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常用針灸方法(1 / 3)

中國古代人民很早以前就采用針灸方法保健強身。在《黃帝內經》中稱掌握針灸保健技術的醫生為“上工”,《靈樞·逆順》中雲:“上工刺其未生者也。”

到了唐代,針灸保健已占有相當位置,如在《千金要方》中,就論述了許多針灸方麵用以保健的材料。宋代王執中著的《針灸資生經》裏,記載了用針灸預防多種疾病,如刺瀉風門臂不發癰疽等。明代醫家亦倡導針灸保健,高武在《針灸聚英》裏說:“無病而先針灸日逆,逆,未至而迎之也。”逆,即防病之義。清代潘偉如在《衛生要求》一書中還闡發了針刺的保健作用,他說:“人之髒腑經絡血氣肌肉,日有不慎,外邪幹之則病。古之人以針灸為本……所以利關節和氣血,使速去邪,邪去而正自複,正複而病自愈。”

第一節 針灸的治療作用

一、調和陰陽

《靈樞·根結》說:“用針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調陰與陽,精氣乃光,合形與氣,使神內藏。”闡明了針灸治療疾病具有調和陰陽的作用。而這種作用,是通過經穴配伍和針刺手法來完成的。例如由腎陰不足、肝陽上亢而引起的頭痛,治當育陰潛陽,可取足少陰經穴針以補法,配足厥陰經穴針以瀉法。又如陽氣盛,陰氣虛可導致失眠;陰氣盛,陽氣虛則可引起嗜睡,兩者都可以取陰蹺的照海和陽蹺的申脈進行治療,但失眠應補陰瀉陽,嗜睡應補陽瀉陰。

二、扶正祛邪

扶正,扶助抗病能力;祛邪,祛除致病因素。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其轉歸的過程,即正氣與邪氣相互鬥爭的過程。

《素問·刺法論》:“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素問·評熱病論》:“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說明疾病的發生,是正氣處於相對劣勢,邪氣處於相對優勢而形成的。如果正氣旺盛,邪氣就不足以致病;假使正氣虛弱,邪氣就會趁虛侵入而致病。

針灸治病,就在於能夠發揮其扶正祛邪的作用。大凡針刺補法和艾灸有扶正的作用;針刺瀉法和放血有祛邪的作用,但在具體運用時必須結合腧穴的特性來考慮。例如:膏肓、氣海、命門等穴,多在扶正時用之;而十宣、中極、人中等穴,多於祛邪時用之。此外,還要根據邪正消長的轉化情況,區別病症的標本緩急,隨機應用扶正祛邪的法則。否則,就不能取得預期的療效,甚至造成不良後果。

三、疏通經絡

人體的經絡“內屬於髒腑,外絡於肢節”。十二經脈的分布,陽經在四肢之表,屬於六腑;陰經在四肢之裏,屬於五髒,並通過十五絡的聯係,溝通表裏,組成了氣血循環的通路,它們“內溉髒腑,外濡腠理”,維持著正常的生理功能。

就病理而言,經絡與髒腑之間也是息息相關的。病起於外者,經絡先病而後可傳於髒腑;病生於內者,髒腑先病而後可反映於經絡。例如:太陽傷寒,首先出現頭項腰背疼痛的經絡證候,然後出現髒腑證候。又如闌尾炎、膽囊炎在腹痛、脅痛的同時,都可在其下合穴附近找到壓痛點。這些病症的由來,就是因為某些致病因素導致經絡髒腑的氣血偏虛偏實的結果。

針灸治病,就是根據經絡與髒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響的機理,在腧穴部位進行針刺或艾灸,取得“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的作用,從而排除病理因素,治愈疾病。

第二節 毫針刺法

毫針刺法是指用毫針刺激人體腧穴等部位,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毫針刺法是針刺療法的主體,臨床應用最廣,是針灸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術。

針刺保健,就是用毫針刺激人體一定的穴位,以激發經絡之氣,使人體新陳代謝旺盛起來,從而達到強壯身體、益壽延年的目的。此種養生方法,就是針刺保健。針刺保健與針刺治病的方法雖基本相同,但著眼點不同,針刺治病著眼於糾正機體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而針刺保健則著眼於強壯身體,增進機體代謝能力,旨在養生延壽。也正因為二者的著眼點不同,反映在選穴、用針上亦有一定差異。若用於保健,針刺手法刺激強度宜適中,選穴不宜多,且要以具有強壯功效的穴位為主。

一、毫針的構造和規格

(一)毫針的結構

毫針的結構目前臨床所用的毫針多由不鏽鋼製成,也有用金、銀或合金製成的。毫針的結構分為針尖、針身、針根、針柄、針尾五個部分。針的尖端鋒銳的部分稱為針尖,又稱針芒;針柄與針尖之間的主體部分稱為針身,又稱針體;針身與針柄連接的部分稱為針根;針身與針根之後持針著力的部分稱為針柄;柄的末梢部分稱為針尾。針柄與針尾多用銅絲或銀絲纏繞,呈螺旋狀或圓筒狀,針柄的形狀有圈柄、花柄、平柄和管柄等多種。

(二)毫針的規格

毫針的規格,是以針身的粗細和長短來區分的。

二、針刺法的練習

針刺練習,主要是對指力和手法的鍛煉。

(一)指力練習

主要在紙墊上或棉團上練習。用鬆軟的紙張,折疊成長8cm,寬約5cm,厚約2cm~3cm的紙塊,用線如“井”字形紮緊,做成紙墊,或取棉團一團,用棉線纏繞,外緊內鬆,做成直徑約6cm~7cm的圓球,外包白布一層縫製即可練針。練針時,左手平執紙墊,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針柄,如持筆狀地持1~1.5寸毫針,使針尖垂直地抵在紙塊上,然後右手拇指與食、中指交替撚動針柄,並漸加一定的壓力,待針穿透紙墊後另換一處,反複練習。在棉團練習時,因棉團鬆軟,可以練習提插、撚轉、進針、出針等各種毫針操作手法的模擬動作。作提插練針時,以執筆式持針,將針刺入棉球,在原處做上提下插的動作,要求深淺適宜,幅度均勻,針身垂直。

(二)手法練習

針刺手法練習是在指力練習的基礎上進行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1.速刺的練習此法是以左手拇食指爪切,右手持針,使針尖迅速刺入2~3mm,反複練習以掌握進針速度,減少疼痛。

2.撚轉的練習撚轉是以右手拇、食、中指持針,刺入後,拇指與食、中指向前、向後在原處來回撚轉。要求撚轉的角度均勻,運用靈活,快慢自如。

3.提插的練習提插是以右手拇指、食、中指持針,刺入後,在原處做上下提插的動作。要求提插的深淺適宜,針體垂直無偏斜。

練副一定程度,可將三種方法綜合起來練習,使之成為一體。

(三)自身練習

通過紙墊、棉團的物體練針,掌握了一定的指力和手法後,可以在自己身上進行試針練習,以體會指力的強弱、針刺的感覺、行針的手法等。要求自身練針時,能逐漸做到進針無痛或微痛,針身挺直不彎,刺入順利,提插、撚轉自如,指力均勻,手法熟練。同時,仔細體會指力與進針、手法及得氣的關係,以及持針手指的感覺和受刺部位的感覺。

三、針刺前的準備

(一)針具選擇

選擇針具應根據病人的性別、年齡、形體的肥瘦、病變部位及所取穴位的具體位置,選用長短粗細適宜的針具。如男性、體壯、形肥,病變部位較深者,可選稍粗稍長的毫針;反之若女性、體弱、形瘦,而病變部位較淺者,就應選用較短較細的針具。臨床上選擇針具的長短主要應該根據所用穴位的具體位置來定,一般是皮薄肉少之處和針刺較淺的腧穴,應選較短較細的針;皮厚肉多而針刺宜深的腧穴應選用較長較粗的針。選針的長度應大於應刺入腧穴的深度,使針刺入後針身露在皮膚上一部分為宜。如應刺入0.5寸,可選用1寸的針;應刺入1寸,可選用1.5寸的針。

(二)體位選擇

選擇適宜的體位,對於腧穴的正確定位、針刺的施術操作、提高治療效果、防止針刺異常情況等,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如初診而精神緊張的病人,或病重體弱者,選用坐位容易發生暈針,一般情況下采用臥位針刺。病人若處於不舒適的體位,常因移動體位而造成彎針、滯針甚至折針等異常情況。臨床上針刺的常用體位如下。

1.仰臥位適宜於取前身部(頭麵、頸部、胸腹、四肢前麵)的腧穴,如印堂、百會、膻中、中脘、足三裏等穴。

2.側臥位適宜於取側身部(側頭、脅肋、側腰、臀部、四肢側麵)的腧穴,如頭維、太陽、下關、肩髑、外關、風市、陽陵泉等穴。

3.俯臥位適宜於取後身部(頭頸、背、腰、臀、下肢後側)的腧穴,百會、風府、風池、大椎、背俞穴、承扶、委中、懸鍾等穴。

4.仰靠坐位適宜於取頭麵、頸、胸、四肢的部分腧穴,如上星、印堂、天突、肩髑、曲池等穴。

5.側伏坐位適宜於取側頭、麵頰、耳、頸側、上肢的部分腧穴,如頭維、太陽、風池、頰車、聽宮等穴。

6.俯伏坐位適宜於取頭頂、後頭、項、肩、背、上肢的部分腧穴,如風池、風府、肩井、天宗、背俞等穴。

臨床上選擇體位,應以醫生取穴準確、操作方便,患者自然舒適、能夠持久留針為原則。同時還要注意:對活動障礙者,應根據患者本身的體位,選取便於取穴的體位;對初診、精神緊張或年老、體弱、病重者,最好選取仰臥位,以防暈針;選穴處方時便要考慮到體位,盡可能采用一種體位進行取穴針刺。

(三)消毒

針刺前必須做好消毒工作,包括針具消毒、腧穴部位的消毒和施針者手指的消毒。作為保健針灸,針具可采用煮沸消毒,即將針具用紗布包紮好,放入清水鍋中進行煮沸,一般在水沸後煮15~20分鍾就可達到消毒目的。也可用藥物消毒,即將針具置於75%酒精中,浸泡30分鍾,取出拭幹應用。現代臨床上常采用一次性無菌針灸針。

針刺的腧穴部位,一般使用75%乙醇棉球在欲刺的穴位皮膚上,由中心向周圍擦拭消毒;或先擦2%碘酊,稍幹後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脫碘。穴位皮膚消毒之後,切忌接觸汙物,防止重新汙染。施針者手指用清水洗幹淨,並在針刺前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

四、進針法

進針法指將毫針刺入腧穴皮下的操作方法。毫針操作時,一般將醫者持針施術的手稱為“刺手”,多為右手;按壓穴位局部的手稱為“押手”,多為左手。持針姿勢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挾持針柄,拇指指腹與食、中指指腹之間相對,其狀如握毛筆。

(一)單手進針法

隻用刺手將針刺入穴位的方法。單手進針的方法很多,現主要介紹以下兩種:

1.挾持針柄進針法右手拇、食指指腹挾持針下柄下段,中指指腹緊貼針身旁邊,依靠拇、食指關節的屈伸運動,將針刺入穴位。適用於短針的進針。

2.挾持針身進針法右手拇、食二指夾持針身下端,針尖露出二、三分,對準穴位,運用指力、腕臂力快速刺入穴位。長針、短針均可運用本法進針。此外,還可用拇、食指夾持針身,中指指腹緊貼針身下端,針尖露出二、三分,當針尖抵達穴位時,運用指力、腕臂力將針快速刺入穴位。此法亦適用於各種規格的毫針進針。

(二)雙手進針法

刺手與押手相互配合將針刺入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4種:

1.指切進針法左手拇指甲切掐穴位,右手持針,將針緊靠左手指甲麵刺入穴位。適用於短針的進針。

2.夾持進針法左手拇、食二指持消毒幹棉球挾住針身下端,針尖露出二、三分,並固定在穴位皮膚表麵,右手持針柄,雙手配合,左手下壓,右手撚轉,將針刺入穴位。適用於長針的進針。

3.舒張進針法左手拇、食二指將穴位皮膚向兩側撐開,使之繃緊,右手持針,使針從左手拇、食指中間刺入。適用於皮膚鬆弛部位的腧穴進針。

4.提捏進針法左手拇、食二指將針刺部位的皮膚捏起,右手持針,從捏起部位的上端刺入。適用於皮肉淺薄部位的腧穴進針。

(三)針管進針法

利用針管代替押手進針的方法。針管多為塑料、玻璃或金屬製成。選用比所刺毫針短3分左右的針管放在穴位皮膚上,將毫針放人針管內,左手挾持針管,右手食指對準露在針管上端的針柄尾端快速叩擊,將針尖刺入穴位,然後退出針管。

五、針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一)針刺的方向

指針尖所朝的方向。確定針刺的方向主要根據以下三個方麵。

1.依循行定方向采用“迎隨補瀉”手法時,補法針尖須與經脈循行的方向一致,順經而刺;瀉法針尖須與經脈循行的方向相反,逆經而刺。

2.依腧穴定方向根據穴位的局部解剖,針刺某些穴位時,必須朝某一特定方向進針。如啞門穴,針尖應朝下頜方向緩慢刺入;廉泉穴,針尖應朝舌根方向緩慢刺入;背部第一側線穴位,針尖應朝脊柱方向刺入等。

3.依病情定方向根據病情的治療需要,為使針感達到病變所在部位,即達到“氣至病所”的目的,針尖應朝向病所,采用適宜的行氣手法。

(二)針刺的角度

指進針時針身與皮膚表麵形成的夾角。它主要是根據腧穴所在部位的局部解剖特點和治療要求而確定的。一般可分為直刺、斜刺和平刺3種。

1.直刺針身與皮膚表麵呈90。左右,垂直刺入。適用於人體大部分腧穴。深刺或淺刺均可適用,尤其是肌肉豐厚處的腧穴,如腰、臀、腹及四肢等處的腧穴。

2.斜刺針身與皮膚表麵呈45°左右,傾斜刺入。適用於骨骼邊緣的腧穴,或內有重要髒器不宜直刺深刺部位,或為避開血管及瘢痕部位而采用此法,如胸背部及關節部等處的腧穴。

3.平刺針身與皮膚表麵呈15°左右刺入腧穴,又稱平刺或沿皮刺。適用於皮肉淺薄處的穴位,如頭皮、顏麵、胸骨等處的腧穴。有時在施行透穴刺法時,也用這種方法。

(三)針刺的深度

針刺的深度是指針身刺入腧穴的深度。以既有針下得氣的感覺,又不傷及組織器官為原則。但在臨床操作中,還必須結合病人的年齡、性別、體質、體形、病位、病性、腧穴部位等因素綜合考慮。一般而言,男性、青壯年、體壯、形胖者,宜深刺;女性、老年、兒童、體弱、形瘦者,宜淺刺。病變部位較深者,宜深刺;病變部位較淺者,宜淺刺。表證、陽證、虛證及新病者宜淺刺;裏證、陰證、實證及久病者宜深刺。四肢臀腹等皮肉豐厚處,宜深刺;頭麵胸背部等皮肉淺薄處,宜淺刺。

針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三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深刺多用直刺,淺刺多用斜刺或橫刺。對於眼部、延髓部、軀幹部的腧穴,由於其內有重要器官,必須嚴格掌握針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以免發生意外。

六、行針與得氣

行針又稱“運針”,是指進針後為了獲得針感、調節針感而施行的各種針刺手法。得氣指毫針刺入腧穴後,通過行針,使針刺部位獲得的經氣感應,又稱針感。行針與得氣有密切的關係,行針是得氣的前提條件,得氣是行針的目的與結果。行針的手法可分為基本手法和輔助手法兩類。

(一)基本手法

1.提插法提插法是將針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後,施以上提下插動作的操作方法。

運用提插法時,提插幅度要均勻一致,一般以3~5分為宜;頻率快慢一致,每分鍾60次~90次;用力均勻,勿時輕時重;保持針身垂直。通常認為,提插幅度大、頻率快、用力重、操作時間長,其刺激量就大;反之,其刺激量就小。對於刺激量的大小,應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腧穴部位、針刺目的等靈活掌握。

2.撚轉法撚轉法是將針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後,施以向前向後交替旋轉撚動動作的操作方法。拇指向前、食指向後旋轉,謂之左轉;拇指向後、食指向前旋轉,謂之右轉;左右旋轉反複交替進行構成撚轉法。

運用撚轉法時,撚轉角度要均勻一致,一般宜掌握在180°左右;頻率快慢一致,每分鍾90次左右;用力均勻,勿時輕時重;不能單向撚轉,以免針身被肌纖維等纏繞引起疼痛,導致滯針。通常認為,撚轉角度大,頻率快,用力重,操作時間長,其刺激量就大;反之,其刺激量就小。對於刺激量的大小,應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腧穴部位、針刺目的等靈活掌握。

(二)輔助手法

行針的輔助手法是對基本手法的補充,目的是促進獲得針感,加強與調控針感。臨床上常用的行針輔助手法有以下幾種。

1.循法循法指醫者用手指順著經脈的循行徑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輕柔循按的方法。本法能激發經氣,推動氣血運行,促使針後易於得氣。針刺不得氣時,可用循法催氣。

2.彈法彈法指針刺後在留針過程中,以手指輕彈針尾或針柄,使針體微微振動的方法。本法有催氣,行氣的作用。

3.刮法刮法指毫針刺入一定深度後,經氣未至,以拇指或食指指腹抵住針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頻頻刮動針柄的方法。本法在針刺不得氣時用之可激發經氣,如已得氣者可以加強針感的傳導與擴散。

4.搖法搖法指毫針刺入一定深度後,手持針柄,將針輕輕搖動的方法。其法有二:一是直立針身而搖,以加強得氣感應;二是臥倒針身而搖,使經氣向一定方向傳導。

5.飛法針後不得氣者,用右手拇、食指持針柄細細搓撚數次,然後張開兩指,一搓一放,反複數次,狀如飛鳥展翅,故稱“飛法”。本法能催氣、行氣、增強針感,宜在肌肉豐厚處施術。

6.震顫法震顫法指針刺入一定深度後,用小幅度、快頻率的提插、撚轉手法,使針身輕微震顫的方法。本法可促使針下得氣,增強針感。

(三)得氣

得氣,古稱“氣至”,近稱“針感”,是指毫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後,施以提插或撚轉等行釗手法,使針刺部位獲得的經氣感應。

1.得氣的表現針下是否得氣,可從兩個方麵分析判斷,一是患者對針刺的感應,二是醫者刺手指下的感應。當針刺腧穴得氣時,患者的針刺部位有酸、麻、脹、重等感覺,有時還會出現熱、涼、癢、痛、抽搐、蟻行等感應,這些感應有時還可沿一定的方向和部位憐導、擴散。少數敏感者還可出現循經肌膚瞤動、震顫,或出現循經性皮疹帶,紅、白線狀現象。在患者產生感應的同時,醫者刺手亦能體會到針下沉、緊、澀、滯,或針體顫動等感應。若針刺後未得氣,患者則無任何特殊感覺或反應,醫者刺手亦感到針下空鬆、虛滑。正如《標幽賦》所說:“輕滑慢而未來,沉緊澀而已至……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餌之浮沉;氣未至也,如閑處幽堂之深邃”。

2.得氣的意義得氣與否及氣至的速遲,不僅關係到針刺的療效,而且可以借此推斷正氣的盛衰,疾病的預後及轉歸。《靈樞·九針十二原》篇說:“刺之要,氣至而有效。”《金針賦》指出:“氣速效速,氣遲效遲。”一般而言,得氣迅速,療效較好;得氣緩慢,療效較差;不得氣者,難於取效。臨床上若經反複施用各種候氣、催氣手法後,經氣仍不至者,多屬正氣衰竭,預後極差;若初診時不得氣或得氣緩慢,經使用正確的針刺方法治療之後,開始得氣或得氣較快,表示病人正氣恢複,預後良好。

3.促進得氣的方法針刺時,患者不得氣或得氣緩慢,在分析原因後,要采用調整糾偏、候氣、催氣、益氣等方法促使得氣。

若因取穴不準,或雖取穴準確但針刺的角度、方向、深度不當所致者,通過取準穴位,或調整針刺的角度、方向、深度,便可得氣。

當針下不得氣時,需取留針候氣的方法等待氣至,在留針過程中還可采用間歇運針,施以提插、撚轉等手法,以待氣至。

此外還可采用前麵論述過的循法、彈法、刮法等輔助手法催氣。

對於體質虛弱、正氣不足而致針刺不易得氣者,可根據具體情況而采用下列方法:一是多選用具有補益作用的強壯穴,如足三裏、氣海、關元等;二是采用補法,如針刺補法、灸法、溫針灸等;三是加服適當的補藥,如四君湯、四物湯等。促使機體正氣漸複,經氣充實而易於得氣。

當針下得氣後,還要注意守氣,保持針感持久勿散。可用刮法、震顫法等輔助手法或按法、弩法等守氣,以持續發揮針刺的治療作用。

4.得氣強弱的選擇得氣的強弱,應因人、因病而異。一般來說,急性疼痛、痹證、痿證、偏癱等疾病得氣強則效果好;失眠、心悸、麵肌痙攣等疾病得氣弱卻效果顯著。氣血虛弱、久病年邁之人,得氣宜弱;氣血旺盛、體壯年輕之人,得氣宜強。總之,得氣的強弱,應以患者舒適、療效顯著為原則。

七、針刺補瀉

補法,泛指能鼓舞正氣,使低下的功能恢複正常的針刺方法;瀉法,泛指能疏泄邪氣,使亢進的功能恢複正常的針刺方法。

(一)常用補瀉手法

1.撚轉補瀉法以撚轉時用力的方向,或撚轉的角度、頻率、力度、時間分補瀉的手法。針刺得氣後,在得氣處拇指向前左轉時用力重、速度快,拇指向後右轉時用力輕、速度慢者為補法;在得氣處拇指向後右轉時用力重、速度快,拇指向前左轉時用力輕、速.度慢者為瀉法。或者針下得氣後,撚轉角度小、頻率慢、用力輕、時間短者為補法;反之,撚轉角度大、頻率快、用力重、時間長者為瀉法。

2.提插補瀉法以提插時用力的方向、力度、頻率分補瀉的手法。針刺得氣後,在得氣處重插輕提,下插時用力重、速度快,上提時用力輕、速度慢者為補法;在得氣處重提輕插,上提時用力重、速度快,下插時用力輕、速度慢者為瀉法。

3.徐疾補瀉法以掌握進針、出針以及行針的快慢分補瀉的手法。進針時徐徐刺入,少撚轉,疾速出針者為補法;進針時疾速刺入,多撚轉,徐徐出針者為瀉法。

4.迎隨補瀉法以針刺方向與經脈循行方向是否一致分補瀉的手法。針尖順著經脈循行方向刺入施術者為補法,針尖迎著經脈循行方向刺入施術者為瀉法。

5.呼吸補瀉法將針刺手法與患者呼吸相結合分補瀉的手法。患者呼氣時進針、轉針,吸氣時退針、出針為補法;患者吸氣時進針、轉針,呼氣時退針、出針為瀉法。

6.開闔補瀉法以出針時是否按壓針孔分補瀉的手法。出針時迅速按壓針孔為補法;出針時搖大針孔,不按壓針孔為瀉法。

7.平補平瀉法進針得氣後,施以均勻地撚轉、提插手法,適用於虛實不明顯或虛實夾雜的病症。

(二)影響針刺補瀉效應的因素

1.機體所處的功能狀態機體所處的功能狀態,是產生針刺補瀉效應的基礎。機體在不同的病理狀態下,針刺可以產生不同的調整作用,呈現出不同的補瀉效應。當機體處於虛憊狀態而呈虛證時,針刺可以起到扶正補虛的作用;若機體處於虛脫狀態時,針刺還可以起到回陽固脫的作用;當機體處於邪盛狀態而呈實熱、邪閉的實證時,針刺可以起到清熱啟閉、祛邪瀉實的作用。例如,胃腸功能亢進而痙攣疼痛時,針刺可以解痙止痛;胃腸功能抑製而蠕動緩慢、腹脹納呆時,針刺可以加強胃腸蠕動,提高消化功能,消除腹脹,增進食欲。大量的臨床實踐和實驗研究表明,機體所處的功能狀態,是產生針刺補瀉效應的主要因素。

2.腧穴作用的相對特異性腧穴作用的相對特異性,是產生針刺補瀉效應的重要條件。有些穴位能鼓舞人體正氣,促進功能旺盛,具有強壯作用,適宜於補虛益損,如氣海、關元、命門、膏肓、足三裏、百會、神闕、中脘、背俞穴、原穴等。有些穴位能疏泄病邪,抑製亢進的功能,具有祛邪瀉實作用,適宜於實證,如人中、委中、十宣、八風、八邪、井穴、滎穴、郤穴等。當施行針刺補瀉時,應結合腧穴作用的相對特異性,以便取得較好的針刺補瀉效果。

3.針刺補瀉手法針對機體不同的虛實狀態,采用相應的針刺補瀉手法,是獲得補虛瀉實效果的關鍵。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結果表明,針刺補瀉手法作用於機體時,可以產生“補”和“瀉”所特有的規律性效應,是產生補瀉效果、促使機體內在因素轉化的主要手段。上述各種單式、複式補瀉手法,就是古今針灸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創造和總結出來的。因此,要想獲得滿意的補瀉效果,其施術手法至關重要,必須恰當施用。

八、留針與出針

(一)留針法

將針刺入腧穴並施行手法後,使針留置穴內,稱為留針。留針的方法有靜留針和動留針兩種。靜留針法指在留針過程中不再行針;動留針法指在留針過程中必須間歇行針施術,多用於針感遲鈍者。臨床上留針與否、留針時間的長短,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一般病症在施術後可不留針或酌情留針15~30分鍾,而慢性、頑固性、疼痛性、痙攣性疾病,可適當增加留針時間,如急性腹痛、三叉神經痛、痛經、破傷風、角弓反張等,留針時間可達數小時。小兒一般不留針或少留針,後頭部、眼區、喉部、胸背部的穴位不宜久留針。

(二)出針法

在施行針刺手法、留針,達到治療要求後,將針拔出的方法,稱為出針。

九、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

針刺治療雖然比較安全,但是,如果對人體解剖部位缺乏全麵了解,操作不慎,疏忽大意,或犯刺禁,或針刺手法不當,有時候也會出現一些不應有的異常情況,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痛苦,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必須及時處理並加以預防。現就常見的針刺異常情況分述如下:

(一)暈針

暈針指患者在針刺過程中發生的暈厥現象。

1.表現患者突然出現精神疲倦,頭暈目眩,麵色蒼白,惡心欲吐,出冷汗,心慌,四肢發冷,脈沉細弱;嚴重者會出現神誌昏迷,四肢厥冷,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血壓下降,脈微欲絕。

2.原因患者體質虛弱,精神緊張,或疲勞、饑餓、大汗、大瀉、大出血之後,或體位不當,或醫者手法過重,而致針刺過程中發生此現象。多見於初診者。

3.處理立即停止針刺,將針全部拔出。扶持患者仰臥,頭部放低,鬆解衣帶,注意保暖,給飲溫開水或糖水,輕者即可恢複。重者在上述處理基礎上,指掐或針刺水溝、素髎、內關、合穀、太衝、足三裏、湧泉等急救穴,或者灸百會、氣海、關元、神闕等強壯穴,即可恢複。仍未恢複者,可考慮采用現代急救措施。

4.預防根據暈針的原因加以預防。對初次接受針灸治療、精神緊張者,應先做好解釋工作,消除顧慮。選穴宜少,手法宜輕。選擇自然舒適且能持久留針的體位,盡量采用臥位。對饑餓、疲勞者,待其進食、體力恢複後再行針刺。醫者在針刺過程中要精神專一,密切觀察患者的神態變化,詢問其感覺,一旦有不適等暈針先兆,及時處理。

(二)滯針

滯針指針刺過程中發生的針下滯澀、行針困難現象。

1.表現行針時或留針後,醫者感覺針下滯澀,撚轉不動,提插、出針均感困難,勉強撚轉、提插時,病人感到疼痛。

2.原因患者精神緊張,毫針刺入後局部肌肉強烈收縮;或醫者行針手法不當,持續單向撚轉,以致肌肉纖維纏繞針身造成滯針;或留針時間過長,患者因體位移動;或因病痛造成肌肉痙攣所致。

3.處理因患者精神緊張,局部肌肉強烈收縮造成者,囑其不要緊張,使局部肌肉放鬆;醫者可在局部循按,或彈擊針柄,或在附近再刺1針,使局部肌肉放鬆後即可拔針。因單向撚轉而致者,向相反方向將針撚回。

4.預防對精神緊張者,針前做好解釋工作,消除患者的顧慮。進針時應避開肌腱,行針時手法宜輕巧,不可撚轉角度過大,或單向撚轉。若用搓法時,應注意與提插法配合,避免因肌纖維纏繞針身而滯針。

(三)彎針

彎針指針身在病人體內形成彎曲。

1.表現針柄改變了刺入時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撚轉、出針均感到困難,患者感到針處疼痛。

2.原因醫者進針手法不熟練,用力過猛過強;或針下碰到堅硬組織;或因患者在留針時移動了體位;或因針柄受到外力碰擊;或因滯針處理不當,造成肌肉猛烈收縮,牽拉針身,形成彎針。

3.處理出現彎針後,不得再行提插、撚轉等手法。若針身輕微彎曲,應慢慢將針起出;若彎曲角度較大,應順著彎曲方向將針退出;若彎曲不止一處,須視針柄扭轉傾斜的方向,順勢分段退出;若因患者移動體位所致,應使患者慢慢恢複原來的體位後,將針緩緩起出。切忌強行拔針,以防斷針。

4.預防醫者施術手法要熟練,指力要輕巧,避免進針過猛、過速。患者的體位要舒適,留針時不得移動體位。注意保護針刺部位和針柄不受外物碰壓。

(四)斷針

斷針指針身折斷在體內,又稱折針。

1.表現行針或出針時發現針身斷裂,斷端部分針身露在皮膚上麵,或斷端全部陷沒於皮膚之下。

2.原因針具質量欠佳,針身或針根有損傷、鏽蝕、裂痕,針前失於檢查,針刺時將針身全部刺入;針刺手法過猛、過強,致局部肌肉猛烈收縮;留針時患者移位,或針柄受到外力碰撞;滯針、彎針未及時處理,或處理不當。

3.處理醫者態度必須鎮靜,並囑患者不要驚慌,保持原有體位,防止殘端向深層陷入。若殘端部分針身顯露於皮膚之外,可用鑷子將針取出;若斷端與皮膚相平或稍低而可見者,可用左手拇、食指在針旁擠壓,使斷端顯露後取出;若折斷部分全部陷入皮下,無法用上述方法取出者,必須在X線下定位後,手術取出。

4.預防針前必須認真檢查針具,對不符合要求者剔除不用;避免過猛、過強行針;留針時囑患者不要移動體位,保護針柄免受外力碰撞;操作時應將針身留2~3分於皮膚之外,不要全部刺入,選針時注意留有餘地;及時處理滯針與彎針,不可強行硬拔。

(五)血腫

血腫指針刺部位出現的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腫痛。

1.表現出針後針孔出血,局部青紫腫脹疼痛。

2.原因針尖彎曲帶鉤,使皮肉受損,或刺傷血管;針刺部位皮下血管豐富,針刺時手法過重,甚至搗針;個別患者為凝血機製障礙所致。

3.處理針孔出血者用消毒幹棉球壓迫止血,壓迫不止者冷敷止血;出血量少而局部青紫腫脹不大者,一般不必處理,可自行消退;出血量多,局部青紫麵積較大,腫脹疼痛較劇而且影響到活動功能時,可先作冷敷止血,24小時後再作熱敷,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4.預防針具要經常檢修,消除針尖鉤曲;熟悉穴位局部解剖,避開血管針刺;在眼區等皮下血管豐富處施術時,針刺手法不宜過重,切忌搗針;經常出現血腫者,應作血液病學檢查,屬血液病者不宜針刺治療;出針時立即用消毒幹棉球按壓針孔。

十、針刺的注意事項

1.患者在過於饑餓、疲勞,精神過度緊張時,不宜立即進行針刺;對於身體瘦弱、氣虛血虧的患者,針刺手法不宜過強,並應盡量選用臥位。

2.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或腫瘤的部位,不宜針刺。

3.小兒囟門未合時,頭頂部腧穴不宜針刺。

4.孕婦不宜刺小腹部、腰骶部腧穴,以及合穀、三陰交、昆侖、至陰等通經活血穴。婦女行經期,若非為了調經,亦慎用針刺。

5.常有自發性出血,或損傷後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針刺。

6.對尿瀦留等患者在針刺小腹部腧穴時,應掌握適當的針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誤傷膀胱等器官,出現意外事故。

第三節 灸法

灸,灼燒的意思。灸法主要是借灸火的熱力給人體以溫熱性刺激,通過經絡腧穴的作用,以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種方法。《醫學入門·針灸》載:“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說明灸法有其獨特的療效。

一、灸法的材料

施灸的原料很多,但以艾葉作為主要灸料。艾屬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國各地均有生長,以蘄州產者為佳,故有“蘄艾”之稱。艾葉氣味芳香,辛溫味苦,容易燃燒,火力溫和,故為施灸佳料。《名醫別錄》載:“艾味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選用幹燥的艾葉,搗製後除去雜質,即可製成純淨細軟的艾絨,曬幹貯藏,以備應用。《孟子·離婁篇》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之說。此外,還有以白芥子、毛莨、燈心草等作為施灸的材料。

二、灸法的作用

(一)溫經散寒

灸火的溫和熱力具有直接的溫通經絡,祛散寒邪的功用,這正是寒者溫之的具體運用。《素問·異法方宜論篇》說:“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炳。”可見灸法具有溫經散寒的功能。臨床上可以治療寒濕痹痛和寒邪為患之胃脘痛、腹痛、泄瀉、痢疾等病症。

(二)扶陽固脫

灸火的熱力具有扶助陽氣,舉陷固脫的功能,以治療陽氣下陷之髒器下垂和陽氣虛脫之寒證、厥證、脫證等。《素問·生氣通天論篇》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說明陽氣之重要性。陽衰則陰盛,陰盛則為寒、為厥,甚則欲脫,當此之時,就可用艾條來溫補,扶助虛脫之陽氣,故《扁鵲心書》說:“真氣虛則人病,真氣脫則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傷寒論》也說:“下利,手足逆冷,無脈者,灸之”。可見陽氣下陷或欲脫之危證,皆可用灸法。臨床上常用於各種虛寒證、寒厥證、虛脫證和中氣不足、陽氣下陷而引起的遺尿、脫肛、陰挺、崩漏、帶下等病症。

(三)消瘀散結

灸火的溫和熱力具有行氣活血、消瘀散結的作用。《靈樞·刺節真邪》篇說:“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氣為血帥,血隨氣行,氣得溫則行,氣行則血亦行。灸能使氣機通調,營衛和暢,故瘀結自散。所以,臨床常用於氣血凝滯之疾病,如乳癰初起、瘰鬁、癭瘤等病症。

(四)防病保健

灸法可以激發人體正氣,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備急千金要方·灸例》雲:“凡人吳蜀地遊宦,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瘟瘧毒氣不能著人也,故吳蜀多行灸法”。《扁鵲心書·須識扶陽》說:“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餘年壽矣”。俗語說:“三裏灸不絕,一切災病息”,又說:“若要身體安,三裏常不幹”。由此說明灸法可起防病保健的作用,也就是說無病施灸,可以激發人體的正氣,增強抗病的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長壽不衰。

三、灸法的種類及其運用

灸法種類很多,常用灸法如下。

(一)艾炷灸

艾炷灸是將純淨的艾絨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大小不等的圓錐形艾炷,置於施灸部位點燃而防治疾病的方法。常用的艾炷或如麥粒,或如蒼耳子,或如蓮子,或如半截橄欖等。每燃燒完一個艾炷,稱之為一壯。艾炷灸可分為直接灸和間接灸兩種。

艾炷1.直接灸是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的方法。古代常以陽隧映日所點燃的火來點燃艾炷,此火稱為明火,以此火點艾炷施灸稱為明灸。因把艾炷直接放在腧穴所在的皮膚表麵點燃施灸,故又稱為著膚灸、著肉灸。根據灸後對皮膚刺激的程度不同,又分為瘢痕灸和無瘢痕灸兩種。若施灸時需將皮膚燒傷化膿,愈後留有瘢痕者,稱為瘢痕灸;若不使皮膚燒傷化膿,不留瘢痕者,稱為無瘢痕灸。

(1)瘢痕灸:又名化膿灸。施灸時先將所灸腧穴部位塗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強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後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置於腧穴上,用火點燃艾炷施灸。每壯艾炷必須燃盡,除去灰燼後,方可繼續易炷再灸,待規定壯數灸完為止。施灸時由於艾火燒灼皮膚,因此可產生劇痛,此時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四周輕輕拍打以減輕疼痛。灸畢,在施灸穴位上貼敷消炎藥膏,大約1周可化膿形成灸瘡,灸瘡5~6周愈合,留有瘢痕,故稱“瘢痕灸”。在灸瘡化膿期間,需注意局部清潔,每天換膏藥1次,以避免繼發感染。《針灸資生經》說:“凡著艾得灸瘡,所患即瘥,若不發,其病不愈”。可見灸瘡的發和不發與療效有密切關係。因此,應叮囑病人多吃羊肉、豆腐等營養豐富的食物促使灸瘡的透發。就灸瘡而言,是局部組織經燙傷後產生的化膿現象,已對穴位局部產生一個持續的刺激,有治病保健作用。但對身體過於虛弱,或有糖尿病、皮膚病的患者不宜使用此法。臨床常用於治療哮喘、慢性胃腸病、瘰鬁等,但由於這種方法灸後遺有瘢痕,故灸前必須征求患者的同意及合作。

(2)無瘢痕灸:又稱非化膿灸。施灸時先在所灸腧穴部位塗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於粘附,然後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置於腧穴上點燃施灸,當艾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時,即可易炷再灸,待將規定壯數灸完為止。一般應灸至局部皮膚出現紅暈而不起泡為度。施灸後皮膚不致起泡,或起泡後亦不致形成灸瘡。此法適用於慢性虛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暈、慢性腹瀉、風寒濕痹和皮膚疣等。