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點法用拇、食指捏持中指中節,中指挺伸,以指端著力,敲擊一定部位、穴位,稱之點法。
(1)操作要領:沉肩屈肘,垂腕挺指,屏氣凝神,運氣於指,借肘發力彈伸使指端點擊。點穴要準,切勿戳破皮膚。用於全身各部關節竅隙、穴位處。
(2)臨床應用:點法具有舒筋通絡,解痙止痛,調和髒腑,開通閉塞等作用。可治療頭痛、眩暈、失眠、痹證、痙證、胃病、腹痛、急慢性腰痛等。
8.擦法用手掌的大魚際、掌根或小魚際附著一定部位,緊貼體表,進行直線來回摩擦,稱之“擦法”。
(1)操作要領:肘略屈,腕指挺伸,屏住呼吸,運氣於掌,動作輕快,壓力均勻適中,沿掌軸向往返直擦,不得歪斜,動作連續,不得間斷或停頓,不帶動深部組織,以皮膚灼熱透裏為度,勿損傷皮膚。同時,治療部位要暴露,並塗以藥油或藥膏(一是保護皮膚,二是藥物作用)。
①側掌擦法:掌挺伸,指並攏,小魚際掌側著力。用於腰背脊側、腰骶及四肢部。
②全掌擦法:腕略屈,指並攏,全掌用力,沿體軀軸向或橫向施術。用於脊背、腰骶及胸腹部。
(2)臨床應用:擦法是一種柔和溫熱的刺激,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常用於內髒虛損和氣血功能失常的疾病,其活血通絡作用較強。
9.理法用單手或雙手著力於一定部位,循肌肉、骨骼的隆隙快速按捋,或挾持指(趾)理捋,稱之“理法”。
(1)操作要領:沉肩垂肘,前臂發力,動作靈活,勁力均勻,雙手施術,對稱用力,速度快捷。
①理肢法:並兩手拇指直伸下壓著力,餘指屈握肢體,自腋下或臀後向手、跟部捋理。
②理指(趾)法:一手握腕(踝)上,一手屈握諸指,用食、中指中節間挾持其指(趾)根的上下或兩側往外端用力扯捋滑出。依序捋理各指(趾)。亦可以拇指腹與屈曲食指橈側相對捏擠捋動。
③理肋法:兩手拇指腹分別著力於脊旁或胸骨側,餘指展伸扶持,分別按肋序沿肋間隙向腋中線理捋。
(2)臨床應用:本法具有通經活絡,舒筋活血,寬胸理氣,疏肝泄滯的作用。常用於肢體麻木、脊背痛、脅肋疼痛等。
10.法握拳,用第五掌指關節背側著力於治療部位上,前臂做主動的擺動,帶動腕關節的屈伸和旋轉,使產生的力作用於治療部位上,稱為,“攘法”。
(1)操作要領:沉肩屈肘,小魚際掌側著力要實,指隨掌腕外翻自然展伸發力,裏轉時指隨之屈握發力,動作節奏連貫,勁力深透,不可滑動摩擦或翻轉拍打。用於頸肩、腰背、四肢。
(2)臨床應用:法壓力大,接觸麵也較大,具有舒筋活血,滑利關節,緩解肌肉痙攣,促進血液循環及消除肌肉疲勞等作用,可用於治療風濕酸痛、肢體癱瘓、關節僵硬、肌膚不仁及軟組織損傷等疾患。
11.振法用手指端或掌麵著力於一定部位、穴位,連續不間斷地快速顫動發力,稱之“振法”。
(1)操作要領:屏氣凝神,臂及腕指挺伸蓄力,觸壓適度,靜定發力產生不隨意的振顫,不可故意抖顫或滑移著力點。
①指振法:中指挺伸,指端著力於穴位、部位,食指附壓中指背以穩固加力,前臂、腕掌挺伸靜止發力。適用於頭麵、胸及背部。
②掌振法:沉肩伸肘,腕背屈蓄力,掌麵著力,靜止發力。用於胸、腹、腰背。
(2)臨床應用:振法適用於全身各部位和穴位,本法具有鎮靜安神、理氣和中、消食導滯、調節腸胃功能等作用,治療頭痛、眩暈、失眠、胃痛、腹痛、消化不良等疾病。
12.壓法用前臂尺側膊或肘端著力於一定部位、穴位,下壓施術,稱之“壓法”。
(1)操作要領:沉肩屈肘,著力由輕到重逐漸加力,勿傷骨節。
①膊壓法:前臂尺側膊部著力於施術部位下壓,做持續搖動揉壓。用於腰背及股部。
②肘壓法:肘鷹嘴端著力,由輕至重持續或間歇下壓。用於腰及臀部。
(2)臨床應用:壓法刺激強,適用於腰臀部,具有溫中散寒,疏經通絡的功效。膊壓法,常用於腰臀部肌肉較豐厚的部位,治療腰臀部肌肉強硬、酸痛、板滯、運動障礙等;肘壓法,常用於腰背部、大腿後側等部位,治療頑固性腰腿痛、肌肉僵痛、脊柱強直等症。
13.叩法用指端或虛拳著力於一定部位,做有節律的敲擊,稱之“叩法”。
(1)操作要領:沉肩屈肘,前臂發力,手腕靈巧,叩擊有節,動作輕快而有彈性,力度均勻。
①指端叩:一手或雙手五指微分略屈,指端(峰)處同平麵著力於一定部位,隨腕彈性伸屈叩擊。用於頭、胸、腹部。
②虛拳叩:一手或雙手掌麵向下,五指自然並攏虛握,掌心空漏,腕發力屈伸,帶動虛拳有節律地連續蓄氣叩擊。用於腰背、四肢。
(2)臨床應用:本法適用於全身各部,具有通經活絡,祛風散寒,疏通腠理,健潤皮膚,消腫止痛的功效。對寒濕痹痛、肌肉酸痛、肢體麻木、疲勞乏力、神經衰弱等症常配合本法治療。
14.搓法用雙手掌麵夾持一定部位,快速前後用力搓動雙掌,稱之“搓法”。
(1)操作要領:兩前臂發力,腕挺伸,兩掌相對著力,力要均勻深透,搓動快捷,緩慢移動雙掌著力部位。用於脅肋及四肢。
(2)臨床應用:搓法是二種較溫和的手法,具有調和氣血、舒筋通絡的作用,可用於腰背及四肢部,最常用於上肢,作為推拿治療的結束手法。
15.拍法五指並攏,手掌微屈,用虛掌拍打施治部位稱“拍法”。
(1)操作要領:操作時,肩、肘、腕要放鬆,以手腕發力,動作協調靈活,有彈性,有節奏,用力靈活,不用蠻力。
(2)臨床應用:拍法具有舒筋通絡,活血祛瘀,滑利關節的作用。可用於腰背、四肢等部位。治療急慢性腰扭傷、肩周炎、肌肉萎縮、肌膚麻木等症。
16.擊法用拳、掌、指以及桑枝棒擊打體表的方法,稱為“擊法”。用拳擊打的方法,稱為“拳擊法”;用手掌擊打的,稱為“掌擊法”;用指擊打的,稱為“指擊法”。
(1)操作要領:用指尖、手掌尺側麵、掌根、拳背擊打施治部位。
①用拳背平擊體表,稱拳背擊法。操作時手握空拳,腕關節伸直。
②用掌根部叩擊體表,稱掌擊法。操作時手指自然鬆開,腕關節略背伸。
③用單手或雙手手掌尺側部擊打體表,稱側擊法。操作時手指自然伸直,腕略背伸。
④用指尖輕輕擊打體表稱指擊法。
(2)臨床應用:擊法具有舒筋通絡、滑利關節、緩解痙攣、開竅醒神等作用,用於頭部、肩背、腰臀、四肢等部位。指擊法主治頭痛、肩背痛、肌肉萎縮、中風偏癱等。掌擊法、拳背擊法主治脊背疼痛、腎虛腰痛等。側擊法治療肩背、四肢疼痛,肌肉萎縮,肌膚不仁。
17.拔伸拔伸即牽引、牽拉之意。術者固定患者肢體或關節的一端,牽拉另一端,或者用對抗力量將關節或肢體牽拉、牽引,使其伸展的手法,稱為“拔伸法”,又稱為“牽拉法”或“牽引法”。
(1)操作要領:術者手握患者關節的遠端,沿患肢縱軸方向牽拉、拔伸,或者術者用手分別握住患肢關節的兩端,向相反方向用力撥伸、牽拉。
①頭頸部拔伸法:患者取坐位,術者站於患者背後,用兩手掌托住患者兩側下頜,用力向上牽拉拔伸。操作時逐漸用力,持續一定時間,慢慢放鬆拔伸力。
②肩關節拔伸法:患者坐位,術者雙手握住其腕部,逐漸用力牽拉,令患者身體向另一側傾斜(或令一助手固定其身體),與牽拉力對抗。
18.抖法用單手或雙手握住患肢遠端,稍用力作小幅度的、連續的、頻率較快的上下抖動的手法,稱之為“抖法”。
(1)操作要領:操作時用力要柔和,抖動幅度要小,頻率要快。
(2)臨床應用:抖法適用於四肢部,最常用於上肢,具有通經絡,活氣血,利關節的作用。可治療肩、肘、腕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抖動時不能拉動病人軀體,更不能向下用力拉動肩關節,防止肩關節脫臼。
第七節 保健按摩手法的補瀉
“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是中醫辨證治療的基本大法之一。在保健手法中也是如此。“補”乃補正氣之不足,凡能補充人體物質之不足或增強人體組織某一功能的治療手法,即謂之“補”;“瀉”乃瀉邪氣之有餘,凡具有直接祛除體內病邪的作用,或抑製組織器官功能亢進的治療手法,則謂之“瀉”。
“補”和“瀉”是兩種相反的作用,但又互相關聯,它們共同的目的都是調和陰陽,疏通經絡,使氣血暢通,恢複人體的健康。所以補與瀉之間的關係是對立統一的關係。
推拿手法在人體體表操作時,雖無直接的補或瀉的物質進入人體內,但實踐證實,推拿手法確實有促進機體功能和抑製機體功能亢進的作用。例如手法施於足三裏時對胃腸蠕動有增鼴作用;手法施於氣海、關元有益氣強身壯體作用;手法施於行間、大敦有平肝潛陽作用;手法施於脾俞、胃俞有緩解胃腸痙攣、增強腸胃功能作用等。這些作用是屬於“補”、“瀉”範疇的。
古人在長期的實踐中,對推拿手法的補瀉作用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進行了不斷的總結,特別在小兒推拿治療時十分強調手法的補瀉。
推拿手法“補”、“瀉”作用,主要是運用各種手法通經絡的作用,而產生補虛、瀉實、清熱、散寒、祛瘀、消積、溫通、發汗等作用。在進行推拿操作時,必須根據具體情況,把手法施治所選用的穴位、部位和手法的輕重、方向、頻率的快慢,刺激的性質等結合起來,才能體現出來。
總的說來,手法的補瀉,大體可分為以下幾方麵:
1.從經絡循行的方向來說,手法順經絡循行方向操作的為補;手法逆經絡循行方向操作的為瀉。即所謂“順經為補,逆經為瀉”。
2.從手法刺激的強度來說,輕刺激手法為補,重刺激手法為瀉。即為“輕揉為補,重揉為瀉”。
3.從氣血運行的方向來說,向心性的手法為補,離心性的手法為瀉。
4.從手法的旋轉方向來說,順時針方向操作的手法為補,逆時針方向操作的手法為瀉。即所謂“順轉為補,逆轉為瀉”。
5.從手法頻率的快慢來說,操作頻率快的手法為瀉,操作頻率慢的手法為補。即所謂“急摩為瀉,緩摩為補”。
第八節 保健按摩選穴的原則及配穴規律
一、處方組成規律
(一)近部取穴
指選取病痛的局部和鄰近部位的腧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及”,每一個腧穴都能治療所在部位的病症,此法多用於體表部位明顯的和較局限的症狀,急慢性病症均可采用。例如:鼻病取素髎、上星、迎香;眼病取睛明、風池;痔瘡取長強、次髎;口喁取頰車、地倉;胃痛取中脘、梁門;癃閉取關元、氣海。
(二)遠部取穴
指選取距離病痛較遠部位的腧穴。“經脈所通,主治所及”,《靈樞·終始》曰:“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膕。”例如《四總穴歌》:
麵口合穀收,肚腹三裏留;
頭項尋列缺,腰背委中求。
高血壓頭痛取湧泉,脫肛、子宮下垂取百會穴,腰骶疼痛刺齦交,急性腰肌扭傷取腰痛點,肩周炎取條口透承山。
(三)隨症取穴、對症取穴、辨證取穴
此法是針對某些全身性疾病,結合腧穴的特殊治療作用來選取穴位的一種方法。
二、常用配穴法
(一)本經配穴法
某一髒腑、經脈發生病變時,即選某一髒腑經脈的腧穴,配成處方。如:肺病咳嗽取中府、尺澤、列缺,耳鳴耳聾取翳風、耳門、中渚、外關。
(二)表裏配穴法
髒腑經絡病變.取本經配合表裏經穴位。陰經的病變可在互為表裏的陽經取穴,如脾病取胃經足三裏穴。陽經的病變可在相表裏的陰經取穴,如胃病取脾經公孫穴。也可在相表裏的陰陽兩經同時取穴治療,如肺病取肺經尺澤、太淵,配用大腸經合穀穴。
(三)前後配穴法(包含俞募配穴法)
前,胸腹;後,腰背。前後配穴法指選取前後部位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亦名腹背陰陽配穴法。此法多用於胸腹或腰背疼痛的病症及髒腑疾患。如:腰痛病後取命門、腎俞,前取天樞、關元;哮喘病前取天突,後取肺俞.定喘;胃痛前取中脘、梁門,後取胃俞、胃倉。
(四)上下配穴法
將腰部以上腧穴和腰部以下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臨床上應用最廣的是上、下肢腧穴的配合應用。如:胃病取內關、足三裏,咽喉痛、牙痛取合穀、內庭,脫肛、子宮下垂取百會、長強。
此外,八脈交會穴配合應用等,也屬於本法的具體應用。
(五)左右配穴法
將身體左右穴位配合使用。既可左右雙穴同取,也可左側有病取右側,右側有病取左側。臨床上左右交叉取穴法多用於頭麵疾病,如:左麵癱取右合穀,右麵癱取左合穀。內髒病症、全身性疾病以及病在頭身涉及兩側的.則左右兩側腧穴同時選用,以加強協同作用。如胃病取雙側胃俞、足三裏,心病取雙側心俞、內關。
第九節 自我保健按摩的要求
自我保健按摩的要求可概括為三心、二避、四配合。
一、三心
三心即決心、信心、細心。
1.決心保健按摩不僅是力的直接效應,更重要的是心身機能的鍛煉。從事自我保健按摩功法,必須具有良好的精神狀態,心情愉快,才能達到治心以安,治身以健,見效迅速。
2.信心保健按摩功的健體延壽作用,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收效。做功必須持之以恒。健康長壽不是靠幾次保健按摩即可達到,沉屙痼疾亦非短時間可愈。隻要堅持不懈,即可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3.細心掌握自我按摩基本規律和方法的同時,必須認真細致地操作,動作力求準確、自然,做到運用自如,不離章法,以便更好地調動自身的潛能,發揮防病抗衰的效能。
要科學地安排練功時間,飲食後、饑餓時及欲便前不宜練功。婦女經期、孕期應選擇適當功法,適可而止。功量大小、時間長短要適宜。
二、二避
二避即避風、避勞。
1.避風應在環境,溫度適宜處施術,老年素體虛弱尤應注意。“風為百病之長”,許多疾病皆因感受風邪所致,因操練施術時皮腠竊開,故應慎避風邪所襲。
2.避勞勞,指勞倦。勞倦是過度勞累引起的一係列病症。中國傳統醫學有五勞之說,認為: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避勞,不僅指在病勞時勿練功避免過勞,同時也強調在日常生活中,中老年期養生也要避免過度勞作而引起病症。這裏不僅指形體的疲勞,更主要的是包括情誌方麵,如勞心、勞神、勞思的過度。
在生活、起居中,要注意勞逸結合,才符合養生的目的。
三、四配合
四配合即睡眠、飲食、鍛煉、醫療相配合。
1.休息睡眠好,則神氣旺盛,精力充沛,樂於從事。因此習功期間,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
2.應注意食品營養合理和保持適當的飲食量,切忌暴飲暴食。
3.自我保健按摩可與散步、慢跑等其它形體鍛煉相配合,更有利於取得療效。
4.患病時,要及時診療,在醫生的指導下配合其它治療,以防貽誤病機,加重病情。要注意練功、養功結合,才能更好地發揮自我保健按摩的治病、健身的作用。
四、自我保健按摩的操作要求
1.定好姿勢,身體放鬆。根據自我情況和施術要求,選定體位,如仰臥、端坐、站立,都必須做到身體完全放鬆。
2.呼吸均勻,意念專一。確定體位後,即須調整呼吸,初練可取自然均勻呼吸,日久可鍛煉采用腹式呼吸,排除雜念,意守丹田,做到呼吸、意念相配合,吸氣想“鬆”字,呼氣想“靜”字。
3.手法要求要做到順序連貫,圓軟柔和,均勻持久,輕而不浮,重而不滯。力度要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速度先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
用於補虛強壯,手法應輕柔,順經順時,向心向裏方向,時間宜加長;用於瀉實通暢,手法宜重,逆經逆時,離心向外方向操作,時間可短。
自我按摩用於健身益壽,著重全身按摩;用於治病療疾,則著重局部施術。經穴、部位配合,“以痛為腧”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