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有力是指手法在操作過程中必須具備一定的力度和功力,使手法具有一定的刺激量。因此,有力,一是指手法直接作用於體表的力;二是指維持手法所需要之力。手法要有力是操作者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有力並不是單純指力氣大,而是一種技巧力。要根據治療對象,施術部位、手法性質和病症虛實以及患者的體質而變化應用,並借以調整力的大小,施加恰當的手法力。因此用力的基本原則是既保持治療效果,又避免產生不良反應。一般來說,肌肉豐厚的部位(如腰臀部)操作時,力量可稍重些,而肌肉薄弱的部位(如胸腹部、頭麵部)力量可稍輕些;青壯年患者,操作時力可稍重些;老幼患者,力應稍輕些。此外季節與氣候,如秋冬季節,肌膚腠理致密,治療時力應稍重些,相反春夏季節,肌膚腠理較疏鬆,力應稍輕些。總之,手法力量的不及或過之都會影響治療效果,根據臨床具體情況而施加恰當的手法力,須經過長期的實踐,才能掌握。
3.均勻是指手法操作時,其動作幅度、速度的快慢、手法壓力的輕重,都必須保持相對的一致,幅度不可時大時小,速度不可忽快忽慢,用力不可時輕時重,應使手法操作既平穩而又有節奏性。
4.柔和是指手法操作時,動作溫柔靈活;手法變換時,自然、協調。使手法輕而不浮,重而不滯。所以柔和並不是軟弱無力,而是用力要緩和,手法不可生硬粗暴。
5.深透是指病人對手法刺激的感應和手法對疾病的治療效應。深透是要求手法的刺激,不僅作用於體表,而且能夠克服各種阻力,使手法的效應能傳之於內,達到深處的筋脈骨肉,甚至髒腑。
以上幾個方麵,密切相關,相輔相成,互相滲透。持續運用的手法可以逐漸降低患者肌肉的張力和組織的粘滯度,使手法功力能夠逐漸滲透到組織深部。均勻協調的動作,能使手法更趨柔和。而力量與技巧相結合,則是手法既有力,又柔和,達到“剛柔相濟”的境界。在臨床運用時,力量是基礎,手法技巧是關鍵,兩者必須兼而有之,缺一不可。體力充沛,能使手法技術得到充分發揮,運用起來得心應手,反之,如果體力不足,即使手法技術高超,但運用時,有力不從心之苦。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要使手法持久、有力、均勻、柔和,達到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剛柔相濟的境界,就必須勤學苦練,才能由生而熟,熟而生巧,乃至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三、手法操作注意事項
手法在臨床上運用,作為外治手段,雖然對很多疾病都有良好的醫療效果,但也可能由於施術不當等原因而出現一些不良反應。所以在操作過程中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診斷要明確手法治療前,首先要明確診斷,排除手法不宜治療的病症,選擇正確的體位、適宜的手法、必要的部位,決不能盲目施術。
2.精力要集中在手法操作過程中,要集中精力。除了診療室要保持清潔安靜的環境外,術者還要全神貫注,做到手隨意動、功從手出,同時還要密切注意病人對手法的反應(如麵部的表情變化,肌肉的緊張度以及對被動運動的抵抗程度等),以隨時調整手法刺激的方法與強度,避免增加病人的痛苦和不必要的人為損傷。
3.體位要適當手法操作時,要選擇好恰當的體位。對病人而言,宜選擇感覺舒適,肌肉放鬆,既能維持較長時間,又能有利於醫生手法操作的體位。對術者來說,宜選擇一個手法操作方便,並有利於手法的運用,力量發揮的操作體位。同時也要做到意到、身到、手到,步法隨手法相應變化。在整個操作過程中,術者身體各部動作要協調一致。
4.手法要選擇手法種類繁多,變化多端。有文字記載的手法,基本手法有100多種,其他的有400多種。在治療過程中運用什麼手法,就好比用藥處方一樣,應視疾病的性質、病變的部位,辨症辨病而定。
(1)辨症辨病選擇手法:軟組織急性損傷,宜選壓力輕、手法柔和的大魚際揉法、摩法、擦法等;慢性軟組織勞損,可選用刺激較強的點法、肘壓法、彈撥法、拍法等;對關節運動障礙者,常運用搖法、伸屈法等;對關節錯位的應運用整複關節的手法,如扳法、拔伸法等;對有粘連者,則應使用扳法、彈筋撥絡法、理筋法等。
(2)根據部位選擇手法:病變範圍小、部位較淺表,或肌肉較薄弱者宜選用刺激柔和而深透作用又較強的手法;反之可選擇接觸麵積大而刺激力較強的手法。
上述對手法的選擇,隻是就一般情況而論,在臨床實踐中,還有一個術者掌握手法的程度和個人使用手法的習慣以及各流派特點等問題,因此在應用時也要根據各人的經驗而靈活掌握,即所謂“法雖有定,變通在人”。
5.力量要適宜手法操作必須具備一定的力量,以達到一定的刺激強度,才能獲得治療作用。臨床上要掌握適宜的刺激強度。首先要了解與刺激強度有關的因素,手法刺激的強度常與手法的壓力、治療部位、著力麵積、受力的方式以及操作時間有關。
(1)手法的壓力:一般規律,刺激強度與手法壓力成正比關係,即壓力越大刺激越強。
(2)治療部位:手法力度與治療部位的敏感性和治療部位的肌層厚度有關。如用同一壓力的手法,在經絡、穴位較敏感的部位操作,就顯得力度較強,而在非經絡、穴位處應用,就相對刺激較弱。同樣用一定的壓力,作用於腰臀部肌肉較發達的部位,一般力度可以接受,但如果使用在胸腹部肌肉不大發達的部位,就難以忍受了。如果用治療成人的手法的壓力,使用在嬰兒身上,就會造成不良後果。所以青壯年肌肉發達,手法的力量相對地適當加重,以增強刺激;老年人或兒童肌肉鬆軟者,手法力量應減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傷。軟組織損傷的初期,局部腫脹,疼痛尖銳,手法的壓力宜輕;宿痛,勞損,感覺遲鈍、麻木者,手法刺激宜重些。久病體弱,用力以輕為宜;初病體實,用力應適當加重。
(3)著力麵積:手法的力度與著力的麵積有關,一般成反比關係。相同的壓力,著力麵積太,則刺激強度小;反之,著力麵積小,則刺激強度大。
(4)受力方法:是指手法應用的形式以及力量的速度。衝擊力量要比緩慢刺激強烈得多。如叩擊類手法的拳背擊法、點穴法以衝擊力方式作用於人體。此類手法則剛勁有力,操作時特別要注意動作的技巧性和選擇適當的力度。
(5)操作時間:一般來講,操作時間短,手法刺激量小;操作時間長,手法刺激量大。所以操作時間太短,則達不到治療效果,但操作時間過長,也可對局部組織產生醫源性損傷。所以操作時間要根據手法的性質、疾病的性質以及操作範圍大小而定。
6.治療要有序手法操作應依病情製定順序,一般可以從頭麵→胸腹→肩背→腰骶→上肢→下肢,自上而下,先左後右,從前到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並依具體情況,適當調整。局部治療,則按手法的主次進行。手法強度由輕逐漸加重;關節活動幅度由小逐漸加大;操作速度,由慢逐漸加快。對身體虛弱、氣血虧損者,手法刺激不宜過強。
7.時間要靈活操作的時間,要根據病人的病情、體質、所應用的手法來確定。時間一般以10~20分鍾為宜,對內科、婦科疾病可增加些時間。同時還要注意病變部位的大小而定。
8.操作要衛生醫師應注意個人清潔衛生,經常修剪指甲,手上不得佩帶戒指及其他裝飾品,以免擦傷患者的皮膚和影響治療。天氣寒冷時,雙手要注意保暖,以免冷手觸及皮膚而引起肌肉痙攣,並且治療一個病人之後,就應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四、手法治療的禁忌症
手法是用規範的技巧動作直接作用於人體體表的特定的部位與穴位來防治疾病的醫療方法。根據目前推拿臨床治療的情況,手法的禁忌症有如下幾種:
1.惡性腫瘤的部位,一般不應使用手法,以防止腫瘤細胞的擴散與轉移,使病情加重。
2.骨折部位不能貿然使用手法,以免引起骨折部位的錯位,造成神經、血管以及周圍軟組織的損傷,或成為開放性骨折。若骨折明確,用手法複位或骨折經包紮固定後在骨折部位的遠端應用輕柔手法,能促進骨折愈合,減少骨折後遺症的發生。
3.正在出血或內出血的部位,不宜用手法治療。即使四肢關節扭傷,局部腫脹疼痛,也應先作冷敷,止血,待內出血停止後,方可用手法治療,以免加重局部出血,帶來不良後果。腦出血的患者,亦應在出血停止後2周再行手法治療。
14.皮膚疾病患處,一般也不作手法治療,如濕疹、癬、皰疹、膿腫等。
5.皮膚破損、水火燙傷,患處暫不行手法治療,以免引起局部感染。即使局部扭傷,同時伴有皮膚破損者,也應在創傷愈合後,再作手法治療。
6.結核病菌引起的運動器官的病症,不宜手法治療,以免造成進一步損傷(腰椎結核、髖關節結核等)。
7.化膿性病菌引起的關節疾患也不宜用手法治療,以免加重病情(化膿性膝關節炎等)。
8.婦女懷孕期、月經期,在其腰骶部和腹部不宜作手法治療(也不宜在四肢感應較強的穴位采取強刺激手法),其他部位需要手法治療,也應以輕柔舒適手法為宜.以免出現流產和出血過多現象。
9.劇烈運動後,饑餓狀態時,極度勞累或極度虛弱的患者,亦不宜立即作手法治療,以免發生暈厥現象。
10.酒醉及其他神誌不清者一般也不立即作手法治療。
五、異常情況的處理
1.瘀斑是推拿治療中以及治療後皮下出血的現象。
(1)臨床表現:患者在接受推拿手法治療中以及治療後,治療部位的皮下出血,局部皮膚腫起,並出現青紫、紫癜及瘀斑現象。
(2)發生原因:初次治療時手法刺激過重,時間過長;患者患有血小板減少症;老年性毛細血管脆性增加。
(3)處理:局部小塊瘀斑,一般不必處理。局部青紫嚴重,可先止痛、冷敷,待出血停止後,再在局部使用輕柔的按、摩、擦等手法治療。同時加濕熱敷,以消腫,止痛,促進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4)預防:若非必要,治療不宜選用過強刺激的手法。老年人使用手法必須輕柔,特別是在骨骼突起的部位,手法刺激更不宜太強。急性軟組織損傷患者,不要急於手法治療和使用濕熱敷,一般在皮下出血停止後1~2小時,方可配合使用。
2.疼痛是指患者推拿治療後局部皮膚產生疼痛的現象。
(1)臨床表現:患者經推拿手法治療後,特別是初次接受推拿手法治療者,局部皮膚出現疼痛、腫脹、麻木等不適的感覺,夜間尤甚,用手按壓,疼痛加重。
(2)產生原因:術者手法操作時,技術不熟練;局部施術的時間過長,手法刺激量過重。
(3)處理:一般不需要作特別處理,1~2天內此種症狀即可自行消失。若疼痛較為劇烈的,可在局部施行輕柔的按法、揉法、摩法、擦法等,並配合濕熱敷。
(4)預防:對初次接受推拿手法治療的患者,應選用輕柔的手法治之,同時手法的刺激不宜過強,局部施術的時間亦不宜過長。
六、手法訓練的注意事項
手法是一種技巧性很強的動作,必須認真、刻苦地訓練。所以為了把手法訓練好,在訓練過程中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思想集中手法練習時必須做到全神貫注,認真地按照手法動作要領、要求,一絲不苟地進行練習,做到手到、眼到、心到,這樣才能學好手法,否則不僅學不好手法,還會出現傷筋、破皮等現象。
2.頑強刻苦“天下無難事,隻怕有心人”。隻有不怕苦,不怕累,才能克服酸、脹、痛等現象,練出一手好手法。
3.持之以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手法的成功,功力的深厚,非一朝一夕之事,而要經過一個較長時間的練習,才能獲得。
4.循序漸進手法的練習,其時間、手法種類的增加、用力的大小等均須逐漸提高,不可急於求成。“功到自然成”。
15.勞逸結合“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功夫的積累,不是硬撐強拚,須注意練養結合,勞逸得當,把握兩者的關係。因運動過量則有害於身體,不足則提不高手法的功力。
七、常用保健手法
1.一指禪推法用大拇指的指端羅紋麵著力,沉肩、垂肘、懸腕,運用腕部的擺動帶動拇指關節作伸屈運動的手法,稱為“一指禪推法”,又稱“一指禪功”。
(1)操作要領:沉肩、垂肘、懸腕、掌虛、指實。以肘為支點,前臂作主動擺動,帶動腕部擺動和拇指關節作屈伸活動。頻率為每分鍾120~160次,指端要吸定,緊推慢移。本法接觸麵積小,但深透度大,可適用於全身各部穴位。
(2)臨床應用:臨床常用於頭麵、胸背及四肢等處,具有舒筋通絡,行氣活血,祛瘀消積,健脾和胃等作用,可以治療頭痛、胃痛、腹痛及四肢關節疼痛等。
2.推法用手拇指或掌著力於一定部位,進行單方向的直線移動,稱之“推法”。
(1)操作要領:沉肩垂肘,腕挺伸或背屈,著力深透,速度均勻,輕重適宜,直推,不可斜曲。
①拇指推法:單手或雙手拇指背屈,指腹或橈側緣著力,餘指挺伸撐持穩固手式。用於頭麵、頸項、胸、腹部。
②掌推法:以手掌麵或僅以掌根(大小魚際近腕部)著力。用於腰背、四肢部。
(2)臨床應用:指推法適用於全身各部位,常用於肩背部、胸腹部及四肢部,具有舒筋通絡,消瘀散結等作用;掌推法常用於腰背部、胸腹部及大腿部,具有行氣活血,解除肌肉痙攣等作用。
3.拿法以拇指與食指或拇指與其他四指指腹為著力部,相對用力拿提一定部位或經絡、穴位的手法,稱為“拿法”。
(1)操作要領:沉肩屈肘,前臂和腕發力,勁力適度,由輕到重,動作和緩,指腹著力,勿用指甲。
①二指拿法:以拇指與食指腹相對用力拿捏。多用於頸項、四肢部。
②四指拿法:以拇指與食、中、無名指腹相對用力拿捏。用於肩、腰背及腹部。
(2)臨床應用:拿法常配合其他手法用於頸項、肩部、四肢等部位,具有舒經通絡,行氣活血,祛風散寒等作用。可治療頭痛、項強、肩關節周圍炎、四肢關節肌肉疼痛、胃痛、風濕痹痛等。
4.按法用手指或手掌不同部位著力於一定部位、穴位,逐漸用力下壓,稱之“按法”。
(1)操作要領:按壓力方向要垂直,深透穩固,勁力持續由輕到重,切忌用力迅猛,按壓以呼吸節奏為度。
①拇指按法:拇指腹著力,餘指展伸以扶持穩固手式,或兩手同手式,拇指相疊以加力度。多用於頭麵、頸項、腰背、腹及四肢部。
③掌按法:腕掌背屈,掌根或全掌著力。用於腹背、胸腹部。
(2)臨床應用:按法具有舒筋通絡,解痙止痛,滑利關節,緩解肌肉痙攣,矯正脊柱畸形的作用。指按法主要用於治療頭痛、胃脘痛、四肢關節疼痛等;掌按法主要用於治療胃痛、腹痛、消化不良、急慢性腰痛、脊柱畸形、胸椎小關節紊亂症等。
5.摩法用指腹或掌麵著力於一定部位,靈活輕巧而有節奏地沿皮表連續做環形滑動,稱之摩法。
(4)操作要領:屈肘懸腕,指、掌、腕動緩和協調,用力均勻,環旋滑動,輕巧連貫,速度適中,不得揉動深部組織。
①指摩法用食、中、無名指麵附著於一定的部位上,以腕關節為中心,連同掌、指作節律性的環旋移動。適用於頸項、胸腹、四肢。
②掌摩法用掌麵附著於一定部位上,以腕關節中心,連同前臂作節律性環旋移動。用於胸脅、腰腹部。
(2)臨床應用摩法刺激輕柔緩和,常用於胸腔、脅肋部,配合按法、揉法在腹部操作,稱摩腹,對調節脾胃和其他內髒疾病有很好的治療作用,摩法具有健脾和中、消積導滯、調節腸胃蠕動和內髒功能的作用。用於治療脘腹疼痛、食積脹滿、胸脅疼痛等疾病。
6.揉法用手指或手掌著力按壓於一定部位、穴位,做連續環旋有序的揉動,稱之“揉法”。
(1)操作要領:沉肩垂肘,腕肘發力,環旋形圓,勁力柔和深透,帶動肌肉環旋揉壓,不得滑擦皮膚。
①指揉法:拇指外展背伸,指腹著力,餘指略屈扶按於體表以穩定手式,旋動拇指揉動。適用於全身各部位。
②掌揉法:腕掌背屈,以掌根或全掌著力,隨前臂發力環旋揉動。亦可雙掌相疊加力施術。用於胸腹、腰背及肌肉豐厚處。
(2)臨床應用:本法輕柔緩和,刺激量小,適用於全身各部,具有寬胸理氣,消積導滯,消腫止痛等作用,常用於治療脘腹痛,胸悶脅痛,便秘,泄瀉等腸胃疾患及外傷引起的紅腫疼痛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