;③肩臂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性胃腸炎、扁桃體炎、腮腺炎、咽喉炎、麵神經麻痹等。

8.下廉(Xiàlián)

【命名】廉形,如棱角之狀。因該穴在曲池下4寸,屈肘握拳時,穴處肌肉隆起,形如棱角,故名。

【定位】側腕對掌,伸前臂。在前臂背麵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4寸處。

【主治】①腹脹,腹痛;②肘臂疼痛;③頭痛,眩暈。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上肢麻木及腫痛、頭痛、高血壓等。

9.上廉(Shànɡlián)

【命名】廉形,如棱角之狀。屈肘握拳時,穴處肌肉隆起,形如棱角,該穴在下廉上1寸,故名。

【定位】側腕對掌,伸前臂。在前臂背麵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3寸處。

【主治】①肘臂麻木疼痛,上肢不遂;②腸鳴,腹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臂神經痛、上肢麻木、癱瘓、腸炎等。

10.手三裏*(Shǒusānlǐ)

【命名】裏,可作寸解。若屈肘側置,取手陽明經經穴,手三裏即在肘端(肱骨外上髁)下三寸處,故名。

【定位】側腕對掌,伸前臂。在前臂背麵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曲池下2寸處。

【主治】①腹痛,腹瀉;②肘臂疼痛,上肢不遂;③齒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上肢癱瘓、臂神經痛、扭傷、急性胃腸炎、咽喉炎等。

11.曲池*(Qūchí)合穴

【命名】屈肘取穴,穴處有凹,形似淺池,故名。

【定位】側腕,屈肘。在肘橫紋外側端,當尺澤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

【主治】①熱病,瘧疾;②目腫赤痛,齒痛,咽喉腫痛;③腹痛,吐瀉,痢疾;④丹毒,癮疹,瘰鬁;⑤手臂痹痛,上肢不遂;⑥癲狂。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肩肘關節疼痛、上肢癱瘓、高血壓、蕁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體炎、甲狀腺腫大、急性胃腸炎等。

12.肘髎(zhǒuliáo)

【命名】肘,指肘尖;髎,為骨之郤。因穴位於肘部骨尖之處,故名。

【定位】正坐屈肘,自然垂上臂。在肘臂外側,曲池外上方1寸,當肱骨邊緣處。

【主治】肘臂疼痛,麻木,攣急。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上肢癱瘓、臂神經痛、肱骨外上髁炎等。

13.手五裏(Shǒuwǔlǐ)

【命名】裏,可作寸解。穴在曲池上三寸處,若自肘端(肱骨外上髁)向上量之,適得五寸,故名。

【定位】正坐,自然垂上臂。在臂外側,當肩髃與曲池的連線上,曲池上3寸處。

【主治】①肘臂攣痛;②瘰鬁。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上肢麻木疼痛、痿軟等。

14.臂臑*(bìnào)

【命名】上肢為臂,上臂內側稱“臑”,因部位而得名。

【定位】正坐,自然垂上臂。在臂外側,當肩髑與曲池連線上,曲池上7寸,三角肌止點處。

【主治】①目疾;②肩臂疼痛;③瘰鬁。

【刺灸法】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肩關節周圍炎、頸淋巴結核等。

15.肩髑*(Jiāndú)

【命名】鍛,肩胛骨。該穴主治肩關節諸疾,故名。

【定位】在肩峰端下緣,當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

【主治】①肩臂疼痛,上肢不遂;②癮疹。

【刺灸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肩周炎、上肢癱瘓、臂神經痛等。

16.巨骨(Jùɡú)

【命名】巨骨,指鎖骨,穴在其後方,故名。

【定位】正坐。在肩上部,當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凹陷處。

【主治】①肩臂疼痛,上肢抬舉不利;②癭氣,瘰鬁。

【刺灸法】直刺,或微斜向外下方,0.5~1寸,直刺不可過深,以免刺入胸腔造成氣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肩周炎、淋巴結核等。

17.天鼎(Tiāndǐnɡ)

【命名】天,指高處;鼎,古代銅質炊具,有三足。此穴約與缺盆,氣舍呈三足之勢,再以頭圓在上像天,故名。

【定位】正坐微仰頭,或仰臥位。在頸外側部,胸鎖乳突肌後緣,當喉結旁,扶突穴直下1寸。

【主治】①咽喉腫痛,暴喑;②癭氣,瘰鬁。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舌骨肌麻痹、吞咽困難、扁桃體炎等。

18.扶突(Fútū)

【命名】高起之處為突,鋪四指為扶,四橫指約等於3寸,該穴位於喉結突起旁開一扶,故名。

【定位】正坐微仰頭,或仰臥位。在頸外側部,結喉旁約三寸,當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

【主治】①咽喉腫痛,暴喑;②癭氣,瘰鬁;③咳嗽,氣喘;④呃逆。

【刺灸法】直刺0.5~0.8寸,注意避開頸動脈,不可針刺過深,一般不使用電針,以免引起迷走神經反應;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吞咽困難、甲狀腺腫大、聲帶小結、聲音嘶啞等。

19.口禾髎(kǒuhéliáo)

【命名】禾,指糧食;髎,為空隙。該穴在鼻孔之下,口唇之上,水溝之旁,取其鼻欲嗅,日食穀,穴當其際,此處又是犬齒窩部,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臥位。在上唇部,鼻孔外緣直下,平水溝穴。

【主治】①鼻塞,鼽衄;②口喎,口噤。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可灸。

【應甩】現代常用於治療鼻炎、嗅覺減退、麵神經麻痹或痙攣。

20.迎香*(Yínɡxiānɡ)

【命名】治鼻塞不聞香臭而得名。

【定位】正坐或仰臥位。在鼻翼外緣中點旁開約0.5寸,當鼻唇溝中。

【主治】①鼻塞,鼻淵,鼽衄;②口喎,麵癢,麵腫;③膽道蛔蟲症。

【刺灸法】略向內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不宜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嗅覺減退、麵神經麻痹或痙攣、膽道蛔蟲症等。

三、足陽明胃經

(一)經脈循行

1.體表循行路線起於目眶下承泣穴,挾口環唇,繞麵頰經耳前至額角頭維穴,另有麵頰分支,下頸,循胸正中線旁開4寸,腹正中線旁開2寸,經下肢外側前緣,止於第二趾外側端厲兌穴。一支脈從足背(衝陽穴)至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交於足太陰脾經]。

2.聯係髒腑器官人缺盆,下膈,屬胃,絡脾,與鼻、目、上齒、口唇二喉嚨、膈、乳房有聯係。

3.循行分布特點

(1)從頭走足,為多氣多血之經,辰時,(7~9時)氣血最旺。

(2)共44穴,起於承泣穴,止於厲兌穴。

(3)分布於麵、耳的前麵;在胸部循行於任脈旁開4寸(經乳頭);在腹部循行於任脈旁開2寸,在下肢行於外側前緣。

(4)上接手陽明大腸經,有一分支從足背(衝陽穴)至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交於足太陰脾經。

(二)主要病候

1.胃痛、腹痛、腸鳴、腹脹、水腫、嘔吐、泄瀉、消穀、善饑、口渴。

2.齒痛、眼疾、咽痛、鼻疾、麵癱。

3.熱病、發狂。

4.經脈所過部位的病痛。

(三)病症歸納

1.消化係統疾病胃痛,腹痛,嘔吐,泄瀉,腸鳴,痢疾,胃下垂,急慢性闌尾炎,腸麻痹,營養性水腫,肝炎,蛔蟲病,胃腸神經官能症。

2.頭麵五官疾病頭痛,牙痛,眼痛,麵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甲狀腺腫大,腮腺炎等。

3.經脈所過的病症胸痛,腿痛,膝關節痛,下肢痿痹無力,偏癱,小兒麻痹後遺症。

4.其他如腳氣病膈肌痙攣,乳腺炎,高血壓,神經衰弱。

(四)本經腧穴

本經共45穴。

足陽明胃經腧穴總圖

1.承泣*(Chénɡqì)

【命名】承,承受;泣,流淚。穴在目下,針此穴能治迎風流淚,故名。

【定位】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緣與眼球之間。

【主治】①目赤腫痛,流淚,夜盲,眼瞼喟動;②口眼歪斜,麵肌痙攣。

【刺灸法】以押手拇指向上輕推眼球,刺手持針緊靠眶緣緩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腫。出針時稍加按壓,以防出血;禁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結膜炎、近視、遠視、散光、青光眼、斜視、白內障、麵神經萎縮、麵神經麻痹、麵神經痙攣等。

2.四白*(Sìbái)

【命名】四,廣闊;白,光明。穴在目下,針之可使視力光明四射,故名。

【定位】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中。

【主治】①目赤痛癢,目翳,眼瞼喟動;②三叉神經痛,口眼歪斜,麵肌痙攣;③頭痛,眩暈;④膽道蛔蟲症。

【刺灸法】直刺或微向上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以免傷及眼球,不可過度提插撚轉,禁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眼瞼下垂、近視、青光眼、麵神經麻痹、麵肌痙攣、三叉神經痛等。

3.巨髎(jùliáo)

【命名】巨,為大;髂,指凹陷。穴在顴下,凹陷較大,故名。

【定位】目正視,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緣處,當鼻唇溝外側。。

【主治】①口眼歪斜,眼瞼瞤動;②鼻衄;③齒痛,唇頰腫。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麵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牙痛、鼻炎等。

4.地倉*(Dìcānɡ)

【命名】地,下部;倉,藏穀之器。穴在口唇之旁,食用口,貯於胃中,猶如倉庫,故名。

【定位】目正視,瞳孔直下,與口角相平,約當口角旁0.4寸處。

【主治】①口角歪斜,流涎,唇緩不收,齒痛;②眼瞼瞤動。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麵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等。

5.大迎(Dàyínɡ)

【命名】迎,指血氣旺盛,此處有動脈通過,故名。

【定位】下頜角前下方1.3寸凹陷中,咬肌附著部前緣,閉口鼓氣時即出現一溝形凹陷,即於凹陷下端取之。

【主治】口歪,口噤,頰腫,齒痛。

【刺灸法】避開動脈,斜刺或平刺0.3~0.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麵神經麻痹、腮腺炎、三叉神經痛、牙痛等。

6.頰車*(Jiáchē)

【命名】頰車,麵兩側;下頜角古稱“頰車骨”。穴當其處,故名。

【定位】下頜角前上方一橫指凹陷中,咀嚼時咬肌隆起最高點處。

【主治】口歪,齒痛,頰腫,口噤不語。

【刺灸法】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寸。可向地倉穴透刺;可灸。

【墨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麵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顳頜關節炎、腮腺炎等。

7.下關*(Xiàɡuān)

【命名】“關”為開闔之樞機。本穴有關牙齒開闔,故稱之以“關”,以其在顴骨弓下,且與上關相對,故名為“下關”。

【定位】在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之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之間凹陷中。合口有孔,張口即閉,宜閉口取穴。。

【主治】①耳聾,耳鳴,聘耳;②齒痛,口噤,口眼歪斜,三叉神經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留針時不可作張口動,以免折針;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顳頜關節炎、牙痛、麵神經麻痹、聾啞等。

8.頭維*(Tóuwéi)足陽明、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交會穴。

【命名】“維”,是保護之意,本穴位居額角,似抵觸,作防禦之用,故名。

【定位】額角發際直上0.5寸,頭正中線旁開4.5寸。。

【主治】頭痛,目眩,目痛,流淚。

【刺灸法】平刺0.5~1寸;《甲乙經》:禁不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眼輪匝肌痙攣等。

9.人迎*(Rényínɡ)

【命名】迎,指動,穴當頸部喉結旁人迎脈應手處,故名。

【定位】喉結旁1.5寸,當頸總動脈之後,胸鎖乳突肌前緣。

【主治】①咽喉腫痛,氣喘;②瘰鬁,癭氣;③高血壓。

【刺灸法】避開頸總動脈,直刺0.3~0.8寸;《甲乙經》:禁不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頸淋巴結核、甲狀腺腫大、支氣管哮喘、高血壓等。

10.水突(Shuǐtū)

【命名】水,指水穀、糧食;突,有碰觸之意,該穴主治水飲上嗆,咳逆上氣,故名。

【定位】人迎穴與氣舍穴連線的中點,當胸鎖乳突肌前緣。

【主治】①咽喉腫痛;②咳嗽,氣喘。

【刺灸法】直刺0.3~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扁桃體炎、甲狀腺腫、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

11.氣舍(Qìshě)

【命名】氣,指空中大氣;舍,指居處。穴近氣道,如氣之外舍,故名。

【定位】人迎穴直下,鎖骨內側端的上緣,在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

【主治】①咽喉腫痛,氣喘;②呃逆;③癭瘤,瘰鬁;④頸項強。

【刺灸法】直刺0.3~0.5寸。本經氣舍至乳根諸穴,深部有大動脈及肺、肝等重要髒器,不可深刺;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甲狀腺腫大、支氣管炎等。

12.缺盆(Quēpén)

【命名】缺者為破;凹陷為盆。穴在鎖骨上窩處,故名。

【定位】鎖骨上窩中央,前正中線旁開4寸。

【主治】①咳嗽,氣喘,咽喉腫痛;②缺盆中痛,瘰鬁。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圖翼》:孕婦禁針。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支氣管炎、淋巴結核及局部疼痛等。

13.氣戶(Qìhù)

【命名】出入之處為戶,其穴主治咳逆上氣,故名。

【定位】鎖骨下緣,前正中線旁開4寸。

【主治】①咳嗽,氣喘;②呃逆;③胸脅支滿,胸痛。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肋間神經痛等。

14.庫房(Kùfánɡ)

【命名】庫,指庫府,內儲津血,可化乳汁,位近乳房,故名。

【定位】第一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主治】①咳嗽,氣喘,咳唾膿血;②胸脅脹痛。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肋間神經痛、胸膜炎等。

15.屋翳(Wūyì)

【命名】屋,深室;翳,隱蔽。穴當肺之中段,呼吸之氣至此如達深室隱蔽。

【定位】第二肋問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主治】①咳嗽,氣喘,咳唾膿血;②胸脅脹痛;③乳癖,乳癰。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支氣管炎、咯血、胸膜炎、乳腺炎等。

16.膺窗(Yīnɡchuānɡ)

【命名】膺,指胸;窗,指孔竅。因該穴位於胸部,主治胸滿氣塞,故名。

【定位】第三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主治】①咳嗽,氣喘;②胸脅脹痛;③乳癰。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乳腺炎、肋間神經痛。

17.乳中(Rǔzhōnɡ)

【命名】乳頭正中,以部位命名。

【定位】乳頭中央。

【刺灸法】本穴不針不灸,隻作胸腹部腧穴的定位標誌。

【應用】本穴為胸腹部腧穴的定位標誌。

18.乳根(Rǔɡēn)

【命名】穴當乳房根部,故名。

【定位】平第五肋間隙,乳頭直下,前正中線旁開四寸;可灸。。

【主治】①咳嗽,氣喘;②呃逆;③胸痛;④乳癰,乳汁少。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乳腺炎、乳汁缺乏、肋間神經痛、支氣管炎等。

19.不容(Bùrónɡ)

【命名】容為納受,其穴主治腹脹不能納受水穀,故名。

【定位】臍中上6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①嘔吐,胃痛,食欲不振;②腹脹。

【刺灸法】直刺0.5~0.8寸。過飽者禁針,肝腫大者慎針或禁針,不宜作大幅度的提插;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胃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等。

20.承滿(Chénɡmǎn)

【命名】承,指承受;滿,指飽滿。因該穴能治胃病而命名。

【定位】臍中上5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①胃痛,吐血,食欲不振;②腹脹。

【刺灸法】直刺0.8~1寸。過飽者禁針,肝腫大者慎針或禁針,不宜作大幅度提插;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胃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

21.梁門*(Liánɡmén)

【命名】心之積為伏梁,此穴主治積氣胃病、消除心下部位的積聚,故名。

【定位】臍中上4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①胃痛,嘔吐,食欲不振;②腹脹,大便溏薄。

【刺灸法】直刺0.8~1.2寸。過飽者禁針,肝腫大者慎針或禁針,不宜作大幅度提插;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胃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胃神經功能症。

22.關門(Guānmén)

【命名】該穴主治不思食,閉門不納;又治泄瀉,開門不關,故名。

【定位】臍中上3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①腹脹,腹痛,腸鳴泄瀉;②水腫。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等。

23.太乙(Tàiyǐ)

【命名】星象名,又作“太一”,原始最初之意。言此穴健脾胃,宇宙萬物賴一以生故名。

【定位】臍中上2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①胃痛;②心煩,癲狂。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等。

24.滑肉門(Huáròumén)

【命名】靈活為滑,舌為滑利之肉,該穴主治吐舌、舌強、嘔吐,故名。

【定位】臍中上1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①胃痛,嘔吐;②癲狂,吐舌。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等。

25.天樞*(Tiānshū)大腸募穴

【命名】星象名,指北鬥第一星;樞,樞紐。天樞在臍旁,為上下腹的分界,臍上應天,臍下應地,以此為樞,故名。

【定位】臍中旁開2寸。

【主治】①腹脹,腸鳴,繞臍痛,便秘,泄瀉,痢疾;②月經不調,痛經。

【刺灸法】直刺1~1.5寸。《千金方》:孕婦不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闌尾炎、腸麻痹、細菌性痢疾、消化不良。

26.外陵(Wàilínɡ)

【命名】外,為旁;陵,指高處。穴在腹旁,當腹肌隆起處。

【定位】臍中下1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①腹痛;②疝氣,痛經。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闌尾炎、疝氣、輸尿管結石等。

27.大巨(Dàjù)

【命名】大、巨,有高突之意,當腹肌隆起處,故名。

【定位】臍中下2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①小腹脹滿;②小便不利;③疝氣,遺精,早泄。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腹直肌痙攣、腸梗阻、膀胱炎、尿瀦留等。

28。水道(Shuǐdào)

【命名】水,為水液;道,為通道。該穴位主治小便不利等,故名。

【定位】臍中下3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①小腹脹滿;②小便不利;③痛經,不孕,疝氣。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腎炎、膀胱炎、尿瀦留、卵巢炎等。

29.歸來*(Guīlái)

【命名】歸,還;來,返。該穴主治陰挺、陰丸上縮及疝氣等,故名。

【定位】臍中下4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①痛經,經閉,月經不調,白帶,陰挺;②莖中痛,疝氣。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卵巢炎、子宮內膜炎、子宮脫垂、腹股溝疝等。

30.氣衝(Qìchōnɡ)

【命名】衝,指衝動,穴在氣街,相當於衝脈的起始部,故名。

【定位】在腹股溝稍上方,臍中下5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①腸鳴腹痛;②疝氣,月經不調,不孕,陽痿,陰腫。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疝氣、月經不調、卵巢炎、不孕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